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时间:2020年04月25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法藏本《敦煌二十咏》记载的三个古迹旅游景点都蕴含有《周易》哲理性,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的教化性:贰师泉景点蕴含乾卦艮卦哲理,李暠庙天水景点蕴含咸卦哲理,瑟瑟新疆和田玉景点蕴含渐卦哲理。特别指出西夏王朝对此传

  摘要: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法藏本《敦煌二十咏》记载的三个古迹旅游景点都蕴含有《周易》哲理性,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的教化性:贰师泉景点蕴含乾卦艮卦哲理,李暠庙天水景点蕴含咸卦哲理,瑟瑟新疆和田玉景点蕴含渐卦哲理。特别指出西夏王朝对此传播方式,亦曾作出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法藏本;周易

敦煌古迹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有三个古迹景点为唐人所瞩目:敦煌贰师泉、天水李暠庙及新疆和田,在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诗歌即敦煌唐人诗《敦煌二十咏》中传播古今。本文论述法藏本《敦煌二十咏》三个景点旅游民俗文化中所表现的文化自信、耐力、定力与《周易》箴言哲理之启迪。丝绸之路景点,敦煌旅游风俗自古劲吹《易》学风特别引人注目。《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自然哲学人文实践理论根源,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大道之源”,五千年以来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周易》箴言哲理性怎样与敦煌古迹景点配合,通过对一批“非遗”诗文所表现的人文精神作了细心地挖掘与阐发,有助于对敦煌古迹景点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研究与现实旅游的开发利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深入发展,富裕起来的民众将越来越多走出户外旅游,因此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将被提上议事日程,创新丝绸之路敦煌唐人旅游景点已成为当前旅游市场迫切要求。虽说以上三个敦煌唐人旅游古迹景点俱已消逝,但是却有详尽的敦煌旅游文献记载,已成为开发旅游项目珍贵的文化资源,亟须发掘和阐发其传统文化的思想意义,以使旅游者感受其持久文化涵养,激发起民众以景化人的教化作用。敦煌旅游景点通常具有《周易》箴言深刻哲理性是其独树一帜风俗特点。

  一、敦煌唐人诗《贰师泉》、敦煌景点与《周易》乾卦艮卦贰师泉(又称悬泉、神泉)是一个优秀人文资源景点。《敦煌二十咏》中有《贰师泉》,诗曰:贤哉李广利,为将讨匈奴。路至三峗回,山连万里枯。抽刀刾石壁,发矢落金乌。志感飞泉涌,能令士马苏。李广利,西汉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武帝时为贰师将军,率军越葱岭、破大宛有功,取得善马三千余匹。

  后出击匈奴,兵败为匈奴所杀,民间尊为民族英雄。《汉书》卷六十一载:“(汉武帝)太初元年(104),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故浩侯王恢使道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财有数千,皆饥罢。攻郁成城,郁成距之,所杀伤甚众。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返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

  因留屯敦煌。”[2]2699《汉书》记载广利军队拓边,战士已“十”剩“一二”,依然历经苦难而不悔,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跃然纸上;其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亦感人肺腑。诗曰“贤哉李广利”,着一“贤”字,显然是在弘扬广利军队将士崇德向上、见贤思齐的优良品德。

  诗又曰“志感飞泉涌,能令士马苏”,即是说贰师泉有明显的助人健康之效,因感动天地,而有提神令人清醒的养生作用。目的是用以激发人们爱国热情以巩固大唐王朝在敦煌和边疆的领土完整。歌颂饮泉水使人清醒,是带有发扬贰师将军爱国精神和明显促进唐人保卫边疆思想特点的,因唐人绝不能容许奴隶制在敦煌和丝绸之路上复辟。弘扬广利为国保卫边疆的大无畏精神,是敦煌唐人旅游风俗中的正能量,也是敦煌旅游养生活动追求的本质,都贯穿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脉络,并且形成文化传统。以下有一系列敦煌古迹贰师泉以广利拓边为核心之记载。

  1.斯五四四八《敦煌录》载:“贰师泉,去沙城东三程,汉时李广利军行渴乏,祝山神以剑刺山,因之水下,流向西数十里黄草泊。后有将渴甚,饮水泉侧而终,水遂不流,祗及平地。后来若人多即水多,若人少即水少。若郡众大啖,水则猛下,至今如然。其贰师庙,在路傍。久废,但有积石驼马,行人祈福之所。”[3]160以上记载既是郡众大啖泉水养生之所,又是行人向悬泉之神祈福之所,而使敦煌唐人永不能忘记的就是这种俭约自守、中和积福的生活理念。

  2《.元和郡县志》卷四十:“悬泉水,在(敦煌)县东一百三十里。出悬泉山,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即此也。水有灵,车马大至即出多,小至即出少。”[4]632

  3《.太平寰宇记·陇右道》:“悬泉水一名神泉,在(敦煌)县东一百三十里,出龙勒山腹。按《凉州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水,乃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三军赖此以获济。今有祠甚严,郡侯岁谒。”[5]440此记载揭示悬泉水有灵气,这是当地民众郡侯岁谒之效,“岁谒”乃祭祀进行《周易》占卜之功,揭示的是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犹如天助,三军获济,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

  4.影响所及,还衍化出民间文学作品来。古时敦煌流传的民间赋有《贰师泉赋》,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锡厚录校于《敦煌赋汇》,法藏本伯二四八八、伯二六二一、伯二七一二等卷所载乡贡进士张侠《贰师泉赋》:昔贰师兮丈钺专征,森戈矛兮深入虏庭。伐不宾之种鬻,射芒角之狼星。才登乌岭,始誓众而前行;初涉大河,愁落日之西倾。于是北出雁门,崎岖峡斜。长城黯黯,漠漠平沙。指燕山而难进,陟眇邈之天涯。既而经过狼峤,乃渡金河。

  铁门崄峻,玉岭嵯峨。跋李陵之战所,思陈汤之止戈。直趋瀚海,掩袭雕窝。纵貔貅之百万,围十角于天罗。周獐黠虏,败血刃而星驰。既乘胜而奔逐,擒名王之禄蠡。卤生俘而回捷,献赤刀于彤墀。于时回戈天堑,朱夏方兼。经炖(敦)煌之东鄙,涉西裔之危阽。皑皑大碛,穹隆岩岩。前无指梅之麓,后无濡缕之沾。三军告渴,凅困胡髯。枯山赤阪,火簿生炎。我贰师兮精诚仰天,拔佩刀兮叱咤而前。想耿恭之拜井,思夫人之濯绵。刺崖面而霹雳,随刀势而流泉。山裂地吼,鬼哭神趈。虫狼嗥叫,毒蛇吐烟。三危震而礘礘,泉水荡而潺潺。军吏大诹,相谓而言。我将军之神武,使枯鲈而复鲜。一队队饮,一队队穿。人马多而湓涌,人马少而涓涓。于时振旅东去,神功永传。煞白马以旌信,酬圆盖而飨干。铭常乐之乐石,纪灵通于万年。

  [6]287《贰师泉赋》贯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由于为国尽忠、精诚仰天,在逆境中奋进崛起,如有神助。此赋写了贰师将军专征虏庭、回师敦煌、挥刀刺崖、泉涌养生的经过,写得古雅深奥、魅力无穷,尽显中国传统文化之古朴和神秘。本赋歌颂贰师将军讨伐异族奴隶主深入虏庭,永传神功,表达对正义之师和正义战争的崇敬。

  “我贰师兮精诚仰天,拔佩刀兮叱咤而前”的遣词造句充满了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读之使中华儿女热血沸腾。《敦煌赋汇》题解指出:“本赋既出自‘乡贡进士’之手,又能得到广泛流传,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尤其是唐代中期以后,河西居民身陷虏庭,苦不堪言,既思汉家衣冠故物,心存蛮夷臣服之前朝盛世,莫不伫望王师,以解倒悬,而贰师事迹适足以慰藉之也,张侠《贰师泉赋》既颂扬贰师功烈,自能满足时人无可奈何之心理,其普受欢迎,固又意料之事也。”[6]287故此为歌颂张议潮赶走吐蕃奴隶主之诗赋,反映敦煌人民终于挣脱吐蕃奴隶制束缚的喜悦心声。

  在唐代,为纪念这位有传奇经历的贰师将军,在泉旁修建有庙,命名贰师庙。在沙州城东一百三十里贰师泉附近,今悬泉谷北口,古时仍有“积石驼马”散落庙四周。为什么修庙?这是唐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优良道德风尚的表现。游人、历代商旅,每到庙旁,立马歇鞍,躬身跪拜,亲身感受李将军爱国情怀,祈山神和祈福养生。贰师庙如今虽已残圮,可以复建供后人瞻仰。此景点对维护中华爱国传统、发展敦煌旅游是不可或缺的。

  悬泉遗址是敦煌著名景点,位于敦煌城东一百二十二里、甜水井南六里处,又称“悬泉水”,百姓称之为“吊吊水”或“挖蜜泉”,意为求水如舀蜜,因侧出悬崖,故称为“悬泉”。又因广利在此用佩剑挖泉成功,故亦称“贰师泉”。此景点有广泛文化影响。第一,唐驿名。初唐有“悬泉驿”驿站,供专门前来悼念李将军的人住宿。第二,见法藏本伯二〇〇五卷所载,永淳二年(683)置,天授二年(691)废。第三,中唐敦煌县有“悬泉乡”记载,如斯〇五一四《唐大历四年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第四,唐代有“悬泉山”,即空谷山,又名火焰山。第五,唐代“悬泉谷”即空谷山谷,东起芦草沟,西至悬泉谷。

  第六,唐末有悬泉镇。总之,都是悬泉水名衍化,包含着敦煌民间纪念贰师将军,追求其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广利存在之表现。广利带兵为国奋斗,仰天悲誓,惊天动地,群情奋起,如有天助,说明什么?法藏本伯二〇〇五《沙洲都督府图经》统称贰师泉为“悬泉水”,曰:“悬泉水,在州东一百卅里,出于石崖腹中。其泉傍出细流,一里许即绝。人马多至,水即多;人马少至,水出即少。《西凉异物志》曰:‘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利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3]113说明广利为国奋斗而牺牲,也激起大地的怀念,道法自然,故在沙漠中水流“人马多至,水即多”,以济三军,取得拓边胜利。

  所表现的是唐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正是以群情奋起为基础,“飞泉涌出,以济三军”。故在后世衍为争饮悬泉水以求养生风俗,形成信仰的力量,尽表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稳定国家命运基础上的。肯定悬泉文脉与国脉相连,亦证明文运与国运相牵。史书曾记载“岁谒”祭祀悬泉神而提出“国当乾位”之说,尽显东汉以后祭祀悬泉神必有进行《周易》信仰风俗之存在。《后汉书·郡国五》敦煌郡刘昭注补:“《耆旧记》曰:‘国当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凶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7]3521“国当乾位”,与《周易》有密切关系,其提法含义厚重、眼光独到。此为高屋建瓴之见,说明汉代民众在参观广利为国牺牲景点时,通过《易》学深获教益并促进《易》学普及。来敦煌旅游的民众深获教益是具体的,并非抽象的。

  二、敦煌唐人诗《李庙》、天水景点与《周易》咸卦

  李暠庙也是一个优秀人文资源景点。李暠,字玄(元)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高祖李雍是西晋东莞太守,曾祖李柔是西晋北地太守,祖父李弇是前凉天水太守。此景点在天水即麦积山石窟所在地,与敦煌石窟一东一西形成姊妹窟,天水又是伏羲女娲诞生地,是敦煌旅游风俗重要景点。父亲李昶是前凉世子侍讲,年十八病卒。李暠本人是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创始人。唐房玄龄等撰《晋书·李玄盛传》记载其在顺境中从容淡定,有好学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通涉经史,尤善文义。”[10]2257于是认为李暠既是李氏王朝尊贵祖先,唐人必当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其扣合异常紧密。《晋书》说他年轻时好学,载有《述志赋》一首,很有文采。还提到他的《槐树赋》、《大酒容赋》等,惜皆亡失。据载其作品还有“自余诗赋数十篇”。

  唐魏徵等撰《隋书·经籍志》亦载有:“《靖恭堂颂》一卷,晋凉王李暠撰。梁有《颂集》二十卷,王僧绰撰;《木连理颂》二卷,太元十九年群臣上,亡。”[11]1083-1084。此先《晋书》本传即有记载:“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10]2257俱都延续其一脉相承而赞扬其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李暠逝后在晋代,敦煌李暠庙就已成为著名游览养生风俗景点,到此游览也贯穿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敦煌唐人诗《敦煌二十咏·李庙》咏唱道:“昔日兴圣帝,唯庙在敦煌。叱咤雄千古,英威静一方。牧童歌冢上,孤兔穴其傍。晋史传韬略,留名播五凉。”“韬略”,指其好学,熟读兵书《六韬》、《三略》而成为运筹帷幄的军事家,一举在逆境中崛起,创立西凉政权,管理地方。

  李暠的好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证明他运用经史子集、兵书等等传统文化,有利于解决他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有利于助推西凉地方的社会发展,维护地方和平,说明一个地方领导人不学无术可不行啊!这里表现的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这难道不值得后世子孙学习吗?所以唐人毫不犹豫,必欲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令人敬佩。民间诗人到了李暠庙前,只见一片荒凉破败的遗迹,昔时兴盛的帝王之庙宇,已是牧童放牛和狐兔出没墓穴之地,使诗人不禁抒发起对这一位晋史里叱诧风云的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之情,表达不忘故国和先人的思想情怀。

  《贰师泉》和《李庙》这两者之间有内在的李氏宗族的联系,也都是通过对具有爱国性古迹的题咏,用来抚今思昔,寄托对于敦煌本土的世事苍桑以及维护中华统一的忠臣神将的衷心感慨,深刻地反映出敦煌本土历史的变迁,以及风云变幻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也反映了民间诗人本人的崇德向上、见贤思齐的优良品德。据《晋书》载,李暠是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文帝时反击匈奴有功,景帝和武帝时,任陇西和北地太守,反击匈奴七十余次,勇敢善战,战功显赫,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不敢侵扰,称为“飞将军”,后被诬自杀。飞将军为民族英雄,唐诗多有歌颂,脍炙人口。王昌龄《出塞》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2]

  1444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二曰:“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12]3153咏《史记》所载李广射石,形象勇猛,表现了古人崇尚仁爱、坚守正义的为人之道。三、敦煌唐人诗《瑟瑟》、新疆和田景点与《周易》渐卦新疆和田,古称于阗,出产和田玉,也是一个优秀人文资源景点。和田玉是昆仑玉之一种。玉,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最早记载它的中国古典文献是《诗经·小雅·鹤鸣》,诗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8]

  433意为:“别处山上的玉石,可以拿来磨成美玉,切不可埋没在山中。”现在来看美玉的风俗流变。唐人妇女装扮风俗和唐人欣赏玉石风俗交织在一起,愈发显出人文精神的魅力,是唐人独创的旅游民俗。《敦煌二十咏》中的《瑟瑟》正是在参观昆仑玉出产地——和田之后写出来的诗,诗曰:瑟瑟焦山下,悠悠采几年。为珠悬宝髻,作璞间金钿。色入青霄里,光浮黑碛边。世人偏重此,谁念楚才贤。请注意《瑟瑟》,敦煌世人偏重什么?“楚才贤”,这一个“贤”字,就将敦煌唐人苦苦追求的《周易》渐卦推出的崇德向上、见贤思齐的美玉般的优良品德,即贤德和盘托出了;也将《彖传》推出的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表露无遗,所以这就使敦煌唐人对瑟瑟爱不释手矣。“瑟瑟”,是一种碧玉宝石,又叫碧石。碧玉,亦昆仑玉之一种。

  《周书·异域下·波斯》曰:“(波斯)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19]920可见古波斯也出产瑟瑟。但这一首诗中所指的瑟瑟,它出产于距离敦煌不太遥远的昆仑山脉下的于阗(今新疆和田),据《新唐书·西域上·于阗》载称:“初,德宗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胯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15]6236所以,据这条唐德宗在于阗买瑟瑟的记载可知,瑟瑟必出产在于阗的焦山无疑。这种玉石由昆仑山隐晶质石英所组成,因含有铁质,常常呈现出绿、红或杂色,玉质极佳,再加上玉质被古人信仰为道德高尚的化身,这才赢得德宗王朝、丝绸之路和中原人民广泛爱好。

  于阗瑟瑟,就是昆仑玉之一种。当时于阗公主用瑟瑟和昆仑玉把自己打扮成世界上最美丽妇人,被画入敦煌壁画,这些是于阗公主见贤思齐、循序渐进求礼的表现。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载称:“杨贵妃姊虢国夫人,恩宠一时,大治宅第。栋宇之华盛,举无与比。”[20]25又曰:“虢国中堂既成,召匠圬墁,授二百万赏其值,而复以金盏瑟瑟三斗为赏。”[20]26“瑟瑟”竟有金盏一般大者。从诗中所称:“为珠悬宝髻,作璞间金钿。”又说:“色入青霄里,光浮黑碛边。”可见这种玉石雕琢过以后,变为敦煌唐人妇女喜用的追求高雅贤德的装饰品,悬在少女头髻上的玉珠,亦尽显贤德之光辉;而雕琢过的玉还可以被金银镶嵌而为首饰,它的色泽直冲霄汉,它的光辉闪烁在褐黑色的沙碛之边,所以它赢得了唐人追求贤德的妇女们的广泛爱好。

  《文献通考》卷三三七《于阗》引唐高居晦记曰:“经吐蕃,男子冠中国帽,妇人辫发。戴瑟瑟,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21]644说明连藏族妇女也有戴瑟瑟的追求贤德的风俗,其追求贤德高贵的价值,一颗瑟瑟换一匹良马。由上可见,《彖传》里出现了“邦国”一词,这中间必然包含着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的潜台词。

  这也就是美玉品格必备的条件。就敦煌写卷所考,和田玉景点,虽在新疆,但从汉代经过晋代再到唐代,甚至再到西夏王朝之时,俱可见游览养生风俗中,都包含在丝绸之路景点里,与贰师泉、李暠庙都贯穿爱国主义思想传统,使人们在旅游时也受到爱国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以上《敦煌二十咏》中的诗,也是以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诗教”说为核心,至此不难明白“诗言志”便成了诗教的中心点,所以才在旅游时歌咏出爱国精神的诗歌来,这一点实际尽显了敦煌旅游养生风俗的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的基础上结合《周易》哲理的融合才完成的。

  参考文献:

  [1]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三十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3.

  [2]班固,撰.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3]王仲荦,著.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M]//郑宜秀,整理.中华学术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468册.

  旅游方向论文范文:西安、洛阳考古旅游产品设计

  摘要:考古旅游是考古走向公众的一种重要方式,联合发展考古旅游对西安、洛阳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和洛阳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考古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的现状,并对西安、洛阳考古旅游线路进行了初步设计。针对专业游客,设计了定都考、建都考、寺庙考和艺术考4个主题的考古旅游产品;针对中小学生群体,设计了模拟考古实践、高等学府游学、艺术熏陶体验、礼仪习俗体验4个主题内容的考古旅游产品,以期对西安、洛阳旅游业发展有所贡献。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