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资源拼凑视域下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生成机理探究

时间:2021年01月13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 要: 资源是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重要基础,民办高校成长的过程就是资源不断积聚的过程。以资源拼凑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深入分析国内现阶段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发展策略,可以从中剖析民办高校如何整合集聚资源、摆脱资源短缺困境、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用的

  摘 要: 资源是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重要基础,民办高校成长的过程就是资源不断积聚的过程。以资源拼凑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深入分析国内现阶段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发展策略,可以从中剖析民办高校如何整合集聚资源、摆脱资源短缺困境、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用的过程,从而洞察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生成机理。由于民办高校在资源累积、资源获取等方面相较公办高校均有着“先天不足”,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其所追求的往往不是资源的最优化,而是在拼凑过程中产生的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主要集中体现在财力资源拼凑、 硬件资源拼凑、人力资源拼凑、学术资源拼凑、政治资源拼凑等方面。

  关键词: 资源拼凑; 民办高校; 财力资源; 硬件资源; 人力资源; 学术资源; 政治资源

教育发展研究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 长点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经过改革 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从一棵棵稚嫩 的幼苗逐渐成长为高等教育园地中的参天大树, 蔚为壮观。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 至 2019 年底,共有民办高校 757 所,占全国高校 的 28%,本专科在校生 709 万人,占全国本专科在 校生的 23%,硕士研究生在学 1865 人。2000— 2019 年,民办高校数量增长了 17 倍,在校生数增 长了 50 倍[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 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 “到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 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 才强国。”毋庸置疑,在校生占全国高等教育近 1 /4的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正如美国马里兰大学伯恩鲍姆教 授所说,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真正需要的其实并不 是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而是更多的世界一流的 理工学院、世界一流的社区学院、世界一流的农业 学院、世界一流的教师学院,以及世界一流的区域 性州立大学[2]。 因此,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 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有利于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加快实现从教育大国 到教育强国的跨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兴起

  改革开放后,民办高校兴起,民办高校办学者 在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和资源有限性的前提下,采 取各种有效策略,突破了资源瓶颈,有效推动了民 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我国民办高校整体仍然处于高等教育体系的 洼地。但是已经出现了少数民办高校脱颖而出 “洼地崛起”的现象,例如,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 设目标的西湖大学揭牌成立,吉林外国语大学成 为我国第一所由学院升格为大学的民办高校,由腾讯联合创始人陈一丹先生创办的武汉学院等民 办高校部分专业进入本一批次招生,等等,均显示 出我国少数民办高校已经在高等教育舞台崭露头 角。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呼吁重点 扶持建设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声音日渐高涨。

  全国 10 所知名民办高校发起成立了建设高水平 民办大学战略合作联盟。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 教育专业委员会给教育部提交了关于建设中国高 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议函,教育部指导成立了非营 利性民办高校联盟。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有提交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 的相关提案。可见,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已成为我 国广大民办高校的强烈呼声和内在诉求。在建设 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国家层面的高水平强校建 设工程中应有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地位[3]。

  大学理性、物质基础、治理模式是一流大学的 三个构成要素,“大学是需要靠消耗大量资源以 支撑的贵族型学术组织,对巨大资源的依赖是一 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基础”[4]。一所大学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集聚资源、整合资源、利用 资源的过程。无论是基于办学者的创业者精神, 还是形成联盟后的协同效应,其背后蕴藏的都是 民办高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资源的愿望。由于民 办高校相较公办高校普遍呈现出“起步晚、资源 少、社会认可度低”等特征,所以,面对高等教育 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在尽力争取资源的前提下, 尽可能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用,从而为自身生存争 取发展空间,是民办高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高水平民办高校的案例解剖,探讨办 学者及相关团队如何在资源获取能力不足的前提 下,实现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目标,从而为分析我 国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生成机理提供启示。

  二、资源拼凑: 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生成的理论视角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 功能,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消耗型机构,“企业与学校相比,企业水平越高,赚钱越多; 大学水平越高, 花钱越多。资源既是教育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大学与社会互动交换的载体。大学三大功能 的实现都要靠资源支撑”[5]。资源约束是创业过 程中企业或组织要面对的首要困难,因此,“资 源”( Resource) 这一概念在当前的企业研究、组织 研究和战略管理等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产 生的 资 源 基 础 论 ( The Resource - Based Theory, RBT)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 主导理论。

  传统的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各 种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内部资源是企业的增长 动力和源泉。费佛尔和萨兰奇科创立的资源依赖 理论,强调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组织生存需要 资源,会和环境进行互动[6]。随着对“资源”的进 一步认识、对资源环境理解的加深以及对行动者 能动性的发掘,资源—组织关系的研究已从资源 基础论转向了更为强调组织及其成员有限理性的 资源拼凑理论( Resource-Bricolage Theory) 。 无论是资源基础论,还是资源依赖理论,两者 均强调的是资源的固有属性,而在资源拼凑理论 视角下,“资源”更具灵活性,资源的“异质性”成 为了思考的起点。

  在强调“资源异质性”的前提 下,特德·贝克( Baker) 和里德·纳尔逊( Nelson) 将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提出的“拼凑( bricolage) ”概念引入到创业研究中来,发现利用手头 现有而常被忽视、遗忘的实物资源、社会资源、制 度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价值, 创建了创业资源拼凑理论[7],认为通过资源的拼 凑与重构实现“无中生有”,其中主要涉及三个概 念: 一是手头资源,即创业者本身就具备的不必通 过交换形式从外部整合搜寻的资源; 二是将就使 用,创业者利用手头资源把握机会,使手头资源发 挥出新的功能、新的价值; 三是资源重构,体现创 业者主观能动性,根据创业目的灵活配置资源[8]。

  由此,透过资源拼凑理论可以看到,资源拼凑 并不否认异质性资源的重要性,但是更关注资源 的构建与突破约束,其发展动力更多取决于创业 者随环境需要组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组合效用。 通过引入建构主义思想,资源拼凑理论结合了行 动主体的能动性,强调的是新企业或新生组织创 造性地利用现有资源,以更低成本和更快响应速 度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9]。事实上,实证研究已 经表明,新企业对各种“零碎的、被忽视的、甚至 被拒绝资源的选择性拼凑”可以产生单一资源无 法实现的价值[10]。

  我国民办高校诞生于改革开放大潮中,是高 等教育领域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在市场化的语境 下,民办高校与诞生于科层制体系内的公办高校 截然不同,而与创业企业有相似之处,都面临着新 生弱性的问题———即合法性不足、信息不对称、绩 效记录不完整等[11]。在政策约束和资源约束的 双重挑战下,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企业创业者一 样,大多都因为资源问题而难以开发创业机会,由 此导致民办高校和创业企业难以有效吸引外部资 源流 入,也难以对内部资源实现创造 性的利 用[12]。作为资源短缺型组织,发展历史较短的民 办高校并不具备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和难 以替代的竞争优势,它们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 下获得生存与成长,对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提出 了新的挑战。突破资源束缚,不断集聚资源,成为 民办高校迈向高水平的必经之路和核心任务。在 这一背景下,由资源基础论发展而来的资源拼凑 论为我们考察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生成机理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视角。

  目前,学术界对于民办高校资源配置、资源不 公、资源整合、资源短缺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给予了 一定关注。譬如,邬大光认为,高等教育供给不足 的“卖方市场现象”为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和民办 高校发展提供了空间[13]; 柯佑祥认为,民办高校 的资源配置普遍不足,对单一市场的依附性和公 共财政的缺位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14]; 王 元璋发现,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兼职教师 多、流动性大等一系列问题[15]; 桂丽指出,教育资 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分配不公是制约 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16]。

  既有研究为分析 民办高校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但是,对于如何获 取资源、集聚资源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资源 拼凑视域入手,正好可以打开民办高校资源集聚 过程的“黑箱”。 如前所述,从资源拼凑理论出发,任何组织现 有资源的价值都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组合方式 的不同发挥出不同的功效。同时,基于“常人方 法论”的研究也显示了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者总 是倾向于追求“满意决策”而非“最优决策”[17]。 在这种逻辑下,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往往是通过采 用“将就策略”,强调对转瞬即逝的机会的识别, “开展兼 具 选 择 性 与‘破 坏 性’的 创 业 拼 凑 活 动”[18],从而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 创业活动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情境,同样基于“资 源异质性”前提的另一个重要概念———组织间依赖 构成了支持社会创业的基础之一。

  由于资源在不同 组织中根据组织成员的组合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 用,组织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换就有了十分重要的价 值,研究者们由此构建起了一套以资源为纽带的组 织间合作框架,从而揭示了组织发展过程中与其他 组织形成的联动关系。彭罗斯( Penrose) 指出,企业 中具有互补性、稀缺性、难以交易性、不可模仿性和 耐久性的资源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19]( P28) , 这在强调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指明了企业 间进行资源交换的必要性。 资源的有限性是民办高校创业者所面临的客 观状态,如何运用这些有限的资源,和创业者的主 观能动性密切相关。创业者动用“手中的计策” ( knowledge at hand) [20]( P126) ,即与自身常识、知识 水平和职业经历相结合,随机应变,以不同方式拼 凑现有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用。

  优秀的大学通常是优质资源堆积而成的,往往集聚了 充裕的经费、先进的仪器、一流的设施、著名的学 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源短缺和资源获取 能力的不足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创业 者需要采用创新的方式来获取资源、使用资源,遵 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有较为超前的共享发展理 念,借企业之需,借政府之策,借名校之人,借发展 之机,向公办高校“借”资源,向地方政府“争”资 源,向市场“抢”资源,向校友“挖”资源。有学者 发现,只有普通资源的企业通过结合、复合、整合 的手段能将普通资源产生出不普通的绩效效果, 提出“复合基础观”[21]。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发展 正是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拼凑整合、创新运用,从 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资源拼凑策略的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是一种贴近现实、适合用于探索复 杂情景的研究方法。案例的选择应坚持典型性, 数据来源遵循“三角资料”检定法,来源于多个信息渠道,互相验证。本研究以吉林外国语大学、浙 江树人学院和黄河科技学院作为案例研究的对 象,采取理论驱动型案例研究,结合已有的资源拼 凑理论建立分析框架,然后验证和发展理论,试图 理清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的资源拼凑策略。

  ( 一) 案例背景 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多种多样,其中捐 赠办学模式、国有民办模式、个人举办模式是三种 典型的发展模式。吉林外国语大学、浙江树人学 院和黄河科技学院正好对应着三种模式,三所民 办高校均是现阶段高水平民办高校的代表。 吉林外国语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国家正式批准 设立的具有本科、研究生招生资格,从学院升格为 大学的民办高校。该校举办者将学校所有资产全 部捐献给社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被吉林省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 位立项建设高校。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 50 所典型经验高校”,近年来英语专四通过率始 终保持在 80%以上,在外资或合资企业就业的学 生比例超过 50%。

  ( 二) 外部资源拼凑的主要路径

  外部资源是民办高校生存与成长的源泉,充 足的外部资源是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必要保障。主 要包括从政府、银行、高校、企业等获得的资源,如 政治资源、财力资源、公办高校资源、企业资源、行 业资源等。其中,政治资源和财力资源( 资本市 场融资、银行借贷、政府资助、集资、募捐等) 尤为 重要。民办高校属于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诞生的 “新事物”,因此,办学者在举办过程中尽力通过 市场和非市场两条路径去获取必要的办学资源,与外部的社会网络形成紧密的联系,获取外部资 源的主要目标在于为学校谋求生存空间和发展 空间。 吉林外国语大学通过借助政府资源、争取经 费资源、整合国际教育资源等方式,在构建自身办 学特色的同时,也构建了其他民办高校难以取代 的地位。

  一是学校创始人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省 妇联副主席等政治身份,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例 如,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学校视察,给予高度 评价; 学校通过司法公证将资产捐赠给社会,被吉林省政府列入“省重点高校”; 吉林省财政连续 3 年安排专项资金,每年2 000万; 承担国家教育体 制改革———“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 试点任务; 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 工程”。二是该校加强与外界的合作联系,创新 合作形式,开设各类合作项目,实施校企合作( 如 一汽大众等) 、校校合作( 如天津外国语大学等) 、 校政合作( 如省外办、市外办等) ,保障学校健康 持续发展。三是加强与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大力开发国际合作项目,目前已与 30 多个国家和 地区的 150 所高校和机构合作交流,仅 2019 年就 引入 40 多门国际课程。

  四、资源拼凑视域下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生成机理

  一部民办高校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 史。创业是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演变的机会驱动 行为过程,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导致微观创 业行为异质性的根本原因[22]。异质性资源和资 源转化是创业的两个基本条件,组织成长依赖内外部资源的积累,内部积累主要受创业者对资源 自身价值以及转化价值的理解影响,外部资源主 要受创业者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影响[23]。社会 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使社会创业更易于建立稳定 的外部网络环境,从而吸引外部资源与关注。

  社会创业的资源类型可以大致划分成工具性的外部 资源和生产性的内部资源两大部分。对初创企业 来说,重要的是资源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资源的重要性在于其稀缺性。萨伊认为“企 业家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 到较高的地方”,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最大限度的 生产率和实效。这不仅适用于私营部门,也适用 于公共部门和第三部门,有胆有识的校长用新的 方式 来 使 用 资 源,创造最大限度的 效率和效 能[24]( P4-5) 。

  民办高校在迈向高水平的过程中资源拼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财力资源拼凑 我国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学费收 入,多元筹措办学经费是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 基本保障。经费资源开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着手: 一是扩大学费收入。学费收入是民办高校最 主要的经费来源,发展初期举办者白手起家,只能 通过收取学费的方式维持学校的运营,即“以学 养学”。随着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不断放开,为了 增加收入来源,应对办学成本上升的压力,民办高 校申请政府部门放开收费管制,部分省份已经允 许民办 高 校 实 行 市 场 调 节 价,自 主 定 价,优 质 优价。

  二是增加资金投入。举办方的资金主要用于 学校的起步阶段和追加投入。中国农业大学第一 任校长乐天宇在创办九嶷山大学( 湖南九嶷职业 技术学院的前身) 时把“文革”后国家补发的 5 万 元全部作为学校开办经费。由于民办高校的创办 模式多种多样,不同举办方的投资情况有所差异, 有的从办学结余中加大投入,有的从企业利润中 追加经费投入,有的采取增资扩股加大投入。

  三是争取政府财政支持。高水平民办高校擅 于寻求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直接支持主要是政府生均拨款、专项资金等。陕西省自 2012 年起连续 5 年每年设立 3 亿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专项资金,每所民办本科高校每年平均获得3 000 万元财政支持,2016 年陕西省政府又将专项资金 提高到每年 4 亿元; 重庆市财政对民办本科高校 和民办高职分别给予生均1 700-2 000元、1 300- 1 700元的拨款补助; 上海市对民办高校按照年检 情况给予每生每年 500-2 000元补助。间接支持主 要有 税 收 优 惠、土 地 划 拨、学 生 资 助、贷 款 贴 息等[25]。

  四是寻求社会捐赠。国际上私立高校的发展 大多依赖社会捐赠及公益组织的支持,如韩国的 私学振兴基金会、日本的“私学振兴财团”等。美 国众多私立大学的办学经费中,学费、社会和民间 的无偿捐赠以及政府的财政资助差不多各占 1 /3 [26]。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得到社会捐 赠的机会很少。

  但近几年随着民办高校社会声誉 的提高,一些资金雄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开始向民办高校捐赠。如 2016 年马化腾通过“湖北一 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向武汉学院捐赠 1 亿元, 2018 年西湖大学通过西湖教育基金会筹集捐赠 资金 6.94 亿元[27]。 五是银行贷款。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获 得政府拨款及社会捐赠不多,举办方投入有限,随 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办学成本的提升,投资方和学 校缺乏运营资金,就会寻求银行贷款。如陕西省 民办高校发展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通过学费 质押,扩大招生规模,然后用学费偿还债务,解决 了资金短缺难题,校银合作有力支撑了民办高校 的发展壮大。

  ( 二) 硬件资源拼凑

  坚持硬件先行,奠定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基本规律。民办高校在创建 初期偏重于硬件建设,因为“场地就是生源”。如 陕西民办高校高地现象正是因为其从建校开始就 重视“根据地建设”,“滚雪球”式扩大办学场地, 建设基础设施,从而吸引更多生源。改革开放后 最先起步的第一代民办高校,都是在没有资金、没 有校舍、没有教师队伍的“三无”背景下发展的, 生存极其困难,很多举办者只能依靠租赁办学场 地,购买闲置的土地和场所,选取偏远的办学地 址,有的民办高校甚至一年要搬迁两三次。他们 通过多种方式拼凑资源,使用低成本的设备,租用 共享其他高校实验、实训资源,整合资源以实现新 目的。例如,西安欧亚学院的校址原本是一个养 鸡场,三江学院的校区使用的是小产权房。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学术理论刊物。反映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规划、教育体制、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问题。主要栏目有决策参考、研究性学习、热点论丛等。读者对象为各级务类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人员、校长、教育科研人员、教师等。

  五、反思与总结

  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积淀和奋进,从而在硬 件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学术资源、政治资源 等方面筑牢基础,不断向高水平迈进。通过本研 究,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EB /OL].( 2019-12-31) [2020- 08 - 16]. http: / /data.stats. gov. cn /easyquery. htm? cn =C01.

  [2] Birnbaum,R..“No world class university left behind”[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07( 47) .

  [3] 徐绪卿.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若干思考.教育发展研究[J].2012( 7) .

  [4] 眭依凡. 关于一流大学建设与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J]. 中国高教研究,2019( 5) .

  [5] 刘献君.大学战略规划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高等教育研 究[J].2020( 7) .

  [6] Preffer,Jeffrey & Gerald R. Salancik.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7] Baker T. and Nelson R E.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 Admin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 3) .

  作者:阙明坤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