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1年09月01日 分类:免费文献 次数:

[摘 要]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乡村空心化问题。在乡村空心化现状下,乡村文化振兴存在文化振兴主体流失、文化振兴环境恶化、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文化教育发展乏力等诸多问题。结合现状分析,厘清困境存在的内在逻辑,发挥农民的主体性,适时强化村干部队伍

《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论文发表期刊:《乡村科技》;发表周期:2021年10期

《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论文作者信息:向华燕(199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乡村空心化问题。在乡村空心化现状下,乡村文化振兴存在文化振兴主体流失、文化振兴环境恶化、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文化教育发展乏力等诸多问题。结合现状分析,厘清困境存在的内在逻辑,发挥农民的主体性,适时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优化乡村文化环境;大力发展教育,增强乡村文化认同;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实现文旅结合,以克服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振

  兴面临的困境,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 空心化;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教育;文化资源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界和政府对乡村空心化和乡村文化建设十分关注。已有研究大致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的研究"1,二是对流动与留守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2,三是人口空心化问题的研究1,四是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1,五是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建设路径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单方面研究空心化问题和乡村文化振兴,将空心化背景与乡村文化振兴结合起来讨论的研究较少,仅有几篇相关文章。例如,李祖佩探讨了空心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面临内外双重困境,强调强化乡村两级文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同时扶持“中农”为村庄主体,发挥“中农”的文化承接功能,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改善乡村空心化现象。赵安若将人口空心化背景与乡村文化传承结合起来讨论,指出了当前背景下文化传承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对策1。现有研究都是着重强调了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去改进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文献对比,认为要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应自下而上以村民为中心,了解村民的需要,从而结合政府的作用推进文化振兴,改善乡村空心化现状。

  乡村空心化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8]。2018年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第七篇提出了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具体项目和重大工程[9]。因此,乡村振兴更要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在空心化环境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就是厘清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寻找问题产生的内在机制,进而找寻克服困境的可能路径,最终带动乡村文化振兴。

  2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导致我国乡村空心化现象普遍存在。乡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但中国有一点特殊性,由于近三四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使乡村空心化现象来得极其突然、快速,从而给乡村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2.1文化振兴主体流失,乡村文化传承不畅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资源,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当然,农业农村发展也不例外。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在农业,难点区域在农村,主要力量在农民。当前,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题主要在于农村人才缺乏及人口流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文化振兴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文化振兴,人才是关键。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深入地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大减少。据统计,2015-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总体呈上升态势,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见图1)。

  另外,目前湖南省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长期外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学历为小学和初中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4.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为3.2%(见表1)。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山区,交通不畅,空心化问题更为严重,其农村地区留守的老、弱、妇群体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农民群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和主要实践者,村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与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乡村文化更不知由谁来传承以及如何传承等。

  2.2 文化振兴环境恶化,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一方面,由于乡村空心化现状,乡村文化环境趋于恶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大量农田荒废甚至用于建房,出现一家多户住房现象,乡村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村民后代无法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前,对于城市而言,房子大量空置,有人多套房,有人无房住,导致房价较高;对于农村而言,只见新房建不见旧房拆、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出,导致乡村空心化以及留守儿童乡村文化家庭教育缺失现象严重。一些破旧的房屋空置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导致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传统的公共活动场所及一些活动方式日渐消逝,公共性的乡村事务和公共文化活动开展频率不高。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村内以老人与儿童为主,导致乡村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挖掘。乡村的大片土地被浪费,传统的民间故事逐渐消散,不再广为流传,民间手艺人更是无法找到年轻一代传人将民间手艺流传下去。

  2.3文化教育资源不足,文化建设意识不强

  乡村空心化既弱化了村民自治的主体,又虚化了村民自治。当前,我国基层组织队伍缺乏活力,难以对村内文化建设进行文化引导和资金投入,影响了政府文化供给的实际效益。在当前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的现状下,农村留守老人、儿童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乡村文化环境的改变、电子产品的流入,增加了其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加之缺少父母的陪伴,使其无法从家庭教育中体会乡村文化独特的内涵。由于乡村教育资源不足,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就来到城镇上学,城市文化对留守儿童乡村文化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现代媒体的渗透,使留守青少年、儿童的乡村文化认同出现危机。青壮年长期在城市中生活、工作,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更看重利益;基层干部的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村庄缺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村社会风气转变,村民心向城市,逃离乡土,农耕不再是其引以骄傲、值得珍惜和传承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么乡村文化必然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3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对当前乡村空心化现状,要进一步提高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度。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问题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仍然是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蓄水池和稳定器。这就要求正视乡村空心化现象以及在此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问题[01,针对性采取措施克服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3.1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

  文化振兴,人是主体。人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基层干部是领头人。所以,要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发展一批年轻且有思想的党员干部,吸引大批有为青年回乡,促进人才回流。发挥乡贤的作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可以充分利用乡贤的人脉资源和文化资源。例如,对于村内一些在外创业有为的年轻人,可以充分利用阿里巴巴进农村的机会,通过他们的一些人脉资源打通市场,把乡村的特产变成财富,与此同时带动“农村淘宝"的兴起,方便村民生活,也进一步吸引有想法的青年人回乡创业。另外,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坚持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的差异化治理,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以行政力量、以优惠政策改变当前乡村文化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使一些有能力、有思想的文化建设人才扎根乡村,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使文化供给内容真正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接受,发挥文化供给的最大效益。

  3.2 优化乡村文化环境,实现文旅结合

  优化乡村文化建设环境与留住人才是相辅相成的。

  优化乡村文化环境,一方面就是优化乡村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好乡村原有的生态面貌、传统建筑、生活方式、传统风俗,利用好土地资源,还农田原本的颜色,而不是在农田里建房子。例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因特殊的地理条件及原有的民族特色,使当地的传统文化生态环境更具特色,所以可以合理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讲好湘西故事,传播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发展经济,一个地方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留得住人才。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结合当地实际,保护好原有的生活传统,讲好地方故事,利用当地特色开发旅游资源,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打造美丽乡村11。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宣传村里开展的农耕活动及村内的优美风景,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驻足,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传播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促进人才回流,减少留守老人与儿童,增加农村活力。

  3.3大力发展教育,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并且能创造客观世界。正所谓知识创造命运,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教育是重要手段。发展乡村教育应从乡村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从而确保其能长足发展,进而在乡村教育体系中使乡村特色得以保留,进而增强村民文化建设意识[0教育的主体是人,农村教育的主体是村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就要从小抓起,根据乡村留守儿童现状,要重视其心理素质培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加强现代教育设施投入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环境特点,锻炼他们的体质,亲身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中通过实物学习,既了解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又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让他们不仅仅通过书本来了解世界,而且通过眼睛、身心去感受世界,敬畏生命、保护环境,并增强其对农村文化的认同感。

  对于辍学的青年及村内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可以通过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培育“新生代农民”,即培养一批立足农业、扎根农村、立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未来职业农民[1)0,通过现代教育增强他们的知识技能,不只是通过经验来进行农作,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学习,提高他们对农作物种植面临自然风险的预测能力,逐渐培养他们对农村的情感,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另外,通过开展农业知识培训能进一步改善高素质新生代农民供给严重失衡的现状,从而改变我国农村教育目标不明、重视升学教育而忽视农业教育,造成职业农民培育极度薄弱的状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到农业兴农民富。

  4结语

  乡村空心化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们不能打破规律,但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顺应规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便需要改变乡村空心化现状,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空心化和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因素都是人,只有留住人才,才能解决空心化问题,进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所以,在当前乡村空心化大环境下,应以农民为中心,了解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农民迫切想要改进的方面加强投资。例如,加强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大农村现代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农村文化进行创新发展,融入新元素,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进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黄开腾,张亚洲,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新型城镇化视角[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0(1):71-77,90.

  [2]吕宾.流动与留守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破解[J]理论导刊,2019(8):102-109.

  [3]陈涛,陈池波人口外流背景下县域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耦合评价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7(4):58-66,111.

  [4]葛安乐,张子杰,旧村改造中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山西农经,2020(19):129-130.

  [5]帅丽芳,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以丽水“乡村春晚”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20(6):11-17.

  [6]李祖佩、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以湖北省空心村为分析对象[J].中州学刊,2013(6):72-77.

  [7]赵安若,人口“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传承:困境与出路--来自重庆市西阳县的调查和思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42-47.

  [8]佚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J].江苏农村经济,2018(1):4-7.

  [9]龙文军,张莹,王佳星.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解释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9(12):15-20.

  [10]张宏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乡村文化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38-242.

  [11]刘正阳,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人民论坛,2018(21):130-131.

  [12]张宏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乡村文化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38-242.

  [13]王东强,田书芹.统筹城乡发展中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5(9):70-77.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