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古代文学论文发表瞿秋白的文学批评

时间:2016年03月1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期刊之家 办的非常成功,极具口碑。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时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当然,因为免费和开源,大家都可以学习、借鉴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专属于个人的原创文章,请点击链接获得专业文秘写作服务。 论文摘要: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

  期刊之家办的非常成功,极具口碑。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时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当然,因为免费和开源,大家都可以学习、借鉴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专属于个人的原创文章,请点击链接获得专业文秘服务。

  论文摘要: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艺大众化问题,是瞿秋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瞿秋自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工具论”色彩,而贯穿其中的政治血脉则是“阶级斗争”,它反映了当时革命文艺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瞿秋白也以此建立起一套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学批评模式。

  论文关键词:文学理论;瞿秋白;文学;政治;大众化

  在中国现代的文艺理论家中,瞿秋白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位,他的文艺思想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仅从文学角度考虑,就很难将他从众多的文艺理论家中凸现出来,尤其是当政治家瞿秋白和文学家瞿秋白渐渐合而为一,最终在我们面前叠印出一个有着巨大复杂性的“文人”形象时,从文学或政治的单一角度出发的任何探讨与研究都有可能失之偏颇。因此,简单而安全的办法是:不仅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而且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因为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特殊爱好;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敏感又必然使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理论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一种政治式。瞿秋白的文艺论着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式,而且还是一种比较规范的马克思主义式的。这就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说:“马克思主义的从根源上说,表现为一种以其基本原理为支撑,运用的是一种政治和知识的语言,并且是间接断定性的,因为这种的每个字词只不过是紧紧指示着一组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支托着它的原则。”也就是说瞿秋白的文艺论着所表达的,是一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带有政治色彩的知识语言,对文艺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演的文艺观。而支撑它的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面是:瞿秋白自从走上政治的不归之路后,虽屡有波折,但毕竟始终浸淫其中。因此,早年对于文学的向往也好,爱好也好,终究没有导引他走单纯的文学之路。由此他对文学的论述和批评就不可能象一个“行家”那样,从纯文学的角度或者从文学的内部展开,他论述得更多的则是些“外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文艺与政治”和“文艺大众化”这两个方面。

  一、文艺与政治

  瞿秋白的文艺思想是在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形成的。这是一个各种斗争异常尖锐激烈的时期:******、共产党两党的对峙,加上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的东邻日本,真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对文学本身进行深入的思考是非常困难的。甚至连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鲁迅也说出了这样的话:“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挣,……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着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因为失去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眼前的危机、斗争激动了那一代的作家,他们被要求(或自愿)去开辟政治、军事斗争之外的第二个战场——“文艺战线”。

  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随后是“左联”。左翼文学家们充满急迫感和使命感地强调文学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他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文学应当而且可以成为斗争的工具和武器。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拥有的共同认识和当时社会现实斗争的现状,无疑对瞿秋白的思想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作为当时党内的首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瞿秋自在文学与政治关系问题上,也是一个“工具论”者。但与其他作家、理论家不同的是:瞿秋白对“工具论”理论有一套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对瞿秋白而言,首要的问题(也是当务之急)是为“工具论”寻找出它的合法性依据,即要回答:为什么文学能够成为政治(阶级)斗争的工具呢?瞿秋自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套术语和话语方式,其中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等观念,而且推演的规则我们也是了如指掌的:文艺是上层建筑,反映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与社会现象相联系,它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生活,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之内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既然是这样,接下去的阐述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阶级斗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文学要“反过来影响”社会生活,首先面对的当然是阶级斗争。进而瞿秋白认为,文学能“促进或者阻碍阶级斗争的发展”,文学的政治功能也由此产生。

  “工具论”的首要难题——合法性依据——因此得到了解决。但与一些极左的“工具论”者相比,瞿秋白还能够给文学的政治功能划出一个界限:文学不能够决定社会制度的变更,只是在“相当的程度之内”影响阶级斗争的发展,稍微“变动阶级的形势”而已。

  尽管瞿秋白总体上持论相当公允,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原理,但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中,他侧重的显然还是文学的政治功能,这就使他的看法有时也并非总是那么全面公允,这在披阅他的有关文章时可以看到:他几乎没有对过分夸大文艺的政治作用的言论进行过任何驳斥,而是坚决并且顽强地同各种非“工具论”者(不管他们真的如此还是假扮成非“工具论”者)进行理论上的激战。早在1923年写下的《艺术与人生》中,瞿秋白就否定了纯艺术的观点,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恬静的时代,纯艺术主义方能得势”,而在“现在如此湍急的生活流中,当然生不出‘绝对艺术派’的诗人”,因为“世问本来也就用不到他”。因此对于要“纯艺术”还是要“为人生的艺术”的问题就根本用不着再多作讨论。在秋白看来“这一最可恨的问题,早已为十月的赤潮卷去”,文艺就只管去“服务政治”好了。一个诗人应“以革命为生活,呼吸革命,寝馈革命”,只要他的作品并“不充满着革命的口头禅就行了”。同样,他在30年代初的《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文艺——广泛的说起来——都是煽动和宣传,有意无意的都是宣传。文艺也永远是,到处是政治的‘留声机’。问题是在于做哪一个阶级的‘留声机’。并且做得巧妙不巧妙。”(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问题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文艺是宣传,是政治的“留声机”,至于尊重文艺内部的规律,运用文艺的技巧等等,只不过是为了更巧妙地充当“留声机”而已。鲁迅确实说过“现在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挣,……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但在鲁迅那儿,为政治服务还只是因为一时的特殊情形,但到瞿秋白这儿却绝然地说“文艺永远是,到处是政治的‘留声机’。”

  也许,斤斤于秋白论文中某些较绝对的话并不能探知他真实的思想,他之所以那么毫无保留地强调政治对文学的作用,是和当时的具体情景分不开的。他的《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就是针对胡秋原、苏汶的文艺自由论而作的。胡、苏认为“文学的最高目的,即在消灭人类间的一切阶级隔阂。”这种超阶级的论调和瞿秋白的观点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但它却以一副貌似公允的面目出现,引起了一些人的赞同。瞿秋白要对之进行反击,就必须站到与对方截然相反的立场上去,把政治强调向一个极端。于是,瞿秋白从文学家的阶级性人手,而不是从文学本身的特性出发进行反驳,而且他用来反驳胡、苏等“自由人”、 “第三种人”的批评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但问题的实质在于,作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任何对这两者的简单化认定都可能走向极端,导致片面或错误。

  第二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是:作为政治的“工具”,文艺的作用应如何发挥?瞿秋白为文艺指定的作用范围是“改造群众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就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间接地为政治服务。秋白的这一观点与较早倡导革命文学的人显然是有区别的。在那些早期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看来,文艺竟然是可以“组织生活”,甚至“创造生活”的。于是瞿秋自在指出了他们错误的同时,还对革命文学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例如,他认为文学应当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用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武装群众,而不是用标语口号和“革命的口头禅”来进行直露而浅薄的讽刺、抨击与谩骂。由此看来,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瞿秋白对文学的作用,以及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阐述仍然称得上是经典性的。它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参照阅读,而且后者的理论体系显然是在继承了前者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的。也正是从此以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不容许受到一点怀疑。

  文学被用作政治斗争后,文学的本质也许就悄悄地离开了它。政治功能是文学的功能之一,却不是唯一的功能,因为政治毕竟不是文学的本质。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瞿秋白的文艺观基本上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范围,他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学的现实主义流变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观点,反映了当时革命文艺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瞿秋白也因此成为左翼文艺理论、特别是“工具论”的代表。

  二、文艺大众化

  文艺大众化问题首先是一个“文学和人民关系如何”的问题。瞿秋白在文艺大众化方面的思考是独特而富有成效的,他超越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机械理解的囿囹,首次明确提出了为工农大众服务,进而实现“革命文艺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中心问题的观点。据我们考证,他的这个观点在中国文艺运动史上是第一次,它和1942年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与工农相结合”的观点显然有着血缘的联系。

  其实,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实现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自然结果,这是问题的一面,其间只要经过简单的推演即可成立。问题的另一面是,文艺要为政治服务,而共产党在政治上正是要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当然要团结、教育、动员大多数人,文艺担当起这样的任务正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就必须与大众结合、为大众服务。因为党的利益、大众的利益和正义、进步在这里已经合而为一了。而且,当要确立某个东西的地位时,人们往往向历史去寻求其合法性依据。瞿秋白也正是如此。他认为文学原来就是属于劳动人民的,剥削阶级的长期统治使劳动人民丧失了享受文学的权利。这种历史叙述暗示了“文学为大众服务”的合理性,也是对文艺大众化的一个强有力的辩护。

  1931年,“普洛文艺”的口号响彻左翼文坛,在这种背景下瞿秋白发表了着名的《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这是一篇全面、系统阐述瞿秋白对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观点的经典论文。在文章尚未谈及具体问题的“引言”部分,瞿秋白实际上就已经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即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大多数为知识分子)应该怎样处理自己和“大众”的关系问题。瞿批评了那些认为“不能够把艺术降低了去凑合大众的错误”的人,主张“革命的作家要向群众去学习”。在如此确定了作家与“大众”的关系之后,瞿秋白才开始谈论他的几个“现实问题”。

  阅读期刊:《中华文化论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本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