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红色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体系的完善

时间:2018年01月25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红色文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下产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下根深蒂固,其中包含了丰厚的德育教育资源。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文化构成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也推动了

  “红色文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下产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下根深蒂固,其中包含了丰厚的德育教育资源。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文化构成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也推动了社会不断的进步,以及健康发展。下面文章就根据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德育体系构建中展开论述,并且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从而增加社会层面体现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德育,德育体系,德育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不计其数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继承和弘扬功能。一方面,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宝贵财富,习近平同志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另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独特的文化表象,基于培养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而言,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挖掘、整理、宣传价值,它对社会宏观层面的德育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走访革命老区,他强调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只有积极弘扬“红色精神”,才能不断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才能全面提高社会成员道德思想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普及,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动力和提供精神支持。因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社会德育体系的本质,是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影响力,让社会公众在不断丰富、多元、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把握社会主流文化脉络,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分析

  “红色文化”可视为“时代文化”,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产生的,进入21世纪以来,“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进步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如火如荼的时尚局面,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红色旅游等文化活动,彰显了红色文化的魅力,更体现出其蕴含的德育价值。“红色文化”并不是脱离于社会文化体系而单独存在的,但在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过程中,“红色文化”由于鲜明的特色,与大众文化、生活文化、网络文化等主体相比存在明显的独特性。

  第一,定位独特性。从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红色文化”就被定位为“政治文化”,它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奋斗、团结、进取等精神元素,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融合中外先进政治理论,在国家独立、解放、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了有效调控作用——“中西结合”的优势具有明显的思想引导作用,也是保障社会各项机制、组织连续有效运行的基础。

  第二,功能独特性。红色文化的功能相对明确,它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精神思想感染,如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等“红色精神”,每一类都有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支撑,在深究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文化受众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正能量”,而这正是德育教育的本质需求。

  第三,境界独特性。红色文化资源的中包含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情怀,更包括了革命先烈的生命和鲜血,因此它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展示的比例越高,对促进公民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的作用就越大,德育教育价值体现就越充分。

  2、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学校德育体系构建瓶颈

  诚然,以学校环境为基础展开德育教育工作存在很大的优势,一方面,从德育教育开展形式和内容方面便于统一,如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和同一种教材。另一方面,学校环境中人员较为集中、便于组织,同时青少年学生也是重要的德育对象。但相应地,这种单一的德育体系构建存在较大的瓶颈,总结来说包括三点:(1)忽视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宏观需求,基于人才培养要求的社会德育体系构建严重滞后,无法形成德育长效机制;(2)教材为德育教育主线,内容和对象过于狭窄,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效果有限;(3)基于学校环境开展的德育教育缺乏社会实践。

  第一,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瓶颈。一种文化能否呈现良好的输出态势,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尽管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蕴含着高尚的思想情操,但从当前学校德育应用现状来说,却存在着亲和力差、感染力弱的问题,究其原因,缺乏与现阶段学生群体审美观念的平衡是关键。例如红色歌曲大多充满赞美之词,红色题材影视剧过度夸张战争剧情,红色旅游内容同质化严重,严重低估了学生知识储备和审美能力。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德育形式中,红色文化资源应用采取简单的、粗暴的“灌输方式”,这与素质教育理论原则是相悖的。

  第二,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瓶颈。对比不难发现,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等资源立足于文化消费市场,传播广泛、渠道多样、贴近受众,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尤其是在校学生,其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容易被娱乐文化、体育文化、追星文化等吸引。相应地,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和功能的特殊性,在接受程度上受众定位较高,客观上造成传播渠道狭窄,包括出版、影视、活动等有限方式,远不及娱乐文化、大众文化资源的渠道开辟能力,如直播、微信、论坛等新兴地互联网渠道。

  第三,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瓶颈。红色文化因为强调自身“阳春白雪”的格调,远不如“下里巴人”的消费文化更容易被接受。时间一长,在学生认知心理中就会形成“红色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心理分割效应,在资源划分上也形成“二元化”特色——红色文化资源被视为特定的元素,只存在于纪念行为、宣传行为中,不被看作现实生活中的“必需品”,甚至被视为学校组织的“形式主义”活动,爱国主义、民族情结等也被看作高高在上的符号。同时,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过程中,过度强调理论规格、思想高度造成“曲高和寡”,客观上忽略了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

  3、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学校德育体系构建策略

  红色文化是通过对红色资源提炼的结果,它凝结了我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相应地,在学校德育体系构建中展开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也应是一个“提炼”的过程,需要从多层面、立体化角度展开,既要满足学校德育建设工作需求,也要符合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同时,基于学校德育需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提炼”过程,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的过程,具有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促进的作用。

  3.1 依据多元德育角度、实现资源分层应用

  在社会公众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中,“红色文化”以及相关的资源主要是针对特定人群而言的,如党员群体、官员群体、干部群体等,具有明确的政治归属性。这种认识的形成除了与“官本位”思想相关之外,也和长期以来“非主流”网络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校园环境中,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盲目进行社会思潮引进,导致学生群体对红色文化资源认知逐渐边缘化,甚至对于一些红色题材的文化产品也归为大众消费文化一类,严重拖缓了学校德育体系构建速度。结合当前社会现状,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角度入手,按照“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分层、灵活地调整红色文化资源的输出比例。

  首先,从党的理论角度入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充分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尤其要正视受教育对象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特征。当前学生“受教育基点”普遍提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触我党理论、我党文化、我党使命等内容,因此不可低估学生的领悟力。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诞生于我党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中,党员干部是最主要的接受对象,并且在理论层面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他们应该发挥积极带头作用,广泛深入到学校德育体系中促进学生党建理论学习和革命精神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从德育教育长效机制出发,也可以通过聘请、邀约专家学者,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党史、传递思想,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红色文化精神领悟能力。

  其次,从人才培养目的入手。结合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现状分析,德育工作与文化教育的密切结合。在长期学校教学工作体制下,形成了良好的知识传递和接受体系,这为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环境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学校德育体系是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保障。一方面,学生群体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人群,学校教育框架下的内容输出极容易被吸收。另一方面,学生时代也是人才各方面综合培养、平衡发展的重要时期,德育教育是不容缺失的,否则很难从社会领域得到弥补。

  再次,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作为文化的“输出端”,提高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能力,可以更好地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但相应地,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层面,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改良,使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从师资队伍入手展开学校德育体系构建,要充分体现出“务实性”,如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等理念,既是红色文化资源中储量丰富的内容,也是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基本要素。

  3.2 立足本地红色文化、打造体验模式德育

  在经历了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等一系列伟大的事件之后,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充满了“红色文化”符号,几乎每个城市都存在红色文化的诞生地,区别在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储量多寡。相对而言,宏观层面的文化影响远不如本地文化更为直接,在归属感、认同感等感性思维作用下,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完善红色文化德育体系,打造体验式德育教育模式,能够发挥更好的学校德育效果,并从日常生活中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例如,兰考作为“焦裕禄精神”的诞生地,传递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热血奉献的崇高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莅临并做出重要指导。基于这些优势资源,可以形成学校德育体系的长效机制,在每一届学生中都广泛展开德育教育活动。

  同时,要明确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它与知识、技能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常规教育体系中关注的是人才本身,通过知识传递或理论教育开展的“德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个体产生心理上的“感染”,而要真正产生德育教育效果,实践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中,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具有很大的便利,通过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的宣传活动,不断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这种精神、思想的传递者。

  3.3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德育教育基地

  德育的本质是“教育”,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在实践中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红色文化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而红色文化资源——无论精神或物质载体——并不会直接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产生作用,它的价值在于作用人的思想转变,进而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

  因此上,红色文化资源不可以被过分的夸张、夸大甚至迷信,但可以通过不断地整合形成规模性优势,对德育对象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刺激。德育基地是红色文化重要的整理和宣传场所,它本质上发挥的是载体功能,能够将分散于各领域、各区域的红色文化元素整合在一起,产生更具有冲击性的德育教育体验。例如,以学校内部进行某一主题展开红色文物、历史照片、珍贵史料的展示活动,让学生“足不出校”中就能够领略到红色文化的魅力,配合现代技术的演示、专业人员的讲解、动态场景的虚拟等,以视觉丰富为切入口实现精神德育的完善。同时,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也有利于德育教育的体系化建设,让德育对象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背景。

  同时笔者认为,在构建德育教育基地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社会公众的文化审美,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陈列和摆放,要加强“人物、事件、物品”之间的联系,从物化形态转移到精神形态,顺其自然地引导德育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任继众.弘扬红色文化和学校德育建设的若干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2:30-32.

  [2]胡建,冯开甫.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100-103.

  [3]张晓昀.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道德认同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55-56.

  [4]饶进.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构建地方高校育人模式的探索[J].武夷学院学报,2016,02:74-77+83.

  [5]陈俊.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9:90-92.

  相关德育教育论文红色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如何开展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革命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涵盖了优秀的,值得传承和发展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精神。红色文化记载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内容,传承了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物宝贵精神,在此背景下,下面文章从红色文化基本理论基础作为出发点,结合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发现学校和学生都存在一定的缺失,不仅红色文化资源单一、挖掘度不足,同时学校的重视度低、宣传力度也很小。最后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真实情况和存在不足提出了教育的策略,旨在提高大学思政教育中有效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并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观念和思想。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