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析皮具的无性别风格设计趋向

时间:2021年09月29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无论是在服装设计还是配饰设计领域,无性别风格设计已成为当下显性流行趋势之一。以皮具为代表的时尚服饰产品设计表达,也表现出超脱现代主流社会文化对于性别形象的划分与定位、转而对个性更多尊重与包容的无性别特征。无性别设计并不是在当代才出现

  摘要:无论是在服装设计还是配饰设计领域,无性别风格设计已成为当下显性流行趋势之一。以皮具为代表的时尚服饰产品设计表达,也表现出超脱现代主流社会文化对于性别形象的划分与定位、转而对个性更多尊重与包容的无性别特征。无性别设计并不是在当代才出现,但却在当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宽容与发展。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无性别设计风格与多种其他设计风格互动融合,呈现出更多具有性别"通用性"的设计创意与审美趣味。总体来说,无性别风格设计思想的根本基础存在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语境之中,它客观上的受众面也因摆脱了性别身份的限制而得以扩大,反过来促使皮具设计更加专注于设计本身功能与个性的表达,不断突破着设计的时代想象与装饰局限。

  关键词:无性别;性别模糊;皮具设计;服饰设计;社会性别;个性化趋势

服饰文化

  引言作为社会性别的表征是服饰的基本社会文化功能之一,也是服饰的社会文化属性之一。由于特定社会中人们的服饰形象总是与性别紧密关联,我们在认识研究服饰文化之时也总是习惯于以性别作为划分,并以此为途径窥探特定社会文化与性别关系的实际样态。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对于性别差异的界定与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社会整体的发展阶段与水平。传统观念中对于两性泾渭分明的性别认知观念直接形成了迥异的性别审美准则,认为男性着男装女性着女装才能代表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统一,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性别秩序[1]。

  服饰文化论文范例: 京剧服饰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得以传播

  但随着时代的快速演进,愈演愈烈的无性别风格设计风潮,甚至已经超出设计领域成为了当代一种世界级的文化现象,它不断颠覆着人们对于性别差异的固有观念与刻板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对性别有了更包容与更开放的理解与诠释。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仅是服装,皮具等配饰产品寻求的同样是与个性的契合,属于男性还是属于女性已不再是设计中一条不可变的界线。

  1无性别风格设计的概念与思想来源

  1.1概念

  中文“无性别”来源于对英文“unisex”的翻译,“Uni-”这个前缀源于拉丁语“unus”,意为“一”,有一致、相同、统一的涵义,本意为“不分男女的(服饰等)[2]”。“unisex”的概念体现在当今的服饰设计领域,既不是简单的性别位移,比如男装女性化、女装男性化或者男女易装,它甚至与“中性”的概念也不完全相同。

  虽然“无性别”与“中性”都有性别模糊的意涵,但中性强调介于两种相对性质之间,即对于两性性别角色的预设仍在,实质上仍旧是二元的性别观;而无性别风格是企图彻底抹除性别概念的界限,使性别差异表征这个功能在服饰中被搁置、去除,是一种更深层次的 性别模糊化或趋同化的现象[3]。

  无性别设计没有特定的性别指向,可以说是对传统社会观念中刻板的男女性别印象的挑战;同时它客观上适合任何的性别对象,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与自由度,为服饰设计留有了无限的空间来发挥创意与想象。从无性别设计的概念中可以透视出两个涵义:一是无性别服饰是随着人们对于“性别”的认知和诉求产生分歧从而导致性别多元意涵的出现而产生的;二是“无性别”较之于“中性”在涵义上更加宽泛,反二元性别的意图更加明确。

  1.2无性别服饰的历史溯源与发展

  从世界范围内的服饰发展史来看,在服饰起源的初期,没有任何一种款式或者颜色是纯粹属于男性或者女性的,亦即没有性别区分可言。在之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多指父权社会)之下,男女两性的服饰在款式与颜色上才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但仍会有相通之处,比如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公元1638~1715年),蕾丝、褶皱、繁复刺绣、高跟鞋等服饰元素既可以属于男性,也可以属于女性。近代以后,男装与女装愈渐泾渭分明,男装的三件套款式(西服、西服背心与西裤)得以定型,发展稳定变化较少;女装却一直不曾停下求新求变的时尚征程。

  一方面服饰的性别区分日益显著,另一方面时尚界也从未停止过对于性别藩篱的抗议。20世纪20年代,当长裤还是典型的男性符号之时,香奈儿(CocoChanel)女士便挑战传统穿上了女式长裤,使女装跨越了当时的性别界限,把时尚变革为女性运动中的一部分;之后的时尚界也不断有人试图打破男性必须雄壮伟岸、女性必须曲线玲珑的刻板印象,1960年代的“孔雀革命”,就是被用来比喻男性时装趋于华丽的趋向[4];1966年伊芙圣罗兰(YvesSaintLaurent)为女士设计的“吸烟装”(LeSmoking)[5]。

  吸取了男式礼服的设计元素,把领结、马甲等男装元素融入,对女装界限大胆突破;1968年,“无性别”(Unisex)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怪物鞋子”的故事中,而百货公司的商品目录除了分女装、男装,还增设了“his&her”(他与她)的新分类,为消费者提供男女皆宜的服饰款式[6];日本设计师三本耀司也是探索无性别设计的先驱之一[7],他对主流服饰的性别划分充满了质疑与批判,其设计作品很多都体现了对传统性别区分观念的否定与突破。

  2手袋与性别的关联

  2.1男士手袋的发展

  从手袋的发展史来看,中西都出现过较长的系在腰间盛放零星个人用品的软袋时期,严格意义上说这时还不能称作“手袋”[8,9]。

  近代之后包袋逐渐脱离服装的附属地位,形成广义服饰中的一个独立门类,它和性别观的发展同样维持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前,男性使用的包袋几乎都与特定的工作场景联系在一起,比如公文包、工具包、相机包、医生包、书包、邮差包、行李包等,在不与具体工作相联系的情境之下,男士基本是不使用手袋的。

  近现代主流社会文化对于手袋与男性性别形象关系的潜在认知一是男性需要维持阳刚利落的性别形象,所以除非在进行特定工作的时候,其余时候不需要佩带手袋;二是除了与工作有关的物品,男性没什么个人物品需要时刻携带,即使有,装入上衣口袋或者裤袋就行了,因此也不需要用手袋。

  受这种比较狭隘的性别印象影响,近代以来的手袋发展史几乎是女士手袋占据了整个时尚舞台[10]。20世纪90年代,英国记者马克·辛普森(MarkSimpson)创造出词汇“Metrosexual”用以特指那些拥有强烈的美感触觉、并且会花大量的时间及金钱在自身外表、着装及生活方式上的年轻都市男性[11]。他们有着独特的审美品味与自我主张,这样的形象无疑颠覆了传统性别观对男性角色的预设,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男式包袋开始不只是为工作而设,而逐渐成为一类独立的时尚单品。

  2.2女士手袋的设计转向

  总体来说,女士手袋的发展与女装的近现代化演变协同一致,从繁复装饰走向简约实用。近现代以后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空前增加,各种场景与需求使得女式手袋成为时尚与功能必需品。近代早期的女式手袋佩用方式基本都为手提式、手拿式或挽于手肘处,展现着女性精致优雅的气质。但随着女性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事务参与度提高,需要解放双手,于是开始出现女式单肩包、斜挎包甚至背包、腰包等佩用方式的手袋,手袋形式逐渐失去性别差异,转而着意情境与功能。

  3无性别思想在手袋设计上的风格表现

  “无性别”作为一种设计思想,在表达的时候常和另一种具化的风格结合,或者说以某种风格的设计作为载体来实现超越性别的设计理念。无性别风格与当代多种设计风格互动,在渗透与融合中产生多元的创意与趣味。

  3.1超大尺寸风(Oversized)

  超大尺寸风格最早也是出现在服装设计之中,它之所以能作为无性别思想的表现风格之一,是因为宽大的版型能够遮盖男女实际存在的身体曲线差异,避免性别特征的外显,使男性女性呈现出区别不大的体型轮廓,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忽略性别的手法。超大尺寸风格的手袋对于女性来说远超常规尺寸,带来不容忽视的强烈存在感,意图突破女性与娇小、柔弱、精致、秀气等表述相关联的刻板印象。

  而对于男性来说,它同样超过一般尺寸,显得宽大,呈现出洒脱不羁、浪漫随性的个性风格。即它对于男性与女性来说,尺寸都是超常规的,设计风格并不以性别的差异而变化,这就打破了女性精巧男性粗犷的一般印象。在实际应用中,硬挺简洁又大容量的的托特(tote)包与购物包(shoppingbag)成为诠释超大尺寸风格的理想款式,本身这两种类型也是最具实用性、性别符号特征最少和最具通用性的包款。

  3.2极简风格(Minimalism)

  在近现代社会的主流服饰观念中,装饰元素及手法往往与性别审美差异紧密联系,如同性别表征符号一般。例如蕾丝、印花、钉珠、刺绣、抽褶之类的装饰往往被认为是女性精致、优雅特质的符号,成为女包上常用的装饰工艺;而男士的包袋则和男装一样要么趋于简洁硬朗、鲜有装饰,要么采用铆钉、铜扣等代表“粗犷”风格的装饰。

  极简风格与无性别设计思想的契合之处在于,把一切虚饰性的元素减到最低,自然也就把有着性别象征意味的装饰元素一并去掉了,剩下的是手袋必要的、清爽的与实用的内核,而这个内核是非性别指向的。极简风格从形式上来说并没有极端地挑战社会主流性别观,让设计元素生硬“异位”(把男性化的元素用于女性或者女性化的元素用于男性),而是采用减法使设计向不同性别敞开怀抱,是较为温和的无性别思想表现方式。

  3.3复古风格

  复古风格在时尚领域通常指的是采用历史上的元素来引领新风尚。然而历史元素是复杂且多元的,且在每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设计元素的表现与意涵并不一致,再加上这些元素无可避免地被当代设计语言重新组合、融造,这就造成了复古风实际上呈现出多元与混融的特点。原本带有性别区分的历史感元素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变化后,受当代文化语境的影响,性别指向与适应范围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比如医生包(doctor’sbag),这种在20世纪初期由出诊医生用于携带医疗器具及药品的手袋,现今已成为当代包袋主要的款型之一,其设计上仍然保留了最初为了保护药品及器具而设计的金属架口、硬质皮革、箱型包体与粗硬提手等元素,但使用它的对象已从最初以男性为主的医生变为不论性别的普通消费者,尺寸大小也有更多的选择。

  类似的情形还有以剑桥包(theCambridgeSatchel)为代表的皮革书包,其双袢扣包盖、长肩带、光滑皮革等元素最初来自中世纪的男士猎装包[12],当代成为无性别设计的典型包款之一。复古风格还有一点适宜无性别思想表达的是,为了利用历史元素而营造出的具有历史感的情绪与氛围,能使当代的既有性别准则暂时在一定程度上妥协,容纳更多与既定准则不合甚至于相反的表达,例如在巴洛克风格的复古风潮中,不同的性别同样都可以追逐华丽、展现气场。

  3.4解构主义风格

  解构主义风格设计是从结构主义演化而来,它认为设计应当充分表现作品的局部特征,反对现代主义设计强调表现统一整体性和构成主义设计强调表现有序的结构感。解构主义设计思想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新风格的探索,更在于它在向正统、主流和规范质疑的同时,还致力于发现、挖掘过去的创作实践中被忽略和压制的方面[13]。从这个角度说,正统刻板的性别二元论恰好属于解构主义意图消解的对象;而无性别的思想表达,则是一直被压制和需要重构的意义。

  解构主义的核心没有绝对的权威与中心,而是所有既定规则和组合都可以被重新定义或拆分。在手袋设计上,解构使设计焦点从手袋表面装饰转向更深层的结构探索,它并不带任何一种特定的标签式美感,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展现。在使用的时候,独特的结构常常留给使用者二次创造的机会,让使用者也能参与设计。解构主义不断地在打破旧结构,组合新结构,其主张阐释的多样性与不可终结性与无性别设计思想在性别认识所主张的非二元性与流动性有着相似的思想内核,因此解构主义风格可以说是践行无性别设计的先锋。

  3.5运动风格

  现今穿着运动风格的服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只是为了参与赛事或运动,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无论性别如何,运动的精神都是追求健康与向上,人人都有权参与和表达。在现代运动风格的服饰设计上,色彩、材质、装饰等等元素几乎都是性别通用的,差异往往只体现在尺码的大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运动风格的包袋简单、实用、醒目,鲜有性别指代性的装饰元素出现,也可以说是现代都市风格与大众体育精神的融合。

  4无性别设计思想对于包袋设计的影响

  4.1从标签化到个性化

  无性别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其实是对主流社会的性别观念所塑造的较为刻板的性别角色准则的否定与反动,社会观念加诸于个人身上关于性别准则的标签,对于个性的充分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桎梏。真实的生活中,男性可以温柔、脆弱与敏感;女性同样可以潇洒、刚强与率性,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所谓性别性格。因此去除性别的标签,使服饰不再成为判断性别的外在条件,是时代进步发展的一种体现,也有助于还原设计的本来目的,只为人本身而设计,注重人的自我表达。

  无性别化思想让设计元素不再被限定于过去二元对立的性别选择中,而是被重新组合、创造,为手袋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方向与可能。新一代的年轻人显然更倾向于用服饰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态度,而不是表现性别。比起男穿女装或者女着男装这样直接与极端的表达,选择本就无明显性别痕迹的“无性别”服饰,算是更温和的方式。无性别设计可以说是当代年轻人对于自身性别定位的重新认知与诠释,他们试图脱去固有的标签,在框架之外表达自我个性和个体主张。

  4.2设计受众的变化

  个性化的设计趋势决定了产品的定位会越来越细分,然而无性别设计使受众突破了单一性别的限制,往往却能扩大受众面。2015年至今任职古奇(Gucci)品牌创作总监的AlessandroMichele,他引领推出了性别模糊与无性别概念的GucciMx系列,每个季节都主打没有性别限制的单品,为Gucci带来了利润和影响力的增长高峰;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天猫男装发布的《潮流文化发展白皮书》显示,“男女同款”(unisex)服饰在潮流市场的消费热度不断提升,在潮流品牌中的市场增速高达341%,是整体服装市场的2.5倍,其中女性消费者购买中性风格服装的增速高达468%,是男性消费者增速2倍[6]。从数据看,无性别设计的服饰受众面更广。

  结语

  每个历史时期的服饰特征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思想文化面貌。当代手袋等服饰中的无性别设计风格源于人们观念中刻板性别印象的改变,更集中反映了当代年轻人试图打破标签与界限,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诉求。当社会生活与家庭分工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限制都在逐渐变小时,作为社会文化最显著符号的服饰如实地反映出关注个性甚于性别这一发展趋势,这也为当代手袋设计提供了更自由的平台和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鹿佳妮,姜智芹.易装、性别与女性困境——美国儿童绘本中的木兰形象[J].外国语文,2020,36(4):27-33.

  [2]何恩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W].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

  [3]尚囡,张晓燕.无性·异装——浅谈服装无性别化现象[J].戏剧之家,2019,(35):110-111.

  [4]徐超越,吴湘济.性别模糊概念在服装审美中的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20,(5):112-113.

  作者:曾琦1,2,3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