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医学核心论文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

时间:2016年05月27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这篇医学核心论文发表了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由于比较多见,所以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也很多,那么哪种方法效率最高,用药量更小呢?论文以调查研究的方式进行了对比和探讨。

  这篇医学核心论文发表了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由于比较多见,所以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也很多,那么哪种方法效率最高,用药量更小呢?论文以调查研究的方式进行了对比和探讨。
 

医学核心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深静脉置管联合足背浅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4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1年1—12月该院收治的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溶栓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深浅静脉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药物使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治疗的总有效率高、并发症少、用药量小,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关键词]医学核心论文,深浅静脉联合,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作者:钱多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的形成,临床上可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表现,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也比较多。据统计,在美国DVT 的年发病量为200万~500万例,其中有10%并发了肺栓塞,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最早的外科手术取栓法,创伤大、适应证窄,而且对发病超过5 d的血栓难以完全清除。另外DVT可采用留置患肢足背浅静脉针的方法在短时间内推注或滴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或肝素,并辅以全身的活血化瘀药物治疗,但其缺点是溶栓药物用量较大,治疗时间长。我院介入科自2011年起采用特定部位的深静脉置管联合患肢足背静脉协同溶栓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这样使得尿激酶的用量较前减少,出血发生比率相对低,对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自2011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共收治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9例,采用了经深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协同溶栓的方法治疗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便利抽样法选取2O1O年1—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4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22~79岁,平均(50.2±15.6)岁,病程1~23 d。

  致病原因:外科手术后卧床9例,下肢骨折后11例,分娩后5例,服用激素类药物2例,无明显原因17例,左下肢42例,右下肢2例。同法选取2011年1—12月该科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9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18~81岁,平均(52.3±14.8)岁,病程2~30 d。致病原因:外科手术后卧床10例、下肢骨折后8例、分娩后7例、不明原因14例,左下肢36例,右下肢3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伴不同程度的疼痛、以活动后显着,患肢活动受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用患者均经静脉造影或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在DSA下先经患肢足背静脉逆行造影,显示患肢深静脉病变和充盈情况。在确定静脉血栓形成部位后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和意愿在患侧下腔静脉植入临时性或永久性滤器。对照组有30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观察组组有29例患者植入了滤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患者行常规治疗,以葛根素250 ml、七叶皂苷钠40 mg每日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1次/12 h。用药期间每日检测血凝常规结果。

  对照组患者用生理盐水2O ml加入尿激酶2O万U快速冲击推注5 min,再用微量注射泵将生理盐水50 ml加尿激酶40万U缓慢加压推注2 h,1次/d,连续5~7 d。连续用药4 d后行静脉造影复查,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观察组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通过深静脉穿刺,置入导丝至特定血栓部位,沿导丝置人深静脉导管于闭塞段,妥善固定导管和导管鞘,保留患肢足背浅静脉留置针。观察组中经胭静脉穿刺置管有18例、经股静脉穿刺置管有9例、经胫后静脉穿刺置管有8例、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有4例。术后协助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并保暖,深静脉置管侧下肢伸直制动。手术后每日经深静脉导管、导管鞘及足背浅静脉持续24 h滴注溶栓药物尿激酶,用量根据静脉造影结果所示的闭塞程度而定。我们制定的基本方案为尿激酶20万~3O万U稀释在250 ml生理盐水中经深静脉导管持续滴注;尿激酶30万~6O万U 稀释在250 ml生理盐水中经深静脉导管鞘持续滴注;尿激酶10万~2O万U稀释在250 ml生理盐水中经足背浅静脉持续滴注。连续用药2 d后行静脉造影复查,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首次造影复查后予拔除深静脉导管,继续通过溶栓鞘管及足背浅静脉治疗2~3 d后再次造影复查,血栓溶解血流再通患者可依次拔除深静脉鞘管和足背浅静脉。如患者复查造影后,显示血流部分再通或仍然闭塞者,也应在持续溶栓后第5天拔除溶栓导管,这样避免导管和鞘管留置时间过长而损坏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机械性刺激导致继发血栓的形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药物使用量。根据患者血管造影的结果将治疗结果分为3类。有效:造影结果为血管完全再通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下肢肿胀消退。显效:造影结果为血管部分再通伴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或患肢仍有轻度肿胀。无效:造影结果为血管未通伴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有效人数+显效人数)/总人数×100%。并发症主要包括血尿、肢体酸胀不适、肺栓塞、肢体功能障碍等。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z±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c。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问分别为(12.1± 2.2)d和(8.1±1.7)d,观察组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P=0.002)。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的分别为86.4%和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3.98,P

  3 体会

  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以往的方法有外科取栓和全身滴注溶栓药物,外科方法对患者创伤大且恢复慢,而内科全身用药使得溶栓药物的总剂量大且用药时间长。以往我科也曾采用过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此方法需要进行股动脉的插管并同时留置动脉和深静脉导管,在安全性和疗效方面不如深浅静脉联合溶栓的方法。

  而采用特定部位的深静脉置管联合患肢足背静脉协同溶栓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以使溶栓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的深静脉,避免了经过动脉循环再到达深静脉的步骤,使病变的深静脉始终处于高度灌注状态,与血栓持续接触,保持了有效的溶栓浓度,也保护了深静脉瓣膜,防止继发血栓的形成,其效果优于传统单纯足背静脉溶栓法,整个疗程尿激酶的用量亦低于传统治疗方法和国外报道的用药量,这样使得药物所导致的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深浅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细致的心理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做好深浅静脉导管的护理,准确按时输注溶栓药物,抗凝溶栓期间严密监测凝血功能,高度重视可能产生的出血、感染等不良作用,及时发现早期处理,才能确保最佳治疗效果。

  采用深浅静脉联合溶栓法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导管护理。在患者治疗期间,一侧下肢留置3根管道特别是保留深静脉导管和鞘管有着一定的风险,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更高。护士首先要告知患者留置导管的目的,妥善固定深静脉导管和鞘管及足背浅静脉留置针。导管和鞘管穿入皮肤端要用无菌敷料覆盖,绷带包裹。足背静脉留置针要用透明敷料覆盖,必要时为患者穿上透明丝袜,方便观察穿刺处又防止留置针的脱落。每班护士交接时都要仔细观察三处管道是否完好,有无渗血及药物滴入是否顺畅。指导患者在手术置管的当日以平卧为主,防止置管穿刺处渗血,如患者感腰背部酸痛,可将手伸入患者的腰背部按摩片刻。术后第2天患者在护士的帮助下左右侧卧,但需保持深静脉置管部位关节屈曲不超过20%以避免导管压折,一方面使得药物顺利滴人,另一方面也可以预防关节僵直、缓解肌肉疲劳及预防压疮发生。经导管和鞘管内滴注溶栓药物前仔细检查输液装置,连接紧密,防止空气栓塞发生。(2)无菌操作和用药护理。患者在留置深静脉置管的期间,穿刺部位皮肤安尔碘消毒2次/d,无菌敷料覆盖。一旦发生渗血,需要及时消毒并更换清洁敷料。此外,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时药液应现配现用,准确抽取剂量。24 h持续用药时,我们使用输液微泵或精密输液器,以控制输注的速度。护理工作中加强巡视,确保24 h内药物匀速进入。(3)健康指导和出院宣教。在患者停止血管内溶栓治疗后就应该协助患者穿着医用弹力袜,特别是下床活动时,医用弹力袜具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功能。出院后告知患者避免长时间的行走及重体力劳动,活动时穿着弹力袜,要连续使用3个月以上,并经常锻炼用脚尖走路,促进腓肠肌的收缩,使深静脉血液回流,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使红细胞聚集机制破坏,防止血栓的再次形成。另外,饮食要少食油腻,多含维生素类的食物。出院后需要继续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在服药期间需要定期来院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及时发现有无异常。

  [参考文献]

  [1]张青云,高建国,耿艳侠,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10,39(13):1750—1752.

  [2]顾建平.加强下肢静脉病变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i):1-3.

  [3]Obalum D C,Giwa S 0,Adekoya—Cole T 0,et a1.Deepvein thrombosis: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in surgicalpatients[J].West Afr J Med,2009,28(2):77—82.

  [4]Prandoni P.Emerging strategies for treatment of venousthromboembolism[J].Expert Opin Emerg Drugs,2005,10(1):87-94.

  [5]高丽,马燕兰,苗军,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47—249.

  推荐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循证医学研究成果。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