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的解读与规制

时间:2019年04月26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是以青年为主体,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于青年网络话语和行为的新型民粹主义,具有话语霸权性、群体非理性、叙事娱乐性的特点。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社会变迁中青年话语的弱化、政治参与中青年价值诉求的分化

  摘要: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是以青年为主体,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于青年网络话语和行为的新型民粹主义,具有话语霸权性、群体非理性、叙事娱乐性的特点。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社会变迁中青年话语的弱化、政治参与中青年价值诉求的分化、信息传播中青年亚文化的泛化正是其兴起的深层原因,这抨击着青年主流话语的表达、冲击着青年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截击着青年主流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运用恰当的方式规制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寻求青年主流话语的强势表达,提升青年主流价值观的情感共鸣,促进青年主流文化的纵深发展。

  关键字:青年,网络民粹主义,解读,规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互联网技术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趋势下,网络社会的兴起使得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活跃,青年作为网民的主体,既是网络的消费者又是享用者,极易受到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应运而生。因此,理性分析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透视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兴起的原因,分析“网络民粹主义”对当代青年的负面影响,对于合理规制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的理性分析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内涵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异域文化,在中国从来不缺少成长的沃土。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在古代,中国并不存在民粹主义词汇。民粹主义主要表现为平民主义,比如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墨子的“兼相爱”,老子的“无为而治”,虽然本质上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但都强调社会底层民众的意愿。20世纪初,处于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的中国为民粹主义的成长提供了沃土,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的快速步伐,社会思维的定势性、经济转轨的复杂性为民粹主义对中国改革的批判提供了口实,民粹主义逐渐在中国兴起。21世纪以来,互联网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的平等性、聚集性和偏激性,使得互联网天生就带有民粹主义倾向。[1]特别是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民粹主义与网络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异化”的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思潮,更是一种政治实践和社会心理反应。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网络民粹主义是社会底层民众积怨心理在网络空间中的非理性投射。从政治学的视角看,网络民粹主义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直接参与、直接民主为表象,打着建构“平民主体”的旗帜,以反精英、反权威、反人民为目的的网络政治实践。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年逐渐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体,互联网平台成为当代青年沟通和交流的场域。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7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0%。[2]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以青年为主体,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于青年网络话语和行为的新型的民粹主义,并逐渐地衍生为一种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

  (二)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的特点及表现

  对于当代青年来讲,互联网是青年学习、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青年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观点、陈述事实、挑战权威、追求认同,网络空间中青年的特点决定了青年易与民粹主义联姻,粘上民粹主义的烙印。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于青年网络话语和网络行为的新型民粹主义,不仅具有传统民粹主义草根性、偏激性、批判性、直接参与性等特点,而且展现出与传统民粹主义不同的特点。

  第一,话语霸权性,主要表现为以模式化和套路化的社会舆论抢占话语。“话语”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人可以通过话语表达思想、阐述观点、交流感情、从事实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既为青年表达观点、交流感情搭建了桥梁,同时也为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生成空间。随着网络民粹主义在青年中的泛化,青年民粹主义话语往往具有某种倾向性,“人民”成为了青年民粹主义话语的代言词汇。

  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经过网络的传播,往往会形成强大社会舆论,而社会舆论又以民意为主导。由于青年网民占据互联网的主体,所以在网络空间中青年网络民粹主义话语会形成压倒性的趋势,抢占话语的上风。在重大事件的舆论中,青年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诉求指向是十分明确的,代表社会底层民众的意见,这正如保罗.塔格特说的那样,“民粹主义之中有一个暗示性的中心地区的构想,人民位居于中心地区,民粹主义者赋予了人民以创造性和依靠性的作用。”[3]

  比如在杨佳袭击警察的事件中,杨佳受到80%网民的支持,还有的网民甚至以过激的语言批判警察,在这一事件中网络空间各种肆虐的谣言,半透明的信息所形成的社会舆论似乎比事件本身带来了更大的社会恐慌。网民往往以限制不同声音、谩骂、渲染等各种方式在社会舆论将话语强化,抢占话语,进而形成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抢占。

  第二,群体非理性,主要表现为以简单化和感情化的思维方式研判事实。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当代的青年提供了独特的表达渠道和表达空间,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青年围绕热点议题展开评论形成了群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网络社区。在网络社区中,青年群体对于热点议题的讨论展现了独立性和反叛性的性格特征,对于某些议题研判往往以道德是非为标准,缺乏一定的理性精神,这就使网络民粹主义潜移默化地与青年群体相连接。

  比如之前的“抵制日货砸车事件”,青年网民运用微博、微信转发,并对“抵制日货砸车事件”纷纷表示赞扬,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这不仅仅是以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分析事件的结果,还是以“爱国”名义进行不恰当行为的非理性行为,更是青年网络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的现实体现。这正如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等人一样,把“永恒的定理”“自然秩序”、“美德的统治”等概念看的比任何其他东西都重要,他们相信道德与良心可以使得所有爱国者都信奉同一个真理。[4]

  在网络公共事件中,青年群体往往基于一种道德理想,通过关注、发帖、评论,以情感对抗理性,作为网络公共事件的道德仲裁者研判事实,这既是当代青年群体情感宣泄的方式,又是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的一种现实表现。

  第三,叙事娱乐性,主要表现为以戏谑化和狂欢化的叙事方式寻求认同。在网络空间中,建构议题与叙事方式是紧密联系的,一个重大议题在网络上的传播,乃至成为社会舆论,都需要多样化的叙事方式。随着传媒时代的来临,娱乐化的产品和娱乐化的信息不断映入当代青年的眼球,青年饱受娱乐文化快餐的洗礼,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叙事的方式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娱乐文化的影响,这就为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青年在网络空间中的叙事方式往往带有娱乐性,运用围观、打油诗、写内涵段子等形式,掺杂着各种色语、污语吸引网民的眼球,为当事人贴上“罪恶”的标签,进行道德绑架。比如最近网上疯传的“教授性侵女学生”的事件中,通过娱乐化的叙事方式,往往不同的韵味,“教授”被叫做“叫兽”;这种娱乐性的叙事风格居然迎来了网友的大量点赞,可见网络民粹主义无边界、无底线的戏谑正在逐渐演变成一种流行符号。

  巴赫金曾说过:“狂欢是一种反抗霸权的力量,它建构了一个‘颠倒的世界’,使生活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暂时的游戏境界中,在诙谐的笑声中获得自我的释放。”[5]可见网络民粹主义的恶搞已经异化成为一种独立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力量,正在撕裂着网络空间。

  二、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兴起的深层透视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青年“网络民粹主义”已经不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青年群体中的风靡一定有其内在的机理。具体来说,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的兴起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民粹主义,社会变迁中青年话语的弱化、政治参与中青年价值诉求的分化、网络空间中青年亚文化的泛化正是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兴起的深层原因。

  (一)社会转型中青年话语的弱化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既给青年人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原有的社会利益矛盾和社会利益关系被逐渐打破,社会阶层逐渐分化,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社会矛盾往往在青年群体有不同的体现,青年群体在社会中被分化为不同的阶层,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被分为“新生农民工”和城市大学生,由于代际关系不同被分为“农二代”和“城二代”、由于经济地位不同被分为“穷屌丝”和“高富帅”。

  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不同阶层的青年所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这种由不公平的社会地位带来的社会差异,加剧了当代青年的压力,产生了社会焦虑。然而,在现实生活,青年宣泄焦虑和释放压力的场域是少之又少的,青年往往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为青年宣泄情感和释放压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青年弱势群体往往会为自己贴上“屌丝”的标签,用抖音、快手等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展示自己的生活近况,建构议题,引发争论,抗议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进而运用“人海战术”反精英、反官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网络民粹主义平民化的价值立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可见社会转型中青年话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弱化为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二)政治参与中青年价值诉求的分化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网民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观点、评论、点赞,这为社会生活中政治参与创造了一种新的形态。青年作为“互联网哺育的一代”在政治参与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已然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力量。在网络空间中,青年的价值诉求本身是与民主息息相关的,按照参与民主的理论,真正的民主应该是所有公民直接的、充分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民主。网络空间隐蔽性、虚拟性、快捷化的特点虽然为青年实现政治参与的民主诉求搭乘了顺风车,但也含混了青年的价值诉求。

  孟德斯鸠曾说过,民主在要求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权力之外,还要求“更多……即美德”。[6]这就是说,在民主存在的地方肯定存在政治美德,这正如前所述,民粹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追求美德的尝试,这不难看出,民主本身蕴含着民粹主义的基因条件。在网络空间中,青年作为朝气蓬勃的一代敢于发表观点,陈述事实,推动着青年的政治成熟,展现了青年追求民主的价值诉求。

  但是由于青年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自身理论素养的不足等原因,使得青年群体往往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产生盲目从众的行为,进而将官与民、精英与大众相对立,含混民主与民粹的释义,分化青年政治参与的价值诉求,从而为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的兴起提供论据支撑。

  (三)信息传播中青年亚文化的泛化

  青年亚文化是指由青年群体创造的、与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所代表的是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因而具有边缘性、时代性和反抗性的特点。[7]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以独特的方式吸引着当代青年,已然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青年在网络空间中不用考虑太多,甚至可以将不成熟、不理性的观点完全表达,青年不仅仅是青年亚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而且更是青年亚文化的享用者。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快手、抖音、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软件成为当代青年沟通交流的首选方式,这使得青年亚文化在信息传播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和某个阶层,青年主体的外延逐步扩大。青年在亚文化观念的影响下,运用戏谑化、娱乐化、大众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寻求认同。

  比如最近在抖音短视频中被封杀的“温婉”,视频中完全没有正能量,满满的“吐槽”社会,那些为“温婉”找理由的网友评论说,“我靠本事傍上的大款,改变的生活”。当然青年亚文化在信息传播中的泛化不仅仅如此,信息传播中出现的诸如宅族文化、恶搞文化、迷文化、吐槽文化、饮食文化、恋爱文化、舞文化、宠物文化等各种类型的青年亚文化,既为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文化营养,又为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舆论场域。

  三、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的规制策略

  2016年以来,伴随着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等事件的频繁发生,世界范围内民粹主义风潮在欧美国家愈演愈烈。当前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是一种内生型形态,更多表现在各类舆情事件和网络舆论中,青年作为网民的主体,深受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因此应采用恰当的方式遏制网络民粹主义的风靡,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规制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现象。

  (一)将构建热点议题与引导网络舆论动向相连接,寻求当代青年主流话语的强势表达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空间中一个热点议题往往会引发青年网民的激烈讨论,进而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在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下,网络空间不良的社会舆论培植了青年反政府、反精英的话语,进而形成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独占,压缩青年主流话语的空间。为此,必须将引导网络舆论动向与构建热点议题相连接,寻求当代青年主流话语的强势表达。

  第一,增强主流媒体在青年关注议题选择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原青年的话语主体性。在网络空间中,青年关注的议题往往具有前瞻性、娱乐性、大众性、爆炸性。主流媒体应及时关注青年的议题,将青年关注的议题用符合青年自身特点加以表达。比如青年关注网络游戏的议题,那么主流媒体就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设计网络游戏的议题,引导广大青年参与对网络游戏议题的讨论中,举行网络空间中的真人辩论赛,网络征文都是吸引青年眼球的不错的选择,进而对青年的议题进行引导,还原青年的话语主体性。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引导网络舆论,建立网络舆情干预机制,提高青年的主流话语权。网络空间中的社会舆论是网络空间的晴雨表,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数字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为引导网络舆论提供了技术支持。

  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加强对青年网民意识的演变趋势的研究,及时发现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的舆情苗头。另一方面应培养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生发能力,在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培养方式中有意识的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在网络空间实践中的培养环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分类处理不同形式的青年网络民粹主义的能力,强势表达当代青年的主流话语。

  (二)将提高网络道德理性与普及民主观念相连接,提升当代青年主流价值观的情感共鸣

  心理和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心理基础。没有正常的心理和情感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过正常的精神生活。[12]伴随着网络民粹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风靡,青年在网络空间中的非理性表达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网络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合流。为此,必须将提高青年网络道德理性与普及民主观念相结合,提升当代青年主流价值观的情感共鸣。

  第一,注重培养当代青年的理性思维方式和理性精神,满足当代青年合理的价值诉求,发挥网络道德理性对于青年的“软约束”。在网络空间中,当代青年往往诉诸于道德的价值诉求,对于某些热点事件往往运用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去评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青年的道德审判。

  为此,当代青年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辨别道德与理性的关系,禁止将网络民粹主义标签化,增强辨别是非的判断标准;政府应着力培养具有理性精神的青年网络议题评论员,贴近青年网民的思想实际,将‘大理念’变成‘小故事’、将‘大道理’变成‘好声音’,最终将网络道德理性评论作为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精神的“利剑”。只有形成二者的合力,才能满足当代青年的价值诉求,培养网络空间中的理性青年。

  第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普及民主观念,促进青年的心灵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普及民主观念的前提,政府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不断提高当代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辨认民粹与民主的本质区别,并正视和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使得互联网成为发扬民主的新渠道,增强青年的民主获得感和存在感,促进青年心灵和谐。

  (三)将加强网络秩序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相连接,促进当代青年主流文化的纵深发展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逐步成为区别于自然界和现实世界的人的实践场域。当代青年在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下,网络空间成为青年吐槽、狂欢、戏谑的游乐场,网络空间秩序受到了践踏,这严重的阻碍了当代青年主导文化的纵深发展。因此,必须将加强网络秩序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相连接,促进当代青年主导文化的纵深发展。

  第一,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青年主导文化社区,增强网络秩序自觉。网络空间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执行环节的真正落实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关键。为此,政府应充当“把关人”的角色,着手制定关于网络空间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具体细则,建立网络信息纠察队伍,警惕网络民粹主义污名化和夸大化的诉求,寻找言论自由与合法之间的平衡点,划定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用法律的“硬约束”规范不良的网络行为。

  第二,开展内容丰富的青年网络文化活动,在网络空间中建立青年与民粹主义思潮的缓冲带。青年网络文化活动是发展当代青年主流文化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在网络空间中建立青年主流文化社区,发挥青年领袖的榜样示范作用,区别青年主流文化与网络民粹主义的本质区别,比如《马克思是对的》,这是以通俗的对话为主体的节目,

  既宣传了青年马克思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又增强了当代青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当然,在发展青年主流文化的同时,要注重防范网络空间中的山头文化、码头文化,不断地加强网络秩序自觉。

  参考文献:

  [1]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2010-2014年社会思潮动向》,《人民论坛》,2015年第1期。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登录自(https://item.btime.com/m_2s22ucn281s.)。

  [3](英)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袁明旭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4]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5](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3页。

  [6]陆士桢、郑玲、王骁:《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一个社会与青年共赢的重要话题》,《青年探索》,2014年第6期。

  [7]李金华、李永利:《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科教文汇》,2018年第5期。

  相关哲学知识阅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征稿哲学论文吗

  经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是哲学社会科学版,该刊是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所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哲学论文。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走正确的办刊思路,正规出版刊号是62-1185/C,新闻出版总署可查。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