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试论如何对当代大学生利益观正确引导

时间:2018年10月27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如今当代大学生利益观既深受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影响,又受到中国的传统利益观及西方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影响。利益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引导利益观,现实中利益的实现和遵循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大学生利益观存在功利性、狭隘性和偏差性等。

  如今当代大学生利益观既深受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影响,又受到中国的传统利益观及西方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影响。利益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引导利益观,现实中利益的实现和遵循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大学生利益观存在功利性、狭隘性和偏差性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利益观,提高大学生的利益认识水平、利益协调能力和利益实现能力,并引导大学生学会利益共享。

  [关键词]利益观,价值观,道德观,大学生素质

马克思主义研究

  大学生的利益观是否正确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方面,利益决定思想,大学生的利益追求和利益实现直接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思想反作用于利益观,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过来引领其利益观和利益的实现。同时,大学生的思想之间有着密节联系,如利益观与价值观、道德观。利益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反过来引导利益观。利益也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对利益同样具有反作用。

  鉴于利益观在大学生成才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此重要的地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而正确的利益观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受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利益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本文认为,大学生在利益实现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到利益实现和遵循道德的辩证统一。

  要解决好大学生如何认识自己的利益,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以及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根本性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还应善于利益分析,纠正大学生追求利益过程中的思想偏差和不良现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使之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一、关于利益观的相关理论

  本文侧重从个体的利益观及利益关系的角度来梳理提炼相关的利益理论。对大学生利益观的影响起主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进行简述,也述及对大学生利益观有一定影响的中国的传统利益理论及西方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

  (一)中国的传统利益观

  中国的传统利益观往往侧重获利的合理性,而西方偏重利益的合法性。中国传统利益观有代表性的主要为三种观点。儒家学派主张重义轻利,个人利益需服从社会利益。杨朱学派强调“重生”“贵己”奉行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韩非奉行比较极端的利己主义,认为人性“好利恶害”,奉行“趋利避害”的行为准则;荀子虽然认为性本恶,却主张“化性起伪”,改变自利本性,比较一致的是,他们主张社会利益、公共利益要服从私人利益。墨家学派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主张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互联系与促进。“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二)西方的利益理论

  西方的利己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伊壁鸠鲁、霍布斯、斯宾诺莎等。伊壁鸠鲁把幸福快乐作为最大利益。他说:“当幸福在时,我们便拥有一切,而当幸福不在时,我们便尽力来谋得它,所以一个人思虑到产生幸福的事物,是应该的。”[1]101他主张追求适度快乐,并通过相互间建立契约,通过建立政府来维持公正,以解决利己利他的矛盾。霍布斯认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是人的本性———实现自我保存。他提出“自然法”理论,通过订立契约和国家法律权威来解决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不主张为自利而践踏道德和法律。斯宾诺莎把利己和竭力自保视为自然最高法律和权利。

  出于利己的目的,用理性来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利益矛盾。“假如人人皆能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这样,每一个人就都可以获得他的自然权利而不致丝毫损及别人。”[1]199具有合理利己主义的因素。在个人主义中,亚当·斯密以“经济人”假定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导出“自利最大化”的利益观。他认为,自由主义能做利益的调节器,自由竞争的市场能自行解决个人同他人或公共利益的关系,即“自动公益说”;并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来阐述个人利益的内容。约翰·穆勒奉行折衷主义,他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认为“世界利益是个人利益合成的”[2]。

  用“合成说”来协调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的冲突。约翰·穆勒判断利益既有个人标准,又有社会标准,利益调节同时发挥个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作用。哈耶克把自由主义当成利益观之基础,他“赞成尽可能地运用竞争力量作为协调人类各种努力的工具,而不是主张让事态放任自流”[3]。强调市场机制优于计划机制,强调政府在利益形成中的作用,尽量多用社会自发力量,少用强制手段;政府干预短期似乎有利,长期有害;但长期利益优于短期利益,自由比利益重要。哈耶克同时主张真个人主义,批判和反对假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强调生命的价值和突出个人利益,有其合理性;但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只顾自己或个人的利益,不顾及社会或他人利益,有的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或将社会利益看作个人利益的简单加法,未能处理好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休谟的功利主义利益观把利益作为计算的基础,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应当制订规则,但不符合利益的规则不应当遵循;同时以功利和效用的标准来看待正义原则。休谟根据正义原则和人性来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人性自利是利他的基础,将利己利他的矛盾放在人性内部解决。

  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以苦乐为标准来进行利益计算。“自然使人降生在一个快乐和痛苦的帝国中,我们的全部观念莫不来源于快乐和痛苦;我们的所有判断,人生的所有决定,莫不与快乐和痛苦有关。”[4]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功利最高原则,其实质是把个人利益当作道德的基础;把社会利益当作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脱离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就是一种虚构。功利主义利益论者把视角扩展到整个社会,兼顾到行为涉及的所有人的利益,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其把利益作为功利的计算,“公共利益”过于抽象,公平问题又被忽视。

  西方的集体利益论者把集体利益作为个人利益的最大保障,限制某些个人利益最终也是为了整体利益最大化,最终也是符合个人利益的。调节利益关系的代表人物,以利益为调节机制,如奥尔森、乔·B·史蒂文斯的利益观;有以制度为调节机制的;如康芒斯、诺斯等的利益观;甫慈伯利、麦克库洛赫、加尔布雷斯等的利益观则倡导公共利益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187马克思认为,对利益的追求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促进了人本身的成长发展;对利益的诉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在各种利益中,物质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任何时期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发展,必以先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个人利益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6]86。

  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和社会的特殊利益,但这种利益要受到一定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利益随时受所属阶级的集体影响,集体应该是自由独立的个人组成。在无产阶级集体中,“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6]84。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273。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真正的解决。中国共产党一切为着人民的利益,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对于个人利益,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毛泽东格外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与国家利益,同时也关心个人利益和尊重个人价值。他在《论十大关系》中,主张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发挥三者的积极性。邓小平指出:“要切实保障集体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合理利益。”[8]

  在根本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个人从属于集体,集体高于个人;但集体主义并不否定个人利益,主张用集体主义原则协调个人、集体、国家间的利益关系。

  二、利益观与价值观、道德观之关系

  (一)利益观与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关系,当客体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它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对该主体而言,它就是无价值的;这种价值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价值观即是对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利益是主体的需要内容及其满足;简单说来,就是好处,这种好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尽管利益的实现表现广泛,但物质利益始终是其他利益的核心和基础。利益实质上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利益观就是对利益的根本看法,也是个人或组织对利益的基本立场、态度和看法。“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9]

  利益关系决定价值大小,说明利益关系是价值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不能离开人的利益需要去谈论价值问题。利益乃价值之基础,人们一直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评价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价值关系与利益关系是不可分的,人们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要作出价值评判。崇尚价值是为了获取利益,获取利益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价值。在实践中,价值与利益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大学生利益观的局限性

  大学生利益观总体上是积极的。他们基本上能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多数人认为国家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私人利益不能损害公共利益,能理性处理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但大学生利益观也表现出功利性、狭隘性和偏差性等局限性。

  (一)功利性

  大学生利益观上的功利主义随处可见。在学习上,平时选课以老师给分高低作为重要标准,以课程的“有用性”来决定是否选择和决定具体的学习态度;喜欢应用性强、技能型强的课程,而那些人文性、理论性课程则备受冷落;重考试成绩、轻学习过程,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考各类证书上;部分学生逃课去实习,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在人际关系上,少了些互帮互助,多了些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因子,将等价交换原则泛化;在与同学交往上斤斤计较,重利轻义;在与老师的交往中,重利轻情,学生更关注教师在课程成绩、论文及评优等方面的相关性、有用性,师生关系被“物化”和“工具化”。

  在政治上,漠视政治学习,以政治前途和好的就业去向作为入党动机。在择业上,以高薪和待遇好为主要标准,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究其原因,西方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和一些企业的唯利是图,社会浮躁的心态,大学的教风学风与校园文化,中学时期高考指挥棒及家庭教育的唯分数论等,都对大学生的功利性产生较大影响。

  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利益,服务学生利益,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利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利益观。帮助学生在认识和实现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提高道德境界、提高各项能力素质;努力实现人的最高利益价值———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一)提高大学生的利益认识水平

  1.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民利益和大学生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大学生必须勤奋诚信、互助友爱、奉献担当。虽然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187,但是利益不是唯一。

  况且利益本身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重利轻义或者完全忽视个人利益都是片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结合”至今有他的现实价值。利己主义者、极端个人主义者、拜金主义者等,最终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还会损害社会的利益。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最大的利益。对社会的贡献和事业的发展高于个人利益,要引导大学生追求正当合理的物质利益,同时更注重确立超越物质利益的价值理想,防止过于狭隘和功利主义。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核心利益和利益关系。

  大学生因生活体验和眼界所限更重视容易实现的近期利益、局部利益、非根本利益和物质利益,而容易忽视格外重要的长期利益、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精神利益。在这种情景下,一要教育学生前者是需要的、也是重要的,但后者重于前者。二要教育学生在利益实现过程中不能因小失大。不为争取助、奖学金而损失诚信价值,不为夺取不当荣誉而损害同学情谊,不为实习缺课而损害制度价值及知识的系统性;不为蝇头小利而损害道德准则,不因急功近利而损害长远的根本利益。三是要让学生明白发展利益是大学阶段的基本利益。

  拥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成为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是大学阶段的核心利益;而最终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既是大学阶段的最高利益目标,也是人生的战略利益。

  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共同财产,进行联合劳动,社会占有共同产品;其实质是不断增进全体人员的共享利益。利益共享是社会主义核心的利益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利益共享也未必使利益分割或利益减少;理念的先进和科技的进步,使利益的共享变得更加可能,更加广阔和深远,且增加整体利益和规模效应。“共享单车”模式,不仅使单车使用从独占到共享,且更大程度地节约了资源、方便了出行,提高了效率,增大了整体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平等、社会分工与利益差别、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等,使利益共享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且越来越达到更高的水平。

  一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偏狭与自我,在利益关系上表现出的自私自利、利益独占与排他性等,体现出较强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这归咎于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关。我们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对利益共享形成深刻认识,把握利益共享的内涵,形成利益共享的意识,树立利益共享的价值导向。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尊重他人的利益。

  利益共享伴随着人与人互爱、互信与互尊,互利、合作与妥协;利益共享的过程既是大学生意志品格的磨炼过程,也是人格的完善和德性的提高过程。再次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做到知行合一。从利益的独占到共享,从对排他性利益的争夺到相互礼让,从利己自私到利他互助,这必然要求大学生克服诱惑,宽广胸怀,提升境界。知易行难,利益共享重在行。要帮助大学生深化理性认识、榜样示范引领、丰富活动实践,反复磨炼;让分享成为一种习惯,在共享中获得快乐,使共享成为一种品格。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哲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约翰·穆勒.功利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19-20.

  [3]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0-41.

  [4]边沁.立法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7.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3.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相关期刊推荐: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全国唯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体系为宗旨的大型学术理论刊物。本刊面向现实、面向当代,刊登探讨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论文,提供丰富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信息,是一切从事教学、科研和宣传的理论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党政干部以及所有关心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人们的忠实朋友。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