时间:2021年03月17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其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是题中应有之义。农民职业道德培育,必须从战略定位维度把握其历史前提、现实前提和职业前提;从空间定位维度把握其吸收外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时间定位维度把握其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价值引领。立足战略、空间、时间“三个维度”,从组织保障、物质基石、智力支撑、阵地保障和秩序支持等方面不断完善农民职业道德培育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农民职业道德;培育
农民职业道德指农民在从事与农业相关的一切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及所体现的品行状态的总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新时代农民职业道德培育明确了目标———做个好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关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要论述分别从战略、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构筑了新时代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科学时空观,为其提供全方位定位。
农民职业教育论文范例: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需多措并举多点发力
一、不忘本来:新时代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战略定位
任何职业道德培育总要以依存的现实基础为前提和出发点,即任何国家、任何职业在进行职业道德培育时必须不忘本来。
1.不忘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历史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我们党在对国内和国际形势综合考量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农民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时代,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实施者与保障者,是现代农村民主管理的主导者与参与者,是农耕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承者,是乡村良好社会风气的保护者与推动者,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与受益者。因此,提升新时代农民职业道德修养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情。2.不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是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现实前提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农民职业道德受到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不是农业强国,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新时代农民的前所未有的光荣使命。适应这一转变,广大农民必须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从过去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完成这一使命,广大农民必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主动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立足农村主阵地,热爱农业,发展农业,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职责和目标,充分发挥“好建设者”的作用。
3.不忘“农民”这一职业存在是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职业前提农民本来就是一种职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民在主观上长期被作为身份存在而不是客观的职业存在。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民对自身所从事农业生产相关活动缺乏职业感,从而表现出农民职业道德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水平较低、职业行为失范等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为追求眼前利益,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污染、粮食蔬菜的农药残留量过高的短视行为;为获取自身经济效益,不重诚信,出现部分农产品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的失信行为;为维护自身权益,小农意识作祟,缺乏尊法守法意识、依法维权意识而造成的行为失律等。再加之社会对农民甚至农业存在的某些偏见和歧视,使农民无法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完全实现身份认同向职业认同的根本转变,当然也就认识不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恩格斯指出,“在实际当中,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2]农民在实现身份认同向职业认同的转变过程中,培育其职业道德是作为职业存在的自觉性表现,是农民作为职业存在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吸收外来:新时代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空间定位农民职业道德培育是一项系统的立体工程,在战略定位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在空间定位发挥横向拓展的作用。
1.农民职业道德培育需要拓展发展空间决定了吸收外来的必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凝练了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及法治监管不力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吸收外来,要求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突破地域狭隘范围,兼容并包外域先进经验。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3]农民职业道德培育如果要拓展发展空间,就要在立足自身的同时勇于向农民职业道德修养水平高的发达农业国家学习。
2.发达国家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成功经验决定了吸收外来的可能性发达国家的农业(农民)职业教育普遍重视农民职业道德培育,其在农业职业教育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农民职业道德培育提供有益借鉴。发达国家一般没有单纯就职业道德而谈职业道德,其普遍的做法就是将提升农民职业道德水平融入到多种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中,在提升农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实现农民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如美国“双轨化”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下的“4H青少年农业培训发展计划”,[4]不仅注重向青少年普及农业技术知识,还注意引导青少年热爱农业,培育其兴趣爱好、公民意识、协作精神等农民职业道德方面的素养。[5]而德国的“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除了具有校企合作的办学制度、提供岗位培训提升职业能力、产教(农学)结合与学用一体等特点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6]
不仅如此,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农民职业准入制度。比较典型的就是丹麦、德国的“绿色证书”制度,而职业道德是对“绿色证书”学员的基本要求。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推广绿色证书教育,但目前看,绿色证书更多体现的是受教育资质,而不是准入资质。[7]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实际,我们有以下启示: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关心农业、热爱农业,强化“农民”作为职业的观念,注意职业道德的养成。
三、面向未来:新时代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时间定位面向未来是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时间定位,关系着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持久性和延展性。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理论基础“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8]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曾撰文强调,普鲁士农民砍伐林木行为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偷窃,而是满足自身基本生活的必要手段。恩格斯在肯定美德的同时也指出,由于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民表现出如感觉迟钝、目光短浅等落后的道德意识。列宁从俄国农民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出发,强调了农民勤劳勇敢的劳动者革命特质与贪婪狭隘的私有者道德缺陷。
中国共产党同样秉承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分析农民思想道德状况,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中,形成了以解决农民土地为核心的农民道德建设理论。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并形成了以“四有”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对农民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同样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先后颁布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目标,也对农民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3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0.
[4]王立宾,肖少华,韩秀莲.美国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特点及启示[J].成人教育,2016(9):80—82.
[5]郭敏.美国农村青少年素质教育4H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技推广,2017(2):18—20.
[6]丁声俊.德国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很用心[N].中国经济导报,2015-07-08(A4).
作者:李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