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如何提升申城大数据使用效率与安全

时间:2020年07月15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当前,上海正在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大数据技术作为智慧城市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其作用日益凸显。当前,上海在应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智能化治理水平方面,已经有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一网通办随申办等超级应用,为解决市民办事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等发挥

  当前,上海正在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大数据技术作为智慧城市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其作用日益凸显‍‌‍‍‌‍‌‍‍‍‌‍‍‌‍‍‍‌‍‍‌‍‍‍‌‍‍‍‍‌‍‌‍‌‍‌‍‍‌‍‍‍‍‍‍‍‍‍‌‍‍‌‍‍‌‍‌‍‌‍。当前,上海在应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智能化治理水平方面,已经有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一网通办”“随申办”等超级应用,为解决市民办事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数据技术

  在大数据应用日益普及的同时,如何加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力度;如何提高数据质量在城市治理、经济运行、民生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规范应用、保障大数据使用安全等,诸如此类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存在或者需要探讨的问题,引发了代表们的思考‍‌‍‍‌‍‌‍‍‍‌‍‍‌‍‍‍‌‍‍‌‍‍‍‌‍‍‍‍‌‍‌‍‌‍‌‍‍‌‍‍‍‍‍‍‍‍‍‌‍‍‌‍‍‌‍‌‍‌‍。

  大数据技术成为推动社会治理的一项核心技术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把现代科技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效能。大数据技术成为关注重点,并且在各级法治政府管理体系建设中成为必须运用的核心技术。”上海市人大代表杨军表示。

  大数据方向论文范例:国内外经管学科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来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政府精准防控、民生服务、恢复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在前不久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介绍——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和与市民企业密切联系渠道优势,聚焦“一网”“一页”“一码”建设,2020年2月10日以来,“一网通办”平台办件总量达到89.78万件,“不见面办理”比例达到53.28%,“一网通办”新冠肺炎防控专栏访问次数已超过4629万,“随申码”上线以来总访问量已超4716万次。

  “一网统管”防疫专页通过大数据,为复工之后压力不断加大的社区防控形成助力。“一网统管”防疫专页将基层排摸的大数据汇总和分析,为社区疫情研判和决策提供支持,处置也能更加及时。

  上海市人大代表杨军表示,如今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在政府管理中如何运用大数据对现代法治政府管理进行创新和建设。

  除了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之外,据上海市人大代表秦钠介绍,大数据在司法、金融、企业、商业领域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据了解,我国的人脸识别产业规模2018年已达到130亿元,且年均增长率超过30%。如今,各行各业的决策越来越依靠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说,大数据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需求为导向,加大数据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大数据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如何加大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提高数据质量,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

  “由于政府部门资源条块分割、我国有关大数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门性规划尚未出台等因素,在数据存储、开放、利用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据上海市人大代表何曙光分析,由于《上海公开数据开放暂行办法》中“公共数据开放重点”的界定比较笼统模糊,给政府机构留下了极大的自由量裁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数据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针对政务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问题,杨军代表认为,关键所在是要打通政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依法依规按需开放政府数据,有效连接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并指出,这是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基础。在打通政务信息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杨军代表提出还要从源头强化数据资源的管理,以整体性视角统筹政府数据治理开放,运用好综合多元化手段开展数据治理。

  何曙光代表建议,要充分发挥公共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推进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归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等标准的制定及管理办法的实施,夯实数据开放与共享的技术基础。

  已开放共享的数据还存在含金量不高的问题。何曙光代表以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例,“已开放的数据项较多是单一部门的统计数据、单位地址数据等,与民生相关的实时交通、物价、经济运行等原始数据较少,数据含金量还不够,缺乏研究、挖掘和服务民众的价值”。

  为此,何曙光代表建议以百姓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在《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上海公开数据开放暂行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数据开放权责机制,以群众迫切需求为导向,列出数据开放清单,进一步向企业提供数据接口,促使各部门开放便民利企的有效数据。

  如何保障大数据安全,成今年两会热点

  一直以来,数据安全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今年上海两会上,秦钠和沙青青代表不约而同就如何保障大数据安全提交代表建议。

  这两份代表建议指出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的过度采集,可能造成忽视公民信息权利;所采集的信息保管和使用环节存在主体模糊、使用范围和责任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就秦钠看来,公众个人信息一旦被采集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处于失控的状态。

  沙青青代表认为面部识别、指纹、虹膜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较之以往密码等个人信息,其最大特征是不可变更性,正因为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一旦被盗用,带来的社会危害巨大。

  据了解,2019年5月28日,国家网信办就《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个人信息和主要数据的收集、处理、使用以及安全监督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办法》为未来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提供了参考。

  目前,国家和地方正在加快大数据安全、人工智能方面的立法工作。今年全国人大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地方层面,今年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已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安全规制列入其中。

  对此,杨军代表建议上海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调研,争取在国家大法出台后,尽快做好法律在上海的落地与配套。

  秦钠代表提出上海作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更需要加快出台有关商业组织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指导性意见。“比如明确信息采集的主体资格,明确商业组织采集应具备的资格、采集的程序步骤、采集后的使用和管理等。”

  沙青青代表建议当侵权行为发生后,可通过公益诉讼保护个人信息,尤其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他表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具有公益属性,当个人信息遭遇违法滥用或者泄露等情况时,遭遇侵权的普通民众分散性较强,在法律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维权成本大,因此有必要探索通过公益诉讼的形式来保障公民信息安全。他还建议司法部门加强规范,“在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况下,针对相关企事业单位获取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时的随意性,建议能通过‘检察意见’等形式予以规范和提醒。”

  作者:仲颖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