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伊犁河上游青铜时代中期社会状况研究

时间:2022年03月24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内容提要青铜时代中期在伊犁河上游地区出现了有着大型墓葬和大型房屋遗存的吉仁台沟口中心聚落形成了不同层级的聚落和墓葬所代表的区域性社会组织推测已经进入类似酋邦或古国的复杂社会阶段。良好的自然环境、农牧业结合的生业模式、发达的青铜冶铸业应当都是推动伊犁

  内容提要青铜时代中期在伊犁河上游地区出现了有着大型墓葬和大型房屋遗存的吉仁台沟口中心聚落形成了不同层级的聚落和墓葬所代表的区域性社会组织推测已经进入类似“酋邦”或“古国”的复杂社会阶段。良好的自然环境、农牧业结合的生业模式、发达的青铜冶铸业应当都是推动伊犁河上游社会复杂化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铜矿资源的占据和青铜冶铸业的存在当为伊犁河上游人群能够在众多的草原畜牧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原因。伊犁河上游的社会复杂化过程因此也具有了较为明显的自身特点。

  关键词伊犁河上游青铜时代中期社会复杂化吉仁台沟口聚落遗址

青铜时代

  以往认为欧亚草原地区比较显著的社会分化开始于公元前9世纪的早期铁器时代以图瓦阿尔然一号墓为代表②但近年在伊犁河流域的新发现正在改变这种传统认识。伊犁河流域青铜时代早期的年代在公元前25~前20世纪中期的年代在公元前19~前15世纪晚期的年代在公元前15~前10世纪。

  ③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存较少中期的遗存以墓葬为主有少量居址最引人瞩目的是吉仁台沟口聚落遗址发现的大型墓葬和大型房址将欧亚草原社会出现显著分化的时间提前到公元前16世纪左右。④而吉仁台沟口聚落内部的社会状况到底如何它与周边同时期聚落的关系如何当时的区域社会总体发展到了何种程度是哪些原因推动了伊犁河上游地区社会的复杂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根据考古新材料做进一步的探讨。

  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喀什河中游是目前伊犁河谷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遗存为主体的聚落遗址。其中青铜时代中晚期遗存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年代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以深腹平底罐为主第二期年代约公元前1400~前1200年新出现了饰珍珠纹的鼓肩罐和磨光的小平底罐第三期年代约公元前1200~前1000年延续了第二期的陶器类型新出现少量圜底器。第一期遗存属于青铜时代中期末段包括居址区的十几座房址和与之相距约1公里的高台大墓二者年代基本相同应该是属于同一人群的遗存。

  本文的讨论主要针对第一期遗存也就是青铜时代中期晚段遗存展开。吉仁台沟口遗址的高台大墓坐落在沟口外侧,封堆120米见方中间高四周低顶部距地表高约4.5米边缘高约1.3米。封堆四周用石板垒砌形成围墙围墙外侧地面用采自附近的红土铺垫。封堆由土石构成石构部分呈条带状从封堆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延伸犹如太阳的万丈光芒。墓室位于封堆中心底部自内而外由面积约36平方米的半地面石室及其外侧包裹的红土墙和石围墙组成三重结构西侧有斜坡状墓道。墓室内四周有二层台二层台内侧有疑似木椁的朽木和灰烬。墓葬被盗毁严重仅在墓室出土了部分陶片、残铜器和动物骨骼。①

  根据测年该墓年代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是目前为止在新疆乃至欧亚草原青铜时代发现的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墓葬。居址区位于沟口内侧其中青铜时代中期面积最大的房址F6单独位于遗址西侧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背山面河坐北朝南门道正对沟口。F6总面积约374平方米为长方形半地穴式结构房址外侧构筑石护墙护墙内侧有柱洞。室内正中用片石栽立围成长方形火塘长2.8、宽1.6米中部有一道立石将其分隔成一大一小两个方形灶火塘四周对称分布有10个直径约0.6米的柱洞。

  ②从所处位置和建筑规模来看F6很可能是一处集会议事或者举行祭祀、宴饮的高等级仪式大厅可能还具有监督聚落内部人群生产生活和监视沟口人畜往来的作用应为整个聚落的核心建筑。拥有伊犁河上游青铜时代中期最高规格墓葬、最大单体房屋的吉仁台沟口遗址当为该流域的中心聚落遗址。遗址中还发现了丰富的与冶铸相关的遗存包括炼炉、鼓风管、坩埚、范、铜矿石、炼渣、铜锭、青铜器等铸范有剑、啄戈、镞、镜、锥等多种类型表明该遗址的青铜器冶铸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冶铸青铜器要经过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开采、冶炼矿石然后把冶炼成的铜锭运输到铸造基地并铸造成铜器。这一系列的活动要有大量的劳动力参与还要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甚至还可能需要一定的武装力量来控制和保卫铜矿资源。也许青铜冶铸业的发展是推动吉仁台沟口遗址成为该流域的中心聚落的关键因素。伊犁河上游与吉仁台沟口遗址青铜时代中晚期阶段第一期基本同时期的遗存还有尼勒克县的穷科克石圈居址、萨尔布拉克沟口早期遗存、汤巴勒萨伊早期墓葬、乌吐兰早期墓葬、恰勒格尔居址遗存特克斯县的阔克苏西2号早期墓葬等 。

  这些遗存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居址多为方形的半地穴式木构建筑在房址中部有方形或圆形的地面灶。墓葬以带墓道的竖穴木椁墓和竖穴石室、竖穴土坑墓为主葬式多为侧身屈肢头西脚东土葬、火葬共存。陶器常见夹砂褐陶和灰陶流行侈口、束颈、折肩、斜腹、平底的陶罐部分带有圈足器表多素面少量压印或戳印形成倒三角纹、杉针纹、之字纹等纹饰。

  石器常见饼形器、研磨器、磨盘、杵等。这些遗存一般认为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有学者称其为“穷科克下层文化”①或“安德罗诺沃文化汤巴勒萨伊类型”②。居址方面除吉仁台沟口聚落发现有大房址遗存之外其余聚落只发现了少量的小型房址或踩踏面。恰勒格尔遗址清理房址2座保存较好的F1为长方形浅地穴式建筑面积约24平方米。③穷科克遗址发现一处直径约6米的石圈房屋基址基址外有东西长4.5、宽2.5米的扇形活动面和宽约1米的路面还有被破坏的烧坑、石圈遗迹和祭祀坑等。④萨尔布拉克沟口遗址仅发现了踩踏硬面、石墙、石堆和灰坑等遗迹现象。⑤

  三处小型聚落都分布在尼勒克县境内与吉仁台沟口居址区距离较近说明此时该区域聚落之间可能已形成以吉仁台沟口遗址为中心的联系网络具有主从关系的区域性社会组织或已建立。墓葬方面除吉仁台沟口遗址发现规模宏大的高台大墓之外其他墓葬根据墓葬规模、墓室结构、随葬品等方面的比较还可划分为两个等级即中型和小型墓葬。

  吉仁台沟口居址区青铜时代中期阶段的十几座房址即使同时使用居住的人口也十分有限而高台大墓的修建非少数人可以完成。大墓的封堆按照平均高度3米计算工程量就是43200立方土石如果按照每立方米土石的开挖、运输和填筑需要3个人工来计算③就需要200个人连续修建一两年才能完成可见大墓的修建应该征召了周围多个聚落的劳动力。

  为修建一座墓葬而组织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墓主人无疑应该是掌握较大权力的地方首领。这一时期还存在内涵相似但级别不同的祭祀遗迹。乌吐兰墓地南部集中分布了三座方形石构祭坛规模最大者边长5.7米。建造时先从地面向下挖出方形凹槽然后在内侧挖出稍深的“米”字形凹槽再在“米”字形的中心交界处挖出更深的圆坑所有凹槽用小卵石填充至与地面齐平中心圆坑内埋有木桩推测当时在地面上有立柱标识其中一处祭坛在中心圆坑上部有用牛头祭祀的现象。三座祭坛呈放射状的石条带结构和吉仁台沟口高台大墓封堆表面的石条带相似或许体现了太阳崇拜的思想观念但级别比吉仁台沟口高台大墓低很多。

  由此可见青铜时代中期的伊犁河上游各聚落之间联系紧密以吉仁台沟口遗址为中心聚落之间和中心聚落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社会的复杂程度可能已经达到了类似“酋邦”或“古国”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公元前1400~前1200年的青铜时代晚期吉仁台沟口遗址的大型房址基本消失以中小型房址为主社会分化状况已不如青铜时代中期显著。公元前1200~前1000年的青铜时代晚期末段房址基本消失发现的墓葬均为随葬品简单的小型竖穴石棺墓或竖穴土坑墓。可见这一区域的复杂社会并没有继续发展成为国家而是在公元前1400年以后逐渐崩溃解体。

  伊犁河上游的社会在青铜时代中期能发展到如此复杂的程度应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第一较为湿润的气候环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流域位于西风带控制区①在伊犁河谷采集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特克斯县科桑溶洞的石笋记录显示了相同的古气候变化即在距今10000~3000年气候持续湿润在距今3000~2000年气候突然变得干燥。②对吉仁台沟口遗址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更小时间尺度内的遗址周围植被变化情况即公元前1400年之前是青铜时代中后期遗址周围植被最为茂盛、气候相对湿润的时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公元前1400年以后本区气候渐趋暖干周围植被逐渐转变为以苋科等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的典型干旱区环境。③

  第二畜牧为主、农业为辅的生业模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吉仁台沟口遗址发现了大量羊、牛、马等家畜的骨骼还发现了丰富的禾本科、豆科、藜科等的杂草种子大部分可作优良牧草稳定同位素食谱研究显示羊、牛采取放养与饲喂相结合的方式马主要是以 放养的形式进行管理①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人们已进入成熟的畜牧阶段。残留物检测分析表明陶器内侧有奶和脂肪的残留成分说明吉仁台古人群以马、羊、牛肉等为主要肉食来源同时饮食奶制品。②

  在吉仁台沟口遗址中还发现有黍、粟、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的炭化种子其中仅在F27就集中出土了两千余粒炭化黍种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当地居民是C3和C4混合饮食粟、黍等C4类作物已是较为重要的食物来源。③在伊犁河上游青铜时代中期的遗址中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石磨盘、石磨棒和饼形石器经过植硅体和淀粉粒分析确定是用来对粟类作物、麦类作物和某些块根块茎类作物进行加工处理的工具。④说明农业在当时的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农作物能够为遭遇极端天气的畜牧人群和牲畜提供食物补充因此农业的存在会使畜牧经济更为稳定。

  第三青铜冶铸和对铜矿资源的控制应是社会显著分化的重要推动力。吉仁台沟口是一处青铜冶铸遗址调查显示遗址周围50公里内就有奴拉赛、圆头山和克孜勒客藏北三座古铜矿遗址可能是其铜料来源。遗址居址区位于沟口内侧南北为高大陡峭的天山支脉沿河上行则为蜿蜒险峻的峡谷唯一便捷的出口是沿河下行通过狭窄的沟口进入尼勒克盆地。

  当时的人们选择如此易守难攻又与铜矿距离较近的沟口位置建立聚落很可能是为了有效控制喀什河南侧的铜矿同时保护沟内的青铜冶铸基地不受侵扰。在伊犁河上游及周边区域同时期的遗址中虽然都有青铜器发现但未见到相关青铜冶铸遗存在吉仁台沟口遗址铸造的铜器很可能通过贸易活动交换到周边聚落。

  比较来看约公元前2100~前1800年乌拉尔山南部的的辛塔什塔文化出现了城防聚落和高等级墓葬由于聚落建立在铜矿附近且聚落内部有丰富的青铜冶炼遗存一般认为青铜冶铸业对辛塔什塔社会的阶层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⑤从中心聚落的选址和功能来看伊犁河上游青铜时代中期很可能与辛塔什塔文化相似占有铜矿资源并发展青铜冶铸业应该是推动其社会复杂化的关键原因。

  根据在新疆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系统的器物特征有学者认为安德罗诺沃文化系统在公元前2千纪后半叶已经扩展到新疆西北并且沿天山向东扩散至乌鲁木齐甚至更远的区域。

  ⑥近年来的发现表明伊犁河上游青铜时代中期的遗存虽然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系统关系密切但和伊犁河中、下游同时期的遗存相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伊犁河中游的墓葬以地表有方形石围的竖穴木椁墓为主长方形石围内有排列规整的多个墓室也有多个石围相互连续构成一组“排墓”①。伊犁河下游的墓葬以地表有方形或圆形石围的竖穴石棺墓较为常见有单石围墓和连续石围墓部分单石围墓葬外围附有儿童石棺墓。

  ②伊犁河上游的墓葬多是地表有低矮土堆的竖穴石棺、竖穴土坑或西侧有斜坡墓道的竖穴木椁墓。伊犁河中、下游陶器以平底器为主而伊犁河上游圈足器与平底器共存在墓葬结构和器物类型等方面伊犁河上游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地方特点。③在社会发展程度上中国境外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系统的聚落大约有150多个大部分为10~20个房屋构成的小型居址其中东部费德罗沃文化居址的房屋数量较少并且单个居址内大多只发现零星的房屋未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现象。④但是墓葬资料显示境外安德罗诺沃文化系统的社会并不平等虽然大多数墓葬封堆直径在7~20米之间但每个墓地中都有几座较大的墓葬封堆直径达40米左右。⑤

  无论如何以往所知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系统并未出现像伊犁河上游一样分化显著的复杂社会。就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而言目前也未发现和伊犁河上游一样的显著社会分化现象。伊犁河北部博尔塔拉河流域的考古调查显示其青铜时代中期的聚落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⑥但经过发掘的遗址还较少。其中呼斯塔遗址虽然发现了“目前已知西天山北麓面积最大的青铜时代建筑组合”⑦但是该建筑组合较为复杂功能和性质尚待进一步厘清。该流域发现的墓葬多是地表有方形石围的竖穴石板墓有单体石围也有几座石围相连构成的“排墓”类似伊犁河下游的连续石围墓“排墓”或是家族墓葬⑧社会的组织结构可能是以家族为单位。但是墓葬规模均较小阿敦乔鲁遗址的方形石围墓面积最大者边长不超过10米⑨“排墓”内部和“排墓”之间在规模或随葬品等方面也没有体现明显的社会分化。

  位于阿勒泰地区的切木尔切克文化在公元前16世纪已进入尾声目前发现的遗存以墓葬为主规模都不大也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化现象。同样处于青铜时代中期末段的新疆南部小河墓地第二层墓葬大体围绕中心男性墓埋葬中 心墓葬的随葬品丰富且特殊瑏瑠说明墓主人在宗教或社会事务中具有特殊地位但没有证据显示已出现多阶层的社会结构。哈密天山北路文化的氏族公共墓地也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由此可见伊犁河上游青铜时代中期的畜牧社会其复杂程度在同时期的中国新疆乃至欧亚草原东部地区都是十分罕见的对于重新认识欧亚草原的社会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青铜时代中期在伊犁河上游地区出现了有大型墓葬和大型房屋遗存的吉仁台沟口中心聚落由不同层次的聚落和墓葬构建的区域性社会组织可能已经形成大型墓葬的墓主应该是掌握区域权力的高级首领当时的社会发展到了比较复杂的程度类似与“酋邦”或“古国”的阶段。

  良好的自然环境、农牧业结合的生业模式、发达的青铜冶铸业应当都是推动伊犁河上游社会复杂化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铜矿资源的占据和青铜冶铸业的存在当为伊犁河上游人群能够在众多的草原畜牧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原因。伊犁河上游的社会复杂化过程因此也具有了较为明显的自身特点。

  作者:袁晓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