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1年05月06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与领域的日益深化与拓展,涉及大数据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与知识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顺应时代技术潮流,探索和创新自身发展方向和途径,为更好提供服务水平和提升自身竞争力而进步。本文旨在大数据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与领域的日益深化与拓展,涉及大数据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与知识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顺应时代技术潮流,探索和创新自身发展方向和途径,为更好提供服务水平和提升自身竞争力而进步。本文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针对高校图书馆共建数字化资源平台、人员素质培养和个性化服务三个方面的服务创新建设方向开展可行性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图书馆 创新 可行性

高校图书馆

  “大数据”这一名词在社会各个领域中不断被提及和应用,各行业数据都呈指数型增长,由海量数据带来的统筹规划和数据分析快速地提升了经济发展和创新速度。文化作为社会发展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样需要利用大数据手段来进一步拓宽和、创新生产和传播的途径。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传播知识信息、促进学术进步的基地,必须不断吸收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创新产物,应用于文化、知识传播和学术生产当中,从而推动高校知识创新和学术创新的进程。本篇基于社会l主流思想的创新方向,从高校图书馆共建数字化资源平台、人员素质培养和个性化服务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创新方向、创新内容及可行性研究等内容。

  数字化论文范例:数字化平台助推教师发展

  构建数字化资源平台

  构建数字化平台旨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收纳、存储海量图书教学资源,构建一个或者多个高校联合建立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储备和容量,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实现馆际互借,提供更好的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员素质培养

  顺应时代潮流,高校图书馆以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作为创新转型的一处突破口的同时,应当兼顾到图书馆员数据素养的提升,只有当人员素质跟上技术的进步才能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位,以使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如何挖掘、培养和吸引相应的专业人才也是目前图书馆转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

  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旨在利用大数据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根据师生等读者借阅和查询的历史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使用者的服务质量要去,根据分析结果设定数据与知识偏好,针对读者定向、定量地进行数据推送,进而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以下主要从发展潜力、时效性、重要性、可行性四个角度,重点侧重于可行性研究来阐述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方案分析及其可行性研究。

  发展潜力方面主要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建设方案的经济性、效果性角度考虑。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是在原有纸质资源的基础上,各高校合作建设的共享数据平台,整合各类数字化资源。大数据技术日益发展,数据平台的建设并不困难,经济成本不高。在构建共享数据化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图书馆注重服务人员素质提升和个性化服务的优化,加强创新方案实施的效果性。但图书馆服务创新方向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体现在:数据化资源收集整合的困难;各高校难以协同一致;平台的稳定性及后期监管、维护;图书馆人员素质水平衡量复杂性等等,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转型方案不仅需要关注良好的预期效果,同时还需要兼顾到这些风险。

  时效性方面,结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在贴合数据信息发展和项目的实际情况,在环境、时间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下,可以减少和弥补这些不可控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使用者的信息服务提供保证。与数字化资源相比,纸质书籍资源承载的信息有时效性的限制且不能及时更新,同时纸质书籍的借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读者的使用需求,从而导致图书馆的教育服务工作受到了严重阻碍。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清华大学图书馆成立了网络资源保障工作组,保证了师生线上教育和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远程访问和使用,体现了图书馆资源数字化服务的便利,为使用者提供及时且相关的信息服务。

  在重要性方面,图书馆的转型创新在大数据技术逐渐发展的当下,网络渠道资源复杂、参差不齐,数据平台的构建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的资源学习渠道、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创新型的知识服务途径,使学生更精准、高效学习。其次,图书馆服务创新让高校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契机,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和软实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通过衡量数字化资源使用者和相关者的需求,图书馆服务创新愈发显得尤为重要。

  可行性方面,笔者着重于从方案评估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复杂度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分析各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创新方案时,主要从其实施成本、可操作性、复杂程度等方面考虑。

  下面是本文对构建数字化资源平台、人员素质培养和个性化服务水平三大转型方案的可行性评估的具体分析:

  一、共建信息化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高校信息建设的重点之一,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信息化平台已被提上议程。然而,单一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等数字化资源面对海量需求还是相对有限的,数字化馆际互借开始产生发展潜力。通过开展馆际互借、高校图书馆联合服务,读者在跨际使用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时,相应地,图书馆应进行定向、定性的数据分析,这有利于各高校进行内部的服务创新和数据资源更新,并为相应的信息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这迫使各高校联合起来,汇总整合自有资源,共建资料丰富、数字化程度高的图书馆信息化平台。

  可行性方面,国外研究型大学早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创新。如康纳尔大学的DataStaR,可用于数据存档和出版来实现数据共享。另外,图书馆信息化整合平台也存在整合数据相关技术的挑战。大量的文献资料、各类学科层次的数据集合是图书馆资源的主要特征,因此在数据分级、归档、备份和保护等问题上于数据共享而言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重要性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联合共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平台,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数据搜集、数据提取、数据监测、数据合成的平台,有利于扩展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现有功能,也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创新融合数据资料,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服务。共建信息化平台推动了现代图书馆数据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文献资料的储存库,更是自习上课的阅览室,现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并进行相应的改革措施。在共建信息化平台方面,各院校需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配合完善的制度、丰富的专项资金、专业高质量的人才团队,在政策引导、前期调研、实地考察、虚拟构建的充分准备下,让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馆员在意见、知识、思想的相互碰撞之中产生图书馆更多的创新之路。面对无限的信息资源需求和有限的单一图书馆资源之间的矛盾,各高校应尽力协调整合各类、各领域、各层级的数字资源,构建共享共创的联合线上图书馆资源平台。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挖掘图书馆云空间的空间价值和信息资源价值,馆际资源优势互补、相互依赖、协作采集,推动共享信息化平台一体化发展。

  二、人员素质培养策略可行性分析

  一个高效率的图书馆除了硬件设施的先进和完备以外,图书馆管理者的资质潜力也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最终效果。图书馆服务人员代表着图书馆的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图书馆发言人和宣传员的作用。如今随着图书馆对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图书馆员也应当学习相关技术,从传统的“被动”服务的角色向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供服务,向更高层次的科研数据服务人员看齐学习。以下是笔者基于知网上各学者对图书馆员素质提升方面的主流方案的综合分析,通过衡量方案操作的复杂性以及实践周期等因素,提出的两点可行性策略。

  1、人员小数据服务能力拓展策略

  数据素养是大数据时代图书情报人员必备的专业核心技能。[1]科研数据服务对人员的专业性、技能性要求较高。然而在我国,由于相关政策的缺乏、图书馆对于科研数据培养方面重视不够等原因,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起步较晚,在对馆员的数据素质提升方面应当遵从渐进性培养模式,即先从基本的数据素养教育开始,培养员工小数据服务能力。可以先从图书馆比较熟练的馆员培训入手,通过开展丰富的数据管理课程以及专业认证培训,增强馆员的数据知识能力,包括数据管理基础、数据处理与分析等专业知识,为数据服务打下基础。同时对馆员进行相应的数据技术能力培训,包括数据挖掘技术、数据采集及分析技术,之后再随着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综合考虑数据管理平台构建的成熟度以及对不同专业类型人才的引进情况,制定下一步培养方案。

  2、科研数据服务人员转型策略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对大数据技术的引进对于图书馆员是一大挑战,因此如果不对馆员的知识背景加以更新,图书馆势必面临人力基础跟不上技术发展的困境,从而导致图书馆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所以图书馆应鼓励馆员在原有的知识背景下掌握更多技能,且鼓励馆员勇于跳出图书情报学、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结构的舒适圈,积极向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方向拓展。[2] 其中最为关键的应当是给图书馆员重新定位,让高校图书馆员从传统的资源提供者、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向科研数据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也就是基于馆员原有的图书馆情报理论知识,拓展相关的科研数据知识,目的是让馆员参与或辅助科研,将图书馆员嵌入学术研究过程中,令其在向更高标准的科研数据服务人员转型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然而这一策略见效周期长,且实施难度较高,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当将其视为总体策略,根据各高校的特点和目前的人力资源储备,制定有各自特色的人员培训方案,并严格付诸行动,在实践中及时反馈,以便调整和计划下一步培养方案。

  三、个性化服务

  多篇文献表明,个性化服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其具体内容是根据图书馆用户具有的信息需求、信息接收习惯的不同,进行差异化、精准化的信息推送。然而,[3]我国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尚处在发展阶段,现已提出的大部分是书面的方案报告,真正引入相关技术、人才来开展方案的仍是少数。以下内容主要分析现行的个性化服务方式,探究高校个性化服务“进展难”原因,以及个性化服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以此提供方案合理化建议。

  本文通过信息搜集,访问高校师生等方法,总结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现行的个性化服务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利用网络咨询反馈方式,比如“馆长信箱”等服务窗口,师生可将需求发至邮箱,相关服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回复。或以“问卷星”等形式,在网络上发布问卷,调查师生的文献偏好、服务满意度等。

  2、[4]构建或主动外购特色、专业化数据库,提供高效、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3、定期开展阅读活动,举办读书沙龙,邀请师生喜爱的作者进行演讲等。

  [5]大数据背景下,个性化服务也出现了新的方向。据文献研究,少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始着手基于物联网的个性化服务,主要运用RFID技术。[6]此技术可以统计图书利用率,分析图书的读者构成,图书馆可根据结果,提供符合对应读者需求的学科服务,信息推送等。还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实时显示进馆人数,读者类型,以此反映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帮助图书馆进一步完成创新转型。

  然而现行的个性化服务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网络反馈机制较为薄弱,图书馆信息回复的及时与否,文献需求、人员服务等问题是否解决尚存在疑问。其次,信息化的革新尚未实现,电子数据库有时无法获得最新研究成果,造成读者研究时间浪费。最后,RFID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仍只停留于纸面,大规模的推广未曾实现,没有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无法构建相应的读者需求模型,图书馆服务仍不能做到精准化推送,尽管开展了名人沙龙活动,受众面也相对较窄。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经济上的。比如RFID技术的应用,RFID的电子标签的价格是普通标签的几十倍,如果使用量过大,成本相应增大。还有部分原因是技术发展并不完善,大数据分析技术不光耗费人力物力,其本身的成熟度也有待考量。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量的读者隐私是否能够仅用于优化服务而不外泄尚存在疑问。

  因此要解决个性化服务建立的障碍,首先还是从学校本身出发,尽管存在大量的方案报告,学校是否进行筛选评估,选出最具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的方案,是否为方案制定长期计划,是否节省或通过项目创新申请一部分资金着手技术应用,建立专门的人才队伍,是否考虑联合本地的高校,将资金,人力集合起来以达到最大化效果,这些都对个性化服务能否顺利展开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次,专业人员对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也很重要,后期可以大大降低技术的使用成本和使用门槛,学校也应积极地去采用这些技术。最后,关于读者信息的保密问题应在最初就开始考虑,并建立相关的信息处理规定。

  四、总结

  在“大数据”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涵盖领域不断扩大的今天,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字化创新的主流方向已从政治,经济等领域逐步转移到文化等多个领域。万物互联的当今社会正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便利,高校图书馆作为开展社会教育、共享科研资源的重要渠道,共建数字化资源平台是创新之路,也是必要趋势。目前在疫情的余波仍未散去的情况下,数字化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和其他使用者提供远程便捷、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和人文服务,与此同时,将图书馆员素质与技术发展相匹配也将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的重要而极具增值潜力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周晓燕,尹亚丽.国外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人员知识结构分—以IASSIST网站中2015年的招聘信息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03):76-82.

  黄如花.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数据素养教育[J].图书馆建设,2020(06):26-29

  马雯.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可行性[J].办公室业务,2017(16):102.

  耿卫,尹廷钧.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创新科技,2017(05):88-90.

  潘欣.高校图书馆构建自助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界,2019(2):82-86.

  史今.高校图书馆运用RFID技术提升管理与服务的优势和问题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38):209-210.

  作者:徐玥、韩文欣、戴沛雯、徐逸飞、程可欣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