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黑龙江省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时间:2021年09月18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民族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区域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路径。鄂伦春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渔猎文化,而且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发展乡村民族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民族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区域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路径。鄂伦春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渔猎文化,而且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得天独厚。本文利用管理学SWOT模型对目前十八站鄂伦春族文化旅游的现状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内外因素深入分析,针对SWOT分析结果,从政府支持力度、民族文化内涵、文旅融合、宣传营销等四个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十八站

乡村旅游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二十字为总要求。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乡村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业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时代下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乡村旅游论文: 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拥有少数民族50多个,其中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柯尔克孜为10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但是大部分少数民族生活在沿边沿江乡村地区,区域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危机。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发挥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促进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兴旺、人民生活富裕,民族文化繁荣,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文以大兴安岭十八站为例,该地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聚集地,其民族文化悠久而独具特色,历史文化丰富,自然风光秀美,大力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路径。

  一、大兴安岭十八站概况

  (一)十八站基本情况

  十八站位于大兴安岭主脉东南部,呼玛河下游,黑龙江南岸,边境线长达243公里,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4℃,气温最大年较差47.2℃,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连绵不绝的山峦和原始森林,拥有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黑桦和水曲柳等十多类名贵树种,覆盖率可达到85.35%,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极高。

  森林中各种营养丰富的野生浆果、山菌、猴头、木耳、蘑菇等山货产品琳琅满目,广阔原始的生态环境是老虎、黑熊、鹿、狍子等野生动物生活的天堂。十八站是清朝抗击沙俄侵略的重要驿站,修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清政府为保卫边疆领土、抗击沙俄侵略、开发边疆地区经济、沟通边疆与内地的交通等在康熙年间及光绪年间多次修筑驿道,共有33个驿站,其中十八站是驿站中社会功能最全的古驿站。

  (二)十八站的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十八站是近代鄂伦春民族狩猎生息的地方。1938年,十八站有居民居住。1953年,十八站鄂伦春族实现下山定居,1956年1月在十八站建立鄂伦春乡政府。1958年4月,撤乡,成立十八站人民公社。1960年,在十八站建立呼南林业人民公社。

  1981年11月,十八站乡被划归塔河县管辖。目前,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有鄂伦春族新村、十八站汉族村、创业、新建、永丰、奋斗6个自然村。十八站鄂伦春族总人口2000余人,占全国鄂伦春总人口的1/4,保存了完整的民族特色文化。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传承通过口耳相传,勤劳勇敢的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传统艺术。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狩猎文化、渔猎文化、萨满文化和桦皮文化等。在2017年世界旅游城市品牌营销创新论坛上,大兴安岭十八站地区荣获“中国最具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2]。

  (三)文化旅游开发状况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对历史文化要注意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十八站历经百年积淀,底蕴丰厚,素有“奏捷之路”“古黄金之路”之美誉,是清朝由墨尔根(今嫩江)修至漠河金矿驿站的第十八站,是全国唯一以数字和原驿站驻地命名的小镇。古驿路在十八站林业局境内有五处遗址,分别是十七站、十八站、十九站、二十站(在依西肯乡)、二十一站(在窝洛河边)。

  近年来十八站秉持习近平同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眼实施“全景兴安、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依托黄金自驾区位、鄂伦春民族文化、古驿站历史遗址和林业产业等几大优势,坚持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打造了“十八驿站”“驿站石林”“仿古门楼”“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园”“萨吉满盛山”“北方灯笼城”“中国古驿道博物馆”和“十八驿站服务中心”等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景区和景点。其中萨吉满盛山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景区投资建设18.8米高全国最大的萨满头像、九根图腾柱、日月广场、九曲通圣等景点[3]。十八站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古驿小镇”“第四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

  二、十八站鄂伦春族文化旅游产业SWOT分析

  管理学SWOT分析法是基于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优势,W代表劣势,O代表机遇,T代表威胁。通过对十八站鄂伦春地区文化旅游业的SWOT分析,可以系统梳理乡村民族文化旅游情况,找准市场定位,有助于其在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优势

  十八站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遗址众多、生态资源优良,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一是鄂伦春族文化资源独具特色。鄂伦春人,元代被称为“林木中的兀良哈”,在明代被称为“北山野人”,清朝时被称为“俄罗春”“俄伦春”。最后将其族称定为“鄂伦春”,表示“使用驯鹿的人”或“住在山岭上的人”。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人一直生活在大山森林中,生活方式打猎和游猎为主,打猎主要猎捕马鹿、狍子、飞龙、野鸡等动物,渔猎主要以柳丁鱼、大马哈、鲤鱼、鲫鱼等为主。在民族服饰方面,鄂伦春人喜欢用狍皮为衣料,从上到下制成狍子皮衣裤。

  其中最具特色是狍头帽,帽子用整个狍子头皮制成,不但保暖而且便于化装打猎。在饮食方面,主要以野生动物和鱼为主,另外还有些山珍菌类。鄂伦春爱好饮酒,制作桦树汁为饮料。在居住方面,由于鄂伦春人以渔猎为生,故根据动物习性和季节规律进行迁徙,鄂伦春居住在由桦树、桦树皮和动物皮搭建的“撮罗子”,就地取材装拆简单利于携带。在交通方面,鄂伦春特色交通工具有驯鹿、桦皮船等,其中驯鹿善于穿越森林被称为“森林之舟”。在 表演艺术方面,无论是歌曲还是舞蹈都体现着渔猎文化的特征。民歌多是表达对渔猎英雄的赞美,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民歌“赞达仁”中,就包含有猎歌、情歌、酒歌等。舞蹈有“萨满舞”“斗熊舞”“采红果舞”等[4]。

  在民族节庆方面,有古伦木沓节、萨满春季的祭神仪式等都充满了神秘的人文魅力。鄂伦春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塔河的“赞达仁”、桦皮船的制作工艺、鄂伦春剪纸工艺、萨满服制作工艺、兽皮加工工艺、萨满祭祀仪式、萨满舞,等等。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鄂伦春族赞达仁、鄂伦春族摩苏昆、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在长期打猎和渔猎的活动中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极大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扬光大。

  二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十八站历史文化遗存较多,旧石器时代遗址具有13000年的历史,遗址坐落在黑龙江支流呼玛河左岸二级阶梯上,地处大兴安岭北坡山地,海拔高度约300米。1975—197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次发掘了这处遗址,共发现4个地点,由最西部的75072号地点至最东部 的红旗大桥地点分布范围约10公里,共出土石器1070件。据考证,十八站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3000多年,十八站旧石器时代遗址属于中国最寒冷的地区发现人类生产生活遗迹时间最早、位置最北的地区。

  1981年1月27日,十八站旧石器时代遗址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石制品被国家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和省博物馆收藏。清代雅克萨之战形成的古驿站战场、开矿掘金的“黄金之路”、抗联文化、知青文化、八万铁道官兵登陆点、独胆英雄曹发庆、“5·17”警示教育基地都赋予十八站独有的历史文化色彩。

  三是自然风光秀美。古驿道地处大小兴安岭接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地理条件,森林生态资源相对保护完好,具有重要保护意义和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我国寒温带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库和基因库。古驿道两侧有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别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高峰省级森林公园,科洛省级火山森林公园。有嫩江、科洛河、逊别拉河、公别拉河等众多河流。

  神秘的原始森林、清湛的蓝天、纯净的空气、晶莹的冰雪、清澈的河流,仅凭这些内地罕见的自然景观就足以构成高吸引力的生态旅游资源[5]。十八站鄂伦春族聚集地区处于经济和交通欠发达地区,这里原生态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很好保存,在积极吸取云南、贵州等民族文化旅游经验后,可以规避很多弯路,经过科学统筹规划,十八站鄂伦春文化旅游产业后发优势明显。

  (二)劣势

  十八站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诸多劣势。一是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旅融合有待提高。目前,十八站鄂伦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尚属初级阶段,大多数景观均是观光游览为主。游客参与的文旅项目不多,不能切身实际体验到鄂伦春族的渔猎文化,游客体验感欠佳。

  例如,在十八站的鄂伦春族房屋开发利用不够,游客只能在外面观光浏览,而不能住宿过夜,大大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二是鄂伦春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度不高。由于大兴安岭地区民族旅游规划开发较晚,投入资金较少,营销宣传手段不多。当人们提到大兴安岭,总会想到一望无际的林海、神秘的北极光、晶莹剔透的冰雪,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民族文化。

  三是文旅产品缺乏品牌。十八站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特色鲜明,但小、散、稀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民族文旅资源的挖掘和打造不够,致使没有形成像漠河北极村那样的品牌效果。四是地理位置偏远分散。由于十八站在大兴安岭沿江沿边深处,地区的景点比较分散,距离比较远,连通各景区的交通工具单一,只能选择公路汽运,路上时间大于景区游玩时间,大大消耗了游客乐趣。五是旅游文创产品水平不高。十八站的旅游购物店大多经营程度不高,产品缺乏特色,未能形成多样性的旅游产品。

  对于产品本身,大部分消费者的满意度比较低,市场上鄂伦春族旅游文创产品缺乏内涵及设计感,还有一些消费者认为产品种类单一、实用性差、创意性不足。七是人才短缺。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一支专业素质强的人才队伍,乡村要想得到发展,人才动力是突破瓶颈的关键。一方面,由于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只能靠口耳相传,掌握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以老年人居多。

  同时,鄂伦春族的年轻人受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又不愿学习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导致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有失传的危险。另一方面,十八站缺乏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景区的规划管理上均是地区的领导决定,缺乏专业的规划设计,因此常常借鉴相邻地区的景观,从而造成景观的同质化。

  八是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十八站景区完全依赖于公路交通。尽管该地的公路建设取得可喜进展,但是相关配套设置有待加强。通讯基站覆盖面不够、加油站、厕所、车辆修理厂、车辆救援等都极为有限。十八站至今没有星级宾馆和汽车营地,民宿缺乏规范化管理。

  (三)机遇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是国家支持力度大。党和国家多次出台关于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和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进行传承和保护。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提出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寨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好地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是建设繁荣的乡村,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促进和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也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三、十八站发展鄂伦春族文化旅游建议

  十八站位于“森林腹地,兴安之巅”,是大兴安岭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本文利用SWOT管理学模型对十八站鄂伦春族文化旅游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方面分析后,摸清了家底,找准了市场定位,明确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统领下实现鄂伦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兴旺发展的思路。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十八站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政府必须以乡村振兴战略统揽十八站鄂伦春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规划。十八站鄂伦春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必须抢抓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以《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为指导,出台侧重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的政策,政策中既要在建设中注重保持民族原有特色,也要切实做到保护好生态环境。如:邀请专业的文化旅游规划团队对十八驿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估,整合本地文旅资源,科学制订文化旅游发展方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另外规划中要侧重动态调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的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要有规划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鄂伦春族文化旅游发展。

  二是加强资金支持。十八站政府应该以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支持。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到本地参与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鼓励驿站村民以股权形式参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构建政府、企业和村民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共同体。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利用十八站是“黑龙江省醉美331公路”的自驾游节点的优势,打造集“补水、充电、加油、食宿”的汽车营地建设;积极推进星级宾馆建设,同时加强乡村民宿规范管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农家乐饭店要制定统一的食材选取标准和饮食安全标准;公路建设要覆盖广泛,形成景区互通的网格结构,增加旅游的可入性;完善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水冲厕所、栈道、移动通讯建设,实现景区智慧旅游。

  四是强化市场监管。十八站政府要加强各部门协作,严格执行黑龙江省《关于建立旅游诚信基金与旅游投诉电话联动机制的通知》,不断完善旅游投诉“先行赔付”机制,把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监管促进规范建设,倒逼旅游服务提质增效,全力营造服务优良的旅游环境,不断增强游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外注重对旅游企业的监管,防止民族文化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商业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也要切实保护本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

  五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十八站民族文化传承人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政府应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提高本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同时政府出资兴建民族文化讲习所,奖励传承人收徒弟,通过言传身教将民族文化传承给年轻人,拓宽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收入渠道,使更多的人主动学习传承民族文化。同时中小学要开展民族文化普及教育活动,整体提高本地民族文化知识水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旅游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与旅游院校、职业学院交流合作,鼓励职工深造学习,全面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十八站民族文化旅游处于发展培育阶段,通过线上线下宣传营销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认知。一是做强传统营销。政府应打破传统营销观念,创新宣传营销思维,多渠道、多路径、多元化、多维度开展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手段进行营销,靠大联强,借助漠河市精品旅游品牌景区的效应,鼓励漠河旅行社向游客积极推荐十八站鄂伦春民族旅游。

  二是强化互联网宣传营销。可以通过十八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线上APP和网站进行实景宣传。同时利用新浪、腾讯、途牛网、驴妈妈等知名旅游新媒体,开展“互联网+”营销活动。三是开展节庆赛事宣传营销。十八站应该积极打造鄂伦春民俗文化节、黄金驿站文化节,森林徒步大赛、全国摄影大赛等节庆赛事,邀请国内知名网红、大V开展深度打卡游,鼓励本地职工在火山、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宣传十八站民俗文化旅游,全力打造大兴安岭十八站网红小镇。

  参考文献:

  [1]郝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脱贫长效可持续对策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11).

  [2]借助生态旅游起跳实现经济转型突围[N].大兴安岭日报,2018-01-19.

  [3]发掘驿站文化打造旅游胜地[N].大兴安岭日报,2019-09-17.

  [4]邹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拉萨:西藏民族学院,2015.

  [5]姜欣桐.管理学视域下的大兴安岭地区全域生态旅游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7).

  [6]李媛媛,俞慧敏.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02-15.

  作者:郝帅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