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文化共享视域下面向研究型用户的档案网站交互服务优化研究

时间:2021年04月16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 要 互联网时代,档案网站已成为档案机构提供资源利用最为便捷且重要的窗口,作为档案资源最为主要的利用群体,研究型用户在助力历史记忆建构、推动文化共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通过对文化共享背景下档案网站交互服务功能及研究型用户需求进行

  摘 要 互联网时代,档案网站已成为档案机构提供资源利用最为便捷且重要的窗口,作为档案资源最为主要的利用群体,研究型用户在助力历史记忆建构、推动文化共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通过对文化共享背景下档案网站交互服务功能及研究型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双向交互机制、强化交互深度与共享、正视职能联动发展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研究型用户参与记忆构建与文化共享创造更为良好的交互条件‍‌‍‍‌‍‌‍‍‍‌‍‍‌‍‍‍‌‍‍‌‍‍‍‌‍‍‍‍‌‍‌‍‌‍‌‍‍‌‍‍‍‍‍‍‍‍‍‌‍‍‌‍‍‌‍‌‍‌‍。

  关键词 文化共享 档案网站 研究型用户 交互服务

档案管理

  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将人与人相连接,也为文化共享提供了最为便捷的平台‍‌‍‍‌‍‌‍‍‍‌‍‍‌‍‍‍‌‍‍‌‍‍‍‌‍‍‍‍‌‍‌‍‌‍‌‍‍‌‍‍‍‍‍‍‍‍‍‌‍‍‌‍‍‌‍‌‍‌‍。 全国各地档案局馆依托门户网站进行宣传与推广的城市记忆、方言建档、主题展览等活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文化历史构建,让每一个人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作为档案资源最为典型的利用群体,研究型用户更是开展文化历史传播的重要桥梁。 在从记录留存到文化共享这一社会思潮背景下,档案馆通过高质量的良性交互助力资源共享、文化共享,使取之于社会的记录、记忆反哺于社会十分必要。

  作者:刘亚萌 蒋 冠

  一、文化共享视域下的档案网站交互服务

  1.档案网站交互服务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档案机构陆续建立了门户网站,档案网站成为档案机构面向公众服务的新窗口。 作为国家、地区历史以及专业领域原始资料的资源库,国家级、省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类型丰富,其门户网站成为涵盖国家、地区的原始记录以及各类资源、链接的集中平台,能够为研究型用户提供一手资料,辅助开展专业研究。 通过浏览国家档案局及其链接的31个档案局馆门户信息网站,我们发现,以互动交流、留言咨询等为主的交互性服务已成为大多数档案门户网站的常规功能之一。

  档案论文范例: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相关要求

  功能设置方面:交互服务模块多以公众服务、互动交流、公众参与等命名,下设功能集中在咨询问答、网上调查、意见征集、公众留言、问卷调查等,亦有将联系方式、信访举报功能合并其中的,部分地区点击后直接跳转至地方交流服务平台或政务平台。 服务模式方面:湖南、广东两地档案信息网提供智能问答服务,运用线上机器人实现自动回复,其他地区多采用较为传统的人工回复方式,针对咨询的问题回答多为格式化内容或提供相关电话等。 内容呈现方面:江苏、安徽、广东、天津等多地均提供答复列表或历史咨询与回复记录供浏览查看; 湖南等地更在相关页面提供专门检索窗口,方便查找利用; 浙江档案信息网设置专家答疑板块,可以根据名单及其擅长研究领域介绍选择专家进行针对性提问,提出的问题多围绕业务工作、专业培训、等级认证等,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与重复性,既定问题、既定答案多。

  2.文化共享助推档案网站交互服务模式升级。 作为档案馆面向社会用户展示工作和提供服务最为重要的窗口,中央档案馆、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等各级机构的文化传播职能愈发凸显,通过档案门户网站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已成为常态。 在浏览当前档案网站交互服务开展现状后不难发现,交互服务主要体现为传统的问答模式,以宣传、展示为主要呈现方式的文化共享也仅停留在单向文化输出的层面。 与此同时,在文化共享思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型用户通过自己的走访、调研、研究去发掘城市或区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

  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如能在档案门户网站这一权威平台上实现交互共享,势必会有越来越多围绕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建筑的历史研究成果出现、汇集,进而构建出城市历史、区域历史,乃至国家历史。 档案网站不应该是一个单纯的、静态的资源库,它要与用户、公众有相对频繁的互动。 对于研究型用户而言,参与档案利用以及历史文化构建也不是一个项目、一个专题,而需要成为持续性活动。 良性、动态交互的实现将让文化得以互联互通,更大限度激发用户关注并参与到历史文化的构建、传承与广泛共享中。 当前,提供大量原始资料的档案网站并未成为研究型用户研究成果的展示渠道,未能充分发挥双向沟通的作用。 因此,优化提升档案网站交互服务已成为必然选择。

  二、研究型用户的特点及其对档案网站交互功能的需求

  1.研究型用户的特点。 档案网站的研究型用户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专业领域学者、研究者以及历史文化爱好者(团队),即系统学习过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以及进行专业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及因个人兴趣定期、持续性挖掘相关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形成文字、图片等研究成果的历史文化爱好者。 相较于其他类型用户,研究型用户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常态化、连续性的资源利用需求。 作为档案馆、档案网站最为主要且固定的用户群体之一,研究型用户群体对档案资源的利用较为常态化,经常性使用档案网站这一资源平台获取一手材料,辅助自身研究,除基本检索与利用外,还有较为深度与系统的需求,在利用方面的要求较高、较细、较深入,对于档案网站具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和了解。

  第二,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背景。 研究型用户群体,往往拥有较强的档案意识与文化历史观念,在利用档案资源进行研究的同时,其研究成果亦会成为档案内容的又一传播媒介与展示形式,借助这一群体及其研究成果在各自群体中的影响力作用,以点带面能够更好实现交互共享。

  第三,较为强烈的文化历史观及共享意愿。 研究型用户的专业背景及兴趣使其对于文化历史拥有较高的敏感度,并乐于围绕此开展连续性的论述、讨论与研究,在专业领域或社会层面具有的权威性与话语权也使得该用户群体在引领区域记忆构建以及文化共享上能呈现更好的宣传效应及效果,有助于深层激发社会层面的参与交互,助推文化共享成为生活化、常态化的文化休闲方式。

  2.研究型用户对档案网站交互功能的需求。 伴随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型用户除发表文章、论著外,还开展了诸多基于新媒体形式的研究成果呈现与集成方式,例如拍摄连续性的小视频,开设持续更新的专栏、口述讲座,定期进行直播等等。 反观档案机构,除收集到的一次文献资源以及基于原始记录资料编研整合的二次文献外,其他类型与呈现形式资源较少,连续性、特色型活动匮乏,缺乏新意与活力。 作为档案资源的集中共享平台,档案网站涵盖范围要大于档案馆藏,除了收藏进馆的一次文献外,也包括经过利用加工获得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以及公众留存或研究的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资料[1]。

  作为研究成果原始资料的来源地,研究型用户形成的成果在传播形式中鲜有档案机构、档案网站这一平台,二者间缺乏实质性交互,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有交互方式已不足以满足研究型用户的需求。 不同于传统的问答模式,研究型用户对于交互的深度及其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如下:便捷并专业的路径,即档案网站平台提供研究成果的上传路径,支持多种文件格式; 隐私及版权的保护,因图片、文章、音视频等研究成果多为研究型用户原创,这就要求平台对其版权及用户隐私等有所保护,不得随意转载等等; 动态化交互、共享、讨论平台,便于更加全面、连续地进行记忆构建与文化传播; 针对性进行资料推送,通过实名身份认证为研究型用户提供更多访问权限和利用可能等。

  三、档案网站交互服务优化策略探析

  1.构建双向交互机制,实现记忆留存与文化共享。 一直以来,各级综合档案馆的收集范围主要为机关及大型企事业单位,有关平民文化、区域文化的记录较少,然而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往往需要借助非官方、非正式甚至非重要的原始记录。 加拿大著名档案学家特里·库克曾直言:“要像重视国家的作用那样重视公民和团体的相互作用。 ”[2]

  不再单纯以国家职能机构的姿态俯视,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提供共享互动平台已成为必然趋势,历史文化的构成应当是双向的,是有不同可能的,不同角度会激发出不同灵感,档案资源的利用和价值发掘将能够被最大化体现。 目前,我国档案网站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偏扁平、粗放,虽有主题性资源,但往往是因某些历史事件或重大时间节点的推动开展的。 主题内资源有限,且常常无后续更新,作为互联互通的线上平台,档案网站在具备跨越时间空间利用功能的同时,也应向文化休闲导向的交流、展示平台发展,构建双向对话机制,实现动态化、连续性的记忆建构、文化共享与传播。

  2.强化交互深度,提升现有模式共享性、互动性。 通过点击查看档案网站交互服务功能,不乏未提供过往咨询记录查询、直接跳转至其他网站链接、点击后相关内容匮乏或存在空白、不同主题链接下提供资源相同等情况。 交互服务是档案部门与用户之间通过网站等途径,实现交流沟通,双方共同参与而完成服务的一种方式[3]。 “共同形成者”“参与式鉴定”“参与式整理及著录”等概念认为,档案机构所保存的档案会涉及许多的主体或客体,应允许这些主体或客体共同参与档案的鉴定、整理和著录工作。

  在实践领域,美国的“Tag it Tuesdays”、新加坡的“Memory of Singapore”等都是基于同用户的参与、交互得以有效开展的,用户运用自身专长对开放的档案资源进行标注、编辑等操作,经由档案工作者筛选确认并公布成为档案资源共享的一部分,激发了交互参与热情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的档案意识与文化内涵。 对于研究型用户群体,档案网站可让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交互深度,根据用户的职业、背景、偏好、利用目的等为其提供不同层次的权限,进而实现精细化、定向化交互服务模式。

  3.正视文化职能,多路径、多平台联动式发展‍‌‍‍‌‍‌‍‍‍‌‍‍‌‍‍‍‌‍‍‌‍‍‍‌‍‍‍‍‌‍‌‍‌‍‌‍‍‌‍‍‍‍‍‍‍‍‍‌‍‍‌‍‍‌‍‌‍‌‍。 2002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启动,旨在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网、无线通信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地方资源建设项目,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缩小信息鸿沟[4]。 在文化共享工程中,我们看到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文化资源机构都积极参与其中,却未见档案馆的身影。

  虽然档案馆未被列入我国文化机构序列,因其内容包含保密信息等一定特殊性,也使其共享边界不像图书馆、博物馆等广泛,但作为保存区域文化、历史、记忆的原始记录资源库,档案机构应充分正视并有效发挥其在文化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广西、辽宁两地采取的局、馆网站分立的模式,相互提供链接,方便用户一键跳转,通过职能划分更好地实现相关功能,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与此同时,扩展交互方式、多平台联动亦是档案馆得以充分发挥职能、增强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应加强同其他机构、民间组织的合作,这既可以是同行业的,也可以是跨行业的,甚至是跨地区范围的。 例如,一史馆与故宫博物院、湖南广电集团等联合摄制的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5]等,都是非常好的跨界联动范例,应当借鉴并保持。

  档案网站既是档案的收集、保管机构,更是历史与文化构建的平台,作为利用档案资源、档案网站最为主要且相对固定的用户群体,研究型用户在文化共享与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档案机构应正视自身文化职能,优化线上平台交互服务,为研究型用户提供分享、探讨、交流桥梁的同时,有助于档案机构文化影响力与存在感的提升,亦能反向助推区域历史构建及其文化共享与传播。

  参考文献

  [1]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3):4-8.

  [2]特里·库克,李音.四个范式:欧洲档案学的观念和战略的变化——1840年以来西方档案观念与战略的变化[J].档案学研究,2011(3):81-87.

  [3]郑柏.新媒体视阈下的档案远程服务发展研究[J].档案天地,2019(11):51-52+41.

  [4]国家数字文化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介绍[EB/OL].http://www.ndcnc.gov.cn,2020-07-07.

  [5]檀竹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协同合作[J].档案学通讯,2014(2):55-58.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