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可”的虚化与回溯化

时间:2021年01月05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可字作为汉语副词的重点研究对象,在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在网络潮流下单独使用,让这个在古代可以作为动词单独使用,经过一系列的虚化进程之后,出现了回溯化的现象。分析可的虚化以及回溯化的现象,探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思考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摘要:“可”字作为汉语副词的重点研究对象,在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在网络潮流下单独使用,让这个在古代可以作为动词单独使用,经过一系列的虚化进程之后,出现了回溯化的现象。分析“可”的虚化以及回溯化的现象,探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思考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对未来汉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可”;虚化;回溯

科教文汇

  引言:

  “可”字的词性变化经历着特殊的两个方向,从历时的角度以及共时的角度来分析,语言学家们针对“可”的使用情况各抒己见。然而,近几年里“可”字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又进一步地发展了它的虚化和回溯进程,这种矛盾的现象无疑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个它。

  网络是已经成为我们现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用语也逐渐得到了很多语言学家的重视,甚至有不少语言学家利用计算机研究语言,利用计算机的精准性来研究汉语的规律。那么,“可”字的虚化与回溯化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汉语实际使用中是否可以普及以及在未来的发展方向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可”字的虚化现象

  “可”的变化轨迹,是从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词逐渐演变成构词语素,虽然“可”字在这一过程中并非完全虚化,其中仍然有“可”的副词和连词用法,但毫无疑问,“可”是逐渐走向虚化了的。

  如果想要探究“可”字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成汉代以前, 唐宋时期和元明之后三个时期,“可”经历了从动词到助动词到副词到连词的过程。我们知道“可”作为动词时,表示“肯定、同意”。但随着人们表达和交际的需要,“可”的意义开始有了一个循序渐进地变化过程,当它的某个意思在作为主体涵义使用的同时,也掺杂着一定的支体的涵义,这一过程大致与汉字字体的演变类似。

  “可”从动词虚化成助动词是一个从实词走向虚词的开端,而“可”从助动词走向副词的虚化是“可”字虚化历程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由助动词发展为副词,并作为副词稳定下来,二是在副词内部又存在着由略虚向较虚的现象。由于“可”从动词虚化到了副词之后,副词就迅速占据了主流,表示着估计、程度、承接、语气等意思。而随着“可”的不断虚化,它除了具有了副词的语法特征和功能,语法关系的变化也使“可”的这种用法相对地增多,逐渐出现词汇意义减弱,语法意义增强的倾向;不仅如此,“可”的读音轻重不同,也影响着它所表达的意义,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也有较强烈的主观色彩。

  从历时的角度探析“可”的虚化进程就会发现,“可”与大多数能虚化的字词有相同点,比如影响虚化的原因,例如:语境、语义丰富、交际能力强、词性具有多重性等原因以及在虚化进程的走向等方面,但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比如:很少有像“可”一样可以虚化的字词在虚化程度接近成熟之后出现这种回溯化的现象。

  二、“可”字的回溯化现象

  “可”的回溯化现象其实是离不开网络背景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愈加便利化,汉语的语言现象也渐渐的发生了某些变化,就“可”而言,“可”现在已经逐渐被当作是一个特殊的词语,既可以自己单独使用,也可以后面加“了”构成“可了”,形成短语。

  根据实词的虚化现象,“可”已经被历史选择逐渐走向虚化,从动词到常用的作为构词语素。然而,近几年,“可”作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动词出现了在了网络上和人们的口语交际中,开始在“可”后面可以直接加“了”,表示喜欢、爱上了的意思,也有把“可”作为了带有特殊意义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来使用,这两种使用情况的相同之处就是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很强,离不开一定的语境。

  而“可”在单独使用时,特别是在自媒体发展的潮流下,“可”表示一种的赞美、喜爱之词,“可了”则表示的是一种变化,暗含着由之前的不喜欢到现在的喜欢。虽然“可”字的使用不符合它的虚化过程,但是由于汉语的复杂性以及发展性,“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被选择,出现了回溯化也可能是另一种“汉语热”发展的契机。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无疑与网络语言出现的情况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网络语言是很庞杂的,被网民选择的语言肯定是要“崭新”的,这并非是要重新说文造字,而是要是茫茫字海中选择一个从未被发掘的新用法,以此来标示自己的独特。“标新立异”驱使着网民发挥自己的智慧,他们不仅从服饰、价值观甚至于自己的口头语都是一个被认识的标签,一个被挖掘的“新语言”很多时候就是这个人一个独特的名片。

  其次,出现的新语言,并非一亮相就会被认同继而自己去选择使用,但是往往一个合适的语境下会赋予汉字的活力,或者被某个公众人物二次营销之后,它的价值便被认同了。例如:“洪荒之力”本是一部古装电视剧的语言,在网络上开始被人们所使用,经过傅园慧的一次采访,“洪荒之力”便开始了疯狂传播。

  “可”的实词化发展得力于网络上的某个契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的“网言网语”很多,但能真正地去发展并引发人思考的现象还是相对较少的,“可”的回溯化趋向虽然是起源于网络上,但是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可”也能完成自己的交际任务。但是这种交际的范围却会受到限制,一方面是“可”在实际的使用中需要借助一定的语境,大多数是需要在交际的过程中去实现表达喜欢、喜爱的效果这应该是由于“可”在交际中单独使用时,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考虑到大量的同音字,“可”在单独使用上无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可”目前的虚化结果也会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而且“可”在表示喜爱、赞美的时仍面临着很多“对手”,比如:爱了、锁了等。

  “可”的实词化倾向在特定背景下出现,这种回溯化现象是得益于它自身的意义的精简和使用的新颖符合网络用语的条件。然而,这种受到限制的回溯化发展现在还不足以影响到“可”的虚化进程,“可”的副词使用仍然占据着主流,“可”在大多文本中也依然表示强调、用在反问句和疑问句中来加强语气。这说明即便在受到频繁网络用语的冲击下,“可”的回溯化使用也是有限制的,预示着“可”的回溯化发展仍然需要时间以及合适的语境,仅仅在网络背景下的使用,并不能突破它的虚化进程。

  三、结语

  “可”在语言运用中不仅可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而且可以使语言更加口语化让人觉得非常有亲切感,因此“可”在实际的使用中频率很高,语言学家对于“可”的研究也很深入、丰富,因此即便人们由于语音的影响很少单独一个字的来使用它,但在日常交流运用的句子中人们还是十分偏爱“可”的。根据实词虚化的轨迹,“可”应该在原本虚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虚化,但却在网络语言使用中出现了回溯化现象,这可能也是人们对于“可”存在着一定的关注度。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科教文汇》杂志是集学术性、综合性、前瞻性、权威性为一体的理论期刊(旬刊),国内统一刊号:CN34-1274/G,国际刊号:ISSN1672-7894,邮发代号:26-205。

  “可”的虚化现象与回溯现象的交叉使得它在现代汉语中萌发出来了新的发展力,而复古势力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在汉字的使用方面也出现了某种汉语的复古思潮。“可”本身在古代汉语中便具有动词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浸染,相较于古代的“许可、应当”义变得更加的饱满,这让“可”在网络信息的推动下,作为实词单独出现了并保持了很大的活力。“可”的这种的回溯化与虚化之间的矛盾使“可”得到了这种契机,使它更得到大家的关注与研究,从而延伸了它的发展维度。

  参考文献:

  [1]邢相文.“可”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科教文汇,2007,3.

  [2]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 商务印书馆,1982.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 : 商务印书馆,1979.

  [4]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 学林出版社,2000.

  [6]吴媛媛.“可”字的虚化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4.

  作者:张燕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