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时间:2021年07月09日 分类:免费文献 次数:

摘要: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方法创新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党的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者结合新的实践,对思政教育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立德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论文发表期刊:《公关世界》;发表周期:2021年11期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论文作者信息:侯丽娜,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方法创新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党的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者结合新的实践,对思政教育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将国家的意志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意志。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基础之上,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对方式方法进行了创新,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习近平同志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要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服务,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致力于加强大学生理论武装、强化大学生价值引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事关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接班人。一言以蔽之,新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从大学生当代的成才特点出发,了解大学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求。

  1,要适应当代大学生成才新特点

  一是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数是00后,他们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但同时,他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搭建好,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还需要引导,心理情感还不够成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要符合当代大学生规律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教育。二是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日益发展,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的教学对象也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成了“拿着手机的追梦人”,使他们随时随地手机不离手。这样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当今时代的步伐,除了传统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也要开展网络教学,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2,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职业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可以说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横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的“跨界教育”。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更突出。相对于本科的学生,他们更需要理论之思和价值引领。这与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这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有些明显差异。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开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素养,努力的练就一身本领,成为大国工匠的后备接班人,为

  “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存在的问题由于信息渠道的多元与便利,加剧了价值多元化和话语权分散化的趋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和垄断者,师道权威受到空前的挑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被扯平,使得原本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灌输,流通不畅。同时,应当看到面对新时代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正在创新,但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找寻这些不足然后加以弥补,会成为继续创新的动力。

  1,思想政治教育中“情”与“理”的不平衡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理论说服人,也要通过与高职院校大学生建立情感共鸣,打动大学生,力求做到情真意切,情理交融,更好的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对于教育理论掌握的不够全面,难以将感情与理论相结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问题,也难以激发学生共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方式方法过于传统。无法激起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情要以理论为基础,要围绕着理论进行,理论引导情感。

  2,榜样教育法的示范性作用有待提高榜样教育法是通过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道德情操来影响教育对象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经常被使用。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选取榜样的形象以“高、大、全”为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没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的榜样多与学生存在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榜样的选择上出现了盲目性问题,他们选择的榜样与高职院校所提倡的并不一致。导致了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榜样教育法的示范性作用难以真正的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方法创新活力不足,与日常生活相脱节众所周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一项本职工作。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之“虚”与生活之

  “实”的脱节,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无限美好与现实生活的相去甚远,从而使得“课堂一小时的教育敌不过生活一分钟的影响”。高校教师所传授的“道”,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对教师的话语转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用更生动、通俗易懂、具象的话语形式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话语转换出现不良倾向。比如,“敷衍化”倾向。由于话语形式不鲜活、不接地气,与新时代生动的现实生活相脱节,与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模式和思维习惯相隔离,导致教师与学生“话不投机”

  4·理论灌输与教育效果之间存在矛盾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与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从当前看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缺少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的灌输,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难以真正的被高职院校学生所接受,教学效果不佳。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有效路径当前,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等都在发生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适应变化了的条件和环境。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会思考、有思想、能活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从传统中汲取有益元素、在现实中整装再出发。

  1.树立思政教育的“知、情、意、行”整体效益观

  “知”指的是认知、观念。要用真理的力量征服学生,做到以理服人,授之以思想的武器。要积极帮助学生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当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坚定"四个自信”。“情”就是指情绪、情感。不是抽象的感情,更不是一味的煽情,教师要有浓烈的家国情怀,用真心真情打动学生,做到以情化人。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赤诚之心。“意”指的是意志、定力。教师要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引领学生,不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行”是行为、实践。教师要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人格。做到言传身教,以马克思主义人格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把“知、情、意”转化为“行”。

  2,以榜样引领来培养“工匠精神”

  列宁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力量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事实上,积极去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创新的重要举措。首先培养“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内容是相契合的。一方面促使学生了解大国工匠技术的精湛,另一方面也要去掌握大国工匠背后的人文情怀。工匠精神是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分别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尽职尽责的职业品质,爱岗敬业的职业风尚,创新专注的职业能力。此外,培养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融合,是中国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生的青春之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职业道德内容具有一致性。大学生是面向未来、充满希望的青年群体。只有加进工匠精神这个指标,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劳动观和就业观,实现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

  其次,这与高职思政教育的价值追求是相契合的。坚持价值引领,把工匠精神纳入思政教育大系统,这既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更能够体现出高职思政教育的特质与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工匠精神内涵的丰富,使思政教育更加具有感召力和生命力,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和落实。再次,也有助于不断地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例如,树立身边榜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励和示范学生该如何做人做事,坚持精准创新。

  3积极构建面向“日常生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不但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存在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的重要场域。把教育的生活和生活的教育统一起来,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找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实现从“主渠道”教育向“日常生活”的延伸渗透,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是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实现思政教育换代升级。当前,正处于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要全面利用新媒体传播,“点-线-面”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连接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线,汇聚学生最新生活动态,促使思政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交织交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面。二是要把握多场域进行教育,里应外合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通过创设宿舍场域和谐育人环境,举办集思想性、教育性、生活性于一体的特色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前沿阵地,聚合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拓展社团场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此外,还要通过大学精神、校风校训、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等整合校园文化场域建设。三是要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实现“知行合一”。通过组织慈善募捐、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活动来发挥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职能举办夏令营、俱乐部等自我管理活动来强化社会实践“体验性”。

  4,因地制宜打造有味道的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学承载着知识、能力、情感、信仰、道德等多种要求,需要我们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如何调好思政课的味道,这对于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打造充满理论味道的配方。首先在授课方法上,不是深入浅出,而要采用“浅入深出”。其基本逻辑就是现实一理论一生活。其次,虽然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尤其重要,但“内容为王”这一教学定律依旧是改革创新之本。因此,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教学内容是基础,以理服人是关键。二是锻造带有理论之思的工艺。备课的过程就是思政课的工艺流程的建造过程。工艺的铸造过程中,是产生磁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包含热情的思考、灵感涌现、教案生成的过程。这样一来,课堂就变成了思维逻辑的展现过程。工艺流程建造的目的在于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引导课程思政建设,打造流动的思政课堂。

  三是美化拥有理论之形的时髦包装。首先探索互联网+思政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的手段,的确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和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味道。通过信息化教学,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作用的效果。但是,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可哗众取宠。其次,要注重课堂互动的科学性。要讲究科学提问和互动。要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味蕾”,让学生做有意义的尝试,才能体会到思政课的“味道”。无意义的提问比互动本身更可怕。再次,加强思政实践的有效性。校外实践的确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亲切感,但思政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直观,要带着理论之思、问题之思去调研,装着感情去实践。学生吸收了营养,有了获得感,这种有着实践味道的思政课,才会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打造有味道的思政课堂,需要对症下药,挖掘思政课的特质,才能使这门课有味道。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我们作为青年人的筑梦者的角色日久弥新,思政工作者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必然会凸显出来。

  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都出现了新特征、新情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总结,对完成育人任务、推进实践发展所需的办法开展探索、创造,从而丰富方法形态、输送先进信息,有效推动价值引领常态化、具体化。

  参考文献:

  [1]白琼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路径选择[J].焦作大,2018(9)

  [2]郭志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理路探析[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5).

  [3]谭林,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内在规律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