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0年11月26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课程思政指的是以构建全课程、全程及全员育人格局为基础将其他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间相结合开展同向教学活动的思想理念,不止具备协同效应的作用,更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首次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以后,教育教学改

  摘要:课程思政指的是以构建全课程、全程及全员育人格局为基础将其他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间相结合开展同向教学活动的思想理念,不止具备协同效应的作用,更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首次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以后,教育教学改革进程持续深化,逐渐向全国范围内推广。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高校思政

  引言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政治和政治活动会议上说过:“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还强调道:“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对于所有的教育工作人员来说,“立德树人”是他们必须要肩负的责任,在对“课程思政”进行广泛促进时,各大高校必须要做到深入贯彻,旗帜鲜明。

  政工师论文范例: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的束缚与路径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分析

  内容针对不足

  传统高校教学体系中思想政治课程往往被视为学校向当代大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要场地及前沿阵地,而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早已脱离当下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要求。除扩大教学范围外,深入分析及全面了解影响当代大学生认知的影响因素,明确划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要求,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同时,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学内容及教学材料为依托进行制定,意味着其教学活动无法摆脱制度规则的限制即局限。此外,受思想政治课程自身特殊性的影响,以至于部分高校教师无法轻易尝试其他教学方法,造成课程教学内容覆盖面过大,不存在针对性及目的性。

  评价方式滞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经改革后,其教学评价指标向过程性评价及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转移,提倡覆盖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教学实施各个环节,但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往往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即便高校教育改革进程持续深化,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再停留于以往“平时表现+期末成绩”的阶段,但是仍存在着较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期末考试考查成绩约70%或以上比例,造成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暂时记忆,反而忽略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及研究,并且学生平时表现上注重课堂点名及平时作业等层面,说明上述考核方式存在着较多的技术层面漏洞,无法实现大范围传播思政理论的目标。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

  课程思政中的课程体现的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性,而思政体现的是立德树人的价值性。但是不管是课程还是思政体现的都是育人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解决怎样育人,培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现阶段在高校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而对学科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并不重视,重视学生们的智能发展,对学生们的德育发展并不重视,这种情况严重违背了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只教书,先生的主要责任是教学生做人;学生们主要任务并不全是学习,他的任务是学习人生之道”。由此可以说明,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和学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来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才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和初衷。课程思政把对知识教学和价值引导进行了统一结合,加强了课程知识本身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思政教育所承载的立德育人的价值,让高校课程育人价值的根本更加明确。

  三、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如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途径,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而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日常课程相结合,不止能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更能彻底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由此可见,高等院校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持续革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大力推行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或建设者为核心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作用,确保当代大学生最终转化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及有文化的社会青年。除理论知识外,当代大学生不可放松技术学习环节,需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担当及国家情怀。

  (二)专业课程要注重将价值观教育融于知识传授

  在“课程思政”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专业课程必须依靠其专业知识来实施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其优势。有必要了解具有强烈概念特征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深层领导作用,将科学掌握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程度扩展到生物学组成的价值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做到两者相融。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国志,为民族服务,实现知识和情义的统一,为我国现代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三)优先整合关键资源

  高校在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整体日常学生管理,综合研究或整合关键资源(如教育)。建立教学与学工协同考核的机制。通过分析工作内容和每个职位的方向,定期任命来自不同领域的教职员工,组织工作交流会议,以增加彼此的合作交流,给每个岗位的教职工的工作内容和考核方向形成一个交叉点,给育人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创造必要的条件。

  此外,教师和学工可以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进行协作,包括学习竞赛,动手练习和日常活动。为参加学分制的学生在教室内外建立共同管理机制。此外,它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以及习惯的养成。突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内容,并强调了其作为教育和协作学习的作用。提出此建议的原因是,通过一种功能性的学术合作学习机制,思想政治老师可以摆脱先前那种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让老师不仅可以登台讲解政治学,而且可以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有关思想政治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拥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

  (四)建立组织机制

  各学院党总支及直属党支部,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分类座谈和调研,充分了解在实施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党政联席会,党政领导密切配合,组建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协调分工,保证各司其职。同时,在推进过程中,建立常态化有效机制,包括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运行、集中推行、监督评价、奖惩鼓励机制等。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面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以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常态化运行。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还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这项工作中的专业老师需要具有独特的功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在实现我国伟大的复兴和中国梦的艰巨历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们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保持立德树人的初心,负重前行,不畏艰难,不断创新,担负起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出才华和智慧。

  参考文献

  [1]张灏.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析[J].长江丛刊,2019(35):194+196.

  [2]马东景.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课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理论基础[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34(06):18-22.

  [3]储著源,周小华.高校课程育人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和路径选择[J].高校辅导员,2019(06):33-36.

  [4]孙玉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思考[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4):185.

  [5]凌晓青,陈丽鸿.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价值体现[J].西部学刊,2019(19):76-78.

  作者:王思阳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