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时间:2023年02月24日 分类:新闻中心 次数:

教育系统工作的友友们都有过这样一种感受,就是要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但工作年限要够,还得要有公开发表一定篇数的科研论文或一定数量的发明专利作为硬通货,否则很难从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尤其是高校工作者,光有论文、专利数量还不行,还得有一定的分量,比如S

  教育系统工作的友友们都有过这样一种感受,就是要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但工作年限要够,还得要有公开发表一定篇数的科研论文或一定数量的发明专利作为“硬通货”,否则很难从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尤其是高校工作者,光有论文、专利数量还不行,还得有一定的分量,比如SCI,刊物越是顶级,职称晋升成功率越高。

  以科研论文和发明专利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下,高校老师不得不为SCI论文而犯难。当然,一并为论文发表犯难的还有高校在读研究生,尤其是在读博士,没有一定数量、一定影响因子的SCI文章,那就只能延毕或拿不到学位。于是乎,就剩下两条路可走。

  潜心科研,公开发表货真价实SCI论文

  比如近来网友们“群殴”的院士高福,媒体报道其公开发表的SCI论文,迄今为止已多达450余篇。有好事的网友算过一笔账,从高福院士本科毕业算起,到现在共37年,这一算下来月均产出、成功发表1篇SCI科研论文。

  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发出署名SCI论文

  一些心急的人员,想方设法弄出有一定质量的论文,四处托人找关系,不惜重金开门路,北大核心不行,就走国际路线,直到弄够一定篇数、一定影响因子的SCI文章。当然,这样的风险很大,需要铤而走险的“勇气”,也把学术风气搞坏了。

  没有办法,不能按照要求拿出SCI科研论文,就只能靠边站,猴年马月都不可能实现职称的晋升。挖挖机一朋友也是大学教授,30岁时晋升副教授,凭的就是SCI论文,把一众比他年龄大许多的同事给挤开了去。也有一211高校读博士的朋友,因为少了1篇SCI论文,在延毕的半年内发出去了,年末方才得以授位。

  可喜的是,高校奉行多年的以SCI论文和发明专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随着教育部近日连发的两份文件,从此将要改变。

  这两份文件分别是《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两份文件篇幅都很长,说得很具体,主要精神如下:

  关于专利

  高校职称晋升、考核聘任、评先评优等,要重视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等指标;停止对专利申请资助和奖励,大幅度减少直至取消专利授权奖励,对成功转化运用的专利,实行事后补助的奖励办法。

  关于SCI论文

  对基础研究,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对学术同行评价,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对各类评价活动,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

  对学科、学校评估和职称评审,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人员聘用,高校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考核奖励不宜下达SCI论文相关指标数量要求,资源配置不得与SCI相关指标直接挂钩。学位授予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

  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及下属单位不发布SCI论文相关的排行,不采信、引用和宣传有关SCI论文的排行榜,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标签。

  关于SCI论文,教育部的文件说得这么详细,在挖挖机看来,就强调了一件事情,就是在高校破除“唯SCI论文”现象,注重“质量”和“实际贡献”,把SCI论文的功利性和“水分”给挤掉,让高校科研人员安心作科研。

  可以说,教育部接连发出的这两个重磅《意见》,从人才评价的机制发展上看,带有历史性的转折意义,宣告了高校“唯SCI论文”“唯专利”时代的结束。两个《意见》也得到网友们的普遍称赞,被认为是高校科研人员的春天终于来了,有利于促进真正的科研人员潜心科学研究。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担心,认为教育部两个《意见》弱化了SCI论文相关指标和专利的重要作用,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发表SCI论文、申报专利将会越来越少,像高福院士37年时间发表450余篇SCI论文的纪录,将得以继续保持,很难再有科研人员能够去打破。

  网友这样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是。高校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数量或许变少,但减少的只是那些“水论文”“可发可不发的论文”;高福院士创下的SCI论文数量纪录,或许再难打破,但真正做科研的高校人员,该发的SCI文章还是会发。

  不管怎么说,教育部接连祭出两个《意见》,剑指高校人才评价导向,必将促进高校乃至整个科研事业的发展,这是天大的好事情。当然,两个《意见》的实施,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现实效果与政策预期有没有差距、有多大差距,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由本平台整合撰写,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整改,谢谢。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