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如何建设园林学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时间:2017年05月15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这篇园林工程论文发表了如何建设园林学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论文试图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思考,结合案例探析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从园林学视角对乡村的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了相关的解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参考。

  这篇园林工程论文发表了如何建设园林学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论文试图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思考,结合案例探析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从园林学视角对乡村的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了相关的解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参考。

园林工程师论文

  关键词:园林工程论文,园林学视角,美丽乡村,生态性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下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升华,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美丽乡村的建设浪潮下,很多地方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联系着城市和乡村的纽带。而在大规模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建设步伐过快,忽略了乡村最本质、最关键的要素。

  2 研究背景

  2.1 社会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很新的思想和论断。2012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美丽乡村。

  2015年4月29日《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发布。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乡风文明等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2]。指出村庄规划原则应因地制宜、村民参与、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 人文背景

  美丽乡村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究竟什么样的乡村是美的,美丽乡村美在何处?是否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墙”、“文化雕塑”、“文化长廊”等文化景观就意味着美,是否将城市中的景观模式搬到乡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城市化就是美?

  2015年颁布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对美丽乡村的定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2]。定义更大程度是从国家层面,宏观的角度去界定美丽乡村,显得粗略和宽泛,而具体如何在实践中实施,涉及较少。

  对于什么是美,中国先秦的哲学家们有着自己非凡的见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老子认为,最自然的才是最美的,美要合乎自然之道,体现自然无为,这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和境界。老子追求的是一种,“复归于朴”的状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自然纯朴状态之美,反对违背自然的矫揉造作之美。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作秀,而是要让农民能够更好、更有质量地生活。李迪华教授认为:乡村因为自然、生活、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以及包含了人类生命的心灵基因,才如此美丽。无论是否生活在乡村,都与自然、乡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只是很多时候这种联系没有被激发出来[4]。

  2.2.1 美丽乡村的地理差异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载体,不同的地区承载着不同的生活印记。中国面积辽阔,包含着多种地貌特征,自然衍生出各种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乡村聚落。有逐水草而居,不被一地牵绊的草原居民(图1);有生活在丘陵或平原地区,安土重迁,精心料理家园的内陆居民(图2);有傍水而居,热爱海上追逐冒险的沿海居民等。地理差异和生活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反过来人的活动又影响着土地环境。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着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产生着不同的文明形式和乡村景观形式。

  2.2.2 美丽乡村的文化差异

  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不同的乡村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却承载着当地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性,是一代代本土居民思想与当地文化的沉淀。美丽乡村之美源于其特定的环境美、生态美、特色美,人文美、整体美。可以将乡村的文化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

  图1 逐水草而居的草原居民

  图2 安土重迁的内陆居民

  不仅包括乡间的语言文字、地标建构筑物、乡土的礼仪与习俗,也包含着乡邻之间的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园林学在建造中讲求缩移模拟,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乡村的符号及特异性在建设中体现,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凸显乡村的记忆符号。在文化差异巨大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更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的复兴,应该是精神信仰,行为方式在美的方面的复兴与升华。

  3 园林学视角的的解读

  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5]。

  3.1 园林学视角下的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将乡村景观视为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对象包括乡村生物、生境, 农田、农业、湿地景观、景观多样性、人居环境等。

  目前乡村面临着生态环境减弱、污染严重等问题,园林学者在村庄的规划设计中应该着重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对乡村的环境进行改造,有效地控制乡村生态环境的减弱、控制乡村的点状污染以及面源污染,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展现乡村的生态优点,从园林的角度推进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3.2 园林学视角下的地域性

  对园林人而言,乡愁不单是儿时的回忆、亲人的温情,乡愁是一种味道,一种田园诗般的味道。乡愁是美好的风景,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6]。

  乡村的地域性包含着情感记忆、地域特征和生活特征等多方面的要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居民对生活的空间和场所,对山水植物建筑这些园林构成的基本要素有着其他人难以感知的乡土情怀。这些要素不仅依附在特征性的建筑、古树名目、山水之中,也依附在饱含着地域情怀的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之中。

  推荐阅读:《陕西林业科技》(双月刊)创刊于1973年,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林学会和陕西省林业科技信息中心合办的综合性林业科技刊物,被国内11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