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现代哲学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

时间:2015年05月16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现代哲学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 推荐本站哲学类核心期刊: 《 现代哲学 》 是国家哲学类核心刊物、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刊物,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编。该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

  现代哲学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 推荐本站哲学类核心期刊:现代哲学是国家哲学类核心刊物、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刊物,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编。该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人们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论或阶级斗争论,而忽视其人文精神。其实,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而在当下文化交融与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借鉴中、西方哲学中的人文主义,真正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立青年学生信仰信念、精神支柱和终极关怀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科学论,人文精神,中西文化

  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主义是对立的,即使不是对立的这种尖锐关系,至少认为二者没有太大的联系。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话题则是“人文关怀”。但很多时候,其人文关怀的思想被隐蔽了起来,以致马克思的理论遭到了社会的误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中彰显的人文精神。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

  人们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论。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过程中,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诸多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阐述,如果仅仅站在“科学论”的角度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其展现出的人文关怀理念则常常会被遮挡。还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时,往往会把重点放在阶级斗争方面,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解并没有过多的重视。更为严重的是,有的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单纯的阶级斗争,将其与人文关怀对立了起来。

  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上误解,缺乏对其本质的深刻认识,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哲学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唯科学思想的情况严重存在在应试教育和工具理性主义的支配下,哲学教育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育的独特性被忽视了。哲学教育不被认为是关于思想的锻炼,而是被简单地视作知识、技术教育,受教育者仅仅被简单地理解为“受教育”的对象,成为一种被剥夺了思想权利和想象权利的“不在场”者。但现代出现的儒家热现象,很大原因在于思想家们的哲学追寻中坦露的人文精神引起人们的共鸣。人生问题、价值问题可以说是人与生俱来会去寻找答案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中,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显然,人文关怀是哲学的永恒话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充分展现这一主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涵是人的哲学

  不可否认,哲学是一种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尽管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结和渗透的。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自身作为指向和尺度,把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开掘与弘扬专门属于人的那些特性,展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一种直接关注人的发展目的、价值与意义,关爱生命和人类命运,求善、求美、求自由的精神。

  细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马克思引入了人的实践,使传统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人的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在他的视野中,始终把自由个性、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人生存的终极价值。可见,马克思哲学的人文精神是何其强烈!它充满着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我们的哲学思考应该“回到马克思”,展现马克思人文关怀的真精神。

  其实,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就已经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在博士论文中,他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哲学进行比较,以原子的偏斜运动来论证偶然性和自由;在《莱茵报》时期,他积极同现实做斗争,他站在维护人的自由、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而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论证了人的解放。虽然马克思早期思想还包含着黑格尔理性主义成分,但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思想的出发点是人、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说马克思是人道主义者,主要根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手稿》中特别对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造成人的异化进行了相关论述。马克思认为, 人要成为真正的人,必须扬弃劳动异化,消灭资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到达共产主义这种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到了此时,“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接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渗透和体现着马克思对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挚情感,体现着伟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由马克思以上著作中可以得出,人文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题中之义。面对现在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人文精神的遮蔽,我们应当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物质世界先在性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础,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产生、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体系。

  三.借鉴中西文化,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

  任何文化都具有包容性,文化之间应相互交流,取对方之精华,以促进自身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身基础上,应吸收借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华,来更好地促进人文精神发展。

  中西文化不乏拥有很多的人文精神。中国哲学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人本 主义精神和关切个人、人类命运的优秀传统。但目前许多教科书对中国的著名哲学家,基本上还都是沿袭以前的方法,依照唯物唯心的“党性原则”等对立的分析方法,简单批判。对传统哲学人文精神的漠视、排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土壤。为此,我们应当以时代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充分吸纳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的生命宇宙智慧,弘扬传统哲学的精华,这对于我们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西方哲学同样洋溢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类的终极意义问题一直是他们沉思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吸取其人文精华。

  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探索,尤其应关注人的价值。我们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我们应联系时代,关注人的发展,注重人的价值,努力在改革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时代精神、人文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人文思考、人文关怀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2002年版.

  [3].陈美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问题》[J].华章.2011年第33期.

  [4].毛建儒.《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人文主义在当代的融合》[J].晋阳学刊.2011年第2期.73-77页.

  [5].朱红文、彦春友.《简论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总第219期.

  [6].朱红文.《博雅传统视野中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意义》[J].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第37卷.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