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项目化学习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深化实践

时间:2022年02月23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目的/意义]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学科交叉、技术赋能、教学模式等多个维度的创新。[方法/过程]文章在界定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项目化实践典型案例的关键要素分析,从中提取出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项目

  摘要:[目的/意义]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学科交叉、技术赋能、教学模式等多个维度的创新。[方法/过程]文章在界定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项目化实践典型案例的关键要素分析,从中提取出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项目化学习的具体特征,阐述了在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开展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途径和创新意义。[结果/结论]文章认为以真实项目实践为牵引(情境嵌入)、以科研平台或新文科实验室为载体(情境建构)和以沉浸式案例教学为补充(情境感知)是开展项目化学习的主要途径。项目化学习对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意义是:以项目为载体打破专业边界,促进教学内容的交叉融合;以项目运作的技术赋能,加快专业内容更新;以项目挑战性的兴趣驱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以项目创新的成果产出,彰显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信息资源管理;新文科;教学模式

信息资源管理

  1研究进展与问题提出

  “新文科”概念提出的初衷是针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近几年美、英、澳等国将创意、创新战略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转型理念。在我国新文科作为“四新”战略之一被提出后,学者们对新文科的研讨主要集中在意义、内涵、理念与思路等方面[1-2]。有专家在总结归纳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时突出了建设新专业、推动新交叉、实践新模式、建设新课程等基本认识[3-4]。

  呼应新文科建设倡议,信息资源管理学界对此也进行了热烈讨论。在讨论中学界对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发展的一些宏观或中观层面问题达成了共识,认为关注社会需求引导、重视技术赋能、强调人文传统、推进学科交叉等是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基本趋势[5-7]。在从宏观与中观层面上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发展动向的前提下,学界也急需针对技术适应与技术赋能、深化交叉融通、锚定行业变化与接轨现实需求等研究探索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具体行动路径[8]。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可以包括的专业类型有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出版管理、保密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虽然此种划分与现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专业发展的可能态势,也具备了更大的包容性。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形式[9]。以项目化学习为牵引带动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变革、评价方法更新、创新实践深化等是体现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表面上看,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但它在国内外已经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10]。通过对项目化学习典型实践案例的调研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由项目化学习实践而引发的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机制等在内的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变化动向。本文拟结合项目化学习的相关实践,具体研究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特征、实践路径与创新意义。

  2研究设计与研究样本分析

  2.1研究设计

  项目化学习不是在新文科发展中提出的新议题,但在新文科发展中对其有深化实践的意义。项目化学习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PBL),其主要特征是:①一定的真实性。项目问题是具体情境的驱动性问题,这些项目一般来源于真实的业务活动或具体的服务场景。

  ②成果性的丰富性。项目化学习最终要形成公开的、有质量的、有意义的产品,产品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这是其与主题学习、案例学习、课程实践等的重要区别。③广泛的合作性。项目学习是一种多学科、多主体的广泛合作,这种合作既可以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合作,也可以是校内与校外的合作,同时又可以是业务流程与技术保障的合作,是跨学科专业团队的合作。本研究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领域项目实践或项目化学习案例的采集和关键要素分析,以不同类型项目为中心,分析总结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项目化实践或项目化学习的一般特征,从中发现其与新文科发展趋势可能存在的契合性。选取的样本对象主要为两类:

  ①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有影响的项目实践样本。这些项目实践样本无论是从组织或参与主体、支撑知识或技术、项目成果产出等均具有一定代表性。如果以其为中心组织和吸纳有关主体参与教学活动,预期可以产生现实情境驱动、多学科交叉、跨团队合作等人才培养效果。②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已经开展的项目化学习样本。从这些项目化学习样本的具体开展过程,可以分析总结出其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对师生多学科知识背景的要求、专业实践的基本经验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两类样本对象选择中不排除某类或某个项目同时兼具项目化实践与项目化学习两类性质。从逻辑上看,项目化学习样本通常是来源于具体真实的项目化实践。

  2.2研究样本选择与分析

  本文通过网络调查法,结合国内外学者的专题文献推荐和相关项目专题网站提供的数据,共筛查出国内外相关项目约40个,从中选择4个典型案例样本为代表进行分析。选择典型样本的主要依据是:兼顾国内外地区分布、样本实施是否有教学单位及有关师生参与、是否有项目教学内容向师生开放、项目进展与成效彰显度、信息资源管理类不同专业的侧重等。通过对国内外项目化实践样本的关键内容与关键要素分析与提取,从中发现并总结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领域项目化实践或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态势。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从项目实践中可挖掘到的关键信息有限,所以本文主要以是否有大学师生参与、是否有教学内容向大学师生开放两个要素作为项目化实践教学特色分析的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领域项目化实践和项目化学习典型案例的关键要素和背景与进展调研分析,可以总结出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项目化实践或项目化学习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注重数字技术运用和对数字素养的要求。从上述项目组织和成果呈现看,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不同程度地在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在社会记忆项目保存与开发中表现出无穷的魅力,数据故事化、故事数据化、记忆可视化等已经成为项目成果呈现的基本形式。这些成果不仅扩大了信息资源管理领域项目成果的产出及其影响,而且可以通过项目实现的过程复盘和原景重现,激励参与者特别是学生回顾自己的项目学习历程,促进学习反思。

  2)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跨学科和综合性特点。上述有关项目所使用的数字人文平台、网络存档平台等为参与者提供了一系列资源、数据、工具和服务,这些资源、工具或技术手段在以往更多是要由项目参与者自己去搜寻、鉴别与获得的。

  通过项目化实践平台及其运作机制,项目参与者可以在与他人的互鉴与互补中更快地完成相关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习得过程。从上述项目实践所依赖的资源要素、支撑工具、背景知识与能力分析中可见,除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的知识内容外,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艺术学、宗教学、建筑学、民族学、语言学、大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或技术均有不同程度涉及。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项目已经超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领域范畴,它们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项目。

  3)参与者的信息核心能力要求正在逐步聚焦。从项目梳理中可以看到,数字人文、数字记忆、网络存档等多是专题类项目。在这些项目的组织管理中,需要设计并回答以下核心问题:如何根据主题内容需要进行系统的信息构建,如何通过专业化的信息描述或组织等对数据与信息内容进行选择、标注和语义关联,如何通过专业性的数字处理技术实现项目成果的可视化呈现等。这些问题均体现了对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核心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这表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坚持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的核心知识单元,实现其与新技术的融合是学科内涵升级的基本方向[19]。

  4)项目来源于社会需求并有较完整的运作机制。从已有项目来源看,它们来源于行业与社会发展实践、来源于文化遗产保存等国家战略需求,这些项目及其问题本身的开放性、新颖性、挑战性、广泛的社会互动性等特点均使参与者能够产生参与实践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对上述项目化实践过程及其背景分析可以发现,目标分配、角色责任和产出导向是其主要运作机制,这可以使参与者基于使命驱动的内在学习动机与动力得以形成,可以促进参与者实现由“知识个体建构”转向“知识情境化建构”、由“显性知识习得”转向“默会知识习得”、由“学习小组”转向“实践共同体”[20]。

  5)项目化实践或项目化学习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教育理念。

  从上述项目实践内容与过程看,在信息构建、数字记忆框架、信息语义分析和关联、叙事数据化、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综合实验等工作中,参与者会碰到一些全新的专业问题。这就引导信息资源管理从业者与学习者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运用已有知识过程中,调用问题解决、创见、决策、调研和系统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用创新理念和思维来实施项目过程。项目化实践或项目化学习都不同程度地让参与者拥有了一些真实问题的解决经历,并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学习质量[21]。

  从这个结果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的项目化实践或项目化学习已经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参与者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要求或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对上述典型案例样本及其特征的分析表明诸多实践项目已经具备了新文科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新文科发展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可以充分吸纳上述项目实践的运作经验。

  3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推进项目化学习的途径及其意义

  从上述项目化实践或项目化学习的样本分析可见,目前虽然有一些项目都吸纳了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师生的参与,但即使是典型样本也反映出师生参与程度比较有限的局限。笔者认为,以不同层次的项目化学习为基础推进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这不仅符合新文科建设对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所提出的转型升级需求,适应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口径大幅扩展、科技含量大幅提升、社会功能大幅增强的变化趋势[22],而且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数字记忆、数据治理、数字人文等学科领域的全新学术话语体系。

  3.1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推进项目化学习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案例分析和对国内重点院校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调查,从推进项目化学习的主要途径看,依据项目的真实性、成果的产出性、项目的可参与性等程度不同,可以将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项目化学习途径分为情境嵌入、情境建构和情境感知3个不同层次[23],在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教育中它们可以分别对应于真实业务项目实践、新型文科实验室或科研平台建设和案例库与实验教学导入等不同内容,各校可以视其自身条件进行不同的选择与组合。

  1)实践情境嵌入:以真实项目实践为牵引,使师生深度参与项目学习过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典型问题,如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网络信息聚合与服务、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数字记忆项目建构等,它们都是一些具有真实性、探索性、复合性和交叉性的复杂性学科议题与实践项目,也是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原有知识结构与技术路径所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项目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工程问题。如在前文样本列表中的“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平台建设(以高迁古村为例)”项目,它采用的是“前站后库”的框架结构。

  “前站”是以网站为主体,以其他社交媒体为辅助途径的台州古村落数字传播平台;“后库”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构建一个可容纳台州古村落各种记忆资源的专题数据库[24]。该项目在组织实施中吸引了跨学科师生的广泛参与。事实上,在真实项目实践组织中,高校师生、公共信息机构、智库机构、数据公司、网络服务平台等主体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实践过程。

  从真实项目实践到项目化学习的转换,其所表现出的内在逻辑是:根据项目建设目标与任务,组织由学校师生、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主体参与的研究实践过程,随着项目推进及其阶段性目标任务和研究工具的变化,参与项目的师生教学目标与任务也要做出相应变化,并以其最终成果产出作为教学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以真实项目为中心所形成的动态性参与者结构,可以因项目更新而使教学过程始终保持一定的创新活力。以真实项目实践为牵引所组织的深度学习参与过程,其效果是使师生在项目实践的实战中获得理念、体验、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

  2)实践情境建构:以科研平台或新文科实验室为载体,提高项目化学习的组织性。由于真实性项目的有限以及跨学科师生力量组织的需要,近年来,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纷纷成立了大数据研究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智库机构等研究平台。

  2021年教育部也启动了新文科实验室建设工作,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9个试点项目、21个培育项目已经正式公布,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均有项目入选[25]。这些研究平台或新文科实验室兼均具专业性和跨学科性的特征。专业性是指其依托的学科专业明显,其研究人员或负责人主要是来源于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跨学科性是指其也吸纳了其他学科师生的广泛参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社会学等学科力量也纷纷加入,并根据承接研究与咨询服务项目需要而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

  从科研平台或新文科实验室的项目来源和管理机制看,其项目来源是真实项目建设需要或是教学需要。例如,“网络记忆项目”“国家文化遗产保存项目”等的启动既是国家文化传承的战略需要,也是辅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选择性存档策略与技术的需要。以科研平台或新文科实验室为载体,进行项目实践情境建构,不仅可以丰富项目实践内容的来源,弥补真实项目的不足,而且可以提高师生参与项目的组织化程度和学习获得感。

  3)实践情境感知:以沉浸式案例教学为补充,使项目经验得到推广。沉浸式案例教学是指运用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或案例库等形式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案例场景、展开过程和交互信息等融入课堂教学,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知识习得情境化、技能习得情境化等不同层面分别展开。例如,对信息资源管理相关专业而言,信息组织与信息描述、信息构建等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是难点。在上述课程的教学组织过程中,师生普遍认为上述内容枯燥泛味,理解和掌握十分困难。产生上述现象或认知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开展上述知识或技能教学时均以理论讲授为主。

  如果能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模拟现实情境,让学生在创设或模拟的实验教学情境中参与学习过程,则可以将一些学科核心知识或技能的习得过程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在信息构建课程的情境化教学中,则可以通过对一些典型信息构建项目案例的解构和复盘过程,使学生了解信息导航、信息识别、内容策略、用户界面、人机交互以及网页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26]。从可行性上看,实现沉浸式案例教学主要取决于有关教师团队能否建成面向不同问题的项目成果库或案例库,目前有学者对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方法和流程等已经进行了初步研究。

  3.2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推进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1)以项目为载体打破专业边界,促进教学内容交叉融合。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不仅与其他专业类有一定边界,而且在其自身专业类的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学科边界带有一定“单位化”(如学院内的不同专业学系)特征[28],并且反映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组织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信息资源管理类相关专业教育在确定项目实践需求后,其组织形式往往不再是学科化和单位化的,在相对保持学科专业边界要求的同时[29],也应表现出开放性和网络化趋势。

  作为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在“文理交叉、数智赋能”理念指导下,汇聚武汉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测绘科学与技术”两大优势学科和多个传统学科核心力量组建完成,形成了“文化遗产智慧数据研究室”“文物图像计算研究室”“古籍内容挖掘分析研究室”“遗址虚拟呈现研究室”和“文化遗产GIS研究室”等五大研究与实践方向,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和网络化特征。开放性表现在项目团队不再以学校、学院或学系为单位进行组织,也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单位结构。项目组织与实践可以由负责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人际关联,与外部行动者确立合作目标,从而实现资源的多向流动[30]。

  网络化意味着多元化、分散化和流动性,它表现为通过项目制形式使不同背景的师生在目标导向下被有机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以项目为中心的“网络”,从而使分散的资源因项目而积聚利用和共享,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可以因同一项目而形成一个教学团队,同一成员可以因参与项目不同同时属于若干个团队。由于参与项目师生的学科关系、人际关系、资源条件禀赋等均具有较大的异质性,这将会使围绕着项目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过程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交叉性。

  2)以项目实践实现的技术赋能,加快专业内容更新。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自诞生以来就具有“文献传统”和“计算传统”[31]。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所面对的专题类项目实践,也多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联系。例如,应对突发事件的舆情分析项目、数字人文专题项目、公共数据共享与开放项目、社会记忆项目、全民阅读推广项目、智慧图书馆或数字档案馆项目等都与信息技术赋能密切相关。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给信息资源管理界提出了新的问题场域,要求信息资源管理界认识和回应时代需求或关切,而且也为加速破解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动能,提出了在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中强化计算信息学的教学要求[32]。从新文科建设的初衷看,其主要目标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到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因此,以信息技术运用为主线的信息资源管理项目化实践或项目化学习,将很好地呼应技术赋能教学内容更新的时代需求。

  3)以项目挑战性的兴趣驱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从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报考志愿与发展看,第一志愿率低、服从调剂率高,入校后专业转入率低、专业转出率高,课程理论性强、创新实践性差等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意味着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需要时刻保持警醒,既要看到现有专业和新专业方向可能给本学科专业带来的威胁,又要通过第三方调查数据等不断反思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缺板。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项目化学习具有面向问题的复杂性、技术与工具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挑战性等共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它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均有一定吸引力,它是一种基于学生内生兴趣与动力的教学模式。兴趣趋动可以牵引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向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靠拢,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提出了新挑战,促进教师在项目选择、项目分析等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

  4)以项目创新的成果产出,彰显人才培养成效。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的项目化学习,在目标导向上突出了要通过产出多渠道、多类型的融合型项目成果来体现育人的实际成效。学校、学院或学系或项目组通过开展项目计划招募、提供实习、举办竞赛、开发各项技术工具、建立数据集、策划展览、发布报告和提供政策咨询等来实现上述功能。在项目化学习中可能产出的成果是:模型或工具;决策咨询方案或报告;数据库产品;具体建设项目(如城市大脑项目、阅读推广项目、信息援助或扶贫项目等);相关标准(如文件与档案管理标准、数据质量标准等);各类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等。

  例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研制CSSCI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在研究发布《中国品牌发展报告》(年度)等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吸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项目成果产出的多样性、成效可见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也引导着人才培养中教学评价方式的进一步改革。

  4总结

  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的创新发展有多种路径选择,赋予新内涵、酝酿新方向、探索新模式、实现新交叉等都是重要选项。从本文分析可以发现,项目化学习虽然不是新文科中提出的一个全新议题,但它可以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的一个重要策略。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实现途径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使其处于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创新发展多路径汇合的枢纽点上。因此,面向社会需求,主动发动、承接或模拟不同类型的项目,吸纳多学科师生广泛参与,使其在项目实践与项目学习中获得锻炼,并积累、建设和开放项目资源库和案例库就成为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新文科”建设:何以必要以及如何可能[J].江海学刊,2020(5):122-129.

  [2]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

  3]樊丽明.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N].中国教育报,2021-5-10(5).

  [4]孙建军,裴雷等.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思考[J].图书与情报,2020(6):16-25.

  [5]马费成,李志元.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5):4-15.

  [6]孙建军,李阳,裴雷.“数智”赋能时代信息资源管理变革之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20(3):22-27.

  [7]初景利.“新文科”呼唤图情档成为“硬”学科[J].图书与情报,2020(6):1-3.

  [8]黄水清.图书情报学的新文科建设之途:机遇与忧思[J].图书与情报,2020(6):3-5.

  [9]巴班斯基著.教学过程最优化——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

  [10]李方.一般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1(5):21-26.

  作者:周毅1,白文琳2,李洁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