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基于日语特征的研究生跨文化能力培养

时间:2019年12月30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跨文化交际具有较为复杂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哲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表现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文化对语言也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学习一种语言时,了解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特点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研究生跨文化能力

  摘要:跨文化交际具有较为复杂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哲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表现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文化对语言也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学习一种语言时,了解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特点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研究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应在本科学习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导入。文章以日语语义模糊表达为例,尝试探索研究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双路径模式。

  关键词:跨文化;研究生;语义模糊;显性路径;隐性路径

日语教学

  语言方向论文范文: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这篇语言教学论文发表了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随着中日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对日语人才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论文针对高校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培养高校日语跨文化能力。

  言语交际行为能力是人存在于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能力。语言通过言语交际行为将社会各个成员联系起来,使社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人作为社会个体,通过言语交际行为进行思维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为社会民族文化的形成提供原动力与基础支撑。外语学习者除了需要语言知识本体的相关学习外,对目的语种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十分必要。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显性路径

  人类社会的言语交际活动是通过语言使交际双方了解对方意图表达的内容,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在实际言语交际之中我们发现能够传递交际内容的不仅限于言语符号,除了使用语言的词汇、语法等语言以外,还有语言以外的语用符号,如社会背景、文化特点、交际对象个人信息等。根据现有的教学情况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采取两种路径,一是相对独立地、集中地进行系统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即显性路径;二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平时课堂语言学习相联系,将跨文化的部分内容溶于系统的语言学习之中,即隐性路径。

  显性路径主要依靠开设社会文化、世情、地理、历史等课程,系统地、集中地进行对象语言的文化知识导入,同时对其他课程中提到的与文化有关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显性路径可以使学生直观接触文化知识,较容易掌握通过显性路径导入的内容,学习效果好。在短时间内进行某方面问题的集中导入,可以使导入内容较容易记忆,具有较强的条理性与连贯性,整体性好。但显性路径对某方面的问题虽然进行了针对性的、集中的文化知识导入,但该部分内容与具体语言交际活动的关联性弱,学生可能了解但不一定掌握。过于集中的知识导入会导致对散落于生活各个方面的其他文化性知识关注度不够。

  仅凭借显性路径进行的文化知识导入让学习者在特定场景、特定情况下很难准确、灵活地运用相关文化知识进行较为顺畅的交际活动。单一的显性路径方式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不足以应对实际复杂多变的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非一门或几门课程就能完成,它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外语专业的诸多课程都需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教。铃木孝夫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彼女はブルーの琺瑯ティーポットを取り上げ、かんから手のひらに出したお茶を、ポットに投入れ、その上に水をそそぎ入れた」。(她取出一个蓝色的珐琅茶壶,将手中的茶放进茶壶,倒入水。)

  有些日本读者对英文小说中出现的这样一个片段可能会产生误解,觉得英国人用冷水泡茶。英国人对茶的冲泡方法极为讲究,了解英国文化的人都知道,英国人泡茶对水温要求极其严格,绝对不会出现用冷水泡茶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日语将冷水称为「水」,热水称为「湯」,在英语中则将冷水和热水均称为“water”。我们对于中日英三国对于水的叫法可以通过课堂的显性路径进行导入,但显性路径的导入只是关于具有模糊特征的「水」一词具体的使用,并不能进一步对其背后的文化特征进行解说。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隐性路径

  隐性导入方式主要希望学生在相对分散的教学环境中,主动参与文化导入,并从中获得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经验。隐性路径将文化知识导入与语言学习相融合,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导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隐含在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体会对象语言使用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习惯。对象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习惯与对世界的认知反映出该语言使用群体的民族文化特点。

  日本社会中流行这样一个短语——「空気を読む」,指交际者应在正确理解交际发生时具体的、影响交际活动各类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空気を読む」中的「空気」一词为普通语言学中的言语交际活动发生时的具体语境。言语交际活动双方选择的词语与表达方式是否符合语言背后的文化传统是言语交际活动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加藤(2009)同石黑(2013)均指出日本属于高语境文化社会:说话人的文化价值观不仅体现在词语或语法方面,同时也反映在对话之中。

  在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时,不考虑语境的、只依靠语词进行说明的低语境文化同依靠语境不用词语就可说明的高语境文化之间的差别还是较为明显的。日本属于岛国文化,特别是在农村,较多属于小型封闭团体,也就是典型的农村社会。如果缺少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便会很自然地变成高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中的言语交际多使用模糊性表达,对模糊性表达的正确理解成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语境文化中模糊性表达主要有以下三类:

  1.较多使用省略表达日本人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会使用「あとはよろしく」、「頑張ってください」等表达,这几句需要听话人基于当时具体语境才能够得出该表达的真正意义。如果交际双方处在同一文化语境下,共有的知识足够多,则可较容易推理出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日本社会由于双方共有的知识多,日语才会成为使用省略较多的语言。对这种省略提示信息较多的语义模糊性语句,其可推理的难易程度与言语实践活动参与者共有的认知语境的多少成正比。

  2.表达具有“柔软性”加藤(2009)将语义模糊性作为语言“柔软性”的前提这一说法做出如下解释:对合理解释的推测过多会导致有时该解释不能被认可。基本上言语交际活动都比较“柔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推测,但这些推测并非一定都会成立。这是这些推测为其他可能的解释留有余地,才保证了言语交际的“柔软性”。人的认知活动受民族文化影响,日本社会的表达习惯和交际原则受到日本民族的处事哲学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被看做日本人的交际理念的主要内容;避免冒犯对方、回避正面冲突、尽量减少沟通的不愉快被看做日本人的社交原则。为了避免话语中的棱角刺激听话人,说话人往往不采用直接的方式,而是通过委婉的形式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或说明问题。借助委婉表达的模糊性,给对方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日语作为高语境文化语言正是通过这种具有语义模糊性的表达保证了日本社会言语交际活动所必要的“柔软性”。

  3.避免断言使用断言表达,说话人承担了一种一旦断言错误便无法挽回的风险。此种情况是极为重视名誉的日本人所不能接受的。虽然越是清楚的、可以下断言的事情,越不容易因为弄错而丢脸,但是明明可以下断言却并不那样做的表达方式在日语中却有很多。比如说话人清楚地知道听话人在计算上发生了错误,但还是会为了避免出现听话人否认自己错误的情况而拒绝使用断言性表达。

  从语用学角度看,说话人采取具有语义模糊性的表达与其说是为了避免伤害听话人的面子,更多程度上是为了使听话人更容易接受说话人的说法从而保护说话人自己的面子。以上三种表现手段均为典型的语义模糊性表达。语义模糊性的存在使得说话人的表达变得温和并富有弹性,同时,使得听话人更易于接受。作为极重视“面子”的日本人,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避免伤害双方的“面子”是日本人交际不变的“铁则”。日本高语境文化的特点也要求日本人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采取语义模糊性表达。

  高语境文化更重视言语隐含的语用信息,即言语交际活动发生时被激发的文化因素。共同的文化认知语境具有隐藏于语言背后、同一文化共同体才能拥有、具有约定俗成性等特点。通过显性路径很难使学生完全理解文化认知语境,只有通过隐形路径,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将相关文化知识导入,培养学生符合日本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习惯,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研究生培养问题

  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原则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是在和导师在专业领域上进行初步对话的基础上开展。研究生课堂教学应与本科教学差别对待,结合研究生自身能力、水平等特点,设计符合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一)注重隐性路径模式

  言语表达受到地域、时间、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在理解言语表达的过程中,语言以外的文化因素的考虑也极为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显性路径与隐性路径各有优劣,通过对语义模糊内容的导入可以发现显性方式更适合语义层面语义模糊表达的讲授,隐性路径则更适于语用层面语义模糊表达的讲授。语言的意义在语义学范畴与语用学范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具有连续性。在研究生教学中对跨文化知识的导入,鉴于研究生具有较好的语言基础,对于语言意义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语言的具体使用方面,即语用学范畴的跨文化知识导入。隐性路径较显性路径更适合导入语用学范畴相关知识,故应在课程设置、课堂时间分配等方面向隐性路径模式倾斜。

  (二)增强课堂互动

  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是借助语言手段来进行的认知活动,交际双方是认知活动的主体,通过言语表达的交际内容是认知活动的对象。在言语交际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交际人所具有的认知心理状态,也就是人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包括人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积淀等。认知能力中的社会茶文化部分通过在该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言语交际活动得以沉淀,并在后面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发挥作用。对于研究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加强学生课上同教师的互动。教师应设置具体语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表达方式的使用,感受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6.

  [2]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東京:岩波新書,1973:34.

  [3]石黒圭.日本語は「空気」がめる社会言語学入門[M].東京:光文社,2013:219-220.

  [4]加藤重広.その言い方が人を怒らせることばの危機管理術[M].東京:筑摩書房,2009:120.[5]孙颖.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J].外语学刊,2011,(6):62.

  [6]周建安.论语用推理机制的认知心理理据[J].外国语,1997,(3):33.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