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山区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的策略优化—以皖南山区为例

时间:2020年04月03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脱贫攻坚是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山区有其独特的资源、环境等禀赋优势,以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以期达到扶贫的可持续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打造好区域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以此形成

  摘要:脱贫攻坚是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山区有其独特的资源、环境等禀赋优势,以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以期达到扶贫的可持续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打造好区域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以此形成跨行政区域特色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通过共同协商、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区域特色产业。以皖南山区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分析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优化山区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的策略。

  关键词: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山区

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以来,有些地方把大量的扶贫资源投入到了不可持续的产业扶贫项目中,出现了大量农产品过剩的问题。因此,通过产业扶贫不是不能致富,而是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一村一品”。对山区农村而言,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基石,更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但农村脱贫攻坚中的产业创新严重不足,大量资源投入到了通过扩大种植面积的种植业上,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脱贫攻坚还有一年的时间,需要对脱贫攻坚的各项措施进行再聚焦,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能够产生可持续收入的特色产业上。

  一、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的内涵及作用

  (一)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的内涵

  从社会学角度,产业是社会化分工后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从经济学角度,产业是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且具有完整产业链的行业。而特色产业就是很特别、且有一定市场需求的、近乎单一的产业,是有独特题材的新兴产业、经典产业;或者是新锐的,或者是“复古”的特别产业。因此,其本质是具有独特性、优势性、竞争性的经济。也就是说,特色产业必然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业,需要发挥出地方特色的产业[1]。

  那么,特色产业脱贫攻坚,首先是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多元化的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其次是在区域(皖南山区)内实现规模化经营,避免特色农产品同质化,使之具有竞争力;最后是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带动和区域经济协作,拉长特色产业链、人才链、要素链、市场链等,构建稳定、长效的脱贫机制,使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的作用

  1.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大多在贫困山区,通过更新理念和创新制度,把生态优势资源变成脱贫致富的来源。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纵观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就是因为忽视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薄弱等原因。因此,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的本质就是要构建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由于特色产业与贫困人口间有联动效应,贫困人口参与到特色产业的发展中,从而在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分享产业的利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2]。

  绝对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脱贫须扶志、扶智、扶质、扶制,因此,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就应从改变贫困群众发展理念着手,从其自身行为习惯着手,从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着手,从制定落实与扶贫相关的政策着手。而特色产业的培育,既是贫困群众所熟悉的地缘产业的“复兴”,又是其转变生产经营理念的契机;既能从其自身行为习惯着手,又能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所以,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是脱贫增收的基础,也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最迫切的期盼。同时,要激活“三个主体”(镇村、贫困农户和市场)的内生动力。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关键在人,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三个主体”的自身内生动力。

  2.实现脱贫致富的基石。

  特色产业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培育当地主导产业的过程,这就有利于构建贫困地区核心竞争力。其次是集聚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等),提升当地整体经济质量的发展。此外是提高贫困人口综合收入。通过产业化扶贫,可以与贫困地区的经济组织和农民结成广泛的利益关系。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收入、订单收入、工资收入、甚至红利收入等来产生收益,从而使其脱贫致富。以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以乡村资源的价值,生态、自然、物产、古村落、风格、风情、风貌、风俗等特色资源,通过把这些特色资源重新组合和制度创新等途径可以实现其价值的乘数效应,实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比如在皖南山区除了依托青山绿水等生态资源外,美丽的村落、丰富的徽州文化、徽菜美食、农家风情等都构成了重要的发展要素,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特色资源。

  3.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其一,特色产业将成为脱贫致富的新支点和新引擎。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创造“现代田园”,打赢脱贫攻坚之战,实现“三农”的强、美、富,其重要的抓手就是“特色产业。其二,特色产业将成为脱贫攻坚的新突破口。特色产业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于一体,园区和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和产业链条延伸,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第六产业”,实现农业结构转型升级[3]。其三,不同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样本。依托特色产业,可以探索乡村多元化的聚居与产业发展模式,既保持乡村田园特色,又实现农村现代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功能。其四,特色产业民宿区将成为高端人群集聚地。中国人传统的“乡村田园”情结,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住在离城市不远的休闲农业园区,回归田园。其五,特色产业的培育将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新模式。特色产业平台打造,能释放更多红利和社会、生态、经济效应,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让“三农”得到可持续发展支撑,让农村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

  二、皖南山区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的成效及问题分析

  (一)皖南山区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的成效及典型案例分析

  近年来,皖南山区(主要在池州市,宣城市,黄山市,铜陵有一部分,生态文化资源、气候等相似)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在特色种养业、中药材种植、特色生态产业、光伏发电、科技等方面的脱贫,特色产业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1.皖南山区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成效通过皖南山区在此方面的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成效和典型案例分析,以期达到借鉴作用。

  2.皖南山区特色产业脱贫典型案例分析案例1:黄山市休宁县板桥乡梓坞村运用驻军部队“六项援建行动”资金(130万元),修建增建40口泉水鱼池,直接带动20多个贫困农户发展传统泉水鱼养殖产业。可借鉴经验:在集体鱼池和主流河道架设高清监控系统,打造销售电商平台,开发板桥泉水鱼App,建成集网络订鱼售鱼、生态环境监测、平安乡村监控、和远程党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中心;通过“支部+合作社+物联网平台+公司”的创新模式让泉水鱼产业为龙头的多产业发展之路向纵深推进;开展卫生医疗援助行动,资助贫困学生;对军民连心桥进行加固,完善交通设施;对梓溪红色印迹馆进行充实和升级改造等。打造出“泉水鱼脱贫板桥模式”的新样板,不断发挥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的作用。

  总之,通过“输血”助力脱贫,找准“复兴”地缘产业(传统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在与市场对接的同时,让市场对农产品的品质进行监督。案例2: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桃源村成立徽桑园蛋白桑家庭农场,吸纳土地流转贫困农户务工,每人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工资性收入。可借鉴经验:该家庭农场建成了蛋白桑种植基地,发展蛋白桑种植、加工、旅游观光、采摘体验等相关产业。家庭农场推出的“农场+基地+贫困农户”的模式,帮助贫困农户在流转土地以及蛋白桑种植、加工、管理等劳务中获得稳定收益。此模式为山区脱贫攻坚可大量复制的样板,在同类中药材种植的区域内,进行种植、加工、销售连锁经营,使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形成一定的规模。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使之能够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3:黄山市结合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引导群众发展有机茶等精致农业,推广泉水养鱼、覆盆子种植等特色产业扶贫试点,仅2017年有74个贫困村建成油茶、香榧、毛竹等产业基地2.6万亩。可借鉴经验:依托生态资源和乡村景色,大力发展“农家乐”、农事体验、乡村休闲等乡村生态旅游新业态,带动贫困农户出售山核桃、菊花、笋干等土特产品,使绿色产业成为黄山市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撑。这是市级层面统一规划,并实施的试点工程。既要支持、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生态农产品生产,更需搭建生态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平台。案例4:目前,池州市东至县已建成“渔光一体”光伏扶贫电站3个,装机总容量达6.8兆瓦,覆盖全县绝大部分贫困村。该县已有1000多户贫困农户,搭上了“光伏脱贫列车”。

  可借鉴经验:该项目采用“上可光伏发电、下可蓄水养鱼”的模式,以实现“渔光互补”的双赢经济架构。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水上空间进行光伏发电,又可以通过光伏电站调节养殖环境、提高鱼塘产量,实现增产增收。以此由原来没人管理、不放鱼苗的“靠天收”,变成了由集体和养殖户共同进行的规模养殖,真正实现了“上出清洁能源、下出绿色食品”的生态模式。案例5:2019年,池州市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科技培训近千次,培训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26000多人次,发放资料近30000份,推广技术成果100多项,申报专利60多项,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素质和企业技术水平。

  可借鉴经验:该市创新之处在于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直接把现代化农业技术传授给贫困农户;同时,地特色农产品育种、栽培、精深加工等方面,与农业产学研合作,建立创新合作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企业申报专利,制定标准,确保以科技兴农项目带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使贫困农户共享发展成果。通过皖南山区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成效和典型案例分析的同时,也发现其存在有不少的问题。

  (二)皖南山区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

  1.特色产业脱贫项目缺乏总体规划,且程序不规范。

  特色产业脱贫项目缺乏总体规划与有针对性的产业精准扶贫顶层设计不足并存。总体上,虽然各地都有其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但部分地方缺乏规划,计划思维根深蒂固,只注重引进项目,而忽视镇域、县域、市域、区域(皖南山区)特色产业脱贫的统筹规划,对特色产业长远发展关注不够,对特色产业在市场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预控不够。有的地方即便有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也只是2-3年的规划,仍以宏观层面为主,而微观层面的导向和精准度较弱。部分村特色产业无申请表,审批手续不全,公示程序不规范。在实施特色种养业精准到户项目的过程,有的村不太注重档案管理,工作留痕少,管理不科学,分类不细致,缺少系统性、连续性,因此会出现不规范现象。

  2.发展特色产业的层次较低,项目推进缓慢。

  发展特色产业的层次较低,贫困农户持续增收较难。一是特色产业发展未成体系。现在山区农村特色产业大都存在零星分布,集中连片的基地少,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体系。二是特色产业基地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不少基地还处在比较原始和粗放的经营状态,种植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还不够大。由于观念、体制和发展理念等原因,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存在问题概括起来为“三小”“三难”。“三小”即为:企业规模小、品牌名气小、精深加工度小;“三难”即为:资金周转难、原料供应难、企业生存发展环境难。部分贫困农户发展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主要是受资源、劳动力等条件的限制,实施特色种养业项目动力不足;部分贫困农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再加上贫困群众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不知道如何脱贫,缺乏主动干、如何去干的信心和能力。

  3.信贷扶贫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小额信贷在扶贫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其原因:一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不完善。属于政府行的扶贫小额信贷,牵涉的单位众多;而临时从其他单位抽调过来的机构人员,又导致人员构成复杂、层次不均衡、组织松散、职能模糊等。二是信用风险增大。一类是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即投资失败。另一类是贷款人的道德品格低下,主观上不愿还贷。三是短期信贷限制了贫困农户对特色产业的投入,而贫困农户用于投资的特色种养项目一般周期都比较长。

  4.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的能力较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意愿不强;二是乡镇村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政策宣传没有到位,另一方面如何引导本地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办法不多;三是新型经营主体自身规模小、效益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四是贫困农户分布分散,规模带动较难;五是贫困农户的产业与新型经营主体所经营的产业不一致等。

  5.特色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差。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皖南山区大多成立了数千家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大部分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成立的空壳公司,无办公场所,无实际经营,无企业目标,名存实亡,带动作用更是无从说起。而仅有运营的一些加工合作社或企业,也是由于流动资金的问题,举步维艰,示范带动作用大打折扣,企业和基地只是买卖关系,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很低,产品附加值就不高,并缺少拳头产品。所以,需要各地区积极地引进大型龙头企业进驻皖南山区,引领和带动贫困农户脱贫。针对皖南山区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经验的同时,应注重把握山区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共性和个性,对原有的政策和策略进行优化。

  三、山区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的策略优化

  (一)选准适合山区发展的特色产业与经营模式

  1.特色种植。就是要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独特魅力,运用生态产业理念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形态。依托山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种质资源(或称遗传资源)优势,以发展集约化、产业规模化、生态标准化为发展思路,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优化调整林业种植结构,重点选择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本地特色的中药材、茶叶、油茶、核桃、竹、枇杷等特色经果林。大力推行林下套种、发展林下经济,并开发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集体,打造大特产品牌,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特色种植脱贫模式可以是:园区+贫困农户、龙头企业+贫困农户、农民合作社+贫困农户、家庭农场+贫困农户和村级集体+贫困农户等。

  2.生态养殖。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推行林下套养(如养猪、鸡等),推广稻下养虾、稻下养蟹、泉水养鱼,发展生态经济;建立适合山区发展的生态养殖体系。生态养殖脱贫模式有“公司+合作社+贫困农户”模式、O2O(OnlineToOffline,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等。

  3.乡村旅游。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如徽文化)资源,通过乡村旅游的形式,把特色文化资源所潜在经济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使之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古村落及古村落群可以发展民宿,并将其与文、旅、农等的融合,推进“民宿+”发展模式。还可利用山区优质生态,发展旅游生态(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9]。乡村旅游脱贫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顶层设计、捆绑营销、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景区带村”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村级集体+村民合作模式等。

  (二)加强政府间协调,以区域层面进行总体规划和程序设计为确保到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政府间协调,以区域(如皖南山区)层面制定好贫困村、贫困农户的特色产业总体规划。围绕村级集体资源开发、特色种植和农产品加工和特色产业政策制定特色产业脱贫规划,寻找具体措施,解决实际难题。试点成功的项目进行推广,在全面对接政策基础上,把“输血”变“造血”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一户一策”发展特色产业[10]。以区域层面进行对特色产业的总体规划,其目的是以范围经济的形式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区域规划,实现其规模效益。在程序设计上,除了一般性的手续程序外,做到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注重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特别是从农产品到农业商品的流通环节,要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角的新型扶贫主体,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三)集聚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提升其层次坚持精确瞄准、脱贫攻坚原则,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集聚当地自然资源和挖掘现有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发展要素,并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原则进行特色产业布局。发展茶叶、山核桃、香榧、中药材、黑鸡、土猪(如皖南花猪)、泉水鱼、乡村旅游等山区特色的优势产业,按照项目到村到户的要求,实施产业脱贫项目,要使每个贫困村有一个以上的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至少有一个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

  (四)发挥信贷和财政的应有作用,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投入立足信贷脱贫“三个到位”(信贷投放、普惠金融服务和精准脱贫效果到位);做到“五个带动”(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市场、互联网金融和项目带动)精准扶贫新模式。将农户贷款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指标,分解落实到客户经理身上。在风险补偿金防控风险方面,无抵押、无担保是小额信贷扶贫的核心优势,也是金融风险点。

  为此,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扶贫信贷的保障引导作用,即时补偿符合风险补偿范围的贷款。此外,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增加对特色产业脱贫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调整脱贫资金使用结构,并逐年增加对特色产业脱贫的投入。要加大资金整合,特别是对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的整合,并集中投入到特色产业脱贫基地的建设。要逐步扩大扶贫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规模,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资金的作用,以期解决贫困农户投资特色产业发展的问题。

  (五)通过政策扶持和经济手段,激励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激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具体要抓:一抓项目示范,选择跨市域、市域、县域特色产业或主导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抓龙头示范,树扶持脱贫效果好的龙头企业为榜样,实现“扶项目、带产业、壮经济、消贫困”。三抓一批示范村、示范户,县级领导分包1个示范村,科级干部分包10个示范户,力抓成效。旨在通过上述示范,由分散的范围经济,在区域(如皖南山区)实现规模经济。

  (六)壮大集体经济,扩大跨行政区域特色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政治任务。贫困山区底子薄、基础弱,需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而特色产业正适合山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贫困农户的脱贫。首先是扬长避短,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其次是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通过能人的典型示范带动,激发更多的企业、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中,实现村民、集体和企业的增收。总之,山区特色产业脱贫攻坚,需要政府间的协调,以区域(如皖南山区)层面进行总体规划。并按此规划,打造好区域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以此形成跨行政区域特色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通过共同协商、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区域特色产业,最终完成山区脱贫攻坚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祝爱民,王温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县域特色产业选择[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0-254.

  [2]杨静.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助推贵州精准决胜脱贫攻坚[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31-35.

  [3]莫光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2-112.

  [4]华兴顺.对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思考——兼论黟县钟山村集体经济的“田川模式”[J].理论建设,2019(4):41-45.

  [5]黄山市扶贫局.黄山市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EB/OL].[2019-09-13].

  农业脱贫论文:脱贫攻坚时代农村金融服务站搭建完善思考

  如今国家脱贫攻坚的新型发展模式在快速展开,农村地区也紧跟时代潮流,兴起了农村金融服务站,这也是金融机构向农村发展的平台。下面文章就是在国家脱贫攻坚背景下展开研究,并结合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搭建情况,探究农村金融服务站建成后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