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逻辑维度

时间:2020年12月07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 70年来,形成了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理论创新规律,又特色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方法逻辑。 深入研究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方法逻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 70年来,形成了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理论创新规律,又特色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方法逻辑‍‌‍‍‌‍‌‍‍‍‌‍‍‌‍‍‍‌‍‍‌‍‍‍‌‍‍‍‍‌‍‌‍‌‍‌‍‍‌‍‍‍‍‍‍‍‍‍‌‍‍‌‍‍‌‍‌‍‌‍。 深入研究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方法逻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的学理基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清泉”浇灌中国“大地”,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收获了丰富“硕果”。 本文着重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方法逻辑,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硕果”的理论内蕴、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提供几点思考。

  一、理论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时代相结合,诞生了一系列理论及实践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始终基于中国情况、站在中国立场、运用中国话语、回答中国问题,深刻彰显了理论内蕴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中国共产党依据这一原理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突出强调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意义,继承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党运用这一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际问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带领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使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实践中充分证明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 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明确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性。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加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了重要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导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无产阶级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并解决世界各民族内、各民族之间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优势。 中国共产党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围绕中国之困寻找马克思主义的“治病良方”,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环境中,立足中国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医病方法”,克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歧义性解读,使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在中国大地煜煜生辉。

  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围绕着中国实际发展状况,对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做出具体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经济、文化发展面临重大压力,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准确判断国情,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2]这就迫切需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缩小社会差距,减缓主要矛盾;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的满足感,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中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因此,党把经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调整国家大政方针为经济发展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增长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仅满足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更寄予希望获得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因此,党的工作重点要转到提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幸福意愿,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秀文化、干净水源、清新空气等美好生活方面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问题导向,克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之路的教条性,使马克思主义含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

  (三)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任何重大理论的出现都是围绕着时代发展而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诞生的全部理论成果都是依据时代命题及中国国情而创立并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突破自我更新观念,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照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继承着前人的精妙理论和深邃思想,并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 关于“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整体视域和经典文本,继承、创新着马克思关于“人”的重要理论,为“人”的理论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毛泽东同志以时代条件为基础,不断深化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党的八大通过党章明确把群众观点作为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其中,指出了党要深入群众,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在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 邓小平同志指出了衡量改革开放的标准之一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人民摆在了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指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继承着前人关于“人”的重要论述,以全新视角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进党的执政路线和方针,在新时代适应“人”的需要和发展,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中国大地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出场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香醇美酒”结合同时代的“酿造配方”滋养中国大地,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品酒”的同时总结“酿酒”经验,提炼新的“时代配方”,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二、历史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贯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全过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征程持续绽放新鲜活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伟大成果得到不断跃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分为过渡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阶段,厘清其历史逻辑演进具有丰富内蕴与实践价值。

  (一)在过渡时期及社会建设初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9-197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始向着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目标探索前进。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展开理论及实践探索,深入研究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的理论政策与执政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过渡时期党始终围绕着中国实际展开探究,提出了这一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主义改造。 ”[6]党和国家围绕这一理论基础,依据当时经济基础薄弱、贫穷落后的现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举措,这是围绕中国实际做出的正确抉择。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提出了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基本矛盾、国内主要矛盾以及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科学论断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造了良好的理论环境。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没有准确把握国情,也出现了“大跃进”、“浮夸风”、“文化大革命”等严重不符中国实际的状况,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灾难。 这时迫切需要党中央集中智慧,深入调整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78-2011)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革”时期,面对国内外的复杂情况,中国的发展要去向何处这一深刻问题摆在了党中央面前。 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开展实践探索,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二大到十三大期间,邓小平一直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依据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征,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党和人民对于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 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重大构想以及“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等深刻理论思想,为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祖国统一等问题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路径。

  党的十五大把这些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了党章; 世纪交汇时期,面临国内严重的政治风波以及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巨大压力,这一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判断国内外严峻形势,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开启探索之路,提出了“三个代表”作为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世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努力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并立足于中国实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为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科学发展之路,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内核与实践借鉴。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2年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改革,从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治国理政新方案,开创了新的历史性局面,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将这些宝贵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奋斗前进的共同纲领,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与同时代的丰富思想展开对话,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探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道路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幸福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心与使命‍‌‍‍‌‍‌‍‍‍‌‍‍‌‍‍‍‌‍‍‌‍‍‍‌‍‍‍‍‌‍‌‍‌‍‌‍‍‌‍‍‍‍‍‍‍‍‍‌‍‍‌‍‍‌‍‌‍‌‍。

  在党的执政路线、方针与政策层面,提出了“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重要内容; 在经济发展层面,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创新理论思想; 在民主政治层面,提出了“协商民主”的创新形式; 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构想; 在增进民生福祉层面,提出了“精准扶贫”、“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构想; 在生态文明建设层面,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在军队建设层面,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军民融合”的强军思想; 在外交发展层面,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在党的建设层面,提出了“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重要思想; 在制度建设层面,提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十三个“显著优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深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是新时代指导伟大祖国继续前进的精神旗帜。

  三、方法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对于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逻辑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对这些成功经验我们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动力

  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力量。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支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靠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迈进的主体动力。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在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带领人民顽强拼搏,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飞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开展理论与实践探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科学把握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人民期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只有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学习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才能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水平更高、发展更完善的历史阶段。

  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人民幸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心与使命。 在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生产运动,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而不懈奋斗,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水平; 进入新时代,党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正是因为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7]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幸福意愿。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化”的实践航标和学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导向与发展动力。 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又立足于中国实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曾说过:“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8]这是党和国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经典的、科学的、普遍的真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这些“老祖宗”的基本原理。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缺失了“中国化”的理论根基,“中国化”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积极研究“老祖宗”的理论思想,在“老祖宗”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传家宝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逐步将“老祖宗”的理论思想发扬光大,并在实践中深刻践行着“老祖宗”的行动真言。

  二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任何理论只有立足本国实际、回答时代之问才能成为永恒经典、“治病良方”。 毛泽东曾说:“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9],只有立足中国实际,转变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方式,才能将“老祖宗”的基本原理活学活用,提升运用价值。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这些“老祖宗”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具体问题,围绕中国实际探索“治病良方”,这是马克思主义在艰难地“中国化”之路上不断绽放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命脉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经验。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坚持着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道路上保持初心又别具特色。 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与时俱进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和归宿。 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一是坚持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继承着马克思主义的精妙思想,在不同时代转换马克思主义出场方式,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琼浆玉液”滋养中国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活水源头”流进中国特色的“千万支流”。 作为马克思主义“支流”的“中国化”理论成果,一直保留着马克思主义的“源头”特色,并传承其深厚底蕴,丰富其时代内蕴。 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促进马克思主义“重新讲”与“接着讲”相统一,只有“重新讲”好马克思主义才能做到“守正”,才能在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接着讲”不断创新。

  二是坚持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含着普遍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这些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是同时代的理论精华,在不断发展的时空中历久弥新,永葆生机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用科学思维进行理论反思,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中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其学术理路,推动理论创新,指导具体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甘醇美酒”的“酿造配方”,将马克思主义的“琼浆玉液”浸润同时代的实践需求,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滋养”魅力与活力。

  政工师论文范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深入研究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方法逻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的学理基础。 在新时代只有继续用反思逻辑与问答逻辑深入研究其他逻辑维度,才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

  [7]田克勤,程小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经验和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4-10.

  [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07.

  作者:姜 旭1 魏沧波2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