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析中国企业30年的发展

时间:2013年01月26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企业从小到大,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到规范化管理。企业在发展中创新,又在创新中壮大。美国次贷引起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经过了两年多的休整,在经济尚未恢复的时候,美债、欧债又突显出来,经济的修复也许还需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企业从小到大,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到规范化管理。企业在发展中创新,又在创新中壮大。美国次贷引起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经过了两年多的休整,在经济尚未恢复的时候,美债、欧债又突显出来,经济的修复也许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就整体经济而言,这个冬天也许是刚刚开始。不过很多企业却在危机中实现浴火重生,使企业大跨步向前发展。

  回顾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78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的企业主要还是计划经济占主体。材料供应按计划价格批发和提供,同时有部分计划外的产品供应。也就是后来经济学者所说的"双轨制改革"。2、1988年到1998年,从"双轨制改革"的双轨并行到完全的市场经济;从政企不分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3、1998年到2008年,企业从单一的发展普遍向着多元方向发展。在这三个阶段中,每一阶段促使企业作出调整都不是预先能够设计好,企业在特定的条件下必须进行变革,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并在新的环境下成长起来。

  一、1978年到1988年的企业还不是真正的法人企业。

  从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人们习惯于执行上级安排工作,习惯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工作,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对个体从业的担心,所有人都不愿意承担大的风险,都希望过上相对安全稳定的生活,多年的生活习惯使人们对国家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心理上看不起个体户。所有人都希望能够在集体单位工作。改革开放之初,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潮的涌现,他们被安排到各行各业中,成为生产的主力军。这一阶段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都是体力的劳动工作,知识含量不高,但与在农村时的收入、生活相比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由于他们经过农村的锻炼,能够吃苦耐劳,有非常高的工作热情,参与社会的大建设,为企业的壮大付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过程也是大量农民工进城的阶段,他们的到来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原来的普通工人基本上掌握了从事行业所需的技能,熟悉前后工序的要求和要点,慢慢发展成为各行业主要的技能工和管理队伍。农民工在他们的带领下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建设。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企业的管理文化开始与市场经济靠拢,企业领导开始清楚企业要以盈利为目的,建立奖惩制度,企业逐步形成有序的管理文化,明确岗位职责,开始出现计件工资、按劳取酬等分配制度。在这一阶段,有几种现象值得注意和研究:1、个体经营的出现,加快市场化的竞争。个体经营者以灵活、服务周到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于改革开放之初,主要还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源、产品存在两个价格:配额产品的计划价格和计划外产品的市场价格。这种制度的出现为一些有较好社会关系的人提供了发财致富的新路子,他们利用各种关系获得一些紧缺产品的批条,通过转手就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对于这种现象社会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如何做到公平、合理及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这些争论加快了市场化的步伐,促使社会进一步认识到雨后春笋般的个体经营者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逐步认同个体经营者。开始为个体守法经营者取得成功喝彩,为万元户鸣锣打鼓。社会集体行为有点向"钱"看的感觉。2、 制度与管理文化的思考。计划经济的管理文化完全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每年的生产任务是由上一级的领导决定,各单位只需要按计划完成下达的任务,至于企业是否盈利不需要考虑,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存在竞争的问题。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完全是被动做好自己的工作,缺少对外围同类企业产品的对比分析。在这样的体制下,从上而下都缺少对产品成本的考虑,缺少如何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的想法,更谈不上有产品创新的思维。而在"双轨制"中,就存在生产成本的考虑,有经营好与差的对比。企业经营出现很大的绩效差别,使政府和企业都认识到:所有企业都应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公平的竞争,需要在制度上作出调整,意识以"双轨制"过渡到市场经济机制的必要性。经营的绩效与经营的独立性、灵活性、自主性有很大的关联,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开始意识到独立经营的重要性,开始出现对政企分开的呼声。改革开放之后,给试点城市以政策优惠,并集国家之力和结合引资合作,如开放之初的深圳,全国各地都在深圳进行投资建设。在项目引进的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各种各样的文化都进入中国。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引下,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投入到建设的大潮中。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对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管理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次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差别,使得绩效也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西方管理文化的引入,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到每一工序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此时,大家谈论最多是日本的管理文化,东芝、日立以及丰田汽车制造工艺的管理文化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1988年到1998年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产生重大意义的变革是从政企不分到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化管的推进。企业实行自主经营,多元经营文化得到发展。

  经过前十年的探索,中国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从中央、地方、集体、个体等立体形式的经营体系。从粗放生产到精细管理,集中表现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作业程序的规范化,市场准入,对生产管理提出了与世界同步的要求。

  在这一阶段,各行各业都有较快的发展,同时,过去陈旧的设备得到更新,部分企业由于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被社会淘汰。发展与淘汰成为鲜明的对比。竞争促使企业在行业中出现丛林法则的现象,导致一些企业倒闭或者被并购,社会出现工人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而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原有体制政企不分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创新与发展,从企业发展的思路考虑,只有在竞争与变革中,通过创新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企业家开始意识到自主经营、独立决策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激活企业的经营潜力。"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管理的企业制度成为梳理政府与企业的指导方针,从而推动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这一阶段,企业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也逐步规范化。由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各行各业都充满着朝气蓬勃的发展局面,所有企业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也为在改革过程中那些进行生产性质的事业单位提供存在的空间。国有大企业几乎承担了单位所在区域所有大项目的建设,同时还有部分的技术力量开拓国内异地的市场,与当地的地方企业进行竞争,为市场经济及市场准入拉开序幕。地方国有企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壮大,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设备的更新,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而那些进行生产性质的事业单位,利用行业及专业优势,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在市场中也可以获得较小的份额,能够获得的份额主要是系统内的派生项目,或参与区域性的小项目建设,产生的效益作为单位收入的补充。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央企在技术、资金方面在行业的竞争具有垄断的能力。而地方的国有企业在人员、设备方面也具有了跨地区进行经营的能力。此时,特大项目多数为央企建设,地方的大型项目被地方的国企垄断,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各地还存在一定的保护意识。而那些中小企业能够承接的项目往往是一些中小项目或者是合资企业的建设项目。另外政府也加大对行业管理的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准入制度,为具有同等实力的企业提供平等、公平的竞争机会。此时,几乎所有企业都具备对各种规模项目建设的能力,而如何获得市场,如何才能为企业创造好的效益摆到了企业领导的面前,这一阶段,企业文化建设、人才是当下谈论的热点。大企业开始储备人才,从单一的行业向着多元产业方向迈出一小步,为企业真正做强做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1998年到200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拥抱中国的十年。

  前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完善了企业的管理机制,基本完善了企业的财产制度,激活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经过二十年的积累,为这十年的发展: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从引入标准到制订标准,从请来专家,到外派专业队伍,参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建设,体现出中国的深刻变化,展现出中国企业强大的综合实力。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举世瞩目

  的成就,创造了多个第一:

  1、基础研究领域,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量子纠缠交换,新型铁基超导材料将我国凝聚态物理学研究推向了世界最前沿;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完全由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备的活体小鼠,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2、前沿技术研究领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相继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

  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3、开发成功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天河一号",运算性能达到世界第一。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结果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最终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次突破3700米水深纪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备3500米水

  深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4、 "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油气田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京沪高速轨道列车"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钢铁、石化、交

  通等重点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5、发光二极管照明、光伏发电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为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6、经济总量第一次超越日本,仅次美国。 。。。。。

  在这种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培养出大批的企业家,企业家能够把资源、资本进行最优的组合,为企业创造最大的财富。张维迎教授在《市场的逻辑》中说:市场=企业家+资本。以施工企业为例,从单一施工到BT(BOT)项目建设。就是实业与资本的结合,打破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变革。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拥抱中国的经济交融中,企业家能够进行精心布局,依据国家的梯次追赶战略:争取高端引领、重点跨越、规模竞争、多层合作、国家营销、内外互动、制度创新。也就是在发展中进行变革,激活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十年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在这十年中,也反映出经济建设中出现一些必须整治的问题,主要是职权腐败,政府部门以及各行业都有一些较为严重的职权腐败现象,这种权力寻租的腐败行为,已经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严重的威胁,必须进行体制变革,按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行制度创新,以专业和问责的机制建立一个公平、法治、透明、阳光的竞争平台是时代赋予的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再难重现无处不充满商机的大环境,所有企业都只能凭综合实力在一个以价格为导向的市场中公平竞争。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人才、资本、技术、土地进行优化组合。构建大型的集团企业,在经营好国内市场的同时,更是以世界作为企业发展的大舞台。中小企业只能为生存努力,在各行业产业链的中下流获得小份额业务,很难在做强做大上再做文章。而参与企业行为的事业单位,将会按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这样的变化,转制后的企业,由于以往的原始积累不足,缺少核心竞争力,设备、人员、技术都无法与各行业运行多年的集团公司相比,很难获得好的发展机会,唯一出路是被并购或重组。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