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以农文旅康深度融合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作用机理与推进策略罗先菊内容

时间:2022年05月07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提要: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农文旅康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带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最终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然而,由于思想认识与政策支持不足、优质资源整合开发能力不足、产品迭代升级不足和基础服务体系支撑

  提要: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农文旅康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带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最终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然而,由于思想认识与政策支持不足、优质资源整合开发能力不足、产品迭代升级不足和基础服务体系支撑不足等,影响了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交叉融合,制约了农文旅康深度融合发展。为此,应从以下四个维度高质量推动民族地区农文旅康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健全农文旅康融合要素保障机制;二是强化农文旅康资源统筹开发利用,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三是强化数字技术的应用,赋能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四是培育多元化农文旅康融合主体,打造农文旅康融合新载体。

  关键词:民族地区 农文旅康融合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2021 年 8 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这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引。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康养旅游资源等,为发展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业、康养产业等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农业、文化旅游业和康养产业等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9 年民族八省区实现的旅游总收入达到 43340.18 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次达到 33.58 亿人次。其中,贵州省接待境内外游客总数达到 11.35 亿人次,全国排名第一。虽然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产业发展业态比较单一,依托自然景观、生态农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面临着“半日游”“一日游”游客较多,“过夜游”游客较少的发展困境,尚未形成“快旅慢游”的发展格局,未能充分发挥旅游业“一业兴则百业兴”的功能。为此,民族地区应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促进农文旅康融合发展,通过产业融合将乡村打造成宜居宜业的地方,进而实现农牧民富裕富足。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融合经过萌芽酝酿、探索实践等历程,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早先的研究认为,产业融合始于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Rosenberg,1963;Sahal D,1988)。随着实践的发展,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逐步从技术视角扩展转换到产品、产业视角,认为产业融合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业的整合(Yoffie,1997)。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从融合动力的角度,把产业融合定义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

  在国内,最早对产业融合进行研究的是于刃刚教授(1997),提出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出现了产业融合的现象。岭言(2001)、周振华(2003)从产业间影响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的过程。陈慈等(2020)认为,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具体到农村产业融合问题,自 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农村产业融合问题开始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姜长云(2015)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国晖(2021)提出:应优化农村产业融合的外部环境,积极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提升产业融合层次,并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在借鉴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问题进行了较多研究,具体包括农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农产品加工)、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乡村休闲旅游)等,但对农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田园旅居康养)、文化旅游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体验旅居康养)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基于此,本文在前人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康养产业”一并纳入乡村产业融合框架,对农文旅康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面临挑战和推进策略进行分析,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农文旅康深度融合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实质上就是将生态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康养资源纳入一个系统进行统筹开发,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的过程。农文旅康的深度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带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最终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一)产业振兴维度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人口亚健康、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使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新冠疫情的暴发,提升了人们的健康知识和对健康生活的认知,显著增强了人们对产品健康功能的关注。许多人将到国外出游的计划改变为在国内消费,将到景区场馆游玩转变为到郊外、乡村去康养休闲,这将给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带来新机遇。2019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了 32 亿人,同比增长 6.7%;实现的营业收入达到了 8500 亿元,同比增长 6.3%,占旅游收入的比重从 2015 年的11.8%上升到 2019 年的 14.2%,上升 2.4 个百分点。然而,在乡村旅游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模式单一,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足,普遍存在着游客“留不下来”、人均花费较低的问题。

  何莽(2022)认为,康养旅游是实现传统观光游向深度休闲与度假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以健康为目的的游客往往以休闲度假形式进行较长时间停留,这也为其进行康养活动和深度体验提供充分条件。民族地区应促进农文旅康融合发展,通过康养旅游、文化体验等吸引游客驻足乡村,进而带动乡村餐饮、住宿、民贸等产业发展,以达到丰富乡村产业业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和效果。

  (二)文化振兴维度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对于民族地区来说,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将各种传统文化和农业、旅游业、康养产业等产业结合起来,可以显著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但反过来,乡村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可以有效提升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能够有效推动文化振兴。正所谓,文化由经济所承载,经济由文化界定和导引。结合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农业 + 旅游 + 康养”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可以说是目前可行且有效地推动文化振兴的途径。

  例如,位于黔中经济区连接成渝经济区“接合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就较好地实现了对仡佬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通过仡佬族婚嫁巡游、抖音寻宝,到仡佬族非遗表演“上刀梯”、三幺台歌舞晚宴等,吸引了重庆、广州、四川等周边地区大批游客到中国傩城休闲度假康养,进而带动了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康养的发展。而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又促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进一步传播和弘扬,这对于繁荣乡村文化,促进文化振兴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振兴维度2021 年,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视察时提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区,具备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是,无论是生态农业,还是生态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任一单一产业的发展都难以推动民族地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唯有促进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气候、森林、中医药、水体等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最终实现“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农业 + 文化 + 旅游 + 康养”形成的新兴产业业态,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特点,是典型的绿色产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通过农文旅康产业绿色发展,厚植乡村振兴的生态沃土,引领生态振兴,已成为时代应有之义。

  (四)人才振兴维度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当今社会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当前全面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时刻,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农文旅康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为产业振兴带来新的活力,而且还能够通过建设田园康养综合体、特色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度假区等,吸引优秀在外务工人才返乡创业,汇聚和培养一批乡村产业人才。

  (五)组织振兴维度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和保障。促进农文旅康融合发展需要对分属于农业、文化旅游业、康养产业不同部门的人力、物力进行协调,对不同行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这就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力”与之相匹配。“组织力”是一个管理学和组织学的常用概念,是指组织配置资源、协调活动、整合引导、实现导向目标的能力(胡柳娟,2018)。促进农文旅康深度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而且还需要激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等各类组织的作用,以改善当前乡村治理主体单一、效率低下的现状,逐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三、民族地区农文旅康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所形成的产业、文化和生态振兴,以及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增收致富效应,必须建立在其发展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上。然而,由于思想认识与政策支持不足、优质资源整合开发能力不足、产品迭代升级不足和基础服务体系支撑不足等,影响了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交叉融合,制约了农文旅康深度融合发展。

  (一)思想认识与政策支持不足制约农文旅康融合发展近年来,民族地区不断推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在思想上对康养产业的认知存在不足,尚未将康养产业纳入农文旅等乡村产业融合框架。实地调研发现:有的部门简单地将康养产业等同于传统的“养老”或“医护”服务。片面认为只要发展养老、医疗等公共事业就可以了;有的部门将康养狭义地理解为康养旅游,认为只要发展旅游业就可以了。这些片面认识制约农文旅康融合发展。

  自 2014 年首届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第一次提出“康养产业”这一新名词后,学界就开始了对这一产业的内涵、属性等进行界定(李后强,2015;房红和张旭辉,2020)。虽然目前关于康养产业的内涵学界尚未达成一致,但从各学者关于康养产业的界定来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康养”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包含的范畴越来越广,由一开始的只属于服务业范畴演变到现在横联三次产业(康养种植业、康养制造业和康养服务业)。康养产业被游离在乡村产业融合框架外的后果就是大多数农旅、文旅项目还停留在游客“引进来”,而没有解决让游客“留下来”的问题,“一日游”占比较高。同时,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了政策上支持的误区。目前在政策上多是针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文化旅游业,缺少单独针对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

  (二)优质资源整合开发能力不足制约农文旅康融合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处中西部的民族八省区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丰富的森林、温泉、旅游、农业等资源,为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由于受到技术、资金、人才等限制,优质的农文旅康资源开发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民族地区独特优势资源尚未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如,作为民族八省区之一的贵州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 1 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各1 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 26 处和 140 处,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4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38 个等。但通过对黄果树旅游区龙宫镇桃子村、雷山县西江村、黎平县肇兴村等部分依托 4A 级以上景区发展的乡村旅游甲级村寨调研发现:这些村寨多是提供简单的客栈住宿或餐饮服务,并未注重对丰富的农文旅康资源深度挖掘,在农旅、文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浮于“表面化”,发展业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对游客的吸引力显著下降,造成相关产业发展“止步不前”。

  (三)产品迭代升级不足制约农文旅康融合发展高质量的农文旅康融合需要高品质的产品和业态做支撑。然而,民族地区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方面业态迭代升级缓慢,产品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需求。一方面,民族地区休闲农业产品依然以传统的观赏、农事、食宿和游乐体验,未能顺应居民健康休闲旅游的消费演变趋势,将“康养”元素融入休闲农业中对其进行升级,与休闲旅居型、病体疗养型、健康养老型等多样化需求严重不相适应。康养休闲农业是更高层次的休闲农业,具有市场需求潜力大、经营主体类型多、经营模式内容丰富等特点 (杜聪慧等,2020)。另一方面,新型文旅业态匮乏,现有的文化旅游以观光游为主,带强 IP 属性的星空游、定制游、打卡游等旅游品牌匮乏,地域特色不鲜明,游客认知度不高(侯天琛和杨兰桥,2021)。

  (四)基础服务体系支撑不足制约农文旅康融合发展近年来,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迅速,但相关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仍需要完善。比如,西南民族地区很多都在山区,虽说在“十三五”时期基本上都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但也存在设计标准低,路面狭窄,旅游大巴车通行会车较为困难。每逢旅游旺季,交通拥堵成为常态,影响了乡村旅游体验。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不足,增加了特色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制约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也加大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四、高质量推动民族地区农文旅康融合深度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可从产业政策支持、资源统筹开发、数字技术赋能、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着手进行完善,以营造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

  (一)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健全农文旅康融合要素保障机制当前,首要工作是要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康养产业的认识,利用跨学科的知识迁移和外溢效应,更新传统的经营理念,科学编制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将其纳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框架。其次要从财政支持、土地保障、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合力促进民族地区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政府的扶持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如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没有足够的优惠,则很难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最后,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前期投入很大,其发展成熟需要很多年,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二)强化农文旅康资源统筹开发利用,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民族地区应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推动农文旅康资源统筹开发利用和多业态的融合发展,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实现将游客“引进来”且“留得下来”。首先,要加快推进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和康养等资源一体化管理改革,打破现行体制障碍,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扩大资源组合开发利用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优质的农文旅康资源的深度挖掘,将中药(民族药)、森林和温泉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康养资源与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多种资源组合开发的乡村健康休闲旅游产品。其次,要加快推动康养产业与现有的农旅、文旅项目融合发展打造田园旅居、疗养旅居、文化体验旅居和依托长寿资源旅居等模式,建设一批乡村康养社区产业综合体,塑造“食在乡村,养在乡村”的原生态乡村康养形象。最后,要促进绿色农产品与民族医学融合发展药膳健康养生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等。

  (三)强化数字技术的应用,赋能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数字赋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普遍特征(夏杰长,2021)。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赋能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强化大数据、物联网、AR、VR、5G 技术在农文旅康项目中应用场景、公共服务和管理系统的应用,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生态圈。数字技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各地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及文化价值,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农业+旅游”“农业+商业”,发展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隔二连三”,促进农民增收(杨建利等,2021)。同时,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比如通过“互联网 + 医疗”模式,可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康养小镇、文化旅游小镇、体育小镇、田园康养综合体等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平台优质医疗资源缺乏问题。数字经济赋能“农业 + 文化 + 旅游 + 康养”新业态,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与优美的田园生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培育多元化农文旅康融合主体,打造农文旅康融合新载体我国农民在经历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之后,为了推进乡村的进一步发展,迎来了“第四次创造”,即乡村产业融合。不同的经营主体具有不同功能、不同作用,培育多元化的乡村产业融合主体能有效提升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总体水平,实现优势和效率的倍增。一方面,民族地区应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大力推行“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建立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利益连接机制,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加快建设一批田园康养综合体、特色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度假区等,以形成多主体、多要素、多业态聚集发展的格局。尤其是田园康养综合体和特色小镇模式极具商业价值,有利于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挖掘和传承民宿文化、打造和提升地方特色品牌,使其成为农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参考文献:

  [1]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2]于刃刚. 三次产业分类与产业融合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1997(25):46.

  [3]岭言“. 产业融合发展”——美国新经济的活力之源[J].工厂管理,2001(03):25.

  [4]周振华. 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5]陈慈,陈俊红,龚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6):3.

  [6]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

  [7]国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1(11):12-14.

  [8] 何莽,彭菲. 基于流动性与健康关系的康养旅游学体系建构[J].旅游学刊,2022(3):13-15.

  [9] 胡柳娟. 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若干思考 [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1):48-54.

  [10] 李后强.生态康养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5.

  [11] 房红,张旭辉. 康养产业:概念界定与理论构建[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17.

  [12] 杜聪慧,崔永伟,徐力兴.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康养休闲农业发展研究[A].何莽主编.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4):70-85.

  [13] 侯天琛,杨兰桥. 新发展格局下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 中州学刊,2021(12):20-25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