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技术来源空间溢出与创新价值链提升协同抑或挤占

时间:2020年09月26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 要: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本文将创新过程区分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 创新三个阶段,根据不同技术来源影响创新价值链的逻辑和机制进行变量选取及空间计量 模型构建,探究研发要素驱动过程中空间溢出效应和要素的 协同或 挤占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

  摘 要: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本文将创新过程区分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 创新三个阶段,根据不同技术来源影响创新价值链的逻辑和机制进行变量选取及空间计量 模型构建,探究研发要素驱动过程中空间溢出效应和要素的 “协同”或 “挤占”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三个阶段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国内外不同技术来源要素既 促进本地区创新价值链的提升( 直接效应) ,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区域创新价值 链的提升( 间接效应) 。影响渠道检验表明,人力资本主要通过内部渠道吸收技术引进带 来的研发溢出,而研发资本则更多地表现为 “协同效应”。

  关键词: 创新价值链; 空间溢出; 协同效应; 挤占效应

中国工业经济

  一、引 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 叠加”的特定阶段,面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多数产业被 “锁定”在低附加 值制造环节等一系列问题,跟进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拓宽资源获取渠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 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进我国产业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发展战略。

  这既要不断激发国内创新活力,也要有效利用国际创新外溢, 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最优配置,构筑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新动能。在此背景下,各地区纷纷加 大对研发要素的投入力度,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研发要素向本地区流动,利用国内外研发资 源进行多元化合作也逐渐成为各国在全球市场上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1]。

  然而,是否能通过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技术研发多元合作等渠道提升创新水平,从而达到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 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主要从 “协同效应”和 “挤占效应”两个角度考察国内外技术来源和 技术创新的关系。“协同效应”是指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创新要素之间相互带动的过程。“挤占效应”是指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创新要素之间相互挤占的过程。

  ( 1) 研发人员的 “协同”或 “挤占”效应。郝云平和雷汉云( 2019) 认为研发人员能通过学习效应推动区域间技术交流与合作[2]。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可能失灵,引发技术密集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间的错配,导致人力资本外溢渠道受阻[3][4]。( 2) 研发资本的 “协同”或 “挤占”效应。一方面,通过技术引 进可直接获取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研发资源,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5]; 另一方面,引进的过 程中易造成对技术获取过度关注,创新资本过度用于消化、吸收外部技术,从而 “挤占”本土自 主研发投入[6][7]。( 3) 不同创新环节的 “协同”或 “挤占”效应。王立平( 2005) 通过研究我国高 校 R&D 知识溢出的空间范围和程度,发现高校对高技术产业的知识溢出是正向显著的,高校研发 对企业专利和新产品均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8]。

  然而,由于知识创新是为创新过程提供积累 和储蓄的阶段,具有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往往选择将研发要素投 向生产环节,从而造成对基础环节创新投入的 “挤占”[9]。 基于此,本文从创新价值链攀升的驱动要素和空间溢出特征出发,选取 2007 ~ 2016 年省际面 板数据,实证分析国内外研发要素的价值链外溢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

  相比于以往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1) 对研发要素驱动过程中的价值链外溢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进行模 型构建,为我国区域创新价值链的影响要素来源提供参考性借鉴; ( 2) 对不同数据库进行变量的整 合和构造,数据选取更加丰富; ( 3) 通过引入 “协同”和 “挤占”思想,从人力资本和研发资本 两个渠道检验要素外溢效应的影响路径。

  二、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参考 Hansen and Birkinshaw( 2007) 提出的创新价值链概念,借鉴赵磊( 2018) 关于检验创新价值 链外溢效应的模型,本文基于生产视角对技术创新环节进行分解,将创新价值链量化为知识创新 ( K) 、科研创新( R) 和产品创新( P) 三个阶段,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国内外不同研发要素对创新 价值链提升的机制及作用渠道[10][11]。

  三、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传统面板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进行检验。而在空间面板分析中,由于省份间存在差异性,个体效应的存在可能影响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通过豪斯曼检验发现随机效应模型更可取, 因此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在实际的计量分析过程中,为减少异方差和数据比较,所有变量均取对数。知识创新阶段的实证结果显示,产品创新和科研创新对知识创新的影响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 验,表明知识创新并没有很好地与其他两个阶段形成良性互动,其反馈效应渠道尚不完善,高校科 研人员应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也需更加重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研发需要。

  基础研究 R&D 经费支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基础研究 R&D 经费投入不仅对本区域创新提升具有显著 的正向影响,还对周边的区域创新行为发挥促进作用; 国际科技交流也在知识创新阶段显现积极的 正向关系,说明加强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对本地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 “协同效 应”。科研创新阶段的实证结果显示,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对科研创新的影响系数都显著为正, 表明无论选择哪种空间权重矩阵,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均带动科研创新的提升,高校科研人员 的部分论文和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部分成果有效转化为专利,促进科研创新的发展。

  产品创新阶段的实证结果显示,知识创新和科研创新对产品创新的影响都显著为正,说明在创新成果产 业化方面,企业的产品研发行为更加重视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研发成果的消化吸收,也显现 一个地区的产品创新活动除受本地区知识创新和科研创新的影响,还受相邻或相近地区知识和科研行为的影响,即产品研发具有正向空间依赖性。

  此外,中间品进口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部分 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产品创新环节,进口中间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时的 知识存量、降低创新成本[17]。 从控制变量看,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对知识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丰富的教育资源增加相应的创新 主体,导致创新产出的提高。

  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 表明三者均对科研创新水平具有 “协同效应”。贸易依存度和新产品开发经费对产品创新具有显著 的正向影响,表明贸易依存度越高、外部贸易环境越好,越有利于新产品的研发,而新产品开发经费对产品创新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

  四、技术引进对创新价值链的影响机制检验

  前文的实证结果显示,技术引进对创新价值链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技 术引进影响创新价值链的作用渠道。一方面,人力资本具有空间吸收效应,研发人员可通过学习、 模仿和吸收国外研发要素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研发资本具有 “协同”或 “挤 出”效应,若技术引进与研发资本相互协同,有助于缓解各地区产品研发面临的融资约束,促进 技术进步; 若技术引进与研发资本相互挤出,大量的创新投入用于模仿或改进外部技术, “挤出” 用于自主研发的资源投入,从而抑制研发创新[18]。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的空间吸收效应 和研发资本的 “协同”或 “挤占”效应入手,分析技术引进影响创新价值链的作用渠道。

  五、政策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加大创新要素投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应 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加大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高质量论文、 发明专利的奖励机制,并对自主研发的企业提供经费补贴,缩短其专利申请审批周期,促进创新主体对创新的积极性。

  第二,增强技术吸收能力。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高水平国际合作交 流,支持企业进口高质量中间品,通过对高质量中间品物化技术的有效吸收来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转型升级。

  第三,加强创新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重视创新价值链的外溢 效应,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 “智库”作用,加强校企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变和应用。

  经济论文投稿刊物:中国工业经济以工业经济和工商管理为主要内容,以产业及企业管理干部、经济理论作者为主要对象。发表了大量有影响、高质量、多角度、全方位反映我国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优秀研究成果,得到政府决策部门、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经济理论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第四,充分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溢出效应。一方面,推进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推动建立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另一方面,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创新主体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 间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加强创新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和交互式学习,扩大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白俊红,王钺,蒋伏心,李婧 . 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 [J]. 经济研究,2017,( 7) : 109 - 123.

  [2]郝云平,雷汉云 . 创新要素流动、空间技术溢出与共享发展 [J].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19,( 1) : 107 - 121.

  [3]马颖,何清,李静 . 行业间人力资本错配及其对产出的影响 [J]. 中国工业经济,2018,( 11) : 7 - 25.

  [4]李静,楠玉,刘霞辉 . 中国经济稳增长难题: 人力资本错配及其解决途径 [J]. 经济研究,2017,( 3) : 20 - 33

  作者:韩亚峰,张占东,赵 叶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