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川西平原乡村聚落重构策略基于宜居性评价

时间:2020年10月01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选取四川省广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 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广汉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 其乡村聚落进行空间重构。结果表明:①广汉市县域宜居性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各乡镇场镇为副高值中心的圈层状 分布态势。其中,生活保障功

  摘要:选取四川省广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 öøĂ 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广汉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 其乡村聚落进行空间重构。结果表明:①广汉市县域宜居性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各乡镇场镇为副高值中心的圈层状 分布态势。其中,生活保障功能呈现由中部向四周成圈层状递减态势,生活改善功能呈现分别以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场镇为高 值中心向外递减的两类特征,乡风净化功能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向西北和东南方向扩散递减态势。②广汉市乡村聚 落空间格局可优化为城郊融合型、聚集提升型、特色发展型、撤并重组型。③川西平原乡村聚落的整治建设和保护规划仍存 在总体规划布局单一化、同质化等缺陷,阻碍了川西平原传统文化延续和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关键词:宜居性评价;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川西平原

农业工程学报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科学规划 的缺位,导致我国大部分乡村聚落面临着空心化、边 缘化、发展滞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问题[1,2] 。党 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兴 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 村建设总要求,在国家政策导向下,改善农村人居环 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美丽宜居乡村,已成 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乡村聚落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短板,近年来得 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有学者从乡村聚落的 演变过程[3] 、空间格局特征[4,5] 、影响因素[6]和驱动 机制[7,8]等角度深入剖析,进而提出优化思路和建 议;也有学者运用各类测算方法及模型,分别从微观 角度[9] 、乡村地域系统角度[10]和生态保护角度[11,12] 提出空间重构策略。这些研究指明了乡村聚落重构 的方向,但多从乡村聚落这一单一视角出发进行重 构优化,忽略了区域人居环境系统的整体性、适宜 性、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统一性。

  目前关于人居 环境适宜性的研究日渐成熟,学者们从经济、社会、 文化和环境等层面对宜居性内涵进行了规范详尽的 诠释[13] ,运用人群主观感受评价法[14] 、ñóø 决策模 型[15] 、空间分析统计[16]等方法对城市环境[17] 、滨海环境[18] 、生态气候环境[19,20]等领域进行了全面充分 的评价,但在乡村宜居性和区域人居环境系统适宜 性的评价方面还有所欠缺。 川西平原乡村聚落又称“川西林盘聚落”,是一 种特殊的聚落单元,处于川西平原“中心城市—城市 —城镇—林盘”人居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第四层 次[21]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景观价值,为人 居环境质量和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保障[22] 。

  然而,随 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川西 林盘聚落也面临着形态演变、数量锐减、空心化等问 题,川西平原人居环境系统的协调稳定发展受到了 一定影响。因此,本文将宜居性评价引入到乡村聚 落重构中,选择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带的四川省广 汉市作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为基础,结合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构建县域宜居性评价指标体 系,基于 ðrcöøĂ 平台综合运用社会经济指标空间化 方法,精准识别广汉市县域尺度宜居性特征,并以此 为依据对广汉市的乡村聚落格局进行空间重构和策 略优化,以期为促进川西平原人居环境系统内部协 调发展和类似平原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 技术支持。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 .1 研究区概况

  广汉是四川省辖县级市,古称“汉州”,别名“雒 城”,位于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地处成都平原东北 部龙泉山脉西麓,为沱江冲积平原地带,自古就有 “益州门户、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说,是成都市的 北大门。广汉市境内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缓倾, 平均海拔在 450—590m,以平原地貌为主,东部兼有 丘陵,青白江、鸭子河、石亭江、绵远河等大小河流穿 境而过。广汉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干温分明、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 著。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水较少,夏季较热,暴 雨多;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绵阴雨;冬季干燥、温 暖、多雾。 广汉市现辖 18 个乡镇、39 个居民委员会、182 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总人口 60 . 4 万人,其中农业人 口 41 .3 万人。

  截至 2018 年,广汉市土地总面积约 548 .69km2 ,以农用地为主,面积为 38,043 . 31hm2 ,占 比高达 69 . 35% ,是粮食、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种 植培育的天然基地。2018 年,广汉市乡村聚落图斑 9658 个,占地总面积为 6131 . 28hm2 ,其中小于 1hm2 的聚落图斑占 81 . 22% ,大于 5hm2 的大型聚落图斑约占 0 . 83% ,聚落密度约为 18 个/km2 。总体而言, 广汉市乡村聚落数量多、规模小,斑块化严重、布局 凌乱,乡村环境和景观有待美化提升,综合整治潜力 较大。

  1 .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018 年 7 月,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各乡 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信息,并于广汉市自 然资源局和交通局收集相关土地数据,经过数据资 料的搜集整理,将研究数据分为矢量数据和社会经 济数据。综合考虑研究区尺度及各栅格数据 的空间分辨率等,确定宜居性评价单元为 30m × 30m 的地理格网。

  2 研究方法

  2 .1 县域宜居性评价指标构建

  宜居性是人们对于一定区域内的社会文明、经 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和公共安全 等方面的行为和需求的满足状态,是自然生态环境 和社会人文环境的交织融合与有机统一[13 - 20] ,其本 质是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类行为和需求达到满足状 态,农民在乡村聚落环境里的各类需求能够得到的 满足程度也就成了乡村宜居性强弱的量度。土地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被人类的有效开发后具备 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从而满足人类的各 类需要,因此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与宜居性概念的内 在联系是判断乡村聚落内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有效途 径[23] 。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 略的总要求,遵循以人为本、全面性、可量性和地域 性等原则,以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为基础构建广汉市县域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3 项一级功能和 9 项二级功能。 生活保障功能:生活保障功能服务于人类生存 最基本的需求,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首要动力 条件。广汉市位于川西平原的东北部,气候温和、河 流纵横交错、居住环境优越,境内农耕兴旺、渔业发 达,为加工制造和生态农业园等二、三次生产提供了 重要的农产品原料,也促进了各新兴产业的形成和 就业机会的增多。

  因此,将生活保障功能细分为居 住承载功能、就业保障功能、能源供应功能和环境承 载功能。 生活改善功能:生活改善功能是保障居民具有 更高层次的优越生活,确保居民的各项权益能够得 到充分满足。广汉市位于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 中心地段,境内交通道路网络四通八达,作为连接各 类产业经济区的枢纽城市。近年来全市经济总体呈 现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人均提升的良好态势,随着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区域内居民的社会福利和公 共安全等需求也在不断的升级。因此,将生活改善 功能划分为交通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安全服 务功能。

  3 结果及分析

  3 .1 二级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本文根据各类子功能要素的综合分析,得到居 住承载功能、就业保障功能、环境承载功能等 9 项二 级功能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

  4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

  将宜居性值赋予乡村聚落图斑,由于乡村聚落 斑块包含多个栅格的宜居性值,因此本文求取每一 个乡村聚落斑块宜居性平均值,并以此为变量来计 算广汉市乡村聚落宜居性的全局空间有相关指数 Moran′s I、Getis - Ord General G 和局域空间有相关指 数 Getis - Ord G*)。结果表明,广汉市乡村聚 落斑块宜居性的指数显著为正,全局 G 统计指标的 观测值大于期望值值,且值显著,说明广汉市乡村聚 落宜居性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分布,且出现多个高值 聚簇区。

  5 结论与讨论

  5 .1 结论

  本文着眼于区域人居环境系统的宜居性,从系统角度出发,将宜居性评价与乡村聚落重构相结合, 构建了 3 项一级功能、9 项二级功能的县域宜居性 评价指标体系,空间化、定量化地对广汉市县域宜居 性进行评价,再以此为基础上对广汉市乡村聚落格 局进行空间重构和策略优化,得到以下 3 个方面的 结论:①生活保障功能呈现由中部向四周成圈层状 递减态势;生活改善功能呈现分别以中心城区和各 乡镇场镇为高值中心向外递减的两类特征;乡风净 化功能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向西北方向和东 南方向扩散递减的态势。受多种功能要素的综合影 响,广汉市县域宜居性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 心,各乡镇场镇范围为副高值中心的圈层状递减分 布态势,市域整体宜居性水平较强,但主要集中在中 心城区及其附近区域。

  ②在明晰广汉市县域宜居性 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将其乡村聚落空间 格局优化为城郊融合型、聚集提升型、特色发展型和 撤并重组型 4 类,结合相应的综合发展策略,能够有 效地引导城乡资源空间重构,促进广汉市城乡一体 化发展和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③川西平原乡 村聚落的整治建设和保护规划仍存在总体规划布局 单一化、同质化等缺陷,阻碍了川西平原传统文化的 延续和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农业论文投稿刊物:《农业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1002-6819;国内刊号CN:11-2047/S,邮发代号:18-57。读者对象为农业工程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及生产科技人员、技术管理及推广人员和大院校师生。

  5 .2 讨论

  本文从区域人居环境系统出发,结合区域宜居 性评价结果,针对不同宜居性程度下的乡村聚落提 出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和模式,对川西平原林盘聚落 改造保护和宜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理论进行 了补充。

  参考文献:

  [1]ûiu Ĉansui . øntroduction to ûand Ąse and āural Ăustainability in òhina [ù]. ûand Ąse ÿolicy,2018,(74)∶ 1 - 4 .

  [2]何仁伟,陈国阶,刘邵权,等.中国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 [ù].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 1055 - 1062 .

  [3]梁发超,刘诗苑,起晓星.厦门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演变解析及优 化策略[ù].经济地理,2017,37(12)∶ 172 - 179 .

  [4]李全林,马晓冬,沈一.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ù].地理研 究,2012,31(1)∶ 144 - 154 .

  [5]马利邦,郭晓东,张启媛.甘谷县乡村聚落时空布局特征及格局优 化[ù].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3)∶ 217 - 225 .

  作者:李 波1 ,骆云中1,2 ,谢德体1 ,杨朝现1 ,李雨彤3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