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情感错位理论下的初中小说教学研究

时间:2022年04月1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 错位理论作为孙绍振教授文本解读的核心理念 对于小说文本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阐述其中的子范畴 即情感错位理论 揭示小说教学在情感错位理论指导下 突破传统的规律解读 由此产生新奇的解读点 加深并拓宽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 关键词: 错位 小说 情感错位 文本解

  摘 要: 错位理论作为孙绍振教授文本解读的核心理念 对于小说文本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阐述其中的子范畴 即情感错位理论 揭示小说教学在情感错位理论指导下 突破传统的规律解读 由此产生新奇的解读点 加深并拓宽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

  关键词: 错位 小说 情感错位 文本解读

初中教学

  引言

  目前初中小说教学中,分析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这种教学方式显得太模版化、千篇一律,因为有很多小说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尾,有的没有开端[1]。如果再用以往的分析方法,不仅学生觉得无趣,长期以往教师也会在教学中消磨热情。情感错位理论能够指出文章中的矛盾点,并从矛盾点开展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只以讲授知识为主,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内容,互相研讨交流、共同学习。教师应将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挖掘,深刻解读文本内容,甚至有时候还能发现一些创新解读点,这对于学生学习小说这类文本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处理好规定性内容,也要学会运用创新性方法,将传统与创新结合,有利于更好地运用情感错位理念,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化”现象,创造小说教学的魅力课堂。

  一、错位理论的内涵及可行性

  1. 错位理论的内涵错位理论最早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由孙绍振先生提出来的,在他后面的文章中有多篇文章是关于此理论的解读[2],其中最著名的是朱自清《背影》中的错位解读。

  有人提出父亲爬月台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不应该提倡; 还有人提出《背影》最令人感动的部分就是: “我”坐在火车上观察父亲爬月台的场景。在孙绍振先生看来,违反交通规则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我”从观察父亲爬月台的场景中体会到父亲的艰难,以及对我的关爱都是从情感主义的角度出发的,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更能体现父亲的爱是无声和伟大的。

  因为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即使父亲这样做,“我”还是不领情,父亲的爱与“我”的认识形成了错位关系,两者越矛盾、越冲突,文本的魅力也 就 越 大。试 想 一 下,“我”作 为 年 轻 人,如 果“我”自己去买橘子,是不是更合理,也就不会发生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场景,那《背影》作为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情文章就如同普通文本一般,也不会产生如此大的魅力了。

  2. 错位理论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明确指出: “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思维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错位理论能够找出文本中最精彩的部分,将矛盾点指向文本中心,学生解读完文本后,会产生与众不同的观点。纵观初中教学的现状发现,不仅教师人手一本《教师用书》,学生也人手一本《教学参考书》,这导致教师只根据《教师用书》进行模版式授课,不创新教学内容,学生因提前看了《教学参考书》,了解教师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而不认真听课,想法和思维都出现固有模式,无法创新。

  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也得不到提升。教师和学生应抛开参考书,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创新教学模式,安排学生组成多个研讨小组,共同探讨文本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从最基本的文本阅读开始,反复阅读,这样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要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展示想法的平台,提倡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情感错位理论下的小说

  教学情感错位理论运用到小说领域,就有了小说特质的内涵特点。孙绍振教授表示这属于“情感领域”,并不是分离、也不是对立,而是形成统一对立的整体[4],情感错位理论使小说的人物关系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小说的情感错位教学有两种类型: 一是人物情感错位,二是非情节性错位。

  1. 人物情感错位比如,李森祥的《台阶》,主人公的父亲总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他看到别人家的高台阶非常羡慕,不愿意低人一等,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要建一栋有高台阶的房子。父亲十分吃苦耐劳,他相信靠自己的拼劲儿,一定可以实现这个梦想。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节俭辛劳,最终建起了一座有九节台阶的房子,心情很喜悦,但是父亲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房子建好了,但是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这就是文本体现的情感错位。父亲渴望的是受到尊重,他觉得台阶高低象征着地位高低,但台阶高了,父亲却高兴不起来,这也是父亲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错位[5]。正是有这样的情感错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父亲形象: 要强、志高、坚韧不拔的毅力、谦卑。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父亲情感变化的角度切入,慢慢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心情变化,在父亲的身上看到了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有些学生可能无法体会父亲完成了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为什么还总是闷闷不乐,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有时候我们一直追求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体会这种复杂的情感还比较困难,教师要慢慢引导,多给学生提供这种素材,来体会这种情感。

  2. 非情节性错位比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 品《我 的 叔 叔 于勒》,小说的标题是于勒,但是于勒在小说中基本属于不在场的存在,了解于勒,很大程度是通过别人的转述,还是作为一种金钱的符号,看似毫无关系,但就是这样的转变形成了情感错位,他的地位也是随着自身钱财的多少而变化。当于勒滥用钱财,败光父母留下的遗产,甚至还要动用哥哥那份时,他的哥嫂菲利普夫妇对待他的态度是漠视,认为他是全家的祸害; 当得知于勒在美洲赚钱时,他哥嫂的态度又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认为他是全家的希望; 在得知船上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时,他的哥嫂度假回来的旅程马上换成另外一艘船。

  在菲利普夫妇眼里,于勒并不是以一个人的存在,而是金钱与欲望的工具。当于勒有钱时,他便成为了各种好的代名词,而见于勒落魄时,他的哥嫂便想赶快甩掉他。菲利普夫妇与于勒之间产生了错位,越是联系紧密的人,产生的差异就越大,文本显示的生动性就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菲利普夫妇前后的态度转变,欲望与理性的错位,这种错位越多,转变越快,越能体现于勒的悲惨之处,也越能体现菲利普夫妇的利益熏心,毫无亲情可言,同时体现了菲利普夫妇的人性异化。

  三、当前初中小说教学的状况

  小说作为一类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文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度较大,但是相对于散文的散乱、诗歌的抽象来说,小说文本的阅读要更有趣味和精彩。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大程度上认为这只是一种消遣式的阅读,仅仅是看完而已。初中小说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划分段落、提炼主旨或者是三要素的分析,本来生动有趣的小说文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也变得索然无味,并且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初中小说教学缺乏审美性。

  由于中考应试教育的要求,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讲解小说的解题方法,教授学生使用解题的公式和模版,不能够给学生提供足够品读小说的时间,导致小说教学完全就变成了练习题讲解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分数有所提高,但是对小说却产生不了任何兴趣。以《故乡》的教学设计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开始解题“复习有关小说的常识问题: 比如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几部分、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哪些环境描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并不是说这种教学方法不好,只是在进入正课前就涉及如此多的关于小说的知识性问题,虽然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但是也阻碍了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这会导致学生认为做题才是最重要的,因而进行题海战术,这样做不仅导致学生的创造和审美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只为分数而学习的想法,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四、错位理论中的悲剧艺术课例———以《孔乙己》为例作为孙绍振先生的核心理念,错位理论分为三层理念: 第一层是真善美的情感错位理念; 第二层是关于小说中情感错位的理念; 第三层是关于小说的审丑层次[6]。重点挖掘小说的情感错位理念,以鲁迅作品《孔乙己》为例,阐述错位理念,分析文本的悲剧效果。

  1.“笑”的错位应用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却处处遭人嘲笑。首先,孔乙己一到咸亨酒店,喝酒的人就开始取笑他,把他各种不得志的事情揪出来狠狠地进行批判。其次,“我”作为咸亨酒店的伙计,在听到众多看客的讨论,也会忍不住嘲笑孔乙己,咸亨酒店的掌柜看着落魄的孔乙己,嘲笑他偷东西。最后,连大街上玩耍的孩子看见孔乙己,也会戏弄他,向他讨茴香豆吃。可以看出,众人对待孔乙己的戏谑形象跃然纸上,也成为了文本中可贵的线索。偷书时众人的笑,与孔乙己的弱者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否认偷书的回应也遭到众人的取笑,孔乙己感到很狼狈,很尴尬,但是众人依旧是不依不饶的看客形象。

  对待弱者众人不应该去嘲笑,但是此时此刻众人的态度与孔乙己本身的弱者形象形成了鲜明的错位,孔乙己维护自尊的行为根本毫无用处,这两者的冲突越多,矛盾越多,就越突显孔乙己的悲惨人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中众生的“笑”切入解读,鲁迅在描写孔乙己时,对待孔乙己的落第、孔乙己偷书遭众人打导致残疾都没有细致的描绘,只是简单带过几笔,文章在描绘孔乙己也只是用了两个场面,这也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美学原则的高明之处,重点不是突出人物遭遇情节,而是要展现给读者他笔下人物的错位矛盾,错位多了,不知不觉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文章不利于学生理解小说内容,会使其思维变得混乱。而《孔乙己》这篇小说是从一个点切入,拓宽并加深,这让学生有个系统的认识,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2.“物质与精神”的错位应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孔乙己的形象和阿 Q 的形象很相似,他们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弱者的形象,在对他们的刻画中,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无奈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哀叹感情,他们是那个时代悲惨的缩影和代名词,是封建时代背景下的悲剧。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无法体会“封建思想的毒害”,这时就要采取另外一种教学方法,即情感错位方法。

  一方面,文章开头就叙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虽然是站着,但是他穿着长衫,这是他读书人的象征。可是,他的长衫又脏又破,好像从来都没有洗过一样,可以看出孔乙己窘迫的生活状况,他就这一件长衫,是他引以为豪的长衫,与他的身份形成了错位矛盾; 他的下酒菜是廉价的茴香豆,在小伙计看来是不会写入菜单的菜品,但是即使在这种窘迫的环境下,孔乙己还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善良,这也是孔乙己为什么会让人感到同情,最起码在那个封建社会下,周围人很冷漠的时候,他依然保持一颗善良之心,与其他穿长衫坐着慢慢品味酒和菜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孔乙己只知道整天谈论一些“之乎者也”这类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话语,还考小伙计“茴”字怎么写,周围人都看不起他,认为他太窝囊了,半辈子连个秀才都捞不到。但是孔乙己依旧整天以一个读书人的形象与众人打交道,他也不顾长衫根本起不到保暖的效果。

  那孔乙己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沟通方式,亦或是脱下长衫呢? 是因为在他看来,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他地位的象征,这是他唯一可以保留自己尊严的方式,也可以说这是他的一种长期的精神寄托,他是为了和那些短衣帮区别,也是为了能够在回应那些短衣帮人的时候更有底气,这就是所谓的“物质与精神”的错位。对于孔乙己的状况来说,他已经窘迫至极,这时候他还不屑体力劳动,只追求精神境界,“物质和精神”的错位给学生留下了孔乙己的形象错位。

  如果孔乙己能够放下尊严去从事养活自己的工作,说不定最后他也不会饿死。正是他的与众不同,才让学生认识到他悲剧的深刻性。结束语孙绍振先生的错位理论为语文教学拓宽了一个新的层面,它引导教师和学生摒弃以往的教学方法,全面掌握文章的矛盾点和错位点,深刻把握文本的内涵特点,这也是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读文本内容,了解文本内涵; 教师认真备课,准备创新素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本中心思想。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扩大解读点,从各种角度进行解读,但需要注意“多元且有界”,任何的错位理论都需要在文本的基础上解读,而不是随意解读,不能脱离文本[7]。

  例如,莫泊桑的作品《项链》,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因为虚荣心付出了十年青春: 手变得粗糙了,容貌也衰老了,却得知自己弄丢的项链是价格低廉的假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条真钻石项链。这时候小说故事结束,并没有告诉读者玛蒂尔德在接下来会做什么,她或许会把那条真项链要回来,然后去卖钱。

  作者并没有那样做,莫泊桑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在通篇文章里都暗含了错位理念,以玛蒂尔德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她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十年的辛劳,本以为终于能够还清一条真钻石项链,但是却发现丢失的只是一条假项链,这又是一个错位。在解读的时候,不能说作者是为了肯定或者否定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作者的初衷是为了强调人物命运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是突然发生的,连主人公玛蒂尔德自己都不相信,体现了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同时也体现了莫泊桑小说的悲剧性特征。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解读点,一切的解读都不能脱离文本,文本是一切解读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孙彦君.“错位”范畴———孙绍振小说解读的理论核心[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7) : 97—102.

  [2]赖瑞云. 孙绍振解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多维贡献———从语文教育的视角[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2) : 62—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0.

  [4]徐泽春. 小说欣赏基础: 小说分析的钥匙———孙绍振教授访谈之一[J]. 语文学习,2012( 5) : 4—7.

  作者:卢 思 琪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