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年08月08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具有现实化与个性化取向明显、偏离与吸纳相映、个人利益需要与道德规范遵循兼顾两难等特点,存在德知与德行不一致矛盾凸显、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取舍偏颇、道德价值取向趋于与利益倒挂等问题。社会大环境纷繁复杂、多元文化渗透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具有现实化与个性化取向明显、“偏离”与“吸纳”相映、个人利益需要与道德规范遵循兼顾两难等特点,存在德知与德行不一致矛盾凸显、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取舍偏颇、道德价值取向趋于与利益倒挂等问题。社会大环境纷繁复杂、多元文化渗透冲击、网络空间虚拟无序、高校道德价值观教育成效不佳等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高校加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应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抓好课堂育人主渠道,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挥道德榜样引领作用,构建“互联网+德育”新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

理论探讨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历史方位“三个意味着”和“五个特征”的科学结论,高度概括了新时代的新特点,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地位、现实境域和未来意蕴[1]。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发展提供了新环境。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和中流砥柱。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2]。

  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与此同时,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着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3]。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要求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

  那么,新时代高校该如何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成为心有大爱、身具大德、胸含大情怀的人呢?这是当前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历史阶级性,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认为,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具有一定阶级性,他站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立场上对道德意识、道德价值和道德准则等进行了阐释[5]。

  道德哲学对“道德”“道德价值理论”“道德教育”加以澄清,认为道德不仅指特定行为的操作,还反映了人们的某种价值标准和价值水平[6]4。涂尔干(EmileDurkheim)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应将道德作为一个事实去研究,并认为个体社会化、道德发展的实质是遵从社会秩序和规范[6]60。

  西方不同时期诸多学者的研究形成了许多道德教育理论流派和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6]107。国内学者李伯黍等对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道德发展是人的德性从道德经验上的“是”向道德理念上的“应当”过渡的发展过程[7]。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

  李红认为,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是构成道德价值观的基础,是个体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基本尺度,并从道德价值观的四个结构层次解构其内涵[8]。陈欣银将道德价值的内容与形式统一于道德价值观结构,认为两者是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推理、决策和行为的基础[9]。

  刘济良认为,道德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是否具有道德价值进行判断时所依据的内在标准和尺度,它所强调的是价值判断的道德意义[10]。参考以上诸多研究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道德价值观是个体经由一系列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并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进行评判和选择,进而付诸实践所表现出的一种道德价值取向。道德价值观是个体在处理各种关系时所持有的价值尺度,集中反映了个体的道德理念,并为个体价值观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随着学界对道德价值观的关注逐渐增加,相关研究也随之增多,但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在研究视野方面,已有研究多基于传统文化、新媒体、社会转型等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研究,而立足新时代对其进行探讨的研究相对较少。二是在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当代青少年群体,但中学生和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专门将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研究主体的文献还相对较少。

  三是在研究内容方面,已有研究多从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选择等方面探讨道德价值观的现实表征、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等,而从整体上分析道德价值观发展特点及现状的研究比较少见。四是在研究方法方面,尽管针对道德价值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研究呈增长趋势,但整体上仍是以理论思辨为主,用大样本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

  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探讨,明晰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以期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供指导,为高校更好地开展道德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现状为研究主题,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9个省份作为样本来源地区,对在校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而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加以分析。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现状,归纳其主要特点;二是探析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三是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编制包括主题分析、问题初选、专家咨询、预调查、修改定稿等步骤。本研究在大量参考和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设计,并通过对道德价值观进行解构、分析,提出问卷设计的初步构想,在访谈了48名大学生及19位高校教师后,基于内容分析结果对问卷题目进行印证或增删,形成问卷初稿;继而聘请专家学者从问卷结构的合理性、题项的适切性、题意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论证,课题组对相关性不强、逻辑不清晰、表述不规范的题项进行修改;然后运用设计出的问卷初稿对58名在校大学生实施预调查,根据预测结果反映的共性问题以及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对问卷进行修缮,形成最终问卷。

  调查问卷共计30道封闭式条目和1道开放式条目,主要涵盖:性别、所在地区、学校类别等8道人口统计学特征条目①;关于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等10道道德价值观发展现状的调查条目;以及个人情况、学校教育、社会大环境等12道有关道德价值观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调查条目。

  本研究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克龙巴赫α系数(Cronbach′sAlpha)为0.781,KMO(Kaiser-Meyer-Olkin)抽样适当性检验值为0.875,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Bart-lettTestofSpericity)的Sig值为0.000,即相关系数在0.001水平显著,这表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调查对象

  本研究于2017年5月至6月期间开展调查,随机抽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辽宁、江苏、广东、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广西、贵州9个省份,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调查,共调查了119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79所,高职高专40所。本次调查以纸质问卷的形式开展,共发放问卷10084份,回收有效问卷8024份,有效回收率为79.6%。本次调查的样本学校兼顾重点和一般本专科院校、公办和民办等不同类型高校,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的特点

  不同时期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有着不同的变化和特点。我们只有认清新时代大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和深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现状。

  (一)现实化取向和个性化取向日渐凸显

  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的文化滋养中,道德认识水平得以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研究对“拥有巨额财富是成为人生赢家的重要标准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持认可态度的大学生占35.1%,表示“不确定”的大学生占25.7%,表示“不赞同”的大学生占35.2%,表示“非常不赞同”的大学生占4.0%。鲁洁认为,由于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使得人成了为物质、为对象物、为自然本能等所支配的人,以致于只是用“物质的批判”取代“思想的批判”;用“物质的超越”去取代“精神的超越”[11]。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利益关系,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上更加现实。另外,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思想观念、内心诉求、价值观念等仍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加之教育日益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青少年在道德价值观实践中个性化逐渐凸显,个性化表达已成为青少年展示自我和彰显个性的方式[12]。

  (二)道德“偏离”与道德“吸纳”交叠相映

  “偏离”和“吸纳”的理论出发点是注重青年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基础作用,同时也不忽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和谐性乃至冲突[13]。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在发展变化的向度上并不平衡,是一个“偏离”与“吸纳”交叠相映的过程。

  一方面,道德“偏离”现象明显。本研究对“‘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持“无所谓”(占20.5%)、“不赞同”(占5.9%)态度的大学生占不小比例。从部分大学生对责任和贡献的态度可以窥见,其道德价值观念尚存在偏差,未能真正形成积极正向的道德价值观,还需对其加强道德价值观教育。

  另一方面,道德“吸纳”力量彰显。本研究在“选择大学专业的主要考虑因素”调查中,占比最高的前三项分别为“兴趣爱好”(33.9%)、“好就业”(18.5%)和“社会需求”(18.4%)。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其道德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在个人发展上将社会需求纳入考量,将自我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

  (三)个人利益需求与道德规范遵循

  兼顾两难道德具有利他性,也有自利性。利益关系是理解道德价值观本质特征的逻辑起点。自利性与利他性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内在特征,两者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统一的[14]。本研究对“最重要的人生价值目标”的多选题调查结果显示,占比排在前四项的分别为“家庭幸福”(占62.1%)、“诚信友善”(占60.2%)、“实现个人价值”(占51.7%)、“爱国敬业”(占49.2%)。

  这反映出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本研究对“有人通过打擦边球、钻政策制度的空子等方法来达到个人目的的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2%的大学生表现出为达到个人目的可能会选择这样做的意愿,还有7.8%的大学生选择肯定这样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竞争压力和利益驱动,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思想干扰,在道德价值观的具体践行中陷入既希望实现自身利益的关切和目标,又想严格遵守道德价值规范的两难境况。

  三、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道德教育稳步推进。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不断增强。同时,我们也需要冷观与静思,正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强和改进高校道德价值观教育明确大方向、找准切入点。

  (一)德知与德行不一致的矛盾凸显

  习近平同志寄语青少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1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大学生应坚持知行合一。在道德认知方面,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十分注重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大学生对于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一定认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渐增强。

  但本研究对“有人通过打擦边球、钻政策制度的空子等方法来达到个人目的的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鄙视这种行为,我坚决不这样做”的大学生占42.0%,选择“属投机取巧行为,万不得已时也会这样做”的大学生占33.7%,选择“不算违规违纪,我可能会这样做”的大学生占16.5%,选择“此乃聪明之举,我肯定会这样做”的大学生占7.8%。

  综合看来,仍有58%的大学生会为了达到目的而“走捷径”。这表明,新时代大学生还未能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统一,在道德价值观上呈现出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念较为认同,但面对与自身利益关联性较强的事时,又难以坚持公允立场的矛盾状况。高校道德价值观教育距离真正实现智与德、知与能“并排走”还有一定距离。

  (二)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取舍有偏颇

  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的“结构-发展”理论认为,道德是个体在与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或建构起来的[16]。当前各类群体生存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剧,干扰了个人道德价值的编码位序,客观上促使个体更注重个人目标的实现。本研究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取舍的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损人不利己”和“损人利己”的被选率竟分别为10.3%和7.1%,仅有6.0%的大学生选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这说明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在集体利益面前不过于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会不惜损害集体利益而换取个人利益的满足;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并非为了得到个人利益但却选择损害集体利益。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个体积极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但物质发展和精神追求步调的不一致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

  如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中就有30余名考生参与考试作弊[17]。个人主义道德推崇对己对物使用价值的追求,以利益为纽带的生活秩序促使人倾向于个人利益的竞争[18]。尽管大学生主观上希望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但在具体践行中表现出道德名与实的偏颇,我们必须客观正视。

  (三)道德价值取向趋于与利益倒挂

  道德价值取向内在调控着个体对利益关系的处理和趋利行为的选择。本研究对“未来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因素”多选题的调查结果中,占比最高的前四项依次是“薪资福利”(占70.6%)、“兴趣爱好”(占60.3%)、“稳定程度”(占46.3%)、“升职空间”(占37.9%)。大学生对物质财富较为注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趋利的价值取向,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现实的利益关系的认识使其并不掩饰对金钱物质的追求。

  近几年,高考状元大多报考商学院或经管学院,进而想尽快富起来并成为“社会成功人士”,而少有“研究高深学问”的志向和志趣[19]。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关心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无可厚非,但同时也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十分注重对个人利益的权衡与考量,价值取向趋于与利益倒挂。道德并不否认利益,但我们应当在承认道德自利的同时,阐明现实利益诉求的基本限度,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纷繁复杂,误导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与抉择

  恩格斯(FriedrichEngels)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20]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45.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道德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市场经济具有一定趋利性,它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利益的杠杆作用,个体价值观的发展也会受其影响。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面对道德价值观“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更加无所适从。

  某些所谓的“成功学”更是极力鼓吹功利主义,叫嚷“人生为己”,兜售“及时行乐”,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负向催化大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下,工具理性一定程度上挤压价值理性的空间,推崇功利和利益,追求效益最大化,干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另一方面,当利益导向与价值导向相悖时,市场讲求优胜劣汰的强竞争性与道德价值观对个人的约束和规范的矛盾凸显,这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使其道德立场摇摆不定。另外,社会中存在的高官受贿、明星偷税、网络诈骗等负面事件,也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与成功成名的博弈中立场不够坚定,面对种种诱惑时容易放松警惕、失去理智,在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上感到困惑与迷茫,甚至无所适从。

  五、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高校应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构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首先,高校应协同教师、家长、社会等多方力量,帮助大学生在交往与合作、利益与责任的分担中,不断加强其与社会的共契、相融与统整,使其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其次,高校要将道德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推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效融合,深入挖掘教学活动中的育人元素,构建集课堂讲授、实践教学、专题研究、多平台支撑的“一体两翼多平台”道德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解决道德价值观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问题,切实引导大学生实现对正确道德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升华和行为外化。

  再次,高校应将道德价值观教育覆盖到全方位,继续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并开设相应学科的道德教育课程,如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等。另外,高校还应完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等,向大学生讲清楚“如何看”“如何选”“如何做”“如何担”,推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发展不仅关乎自身的成长成才,更关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一重大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揭示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也是办学必须要遵循的规律[3]。高校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认识道德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时代呼唤新德育,我们应清醒认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的特点和主要问题,不断增强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三全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榜样教育及“互联网+德育”等方面创新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努力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海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发展理念———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4-10.

  [2]数读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19-02-26)[2019-03-20]..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4]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政工师评职期刊:《理论探讨》自创刊以来,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努力做到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以较高的学术品位和前沿性、探索性深受学术界的关注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所发文章的转摘率在全国党校系统期刊排序中名列前茅。获奖情况:1992、1996、2000、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