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究

时间:2022年03月26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 摘 要 ]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和核心。经济学专业应用性强,学生人数多,是培养国家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愈加重要。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 摘 要 ]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和核心。经济学专业应用性强,学生人数多,是培养国家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愈加重要。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对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互动,实践教学,专业培养理念,教师队伍等问题,提出要建设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教师队伍,构建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新理念。

  [ 关键词 ] 经济学专业;一流本科专业;教学改革

经济学课程

  2018 年 6 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为新时代本科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8 年 10 月 17 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为了落实相关会议精神,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 年 4 月教育部开始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计划 2019—2021 年间,建设 10000 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 10000 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该计划覆盖到本科各个专业,是个庞大而艰巨的任务。经济学专业应用性强,学生人数多,是培养国家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关键。以下将从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出发,探究目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加快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的相关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

  (一)优化经济学专业课程建设体系优化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是“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既往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是根据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设置原则以及必修课程来设计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截至 2020 年,我国普通高校总数达到 2738 所,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达到 9674518 人,高考录取率高达 80%以上,在校生人数达 32852948 人。高考报名人数已经突破千万,我国高等教育将提前完成普及化目标。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人数的增多意味着教学受众层次将变得更为丰富,已经沿用多年的课程设计要求根据时代特色有所更新,针对学术界的新理论、新概念,以及影响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进行理论解释,目前的课程设置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新形势下,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确立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既要保证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又要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课程。

  (二)突破传统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是经济学专业建设的指挥棒,理念的创新是培养高质量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关键。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应该是,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融通性、创新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要围绕“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努力打造金课,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坚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打造一流的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必须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根本的保证。根据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相关要求,要以建设完整的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由专业授课教师、实验教师和校外实践教师组成的完备教师队伍,实现教师专业结构、学缘结构、人员数量等合理化。

  (四)打造经济学专业“金课”金课建设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关键,一流专业的建设必须有一流课程做为保障,经济学一流专业课程建设需要把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内化到课程体系当中,把正确价值引领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全面设计和打造“新文科”理论课程体系,科学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按照“新文科”建设的要求选取打造金课的课程,整合教学内容。立足核心课程,打造“金课”,根据教指委发布的经济学专业课程指南,打造“金课”要从核心课程入手,要重点建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核心课程。积极参与到经济学课程共享联盟中,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打造金课,同时也努力将教学资源上传网络,与其他高校师生分享教学资源。

  (五)多渠道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多渠道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时代新要求。快速发展的技术水平、学生对于知识多维度、高实践性的需求与传统单线、单维度的知识输送的矛盾是建设一流专业路上的绊脚石。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信息往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延展思维,培养社会认可、研究领域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有待更新完善

  经济学本科专业的设置是根据国家经济学专业相关标准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每两年进行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从目前设置的科目来看,没有体现各个学校的经济学专业特色,理论基础课程多于应用类课程,课程内容与我国国情严密结合有待提高。同时,与社会经济需求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的课程较少,学生的实践操控能力和创新性不足,导致在工作之初缺乏实际操控经验,无法立即适应当地的经济工作需要。通识课对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很重要,设置时要兼顾专业性和实用性,更需要具有时代感。但是目前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的通识课设置多数是当时的校选修课转换成的“通识课”,不是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特设的与时俱进的通识课。另外一些高校受到教师资源局限,存在着因人设课的现象,能够开的通识课有限,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经济学专业的选修课程包括学校公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目前学校公选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生一般都会按照个人喜好和需求进行选取,但是专业选修课的设定本来课程数就少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必选课,专业选修课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或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定。

  (二)教学互动性有待加强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进以及在线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推进,课堂教学互动性有所改善,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课堂仍然是传统的授课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改革没有跟上时代变化,仍需要大力推进现代化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多维度知识的需求逐步扩大,但高校供给知识的手法仍然单一。信息互不对称的知识交易方式很难经得起推敲。因此,教师要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教学改革中,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摒弃原来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模式,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一流专业建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大多数本科课堂教师仍然只是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开设的实验课很少,出去走访学习调研的实践类课程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开设实验课的硬件不到位,无法满足学生上更多的实验课。

  (三)经济学本科专业培养理念有待提升目前,各个高校的经济学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大体是旨在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具备向相关学科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够胜任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单位的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新科技革命的孕育和发展呈现了新的时代特征,智能化是新科技革命的代表,人工智能包含了从智能终端到智能网络,从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到智能制造、智能流通等,这必将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流。既往的培养理念要随着社会的变化与时俱进进行调整。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理念要根据一流专业的建设要求,把提升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作为培养理念。目前经济学专业培养理念应符合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差,符合现实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四)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现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教育的目标,必须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目前教师队伍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进行理论讲解,在线课程的开发以及实践教学的应用方面投入得很少,课堂教学模式变化不大,与一流专业要求的专业授课教师、实验教师和校外实践教师组成的完备队伍要求有一定差距。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比较普遍,讲授专业课特别是与现实应用联系紧密的专业课教师较少,这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五)信息资源不足充分的信息资源条件是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保障。数量充足的经济学类图书与完善的数据库资源仍只有少量高校具备,信息资源存在着顶部汇聚的现象。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资源壁垒已被逐步打破,但如何使图书资源与数据库资源在高校间更有效率地流转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快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建设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双万计划”对一流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据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要求,按照“双万计划”的建设意见,以让学生既能掌握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又能让学生释放潜力为目标,构建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经济学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尽快就业,尽快发挥就业效果愈显重要。在建设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所在地区的需求和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设定课程体系,做到个性化设置。经济学一流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不能出现重西方经济学、轻政治经济学的现象,要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求相一致。

  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理论部分,必须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并且体现出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开设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西方经济学系的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也需要注意将基础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能在熟悉的背景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扎实基础。经济学一流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要给予各个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要更加灵活,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各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层次,遵循经济学专业的自身规律,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严禁千篇一律。

  (二)打造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的成败,要求教师队伍要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要热爱教育事业,牢固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在业务素质方面,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倡导“三多”“三为主”的进修原则,“三多”就是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三为主”就是业余为主、短期为主、自学为主。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多学习,提升业务素养,引导现有教师多开设实验课、在线课程、实践课程等,将开设实验课等实践类课程作为教师职称评价的一部分,鼓励教师不断丰富课程开设形式,建立一支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带头人,一支团结协作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教师团队。专业带头人极大地影响着专业建设的取向和成就,因此要根据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做好本专业的定位,选择适合的带头人,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团队建设要注意实现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学缘结构、人员数量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

  (三)构建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新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构建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挥棒,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既往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及时更新,更需要构建新的培养理念。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下,与时俱进构建新理念。

  第一,突出提升创新能力理念。新科技革命、数字经济发展要求有新型科技人才的支撑,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也是符合国家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理念。经济学是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任。第二,突出提升适应能力理念。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为了能让学生尽快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提升适应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学会灵活运用,能够尽快适应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突出提升持续发展理念。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新事物的出现层出不穷,学习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之中,终身学习的理念应当被植入每一个青年的脑海深处。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除了传授学识,更需要传授学习的方法,使每个学生在社会中能够成为“边际效率递增”式人才。

  (四)打造经济学“金课”经济学专业

  金课的建设是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础,是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打造更好的经济学专业金课,需要加强教师建设“金课”理念的培养,增强教师打造“金课”的意识,坚定教师的建设信心,将金课建设纳入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引导教师加入到“金课”建设行列。金课建设不是教师单打独斗,培养教学团队是“金课”建设的重要出路,建立以院校领导为首的“金课”建设团队、运用科研和教研等方式方法来逐渐提高每个队员的素质,进而逐步提升团队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关注实际应用性,注意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积极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高校打造“金课”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聘请业内的资深人士来校为学生做讲座,并让其参与学校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金课建设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教师是建设的执行者,院校领导是建设的推动者,而学生是建设的载体,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金课”建设中。在授课中要让学生转变吸取知识的方式,要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兴趣和能力,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师,这是建设“金课”最重要的资源。为了提升“金课”建设成效,应加强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完善育人体系建设,可以将德育活动以课程的方式加以呈现,将德育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

  (五)拓展多种教育教学渠道

  拓展教育教学渠道是当前高校教育创新的时代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现实的需要,线上学习方式逐渐在获取知识的需要中异军突起。对于校内学生而言,线上课程不仅可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学习资源,针对大区间中学习进度存在差异性的学生,线上教学资源也能够成为拉平学生学习进度的便利方式。同时,校外学生也能够打破校园的时空壁垒,在课堂外进行知识的学习。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网络工具的使用也为教学工作带来了便利,在与其他高校的教师、学生的互动中可以快速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但也应认识到,高校教育仍应以线下方式为主,线上方式为辅,教师仍应以课堂进行面对面进行教学活动,以网络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

  当前线上教学的方式仍囿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多维度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反而造成了信息传递速度上的“回弹效应”。除去以技术为基础进行的教育教学创新,教师授课的形式也需要做出改进。传统的“提问—回答”式课堂模式越来越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小组讨论、反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形式逐渐出现在各大高校的课堂。新时代对于学生高实践、高创新的要求促使高校教师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形式,将传统自上而下的知识输送向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发散式知识吸收进行转变。在课堂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创造性思考。

  (六)丰富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信息资源是构建一流教师团队、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保障。出于教师研究以及学生拓展实践理论知识的需要,信息资源需要以便捷的方式为高校师生所获取,然而,高校对于纸质图书的购买并不能达到完全覆盖,适用专业面较广的数据库也大多十分昂贵。相邻地域的高校之间可以建立合适的图书、电子信息资源的馆际互借渠道以及数据库流转机制,从而高效利用信息资源,形成地区性质的资源互助联盟,实现信息共享,降低获取资源的成本。

  [ 参考文献 ]

  [1] 杨少斌 , 曹庆年 , 米国际等 .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构建研究 [J]. 高教学刊 ,2021,7(23):5-10.

  [2] 陈修谦 , 文海漓 . 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一流专业建设科研育人模式探讨 [J]. 经济管理文摘 ,2021(14):113-114

  .[3] 湖北经济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介绍——财政学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1,19(4):2+129.

  [4] 胡霞 , 应明 , 秦逊 , 袁艺 . 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上旬刊 ),2021(7):125-127.

  [5] 王军生 , 苏兴洪 . 非“双一流”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1,23(12):23-25.

  作者:李 颖 孙云鹏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