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基于空间视角的经济林产业集聚分析

时间:2022年04月24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目的】揭示我国经济林产业当前集聚的关联性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导向政策,提升经济林产业的集聚效应,实现经济林产业乃至整个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根据产业集聚理论,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测度我国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

  摘要:【目的】揭示我国经济林产业当前集聚的关联性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导向政策,提升经济林产业的集聚效应,实现经济林产业乃至整个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根据产业集聚理论,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测度我国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分析经济林产业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结果】2014—201 年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状态;各省份的集聚类型变化不大;苏、皖、浙、沪、闽、赣、湘表现出显著性的高值集聚,冀、宁基本呈现显著性高低集聚,而甘、青、新地区表现出显著性低值集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林业产业总产值、经济林加工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林业旅游与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林业法人单位数、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提升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较大,而人均主要经济林产品产量、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乡村林场个数与经济林产业集聚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结论】推进经济林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挖掘经济林文旅康养等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内涵;加强技术要素渗透力度,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依据各省林业建设优势,积极调动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经济林产业,产业集聚,集聚效应,集聚影响因素,空间滞后模型

林业经济

  经济林包括工业用油、食用油料、淀粉类干果、油脂类干果、香调料、饮料等 7 大类,形成 60 余种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的重要分支,现种植面积已达 174.79 万公顷,占人工林总面积的 40.7%,成为仅次于防护林的第二大林种。在 2017 年的种植与采集的产值达到了13922 57 亿元,占林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达到 59.59%,成为林业产业中极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当前经济林产业管理粗放,产品附加值低。

  经济林产品加工的产值为 5026 85亿元,仅占林业第二产业产值的 14.81%,产品转化能力严重不足,经济林整体产业链无法延伸。加之经济林产业规模小、产业趋同化现象严重,导致经济林产业资源大量浪费,竞争力水平较低。同年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等国家重点领域森林产业,并要求各级政府将经济林产业定位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替代产业 ,从确保国家粮食和油料安全供给的高度落实经济林产业的部署工作,同时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过程中取消了对经济林的占比限制,在符合发展条件的地区优先使用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林种。

  可见,经济林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林农致富增收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学者运用区位商对黑龙江各地市的林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研究视角更偏向于分析林业产业集聚对投资、消费及贸易的影响[5 6],空间演化的集聚研究主要针对我国各省的木材加工产业[7],而经济林产业集聚指以协调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导向,使经济林产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或者经济林产业内部以渗透、交叉、延伸等形式达到产业边界模糊、产业功能跨越的一种产业集聚形式 。

  经济林产业要实现由零散化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必须根据我国经济林产业当前集聚的关联性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把握经济林产业集聚的作用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导向政策,因势利导,以提升经济林产业的集聚效应,实现经济林产业乃至整个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9]。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经济林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需要从 个层面来分析,一方面通过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测度与 Moran’s I 指数分析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另一方面通过确定的空间模型分析集聚的影响因素,从不同层面揭示经济林产业集聚效应的作用效果[10]。

  选取中国 31 省 2014—2018 年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均值作为被解释因子,对于解释因子的选择,根据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在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合理性的前提下,结合学者对林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6],分别从技术创新及资源共享推动力、市场需求拉动力、竞争合作驱动力、政策设施支撑力四个方面选取了 15 个可能影响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

  在建立空间模型时,为压缩指标尺度使数据更加平稳。在不改变数据的相对关系的基础上,对人均主要经济林产品产量、人均林地面积、林业机械年末拥有量、林业产业总产值、林业法人单位数、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乡村林场个数、林业站个数、培训林农人次进行对数化处理。

  1.1 数据来源

  经济林产业包括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经济林加工制造业、经济林旅游生态服务业、经济林生产技术服务和公共管理产业。因此所测度的经济林产业集聚既要包括了同一产业内部之间的集聚,也要涵盖不同类别经济林产业之间的集聚,才能全面地反映出经济林产业集聚效应。

  研究数据来源于 2014—2018 年《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以及 EPS 数据平台。按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经济林加工制造业、经济林旅游生态服务产业、经济林生产技术服务和公共管理产业进行分类汇总。

  其中,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经济林加工制造业的指标值可以直接计算汇总获得,经济林旅游生态服务产业、经济林生产技术服务和公共管理产业的指标值,需以中国森林资源报告中第九次(2014—2018 年)清查的各省经济林总面积在总林地面积中的比重为系数推算获得。

  2 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测度与关联特征分析

  可以计算出 2014—2018 年经济林产业的集聚水平(III)及其均值。由于各省份的集聚程度不仅在时间上有所变化,还会在空间相邻区域间呈现出高值、低值的集合性。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 2014—2018 年我国 31 省(不包括港、澳、台)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 ArcGIS 软件制作了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的分位。根据产业集聚水平评价标准,区间数值由低到高,颜色由浅至深依次呈现。由于尚未有某一省份的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达到高度集聚状态,所以分位图实际呈现出的产业集聚水平仅分为四个区间。

  从省域视角看,各省份的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大多处于中度或中高度集聚阶段,未有省份达到高度集聚状态。其中,贵、皖、浙、粤、苏、鄂、沪、闽的产业集聚水平处于全国范围内的最高水准,京、津、甘、藏、新、青、陕的产业集聚水平处于全国范围内的最低水准。达到中高度集聚的经济林产业所处省份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这源于华东地区不断提升经济林休闲旅游、公共服务的吸引力。

  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以经济林生态产品、绿色休闲服务、康养旅游服务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突破口,吸引资金、劳动力要素进入,完善观光旅游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经济林区域与资源优势积累。

  同时浙、粤、苏、沪、闽围绕“经济林产业 ”,积极拓展经济林产业功能,挖掘经济林资源潜力,打造出以生产经营功能为基础的,具有文化、医疗、教育等多种新功能的经济林产业新业态,延伸经济林产业集聚链条,探索新型经济林产品和经济林产品新价值,拓展产业集聚的土壤,培育新兴增长点。打造复合式、综合型经济林产业集聚模式,将产业链从生产原料供给贯穿至经济林产品流通服务,形成经济林全产业链模式,使来自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林产业附加值内部化,促进产业经济有效循环。

  处于低度集聚的经济林产业所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林种植面积排名前 10 的有云、冀、桂、川、辽、陕等。西北地区木材加工在林业产业内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加之经济林产品种类还不够丰富,难以形成完善的经济林精深加工体系,经济林产品加工产值占比偏低。这些地区需要加强经济林产品研发,增加经济林产品的新类型、新品种,优化经济林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林产业的集聚水平。因此我国经济林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对经济林产业资源的利用和潜力的开发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产业集聚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全局相关性我国 2014—2018 年各年及五年内均值的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全局 Moran’s I 指数测度结果。 表明,我国在 2014—2018 年间的经济林产业全局 Moran’s I 指数的值远小于 1%,拒绝随机分布的原假设,我国经济林产业在全局空间上高度正相关,呈现中高度集聚现象。即从整体上看,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高的区域更倾向于和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高的区域相邻,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低的区域更倾向于和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低的区域相邻。

  从数据的大小看,全局 Moran’s I 指数处于 0.4~0.5 之间,在 2015 年达到今年来的最高点,为 0.48,说明经济林产业集聚在 2015 年的集聚现象最明显。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的集聚趋势呈现波动上升状态。主要是由于我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都积极落实经济林产业重点发展政策,为了减少经济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跨产业政策壁垒,从科技立项、财政支持、融资政策等方面对经济林产业给予了支持[1 。

  同时构建经济林产业平台保障,加强种质基因库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长期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行政审核流程,对经济林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政策,降低交易成本,从全国范围内促进了经济林产业区域间的强强集聚。当然,由于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占比过大,加工制造业、旅游生态服务产业及生产技术服务和公共管理产业严重滞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林产业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

  由于全局空间相关性无法表现省域的空间相关性,所以可通过 Moran 散点图确定省域空间的集聚位置,并通过 LISA 集聚图对省域空间相关的显著性进行分析。总体上看,2014—2018 年期间,我国 31 省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存在局部空间关联性。具体从 Moran 散点图来看,各省份的经济林产业集聚类型变化不大。鲁、豫、苏、皖、鄂、沪、浙、湘、赣、贵、闽、粤始终处于 集聚;琼始终处于 集聚;内蒙古、新、甘、京、津、青、藏始终处于 集聚;吉、冀、宁、川始终处于 集聚。

  重庆、广西从 集聚变为 集聚,说明重庆、广西的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有明显的下降;山西在 2014 年属于 集聚,2015—2018 年属于 集聚,说明山西的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也有明显的下降;云南在 2014—2017 年属于 集聚,2018 年属于 集聚,说明云南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有明显的上升;黑龙江在 2014—2016 年属于 集聚类型,2017年属于 集聚类型,2018 年位于二、三象限间的横轴上,说明与黑龙江邻接的省份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上升;陕西 2014—2017 年属于 集聚类型,2018 年位于二、三象限间的横轴上,说明与山西邻接的省份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略微上升。

  可见,我国鼓励种植经济林的相关政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林种植面积近 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在 集聚地区,由于经济林加工制造业占比偏低,导致经济林加工制造产业链无法延伸,从事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的林农还是以出售初始产品为主[20]。

  在 集聚地区,大量的小型经济林产品加工厂不仅重复建设,争抢资源,而且普遍存在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旅游生态、生产技术服务和公共管理产业对种植与采集业、加工制造业都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在 集聚地区,虽然旅游生态、生产技术服务和公共管理产业相对占比有所上升,但绝对占比依然较低,这些都大大削弱了经济林产业集聚的关联性。

  3经济林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林业产业总产值、经济林加工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林业旅游与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林业法人单位数、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上升时,对应着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林农所具有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是经济林产业人力资本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林产业集聚的重要源泉,通过对林农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专业知识教育、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销售组织能力培养等措施,激活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政府不断增加的林业固定资产投资,支持林农合作社多功能发展,形成地区间合作社联合体,提高林农合作组织化程度,提高经济林加工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以及林业旅游与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经济林发展领域,从而加强经济林产业集聚。人均主要经济林产品产量、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乡村林场个数上升时,则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的下降。

  究其原因,从 2014—2018 年的人均主要经济林产品产量均值排名情况来看,位于 31 省前 位的分别是:新、琼、陕、桂、甘,其中除广西外,新疆、海南、陕西、甘肃均处于中低度或低度集聚阶段,说明我国现阶段经济林产品产量较大的省份,其经济林产业仍然停留在主要依靠种植业的时期,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延伸。从 2014—2018年的城镇人口所占比率均值排名情况来看,位于 31 省前 位的分别是:沪、京、津、粤、辽,其中北京、天津处于低度集聚阶段,辽宁处于中低度集聚阶段,说明我国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大部分省份经济林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的发展还未能促进经济林产业的集聚。

  处于中高度集聚阶段的省份中,沪、苏、浙、闽、粤、宁的 2014—2018 年乡村林场个数均值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处于中高度集聚阶段的省份中有 50%以上的省份乡村林场个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查发现,乡村林场依然以传统优势用材林为主要经营产品,经济林种植规模在乡村林场中的占比不高,导致乡村林场个数增加未能带动经济林产业规模增加,发挥经济林产业的集聚效应。所以人均主要经济林产品产量、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乡村林场个数与经济林产业集聚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4 结论及启示结论

  (1 )从集聚水平看,2014—2018 年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状态。有一半以上省份处于中度或中高度集聚阶段,没有省份能够达到高度集聚状态,产业集聚水平处于中度及中低度集聚阶段的大多是经济林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

  (2 )从集聚类型看,鲁、豫、苏、皖、鄂、沪、浙、湘、赣、贵、闽、粤始终处于集聚,琼始终处于 集聚,内蒙古、新、甘、京、津、青、藏始终处于 集聚,吉、冀、宁、川始终处于 集聚。重庆、广西、山西的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明显下降,云南与黑龙江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明显上升。

  ( 3)从集聚效应看,苏、皖、浙、沪、闽、赣、湘表现出显著性的高值集聚,冀、宁基本呈现显著性高低集聚,而甘、青、新地区表现出显著性低值集聚,总体集聚效应有待提高。

  (4 )从集聚的影响因素看,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林业产业总产值、经济林加工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林业旅游与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林业法人单位数、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提升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较大,而人均主要经济林产品产量、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乡村林场个数与经济林产业集聚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启示

  ( 1)推进经济林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推进经济林产业由传统的种植逐步向加工、康养旅游等领域延伸,实现从局限于单一的产业内部整合跨越到兼顾多元化产业的复合式发展。加强经济林产品高值化加工利用,重点攻克智能低耗长效贮藏保鲜技术、多级增值加工利用关键技术、微生物发酵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快速高效灵敏质控与检测技术、智慧材料感知质控与安全检测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整合经济林科技资源,建立跨学科、跨产业和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在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等层面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区域间经济林产业集聚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22]。

  ( 2)挖掘经济林文旅康养等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内涵经济林产业集聚要求重视提高经济林旅游与服务产业在经济林产业中的所占比重,尤其在经济林文旅康养功能评价与利用方面,对经济林文旅康养区旅游作出适宜性评价并进行科学规划与开发利用,从创新经济林产品、重视休闲旅游、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入手引导经济林产业走向集约式发展的轨道。

  (3 )加强技术要素渗透力度,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一是提升经济林产业科技转化速度,按照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部署重点,合理分配资金使用方向,实现技术资源共享 3]。二是加强经济林产业科技推广能力,构建多元推广主体,打造经济林产业相关培训机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多主体推广体系。

  ( 4)依据各省林业建设优势,积极调动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各省林业建设优势,推进经济林定向标准化栽培技术、经济林智慧精准栽培技术,以强大的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提高经济林产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产业集聚的隐性成本,实现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我国经济产业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农家参谋, 2019(6):113.

  DU H.Problems existing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ndustry forest[J].

  The Farmers Consultant, 2019(6):113.

  杨文杰,许向阳 中国林业碳汇股票指数编制与投资价值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8:59 65.YANG W J,XU X Y.Research on compilation and investment value of forestry carbonsink stock index in china[J].Issues For Econ,2018,38:59 65.DOI: 10. 16832 /j. cnki. 1005-9709. 2018. 05. 009.

  YAN S Q.The walnu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ecisepoverty alleviation in Danfeng County[J] . AASoci , 2017 , 7(12) :391 403.DOI:10.4236/aasoci.2017.712026.

  [4]何方. 中国现代经济林产业体系建设布局研究Ⅰ—木本食用油料篇[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3):1 7.

  HE F. Study of overall arrangement for construction of China'sindustrial system of non wood forest crops I: woody edible oil[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2011, 31(3): 1 7.DOI :10.14067/j. cnki .1673923x.2011.03.006.

  作者:陈菁菁 2,1,李颂 ,丁胜 ,吴梦迪 ,赵庆建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