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试论《鸳鸯针》中华阳散人的科举观

时间:2021年11月1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内容摘要:《鸳鸯针》不仅充分反映出华阳散人的救世医国之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作者的科举观念。 作者通过儒林士子徐鹏子、时大来等人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官场腐败现象,但并未全盘否定科举,而是对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并且表达出自己对于改

  内容摘要:《鸳鸯针》不仅充分反映出华阳散人的救世医国之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作者的科举观念‍‌‍‍‌‍‌‍‍‍‌‍‍‌‍‍‍‌‍‍‌‍‍‍‌‍‍‍‍‌‍‌‍‌‍‌‍‍‌‍‍‍‍‍‍‍‍‍‌‍‍‌‍‍‌‍‌‍‌‍。 作者通过儒林士子徐鹏子、时大来等人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官场腐败现象,但并未全盘否定科举,而是对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并且表达出自己对于改良科举制度、改变官场风气以及文人士子坚守节操的期望‍‌‍‍‌‍‌‍‍‍‌‍‍‌‍‍‍‌‍‍‌‍‍‍‌‍‍‍‍‌‍‌‍‌‍‌‍‍‌‍‍‍‍‍‍‍‍‍‌‍‍‌‍‍‌‍‌‍‌‍。

  关键词:《鸳鸯针》 科举观 科举制度 理想

文学论文

  《鸳鸯针》是我国第一部集中描写儒林士子的白话小说集,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对于它的研究虽然一直在进行,但数量并不客观,主要集中于作者、思想内容等方面,其中涉及到科举观的专门研究仅有一篇期刊论文,更多的是把科举观作为思想内容研究的一部分进行探讨。 因此本文再次对《鸳鸯针》进行深入解读,论证其作者华阳散人的科举观。

  一.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揭露

  (一)对科考舞弊现象的揭露

  《鸳鸯针》一书对于科举舞弊现象的揭露贯穿始终。 科举考试因世人泛滥名利而弊端丛生,其作为一种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进身之阶,势必为金钱、权势所左右。 《鸳鸯针》通过描写丁全、卜亨这两个儒林败类的科考晋升之路,揭示了科考舞弊的乱象。

  1.买通关节

  第一卷中描写了考生丁全在科考过程中,用价值三千两的房契作抵押,买通考务人员与考官:“丁协公就取了大街上一所房契,价银三千两,送与莫推官权为质押,候榜发有名,即将银赎契。 ”①第三卷中的卜亨也是因为家道丰厚,轻易打通关节,做了秀才。 ”

  2.替考

  第三卷中的假名士卜亨,不学无术,整日吃喝玩乐,每逢国子监考试,就让他人代笔,到科举之期,又装病骗宋珏代他进场:“我烦兄代弟进场,胡乱弄几句文字,了了关目,免得临场贴出的丑……”②后又询问吕老是否有替考之人能代他进场,可见替考这种舞弊手段在当时司空见惯。

  3.割卷

  割卷是考生串通考场弥封、誉录或阅卷官员将甲乙两份试卷互换的作弊方式。 第一卷中丁全与陈又新串通将徐鹏子的试卷替换为丁全的试卷。 “陈又新道:更妙! 待小弟进场内选那《春秋》有上好的文字,截了他卷头,如此如此,用心誊写,将那法儿安插进去,十拿九稳。 ”③

  4.冒籍

  第二卷中的时大来为躲避官司,在东昌府化名袁时参加科考,事情败露之后又在北京化名高升再次参考。 “高进之道:你有兴,冒我卫里籍贯,考进了学馆,也讨的一分处。 ”第一卷中的徐鹏子也曾冒籍参加考试。

  (二)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描写

  科举原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然而却成为了用钱财就可以左右的进身之阶,科举腐败,选拔的官员也不清廉,由此必然导致官场腐败。 本书在揭露科举弊端的同时,还描绘了官员贪墨成风,尸位素餐的官场乱象。

  第一卷中被丁全收买的莫推官,身为考官,收受贿赂,帮助成日吃喝嫖赌的丁全录了解元,而真正有才能之人不仅失去了功名,还被他拷打收监,有这样的考官,试问科举怎能公正。 第二卷中的任知府、南雄知府,也是官场腐败的典型,为官不清正廉明,反而敲诈勒索,唯利是图,只知一味搜刮民脂民膏。

  官场的腐败并不止于此,如若不使银钱即便本应应袭之人也不能得到任用。 第二卷中的高进之世系北京指挥,其兄遭土木之变,本就该他应袭。 但兵部官员却贪得无厌,要索几百几千方肯奏名,贪腐之风可见一斑。 科场与官场相辅相成,科举腐败就是官场腐败的一部分,作者在这些故事中描绘出种种科场、官场乱象,旨在警醒世人,救世医国。

  二.对科举制度合理性的肯定

  华阳散人在《鸳鸯针》中描绘了科举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与此关联的官场腐败乱象,但他对科举制度的存在并未完全否定。 而是在揭露这些弊端的同时,表达出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合理性的肯定。

  (一)欺世盗名者绳之以法

  《鸳鸯针》中塑造的士子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欺世盗名、败坏士林科场风气之徒,如丁全、任知府、卜亨; 一类为博学多才、潜心科举的魁磊之士,如徐鹏子、时大来、宋珏。

  欺世盗名者,行贿考官,获取功名,甚至用钱财颠倒是非黑白,为官后更是一时风光无两,但最终都逃不过一个罢官伏法的结局。 丁全采取不法手段进入官场,搜刮钱财,罢官之后又贿赂严世蕃再度为官,最终却险些丢了性命。 卜亨胸无点墨,剽窃他人诗文,谎称是自己所作,故弄玄虚,一度成为南京官员巴结的对象,风光无限。 然而假的真不了,他借剽窃他人诗文成名,最终也因不会做文章而败露,狼狈出逃。

  其他诸如任知府一类,也是一时风光,最终难逃惩戒。 作者为这些假名士和欺世盗名的官员,安排了这样的结局,实际上正反映出他对科举制度合理性的肯定。 在他看来,即便这些人趁一时之便做了官,隐瞒了自己无耻的行径,但最终都会败露,得到应有的惩罚。

  (二)真才实学者及第成名

  与丁全、卜亨一类相对的自然是如徐鹏子、时大来一般的魁磊之士。 纵观全书,尽管他们的科举之路艰难波折,诸多磨难,但最后都有一个尽善尽美的结局。

  第一卷中的秀才徐鹏子生长宦门,一心读书,却因试卷被丁全偷换,不仅科举不第,而且身陷囹圄,一场牢狱之灾使其家财散尽,无处容身。 而在他辗转进京科考的路上,浑家王氏又险些被人暗害,流落他乡。 所幸徐鹏子最终如愿以偿,不仅夫妻团圆,还取得了功名。

  第二卷中的时大来,因与强盗义士风髯子相识,被任知府指为强盗同党,两次收监,冒籍参加科举考试,又被摇身一变的任提学阻挠,几番周折,最终还是得以高中,作了一方巡抚。

  这些士子科举艰难,甚至险些丢了性命,但最终还是通过科考进入仕途,结局圆满。 即使舞弊之风盛行,不学无术者一时占了先锋,但真正有才华的士人也不会被埋没。 作者给这两类人物拟定了如此不同的结局,正反映出作者对于科举制度仍然抱有希望。

  三.作者的理想科举观

  根据王汝梅先生的考证,华阳散人为明遗民吴拱宸,据《丹徒县志》载,吴拱宸约生于1610年前后,生活在万历至清初时期。 晚明社会动乱,民变四起,贪腐之风遍及朝廷内外,面对风雨飘摇的国家,大批文人渴望挽狂澜于既倒,作者作此书正是为给世人当头棒喝,期在救世医国。 在深诋科场之弊的同时,也在行文之中,表达出自己对于理性科举制度的构想。

  (一)选贤任能,不论出身

  明末社会动乱,党祸复起,各地起义不断,强盗横行,但这些强盗之中也有仗义疏财,锄强扶弱之人,第二卷中的风髯子便是如此。 风髯子其人,劫富济贫,侠肝义胆,被朝廷抓获之后,更是敢作敢当。 幸得从前的旧识时大来相救,免于刑罚,后来又跟随时大来迎战俺答,战守边疆,屡建奇功‍‌‍‍‌‍‌‍‍‍‌‍‍‌‍‍‍‌‍‍‌‍‍‍‌‍‍‍‍‌‍‌‍‌‍‌‍‍‌‍‍‍‍‍‍‍‍‍‌‍‍‌‍‍‌‍‌‍‌‍。 而与他形成对比的则是那些推诿不前的兵部司官,像风髯子这样的好汉,因为他的强盗身份,如果没有时大来的救护,已然化作刀下冤魂,何来为国效力之说。

  作者设定风髯子虽是强盗出身,但侠肝义胆,后期能为国效力,靖边安民。 入话之中又称这类强盗为君子,对于他们因为身份不能参加科举,出仕为官极为遗憾,明确表达希望朝廷破格任用人才,不再拘定那一流一途才做得官。

  (二)高节清风的文人品格

  作者在第三卷的入话中说“只为读书的人,文章功名从此出,节义德行也从此出”可见在他看来,读书人学问与德行同样重要。 所以他塑造了假名士“卜亨”这样一个角色,卜亨在败露逃跑时,弄得“浑身臭秽,满面腌臜。 两只精腿徒有袜,一双臭手不堪闻。 半生名士,未登月窟闯龙门; 一笔勾销,今日私衙钻狗洞。 ”言语之中,对于这类没有德行,不知廉耻的假名士极尽讽刺。

  同卷中的宋珏,中了进士,入了翰林,实现了读书人的理想,但他却全不以功名为念,上书进言,挂冠而去。 真如书中诗言“传闻名士旧风流,到手功名心易休。 ”他为了清除官场败类,连寒窗苦读十几载才得来的功名也可轻易放下,洒脱自如。 可见在作者心中,读书人取得功名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洁身自好,清高自守。

  (三)弊绝风清的官场气象

  第二卷中的时大来,做官廉明,声誉赫赫,后转任兵部,成就了一番事业。 而与他相对的贪官任知府,在其感化下,最终改邪归正,爱民如子,视财如土。 这正是作者对于为官者的期望,这两人的结局其实隐喻了作者为官需清廉的理念。

  高进之断然拒绝兵部明目张胆的索贿要求,即便不做官,也绝不同流合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些人身处乱世官场之中,清楚地知道以自己一人之力,难以撼动权威,改变官场风气,但都坚持自己的操守,保留自己的气节,令人钦佩。 如果为官者都能像时大来、高进之一样清廉、刚直不阿,官场乱象一定会得到改善,作者对他们的褒扬称赞,实际是借他们树立一个为官的范式,警醒现实生活中的官员,期望看到弊绝风清的官场气象。

  参考文献

  [1]贾远翔.《鸳鸯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李姝.《鸳鸯针》研究[D].宁夏大学,2013.

  [3]秦良.论《鸳鸯针》的思想倾向[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1):95-99.

  [4]董建.新见明清古典短篇小说《鸳鸯针》作者吴拱宸资料及相关问题考证[J].黄山学院学报,2015,17(04):66-68.

  [5]明·华阳散人.鸳鸯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6]胡海义.古代小说与科举[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

  注 释

  ①华阳散人.鸳鸯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7.

  ②华阳散人.鸳鸯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144.

  ③华阳散人.鸳鸯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10.

  (作者:程佳丽;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