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中国渔民南海更路簿英译研究以《苏德柳更路簿》为例

时间:2022年05月31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 要]更路簿是研究南海航海历史和海洋文明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国南海维权的重要民间证据。因其存在大量的岛屿俗名、航海专业表达、古罗盘术语和海南方言,给英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论文在阐述其语言特点、翻译难点后,对其中涉及文化负载词的更、岛屿俗名、

  [摘 要]“更路簿”是研究南海航海历史和海洋文明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国南海维权的重要民间证据。因其存在大量的岛屿俗名、航海专业表达、古罗盘术语和海南方言,给英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论文在阐述其语言特点、翻译难点后,对其中涉及文化负载词的“更”、岛屿俗名、古罗盘术语以及其中的一部分语篇进行了解析,确定了翻译原则与策略,可以运用异化、归化和补偿翻译策略,采取意译、音译、直译、替代、转换、增译、注释等多种翻译方法融合并用,确保原文与译文彼此顺应,既要保留源语的异域文化特征,又要获得目标语读者的广泛接受,旨在为“更路簿”获得可信的英译文,为传播中国海洋文化提供学术支撑。

  [关键词]中国渔民;南海;更路簿;英译研究

南海渔民

  中国渔民南海更路簿又称“南海航道更路经”、“驶船更流簿”、“更路传”、“水路簿”等,是海南渔民自古以来世世代代开发南海、在南海进行渔业生产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航海更路经,其中详细记录了海南渔民在南海诸岛开展渔业生产活动的航海路线、给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相关岛、礁、滩、洲命名和使用古罗盘针的具体情况。《苏德柳更路簿》(以下简称“苏本”)在众多版本中内容记载比较全面,保存时间长,苏德柳本人50多年的航行实践,证实了其中的航行更路是准确的[1]5。“苏本”详细记录了海南渔民从潭门港出发前往西沙群岛“立东海更路”29条、前往南沙群岛“立北海各线更路相对”116条,除去西沙、南沙海域范围以外的内容,还有八篇详细记载了到广东、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新加坡、泰国等地的更路情况。更路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研究我国南海航海历史和海洋文化的珍贵资料,还是中国南海维权的重要民间证据[2]1[3]133[4]45[5]16[6]26。因此,更路簿的英译研究对丰富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升中国海洋文化外译与传播能力、加大中国南海维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路簿的语言特点与英译难点

  “苏本”与其他多数版本的更路簿一样,其语言特点、南海诸岛俗名(土地名)、针位(古罗盘针术语)和“更”字构成的文化负载词都具有独特的“更路”语言文化现象。第一,条目结构相对简单,句式多为陈述句和无主句,按每条航线或线路分词条叙述,每一条单独一行,条与条之间留有天地,每一条线路的语句格式基本上是统一的[7]27。语言精炼,意义丰富,没有标点符号,基本没有虚词。第二,使用了大量的古汉语、海南方言和俗语,用汉字筐(匡)、圈、塘、门、节、孔、峙、线、铲、线排以及郎(榔)等命名岛、礁、滩、洲。这些南海岛屿俗名“基本上以海南话白读音记写,同时兼顾音训、义训、拟象化构词、句法构词等语用手段”[8]18,如不加以解释很难理解其意义。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南海岛礁的自然地理及文化特征”[9]69,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10]45。

  第三,用字颇具特点:(1)每条句首用“自”或“由”某地开始,“去”、“上”、“下”驶往某地,“收”即到了目的地;(2)“上”和“下”不仅表示动作,也表示方向,“上”为南、为东,“下”为北、为西[7]30。第四,古罗盘采用天干地支,如壬丙、巳亥、乾巽、辰戌、乙辛、卯酉等文化负载词表示航海方位,在两个方位之间有“单针”、“缝针”、“对针”、“线针”等表示更具体的航行方位;第五,还有与“更”相关的文化负载词,如“更半”、“三更半”、“五更”、“九更”等。

  此外,“苏本”除如上所述外,后面的第三部分《驶船更路定例》的更路表述却与第一部分的表述在许多地方具有很大的不同,如:“真磁与吉连洲丑未对”等句式。更路簿中上述语言特点给其英译增添了很大难度,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更”字既表时间,又表距离,特别是表示航行距离时,“一更”实际是多少海里?由于“更”表示距离时,“受风向、风速、洋流、和航海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会有长短的波动”[11]10。

  因此,学界对“一更”为多少海里存在较大争议,“更”字构成的文化负载词如何英译也是尚无定论。二是更路簿中南海诸岛俗名(土地名),尤其是“苏本”中外洋更路中仍有许多俗名尚无权威和可信的研究成果问世,同一俗名有可能指不同的岛屿,不知这些俗名所对应的标准名称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方位究竟在哪里。三是古罗盘针术语的英译,即由天干地支构成的表示航行方位的文化负载词,如子午、丑未、癸丁、艮坤等,英译时这些文化专有项在译文中是保留还是舍弃,还是两者兼顾?四是在某些条目中还有“加/添/兼二线”、“加/添/兼三线”、“加/添/兼四线”中的“线”如何翻译?综上所述,译者理解源文都困难重重,且不说英译了。这些都是更路簿英译的难点所在。

  二、更路簿的英译原则与策略

  更路簿是在现代机械动力船诞生之前中国海南渔民前往南海或南洋进行渔业生产活动和捕捞作业而广泛使用的航海更路经,从文本类型、功能和语言特点来看,属于应用型文本翻译。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翻译活动或行为要遵循功能加忠诚原则,“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12]63,要求译者“除了忠于目的语情境,还要‘对源语文本的作者或信息发送者保持忠诚……不得扭曲作者的意图……须同时对源语信息发送者与目的语信息接受者负责’”,译文“既要忠实地再现源语文本特征的形式要素,又要保证译文容易理解且具可读性”[13]48。中国学者方梦之在汲取翻译目的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应用翻译三原则,即达旨—循规—共喻。

  达旨,即达到目的,传达要旨;循规,即遵循译入语规范;共喻,即使读者畅晓明白,三者互为因果[14]2。译文要体现出源语语言特点和文化特征,要求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源语文本,理解原文、传达要旨,确保译文也要达旨;其次,译文应遵循译入语文化欣赏习惯和语言思维习惯,即尽可能循规;最后,在达旨和循规的基础上,译文要达到共喻,即让英语读者能够看懂、理解、明白译文信息与意思,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翻译原则的核心是倡导在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要达到顺应,译文与源文要达到多维语境顺应[15]55,即译文与源文在形式与意义上要相互顺应,在译语与源语的文化互补上要相互顺应,在彼此的语用功能上要相互顺应,以期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与文化接受,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16]2。因此,翻译原则对本翻译研究及翻译策略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根据更路簿的语言特点和翻译难点,翻译策略主要采用异化、归化和补偿策略,必要时三种策略需融合并用,以解决复杂的翻译难点,获得理想的译文。

  三、《苏德柳更路簿》的英译解析

  明确了更路簿的语言特点、翻译难点、翻译原则与策略之后,下面以“苏本”为例,对其中的“更”、岛礁俗名、古罗盘术语等文化负载词,条目及其中一段语篇英译进行解析与探讨。

  (一)《苏德柳更路簿》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1“. 更”字的英译“更”字在更路簿中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负载词,既表示时间,又表示航海距离。表示时间时,一更相当于2小时;表示航行距离时,具有明显的近似性[17]2。李文化等(2018)通过将“更路”进行数字化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出 1 更约等于 12.5 海里[18]21;张朔人等(2018)对“更”数值的研究,得出 1 更约为 10.8 海里[6]28;周伟民(2019)根据老船长的经验说 1 更约等于 10 海里[19]116;李彩霞(2019)运用谷歌地球(GoogleEarth)计算得出 1更约等于 12.4海里[11]11。为了便于翻译处理,本文采用老船长经验说 1更约为 10海里(10 nautical miles)。“更”字所构成的文化负载词,在更路簿中几乎无所不在,如:“更半”意为“1更半”,就是航行时间约为 3小时,或航行距离约 15海里;又如:下例中的“九更”意思是航行时间约 18个小时,或航行距离约为90海里,翻译“更”字可在航行时间和航行距离二者之间选一。

  在航海的帆船时代,因航海技术落后,或因海况或天气状况不同,航行时间可能有很大的出入,但出发地与到达地之间的航行距离基本上不变或者变化不大,故译文采用航行距离为佳。翻译“更”的策略采取异化与归化交互并用,即直译+音译+加注(意译),如上面的“更半”译为 one and a half geng (approximately 15 nautical miles);“九更”译成 nine gengs(approximately 90 nautical miles) 。这样译文忠于原文,保留了源语的异域文化特征,语义顺应,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欣赏习惯,由此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2.岛礁俗名的英译

  经统计,“苏本”中涉及南海诸岛俗名(古地名或土地名)共有82个,还有涉及海南岛周边更路地名、前往广东沿海更路地名,以及从琼海潭门到南洋各国的更路地名,包括经过越南沿海、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和泰国的许多更路所涉及的俗名。此文仅简要探讨中国南海诸岛俗名的英译。经过10多年的研究挖掘,发现多数更路簿主要是由海南琼海和文昌两地渔民撰写的并祖祖辈辈使用且不断完善的航海更路径,在海南岛方言分布上属于琼文话,“苏本”诞生于琼海潭门,其中的岛礁俗名由汉字书写,而读音是琼海话。

  鉴于此,南海诸岛俗名的读音主要采用海南方言之一的琼文话读音,然后再根据1983年4月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发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的信息,如岛礁的中文标准名称及其汉语拼音和地理坐标,进行标准名称的英译。如,岛屿“四江”为俗名,其标准名称为晋卿岛,英译为Digiang (Jinqing Island: 16°28′N,111°44′ E)。再如,岛屿“大圈”为俗名,其标准名称是华光礁,英译为 Duahuan (Huaguang Reef: 16°09′—16°17′ N,111°34′—111°49′ E)。

  南海诸岛俗名相对应的标准名称的英译,依据1978年9月我国政府颁布的文件,即《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测绘总局、中国地名委员会关于改用汉语拼音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及其附件《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的第三条“在各外语中地名的专名部分原则上音译,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通名部分(如省、市、自治区、江、河、湖、海等)采取意译”的规定处理。简言之,南海岛礁俗名的英译应基于目的性、主权性、独特性原则,采用异化策略,运用音译+直译(意译)法,即由海南琼文话读音+汉语拼音+英文普通名词构成。南海诸岛俗名及其标准名称的英译,是更路簿翻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已有比较深入的探讨[20]67,此处不再赘述。

  3.古罗盘针术语的英译

  中国古代航海罗盘上的术语是重要的文化负载词。古代航海罗盘指南针,又叫罗盘针或罗盘。由四维(八卦之四卦:乾、坤、巽、艮),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24个字构成八个方位。子位360°正北、午位180°正南、卯位90°正东、酉270°正西,构成子午、壬丙、巳亥、乾巽、辰戌、乙辛、卯酉、甲庚、寅申、艮坤、丑未、癸丁 12 组 24 个方位,每个字在360°周圆中占 15°;两个方位中间构成一个方位,共 48个方位。将圆周 48等份,方位间 7.5°。

  上述 12组单独方位称单针,两方位之间称缝针[21]111[3]120。如“自四江去大圈,用乾巽过头,约更半(收)。对东南。”中的“乾巽”就是其中的一个文化负载词。此外,中国渔民在南海航海时为了使航行方向与角度更加精确,常常在古罗盘针上采用加线法,通常称为“缝针加线”。更路簿中有许多条目就记载了缝针加线的针路,常用“加或添或兼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等术语表示,如“自牛厄去目镜,用巳亥添四线丙,九更收。对东南。”中的“巳亥添四线丙”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之一。这也是“苏本”英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用巳亥添四线壬丙……对东南”在罗盘图上做的模拟,清楚地显示了其航行方位,即在“巳亥”(150°)至“壬丙”之间,添加4线,每线1.5°,添加四线合6°,即东南156°。也就是说,“用巳亥添四线壬丙”航行针用缝(线)针,即在巳亥基础上向壬丙添加四线,每线1.5°,共计6°,最后罗盘指针指在壬丙线156°上。但从翻译的角度看,上述观点对英译不会有太大影响,可模糊处理。处理古罗盘方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首先要将每个条目的方位表述在古罗盘针模拟图上确定准确,由于单一策略不能处理其英译,故可融合异化、归化与补偿策略,将音译与意译法结合,即意译+音译+意译(夹注)。

  如上例“用乾巽……对东南”意为古罗盘针指向“乾巽”,船驶向东南,译为 the needle on thecompass should point southeast towards Qian Xun (navigate S135°E);“用巳亥添四线丙……对东南”意为古罗盘针指向东南,船的航行方向添四线介于“巳亥”与“壬丙”之间,用between Si Hai and Ren Bing模糊处理,故译为 the compass needle should point southeast (toward four respective lines) between Si Hai and RenBing (navigate S150°E and then S156°E)。译文保留了源语文化元素,给出了具体的航行方位的地道英文表述,确保彼此文化顺应,“凸显源语文化,即译文要显示出有别于目的语文化的特异之处”[14]3。用音译处理古罗盘针航行方位文化负载词,如乾巽、巳亥、任丙等,既可保留源语独特的异域特征,又向英文读者普及中国古罗盘术语,有助于理解古罗盘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意义,确保文化顺应。

  (二)《苏德柳更路簿》中的语句英译例

  1:自红草门上猫兴,用乙辛,二更收。对东南。“苏本”与大多数更路簿版本在体例上相差不大,几乎所有条目的句式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句子结构简洁,意义精炼,信息量大。更路簿的语句(条目)常用祈使句,绝大多数句式为:自/从/由某地……去/上/下(驶往)某地,可选用set off from…to…(set out/set sail/start sail/leave/depart)等英文词组或单词翻译;“收”意为到达、收帆,可译为 arrive at/in。但也不限于以上句式和短语的使用。条目中“上”和“下”除有“驶往”之意外,还是海南渔民特用方位词,一般“上”为南、为东,“下”为北、为西,翻译时应格外注意。本句意思是:在西沙,从红草门启航,开往猫兴,用针位“乙辛”,即位于105°/285°线上,航行方向“东南”,即S105°E,航程约二更就可到达。句中红草门(海南琼文话读音Angsao Mui)和猫兴(海南琼文话读音Vaheng),都位于西沙群岛,红草门是俗名,其标准名称也是红草门,猫兴是俗名,其标准名称是东岛。“苏本”中的南海诸岛俗名都是海南琼海潭门渔民命名的。

  (三)《苏德柳更路簿》的语篇英译

  “苏本”中除详细记载自海南岛驶往西沙群岛的更路部分和南沙群岛的各线更路部分的航海针位和更数外,还有《驶船更路定例》,即第四至第八部分,分别记载了海南到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沿海港口之间的航行路线,超出了西、南沙群岛的范围。因论文篇幅有限,仅摘取其中一段更路语篇进行英译探讨。例3:如船外罗东过,看水醒三日,且看风面,船身不可贪东。前此舟近西,不可贪西。海水澄清,并有朽木飘流,浅成挑,如见飞鸟方正路。舟过外罗七更是长线,连石塘内,北有全富峙,老粗峙,世江峙,三足峙,又有尾峙。如舟东见此七峙,急急转帆,用甲庚卯酉驶回……。该段更路语篇语言简练,具有古文和海南方言特征,信息量大,涉及海况、天气、航行线路、岛屿俗名、古罗盘文化负载词甲庚、卯酉、七更等。文中外罗具体指越南中部海岸外的广东群岛(Cat Vang:15°22′ N, 109°07′ E)的李山岛(Dao Ly Son)[11]11;“挑”讹用,同“桃”,意为桃色;“飞鸟”指海鸟;“峙”为海南方言,特指“岛”。岛屿俗名皆为海南渔民命名,长线,海南方言(琼文话,下同)读音Do Dua,是指西沙群岛中的某一岛礁。

  明清时期,南海或其环礁通称之一为石塘(万里石塘或千里石塘)。此处石塘(Zio Do)是永乐群岛的俗名,海南渔民习惯上把永乐群岛称为石塘。全富峙,海南方言读音Suanpu Du,是全富岛(16°35′ N, 111°40′ E)的俗名;老粗峙,海南方言读音Laosou Du,是珊瑚岛(16°32′ N, 111°40′ E)的俗名;世江峙,海南方言读音Digiang Du,是晋卿岛(16°28′ N, 111°44′ E)的俗名;三足峙,海南方言读音Daha Du,是琛航岛(16°27′ N, 111°43′ E)的俗名;尾峙,海南方言读音 Vue Du,是金银岛(16°27′ N, 111°31′ E)的俗名;七峙,海南方言读作Sid Du,也叫七连峙、七连岛,标准名称为七连屿(16°55′-16°58′ N, 112°19′ -112°21′ E),是西沙群岛上的岛屿群体名称,一般是指七个小岛洲: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这些岛屿位于西沙海域。

  该段英译如下:Navigate south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Vietnam, but don’t sail too far east. Continue observing the sea cur⁃rent and the wind direction for three days. Sail west, but not too far west. It is the right route when the water isclear and there is rotten wood flowing about. The water will be getting shallow and peach-colored, and there willbe seagulls flying overhead. Along the coast of Vietnam, sailing south for seven gengs (approximately 70 nauti⁃cal miles) will bring you to Do Dua (Changxian Reef) which is far away from the circular reef----- Zio Do (theYongle Islands). In the north of Zio Do are Suanpu Du (Quanfu Island),Laosou Du (Shanhu Island),Dikiang Du(Jingqin Island), Daha Du (Chenhang Island) and Vue Du (Jinyin Island) . If Sid Du (the Qilian Islands) comesinto view to the east, sail back at once, the compass needle should point toward Jia Geng or Mao You (towardwest), or between these two points; that is, by navigating 255°W or 270°W or somewhere between.

  更路簿中的语篇英译要在完全理解吃透源文文本的基础上,基于功能与忠实性原则,在翻译的宏观层面上,采用语篇顺应与语义衔接策略,把握译文内在关系,重视译文在结构上“忠实地再现源语文本的形式要素”,关注译文在语篇内的语义衔接与良好对应,“寻求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某种‘均势’”[24]84,以便获得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相互接纳,思维习惯的彼此关照与顺应。

  在翻译的中观层面上,采用异化策略,译文中保留南海诸岛俗名的海南方言(琼文话)读音,再加上每个俗名相对应的标准名称的汉语拼音音译,关照古罗盘针术语的文化负载词的特征保留,尽量避免源语文化元素的丢失,以便使目标语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航海文化;一旦单个翻译策略,如异化或归化或其他策略,不能独立处理某些翻译难题时,就需要将两个或以上策略融合并用,外加夹注,如“七更”就译为 seven gengs (approxi⁃mately 70 nautical miles)。

  再如,语篇的最后一句“急急转帆,用甲庚卯酉驶回”,根据上下文,甲庚、卯酉所指航行方向应该是介于 255°W 与 270°W 之间的中心线,即 262.5°W,被译为 sail back at once, the com⁃pass needle should point toward the middle line between Jia Geng or Mao You (toward west); that is, by navigat⁃ing 262.5°W。此句的翻译,用任何单一策略无法处理如此复杂的难点,只有综合施策,将异化、归化与补偿策略一起融合并用,才能译出理想的译文。在翻译的微观层面上,英译采用了直译、意译、音译、增译、夹注、替代等方法,如用 approximately 70 nautical miles 夹注或替代 seven gengs,还用转换法,如 Jia Gengor Mao You被转换为255°W or 270°W等。这些具体的翻译方法融合使用是产出容易被目标语读者理解与接受、符合英语思维习惯且具有可读性译文的最佳方式。

  另外,如同其他更路簿版本一样,“苏本”中一些语言采用“模糊”表达方式,如例1中“用乾巽过头,对东南”,意思是向东南方向航行偏一点,这里的“过头”究竟是加几度、航行角度偏多少?没有清楚的数据可以说明。再如表示海上航行距离的“更”,因此译文中增译 approximately;例 3 中的航行方向“不可贪东”、“不可贪西”等都是模糊表达,只有经验丰富的渔民在实际航行中才会知晓,故译文也只能模糊处理。尽管如此,“仍需要核对事实细节正确与否,更需要按照逻辑关系对细节做出调整或予以重新排列”[25]186。更路簿英译的最终目标是使译文“达旨—循规—共喻”,实现译文与源文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多维顺应。

  四、结语

  更路簿中存在大量的航海专业表达、古罗盘术语和海南方言,给英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在阐述其语言特点、翻译难点、翻译原则与策略后,对更路簿的条目、古罗盘术语和“更”文化负载词,以及语篇英译进行了解析,详细论述了译者可以运用异化、归化和补偿翻译策略,采取意译、音译、直译、替代、转换、增译+注释(夹注)等翻译方法,获得了理想的效果。“译者以达旨为出发点,在翻译过程中遵循译入语的社会文化规范,力求达到共喻的结果”[14]4。在《苏德柳更路簿》英译中,确保原文与译文彼此顺应,既要忠实原文,保留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文化特征,又要获得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性,为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提供重要的民间证据的可靠英译本,为国家维护南海权益、传播中国海洋文化提供学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金明.更路簿»与«东西洋考»针路之研究[J].南海学刊,2016,2(04):1-9.

  [2]周伟民,唐玲玲.南海"更路簿"的文化意义和价值[J].新东方,2015(5):1-7.

  [3]王利兵.南海航道更路径研究——以苏德柳本«更路簿»为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119-134.

  [4]王崇敏,阎根齐,夏代云.论«更路簿»的研究价值和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45-49.

  [5]刘国良,李钊瑾,曾超莲.«更路簿»的历史价值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16-25.

  作者:单新荣1,贾绍东1,汪东萍2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