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年01月06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一脉相承,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和承担着共同的历史使命,本文就如何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将三地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实现粤港澳旅游资源共享,从而带动大湾区内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湾区经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一脉相承,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和承担着共同的历史使命,本文就如何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将三地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实现粤港澳旅游资源共享,从而带动大湾区内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湾区经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最终完成湾区一体化的功能定位。总体思路为:从大湾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发现大湾区旅游市场中的不足,借鉴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先进经验,从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宣传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大湾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并以旅游带动交流,交流促进融合,以融合实现湾区产业协同,为湾区乃至全国经济带来创新式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协同

旅游业论文

  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简称为二区九市),从地理环境上看是围绕三江(东江、西江、珠江)两岸及珠江入海口所形成的现代城市群,区域面积达到5.6万平方公里,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发达,海岸线长,人口近7000万人,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湾区。对于大湾区旅游业的发展融合,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都制定了相关政策,以政府引导方式促进大湾区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中,2018年广东省印发《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对大湾区旅游业发展制定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将大湾区建设成粤港澳世界级旅游休闲湾区,加强粤港澳旅游合作,挖掘三地多元文化、主题公园、美食之都、购物天堂等优势旅游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2019年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将大湾区打造为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在上述大湾区政策背景下,如何对大湾区旅游产业进行创新整合,减少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实现大湾区不同城市间,尤其是与港澳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提高大湾区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就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一、大湾区旅游现状分析

  (一)大湾区旅游资源分析

  提到珠三角,对于内陆居民,首先想到的是工业制造、经济发达等名词,很少有人会将旅游与珠三角联系上,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一直注重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而未注重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结果。但实际上,大湾区内旅游资源丰富,除了澳门、香港之外,其他九市也拥有为数众多的名山大川、沙滩海岛等旅游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古道古迹、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及民俗、技艺、美食等岭南特色旅游人文资源。为对大湾区旅游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结合大湾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地点及特点,对大湾区九市二区主要旅游资源进行初步分类统计,并分别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统计。

  1.第一类:自然资源类

  大湾区九市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丰度优势,例如世界遗产有江门开平碉楼与村落1处,已申报世界遗产5处: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和海防史迹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分别是肇庆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珠海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内伶仃岛—福田自然保护区、惠州的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和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11处(略)。

  国家地质公园4处,分别是肇庆封开国家地质公园、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江门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及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分别是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佛山西樵山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惠州市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深圳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另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省级、市级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在此不一一列举。主题公园有珠海长隆度假区和广州长隆度假区,成为大湾区旅游资源的新亮点。除上述旅游自然资源外,珠三角旅游自然资源还包括:

  (1)海岛海湾:珠三角由于海岸线长,素有“黄金海岸”之称,海岛、海湾众多,如深圳大小梅沙、深圳大鹏半岛、江门川岛、广州南沙岛。岛屿海湾资源丰度较高的城市主要是珠海和惠州,珠海著名岛屿有东澳岛、荷包岛、外伶仃岛、淇澳岛、九洲岛等,惠州著名海湾岛屿有巽寮湾、双月湾、亚婆角、三角洲岛、下沙湾等。上述海湾海岛资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将成为大湾区内不可多得的珍贵稀缺旅游资源,应予以更好地保护和开发。

  (2)江河湖泊:大湾区内由于水网密布,河流众多,有大量的江河湖泊资源,呈现出秀美多彩的南国水乡风光,主要以珠江、东江、西江及惠州西湖为代表。另有著名瀑布资源,如增城白水寨瀑布、罗浮山大坑白石漓瀑布等。(3)温泉资源:包括从化温泉(有“岭南第一泉”之称)、珠海御温泉和海泉湾温泉、中山仙沐园温泉、新会古兜温泉、恩平三大温泉(金山温泉、帝都温泉、锦江温泉)等。

  2.第二类:人文资源类大湾区旅游人文资源主要包括:

  (1)岭南文化。大湾区内文化主要由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所构成,这两种文化在大湾区内相互交融而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及由两种文化产生的各种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文化载体,主要包括粤语、客家语等语言文化,粤剧、岭南民歌、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园林、岭南盆景等艺术文化,基于信仰、节气、地理环境等诞生的岭南民俗文化,鱼生、广式早茶等饮食文化和广绣、广彩、广雕、石湾陶塑等岭南工艺文化以及广州骑楼、西关大屋、客家围龙屋、开平碉楼等岭南传统建筑文化。

  (2)丰富的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大湾区境内有为数众多的古遗址。如韶关马坝人遗址、广州明代城墙遗址、番禺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新会宋元崖门海战遗址等;古墓葬以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为代表;古建筑有民居建筑、古代学宫建筑、宗教建筑、祠堂建筑、城防建筑(包括古炮台和古城墙),以广州西关大屋、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虎门炮台、肇庆宋代古城墙等为代表;古驿道:广东境内有多条已发现和尚在发掘的古驿道遗址,时间跨度从先秦一直到清末,总数量达233条,时间跨度之长,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位于大湾区的古驿道主要集中在广州、珠海和惠州,亦将成为大湾区热点旅游资源之一。

  (3)繁华的现代商务都市圈,具体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现代化城市为代表。(4)为数众多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文化传承载体。(5)数量巨大的乡村综合旅游资源。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18年统计,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目前具有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达到1695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大湾区旅游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这些承载着广东深厚文化、见证着广东发展历史、富有民族特色的岭南乡村,将会成为大湾区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吸引着湾区内外的众多游客。

  以上是大湾区九市的旅游资源概况,限于篇幅,其他旅游资源不再一一列举。大湾区的香港、澳门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香港,作为大湾区内的自由贸易港,一直有“购物天堂”的美誉,区内还有香港迪士尼乐园、香港海洋公园等现代主题公园,以及数量众多的古庙古寺、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著名的维多利亚港、风光怡人的浅水湾等人文、自然旅游资源。

  澳门,作为东南亚最大的“赌城”,以博彩休闲业而出名,区内拥有数量众多的博彩休闲场所,吸引着来自全球的游客。澳门还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城市,作为明代嘉靖年间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国际贸易港口,吸引着来自欧洲、美洲的外国人士来此贸易、传教,中西方的文化在此碰撞和交融,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开埠历史,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如著名的大三巴牌坊、路环圣方济各圣堂等。其他人文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包括众多博物馆及展览厅,如澳门博物馆、澳门消防博物馆、教堂、庙宇和城市公园。

  (二)大湾区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湾区九市的旅游产业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经历了无序开发、粗放式发展的过程,发展经历比较曲折,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同时亦对旅游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浪费。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思路,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收入逐步增长,但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特别是珠三角部分城市,在旅游产业效益、规模、质量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

  1.大湾区内不同城市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城市旅游产业收入相对偏低,旅游产业规模及效益均有一定差距根据以上二表中数据。

  首先,按旅游总收入绝对指标分析,旅游产业规模较大的城市分别为广州、香港和深圳,是大湾区当之无愧的旅游大市,三市旅游收入占大湾区总收入的65.59%。这三座城市得益于优势的地理环境、高丰度的旅游资源及便捷的交通系统,成为大湾区旅游产业的龙头城市。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则差异明显,除澳门外,其他7个城市旅游产业收入相对偏低,占大湾区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均低于7%。其中,中山市的旅游收入最低,2019年旅游收入为303亿元,在大湾区整体旅游收入中的比重仅为2.34%,由此可见,各城市间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出现明显的旅游聚集效应现象。

  其次,从旅游总收入与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进行分析,也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大湾区整体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11.21%,其中旅游收入占GDP比重高于11.21%的城市包括江门,广州、珠海、澳门、惠州、肇庆6个城市。在6个城市中,江门旅游收入比重为21.93%,成为大湾区旅游收入比重最高的城市,得益于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政府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

  香港比重为9.23%,与以前年度相比,比重明显下降,主要受香港局势不稳定的影响,导致旅游收入总额和旅游收入占比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而低于整体水平的城市包括中山、佛山、深圳、东莞,其中东莞最低,只有6.05%。说明此四座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对城市贡献度相对偏低,需要继续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大湾区旅游业发展也存在明显差异。以浙江为例,2019年,浙江省共接待游客7.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911亿元,同期浙江GDP为62352亿元,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17.5%(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与此对比,大湾区2019年接待游客5.0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2971.59亿元,同期GDP为115716.05亿元,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11.21%,可以看出,大湾区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与浙江相比低6.3%,差异明显,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浙江省得益于境内丰厚的旅游资源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旅游业在近年获得快速发展,但其中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当地政府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早在2004年,浙江省就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并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在经济发展思路转变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旅游收入在时间上的不均衡

  我国旅游产业与游客空闲时间紧密相关。在我国,由于受法定节假日、休假日的影响,国内游客旅游时间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黄金周”及寒暑假,这几个时间段成为各旅游景点的主要收入时间段,周末休息时间由于时间紧凑,出门旅游人数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部分景区平时游客稀少,到“黄金周”则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相关酒店客房爆满,一房难求,部分酒店还趁势涨价。

  部分景区在接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限流方式控制游客数量,严重影响了旅游体验感,降低了旅游质量。这也是我国旅游景区的一个通病。另外,由于大湾区内部分城市为移民城市,典型的如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四座城市的外来人口比例均超过50%(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广东其他市及湖南、广西、四川、湖北、江西、河南等省)。以东莞为例,2017年年末东莞常住人口834.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1.31万人,外来人口比例达74.67%,并且户籍人口也有相当高的比例为近年来从其他省市迁入(由于相关数据有限,暂无法取得统计结果)。

  2017年末,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口总数为2647.97万人,外来人口比例达到44.14%(数据来源:前瞻数据研究院),因此在春节假日期间,受我国传统思维的影响,这部分人口回原住地探亲团聚,现居住城市人口骤减,餐饮、酒店等服务业部分停业歇业,这些城市在春节、寒假期间的旅游资源就无法利用,旅游“旺季”变成“淡季”,成为制约珠三角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 素。在这种人口结构下,如何利用大湾区旅游资源和气候优势,改变外来人口的传统思维,吸引外来人口及大湾区外国际国内旅游者“到广东过大年”,以充分利用相关城市旅游资源,就成为大湾区各地政府及旅游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3.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知名度不高

  大湾区内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享誉国内外的景区景点并不多,普通游客除对白云山、罗浮山有所印象外,更多的景区景点并不为大众所熟悉。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大湾区各级政府在2010年前的发展思路上一直以制造业为重心,对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未主动将境内旅游资源进行对外宣传,未利用媒体影视及互联网传播媒介进行有效推广,很多旅游资源未为人知,导致大湾区内部分旅游景区景点人气不高。

  4.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过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体验感不佳

  无论是大湾区内旅游景区,还是国内其他旅游景点,早期发展旅游业的方式一直采用圈地收钱的模式,改变不了“门票经济”的固有思维。地方政府对待旅游业的发展仅仅是从经济、税收考虑,想到的是当前的经济效益,未考虑到生态效益、城市品牌效益等其他方面综合效益,思路带有一定片面性,导致旅游产业对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促进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效果不明显。

  在这种旅游发展思路下,就不会重视旅游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餐饮、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不尽合理。这一点在珠三角部分旅游景区表现得尤为明显。现代游客在外旅游,主要满足的是“娱、食、住、行”四方面的要求,如果只能满足“娱”,对“食、住、行”无法满足,具体表现为吃不方便、订不到房、交通拥堵,势必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再美的景区也无法吸引游客,导致客源外流。

  5.旅游产品开发单一,未将不同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旅游效率低下

  部分景点景区在旅游资源的整合方面做得不够好,未能将旅游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效结合,如森林公园只有单纯的爬山观光,海滨只有单纯的游泳戏水,未将景区周边岭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有效导入,未形成完整的旅游综合体,导致旅游产品单一,综合效益不高,也影响了游客的旅游热情。

  以大湾区乡村旅游为例,珠三角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旅游的热点之一,但从相关研究文章和数据分析,目前珠三角乡村旅游与日本等乡村旅游发达国家相比,大部分仅仅停留在旅游发展初级阶段,以单纯的餐饮或自然观光为主,并未能够将其他乡村旅游资源有效整合,部分乡村古建筑未得到有效维护,乡村环境未有效治理,乡村特色传统手工艺未得到完整传承和保留,部分乡村建筑缺少整体规划。

  显得杂乱无章,与乡村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格格不入,在住宿、交通、语言沟通、人文环境等方面旅游体验感不佳,与游客所想象的“诗画乡村”“小桥流水”“岭南风韵”的旅游境界差异太大,难以引起游客的强烈兴趣,导致珠三角乡村旅游大部分以短时间观赏游为主,乡村深度体验游的比例所占不高,无法有效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在改善民生、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方面未产生明显效果。虽然近年来珠三角很多景区及古村古镇开始注重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但整合的效果不如人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如何进行旅游产业创新,以创新推动大湾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继续推进大湾区城市间旅游产业合作协同,对相关制度进行创新改革,逐步降低城市间旅游产业发展差异

  继续发挥香港和澳门的旅游带头作用,通过港澳的旅游知名度带动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逐步降低城市间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实现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目前大湾区内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城市旅游协同与合作,形成了多层次的合作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需要真正实现大湾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则必须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消除大湾区九市与港澳的制度壁垒,在支付手段和通关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

  如在支付手段方面,目前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的支付手段并不统一,珠三角九市普遍采用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香港、澳门目前由于币制原因还不能采用支付宝、微信的电子支付,给跨境游客消费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需要消除目前存在的支付技术壁垒,在大湾区内推广电子支付方式,使跨境游客能够快捷支付,为游客创造便利;在通关方面,可以参照欧盟签证模式,对国外游客采取便捷通关、大湾区内免签政策等,消除制度性障碍,真正实现大湾区旅游产业一体化。

  (二)对旅游业收入时间上不均衡的思考

  为消除大湾区旅游产业的时间性差异,防止节假日期间“人挤人”的情况,使旅游景区客流量能够均衡,应在节假日制度上进行创新性改革。

  如试行弹性工作制,或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将周末双休日改为每周单休,月中或月末4日连休等休假方式,在不改变总体休假时间的前提下,实行“错峰休假”,则能够有效缓解部分景区的人流不均衡情况,使湾区各单位员工能够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出门旅游,从而刺激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移民城市,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一时间很难改变春节“空城”的现状。

  目前只能依靠政府逐步引导,鼓励外来人员“留在广东过大年”,并鼓励外来人员将家属带来团聚。各级政府及企业需要转变对外来人员的态度,在激励措施上做一定的创新改革,如给来粤家属一定的路费补贴,发放旅游消费券,各旅游景区给予外来人员及家属在春节期间门票打折甚至免费等措施,组织春节期间对留粤外来人员进行慰问等活动,让广大外来人员有归属感、家乡感,逐步引导外来人员转变观念,留下来过春节,改变城市“空城”的现状,并有效利用春节期间各城市旅游资源,促进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以创新推动宣传,改变大湾区的传统形象

  如前文所述,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这些旅游资源不为外人所知,因此必须加大湾区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但在宣传方式上需要创新。大湾区旅游宣传需要从三方面做起:首先是政府层面的主导宣传,以岭南风情、海岛休闲、主题公园、追思怀古、美丽乡村、城市观光、健康养生为主体的旅游产品推介,拍摄一批高质量的旅游纪实、纪录片,通过官方媒体及自媒体、网络播放平台等新兴传播媒介对大湾区进行宣传。

  其次需要鼓励旅行社、旅游者通过旅行纪录、旅行文章、旅游视频、直播等对大湾区旅游景点及人文风情进行评价、传播,打造一批优质的网红景点,引导游客加深对大湾区的认识,引起大湾区外的游客对大湾区的旅游兴趣;再次,则是需要鼓励和引导知名影视制作公司及电视台在大湾区内进行影视作品的拍摄和制作,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提高大湾区景点景区知名度。

  (四)加强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改变旅游产品单一的现状,提高综合竞争力

  如何改变各景点景区产品单一的现状,提高综合竞争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大湾区各大景点景区应加大力度开发以岭南风情为特色的人文旅游产品,包括景区周边名人故居、古建筑、古驿道、古村落、传统特色民居、传统工艺的旅游产品开发,景区内引入粤剧、舞狮等传统岭南文化,使人文旅游与自然观光有机结合,改变旅游产品单一的现状,增加旅游丰度,满足游客多层次、多维度的旅游需求。

  其次,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在交通、住宿、餐饮,卫生等方面进行改造,鼓励民宿建设,打造旅游综合区,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感,使增加旅游收入与改善民生、提升景区及城市品牌形象等相互结合,改善旅游综合效益;其三,大湾区内各博物馆应该主动出击,与各景点景区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各景点景区内进行流动展览,建造“流动展厅”“流动展馆”,有效提高各博物馆的访问量;最后,需引导各旅行社在旅游路线制定上结合不同旅游产品,将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设计出既有自然观光,又有人文体验的“旅游+文化”,“景区+展厅”精品旅游路线。

  (五)鼓励和引导大湾区企业扩大旅游消费支出

  广东省内企业众多,2018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583家,企业员工成为大湾区内旅游业的重要客源,而如何吸引各企业积极扩大旅游消费,是当前大湾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扶持大湾区旅游产业发展,刺激旅游消费,应给予大湾区企业在旅游消费支出上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湾区内企业组织员工旅游,在旅游支出方面采取一些适当的税收优惠措施。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对于企业职工福利性支出有严格限制,要求职工福利性支出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4%,超过部分不得扣除。由于企业所得税方面的限制,企业在员工旅游支出方面就不得不严格控制,以防旅游支付超支导致所得税税负加重。因此,需要在旅游支出中给予企业一定的倾斜政策,如企业团体旅游支出给予加计10%的所得税抵免政策,在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中旅游支出不受14%的所得税抵扣限制等。

  (六)推广旅游金融产品,使金融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年青游客的支持,特别是处于18-35周岁年龄段的游客,基于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及猎奇冒险精神的引导,在“有钱有闲”的情况下,第一消费支出往往是旅游支出,因此出现了众多的“驴友”“旅游达人”等旅游群体,这部分人群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各单位的中低层员工组成。

  在年青人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较高的生活成本及相对偏低的收入,往往积蓄较少,渴望旅游但资金短缺,限制了年青游客对旅游的消费欲望。我国旅游企业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旅游金融产品的开发与运用比较少,因此对部分年轻游客,旅行社可以参照部分电商平台的销售模式,主动与金融机构合作,将旅游消费与金融产品灵活结合,推出“旅游白条”“旅游分期付款”“旅游贷”等旅游金融产品,满足年青游客的资金需求,刺激年青旅游群体的出行欲望。

  三、总结

  本文基于大湾区旅游市场的现状,分别对大湾区旅游资源、旅游收入、旅游差异、旅游管理、旅游宣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大湾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并分析了具体原因,在结合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整体而言,大湾区的旅游资源丰度较高,但旅游产业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国内游客特别是京津冀、江浙沪地区的游客吸引力不够,与国内外部分区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区内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和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并不匹配,因此需要各级政府、旅游管理者及旅游从业者以创新方式对大湾区旅游业现状作出改变。

  由于作者水平、视角的局限性及相关数据、文献的缺失,本文结论不一定可靠,提出的建议需要进一步完善,希望读者海涵。如果本文能够引起旅游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及研究人员、从业人员的思考,对大湾区旅游产业现状进行创新改革提供一点思路,就达到了本文的最大目的。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各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EB/OL].

  [2]南粤古驿道精品路线[EB/OL].

  [3]苏海洋,陈朝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珠三角区域城市旅游多中心共生关系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3):322-330.

  [4]吴开军,吴来娣.世界著名湾区旅游业发展比较及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的启示[J].城市经济,2019,(5):96-107.

  [5]张元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品牌研究,2018,(4):108-110.

  [6]张如玉.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路径的探微[J].时代金融,2019,(2):8-9.

  [7]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4):29-33.

  [8]李文勇,张雪玉,全小燕.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珠三角服务业开放思路与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20,(8):66-68.

  [9]郭晓康,李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澳门与珠江西岸城市旅游合作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2020,(7):80-90.

  作者:刘小宝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