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我国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城乡二元性及互联网调节作用

时间:2021年01月11日 分类:免费文献 次数: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消费习惯形成的理论基础,考虑时变特征,采用状态空间模型方法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城乡二元性以及互联网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存在较明显的二元特征,尽管消费习惯效应总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农村地区是

《我国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城乡二元性及互联网调节作用》论文发表期刊:《商业经济研究》;发表周期:2021年01期

《我国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城乡二元性及互联网调节作用》论文作者信息:赵风萍(1978-),女,汉族,宁夏石嘴山人,硕士,宁夏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统计学。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消费习惯形成的理论基础,考虑时变特征,采用状态空间模型方法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城乡二元性以及互联网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存在较明显的二元特征,尽管消费习惯效应总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农村地区是“渐进式”,城镇地区是“激进式”的;互联网环境的改善,对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效应产生了收敛作用,且从程度上看,城镇地区表现更为强烈,但从趋势上看,城镇地区却有所趋缓,而农村地区仍是“激进式”变化。

  关键词:居民消费习惯;城乡二元性;互联网;消费市场;状态空间模型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正发生根本性转变,潜在的增长率出现下降,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空前凸显出来。因此,如何有效拉动消费增长,成为我国积极有效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居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消费习惯一般体现了居民对当前以及未来消费的偏好或倾向,是引起消费变化的一个内因。尤其是在我国,居民普遍存在较强的储蓄心理,因而其消费行为也更容易受到以往消费习惯的影响。消费习惯效应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陈浩、宋明月(2019)研究了习惯形成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认为消费习惯容易导致消费行为更加谨慎,阻碍了居民消费结构优化。韦森、张红伟(2020)研究了消费习惯形成视角下城镇化质量对农村消费的影响,认为城镇居民消费的示范效应会带动农民消费习惯改变,有利于刺激农村消费。臧旭恒、陈浩、宋明月(2020)就习惯形成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机制进行解释,认为消费习惯形成强度的提高,促使居民降低消费倾向,而最终会缓慢回升至一个较低水平。那么,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在城乡之间表现出怎样的异同,究竟是相似性还是如城乡二元结构般地表现出二元性?现有研究并未进行有效的论证。另一方面,即使消费习惯对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带来约束,而随着互联网在全国范围的不断铺开,“触网”使得更多人群享受新型的消费方式,看到更加丰富的消费途径,也可能对消费习惯效应带来影响。换言之,互联网对我国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可能存在着调节作用。但是,目前理论界对此问题也并未开展研究。以上两点问题,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目的。

  基于消费习惯形成的理论模型构建

  基于消费习惯形成,Dynan提出了一种生命周期消费模型,即将消费习惯形成的跨期消费的最大化模型表示为:

  (1)

  式(1)中,E表示消费者在1时期对于消费的总体预期,s为时期跨度,B表示时间折现因子,U表示效用函数,Cu.C.a分别表示在t+s时期和t+s-1时期的实际消费支出水平,a代表消费习惯的强度,a越高则说明在现期消费支出中获得的效用越低,即越受消费习惯的影响,若a=0则表示完全不受消费习惯的影响。

  设MU,表示1期的消费边际效用,根据Hayashi的理论,消费习惯越强,则消费支出变化带来的跨期效用损失值和边际效用越会降低。设利率为常数,可以得到下述模型:E[+)M]=1+6

  MU

  (2)

  式(2)中,E表示期望误差值,如果消费者完全理性,那么有E.,-0,结合风险规避系数模型,我们可以将式(2)

  改写并做对数化和差分处理,得到:AIn(G-aC.)-n(1t)+np/B-In(1+e/p(3)

  结合Hayashi等学者的分析,式(3)也可近似改写为:Aln(C-C.)=AInC.-AInGel

  (4)

  于是可以得到反映消费习惯的跨期消费模型如下:

  AInCuota AInCuite

  (5)

  根据该模型,消费者在跨期消费时对于先前的消费存在路径依赖,即可以说消费习惯的形成对现期消费具有一定影响。

  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城乡二元差异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处理

  为了分析城乡二元差异,有必要了解两者的时变特征,而普通的回归模型一般是设定变量的系数保持不变的,这难以客观反映城乡之间在消费习惯影响效应方面的差异。为此,本文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可以提供可变参数结果的优势,采用状态空间模型方法进行回归分析。

  于是,对于上述模型进行调整,得到可变参数模型,具体如下:观测方程:AlnC.aa,A ICcue

  (6)

  量测方程:Ag=no.t5

  (7)

  aat专

  (8)

  (二)指标及数据选择

  本文研究样本为1999-2018年的数据,范围为全国层面。根据上述模型,主要的研究变量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在指标选取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选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指标,并以199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后,得到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性支出的数据。

  在式(6)中引入一系列控制变量对模型进行控制。包括收入水平s,指标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发展水平G,指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U,指标采用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对于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同样采用以199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得到消除价格后的数据。

  (三)估计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于城镇地区,通过状态空间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下:AInC.=ot a,A InCu+0.2273 A InS,+0.3062 A InG,+

  0.0244U,+[var=0.0041]

  (9)

  (0.186)(0.035)(0.007)(0.012)(0.083)

  校ER-0.8726 F-209.2753 D.W=1.4920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到,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良好,但是

  杜宾检验值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序列相关,于是将模型残差项进行自回归检验,结果可得序列不存在相关性。由于状态变量Aa的p值返回结果是不显著的,因此将量测方程中的式(7)删除,对于式(6)和(7)重新进行状态空间模型检验,结果如下:AInC-0.4024+ a InC+0.2408 A Ins,+0.3192 AlnG,

  +0.0215U,+var-0.00411

  (10)

  (0.016)(0.024)(0.005)(0.017)(0.078)

  校正R2-0.9103 F-316.3735 D.W=1.7208与式(9)相比,式(10)的Aa即常数项,显著性明显提高,且无论是拟合度还是相关性,结果都得到改善,可见模型的解释力增强。于是,式(10)中的动态系数只有a,,它的动态变化趋势体现了跨期消费对先前消费路径依赖的程度,即可以表示为消费习惯效应的强度变化趋势,结果如表1所示。

  其次,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对农村地区的数据进行估计,结果如下:A InCu= at a,A InCu+0.1477 A InS,+0.2043 A InG,

  +0.0092,Hvar-000033]

  (11)

  (0.144)(0.012)(0.044)(0.031)(0.138)

  校正R20.8582 F-187.3567 D.W-1.7714由上述结果也可以看到,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良好,残

  差项检验也表明了序列不存在相关性。但状态变量入。也不显著,因此不将入。作为状态变量,并剔除不显著的变量U,,重新估计,结果如下:A InC..=0.2996+a,A InC,.+0.1729 AIns.

  +0.2412 A InGtvar = 0.0028

  (12)

  (0.008)(0.012)(0.034)(0.025)

  校正R'-0.8826 F-254.1928 D.W-1.8512由结果可以看到,式(12)的回归效果较式(11)有明显提高。

  表1中给出了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居民消费习惯效应

  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总体上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习惯效应都是呈现动态变化特征的。而通过比较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强度,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从相同点来说,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效应强度总体上都呈现出逐年不断提升的趋势。无论是在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居民所处的消费环境都在不断改善,因此当地居民的消费行为容易因消费场所的区位条件而产生路径依赖性。与此同时,高房价不仅是城镇居民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农民进城需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上升的房价导致城乡居民不得不持有谨慎的消费意识,对消费习惯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总体来看,1999年以来我国城乡地区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强度总体上呈现了不断提升的趋势,说明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强度总体上是不断增强的,居民消费客观上显示出越来越高的路径依赖。而消费习惯效应的强度不断提高,也说明了城乡居民对消费存在一定的刚性,消费行为有趋于谨慎的态势。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强度在逐年提升。

  从差异点来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习惯效应主要表现出两点不同:第一,城镇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强度的变化较农村居民更为明显。如果说城镇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强度的变化曲线是明显上扬的,那么农村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强度的曲线就是平缓上升的。从强度系数来看,城镇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强度系数从1999年的0.1719提高至2018年

  0.4826,强度提高了近2倍,而农村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强度系数从1999年的0.1927提高至2018年0.3122,强度提高62%。第二,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出现了分化。其中,从2004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强度要高于城镇地区,但是从2004年开始城镇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强度开始高于农村,而且两者的差距总体上逐年增加,类似于出现了“剪刀差”的特征。总体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效应变化是较为渐进的,但是城镇消费习惯效应的变化是较为“激进”的。

  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效应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特征。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可以从上述提及的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从正面促进效应的角度。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在一个地区内基本上形成了一批比较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引导附近居民“定点”消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区位带来的消费依赖,而这种情况在城镇地区比农村具有相对优势。二是从反面倒逼效应的角度。从我国房价的演进趋势来看,自2005年起房价显著增长。尽管城乡居民对高房价都存在一定的焦虑感,随着房价历年居高不下,居民不得不通过增加储蓄来获取物质保障,但是生活在城镇地区的居民与高房价的距离更近,受到高房价的担优意识也更强,而农村有一部分居民则因为拥有宅基地而并没有表现出像城里人那样的焦虑感。尽管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整体上不及城镇地区,但是高房价的压力使得城镇居民对处理消费和储蓄关系的意识更强,在消费上也更趋谨慎。2005年也是城镇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强度正好显著增长的一个重要起步点。

  互联网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处理

  与上面的研究方法类似,这里仍基于消费习惯形成的理论基础,采用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互联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在前面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的有关变量,并纳入与消费习惯效应相关变量的交互项,研究互联网的调节作用。模型如下:

  观测方程:

  A InC..=入+a,AlnG,+β.HxAlnC-+p,H,+Y:A lns+

  Y2AlnG+Y3l+,(13)

  其中,H表示互联网水平,H,xAlnG,为互联网水平与消费习惯变量的交互项,设定入为常数项,a,和β,均为动态变量,其中β,可以用于描绘互联网调节作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在指标选择上,互联网水平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考虑到数据可得性,特别是农村地区没有单独的互联网相关数据指标,因此本文在城镇和农村的计量模型中统一选取互联网普及率作为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估计与分析

  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地区样本进行状态空间模型回归,动态变化系数如表2所示。

  观察结果易知,引入互联网变量及交互项后,消费习惯效应强度的系数尽管有所改变,但是变动幅度较小,且动态趋势上与表1数据基本保持一致,由此可以验证消费习惯效应变量的选取以及互联网变量的纳入是合理的。下面重点分析互联网变量与消费习惯效应变量的交互项β

  的结果。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动态变化趋势,可以根据表2的结果绘制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

  互联网对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调节作用是显著的,互联网环境有助于减弱居民消费习效应。从图1可以看到,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交互项系数β在大部分年份都是小于零的,说明在互联网作用下,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得到一定的收敛。该结果表明,在互联网环境下,城乡居民对消费的刚性约束作用有所减弱,即互联网环境有利于优化城乡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消费期望,降低对消费的谨慎心理。究其原因,一方面,互联网可以直接优化消费环境,拓展消费渠道,增强更多的消费可能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派生了较多的金融服务,可以引导居民更加合理地处理理财等投资储蓄行为和消费信贷等行为的关系,从而提高消费信心。

  互联网环境对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调节作用是城镇强于农村。总体上,互联网对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调节作用都在增强,但是城镇地区的敏感性更强。城镇地区互联网发挥收敛调节作用的开始时间为2002年,农村地区为2005年,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要先于农村地区。2005年以后,城镇地区互联网的调节作用都要明显强于农村地区。与此同时,城镇地区在2008年以后互联网的调节作用趋势是总体趋缓,而农村地区互联网的调节作用趋势却是比较“激进”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城镇地区互联网基本趋于饱和,但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先天薄弱,后期在强势铺开。

  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时变特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城乡二元差异,并分析了互联网的调节作用。根据实证结果,最终总结出三个主要结论:第一,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效应总体上都呈现出逐年不断提升的趋势,但城乡之间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存在着较明显的二元特征。农村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变化是较为渐进的,但是城镇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变化是较为“激进”的。第二,互联网对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调节作用总体显著,且基本表现出负向调节作用,即促使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效应得到收敛。第三,较农村地区而言,互联网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习惯效应的调节作用更为强烈,但是城镇地区在2008年以后互联网的调节作用趋势放缓,而农村地区却仍表现出比较

  “激进”的态势。

  由上述研究,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受到消费习惯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而消费习惯容易带来谨慎消费行为而制约消费经济发展,因此应以刺激内需为导向,积极创新消费方式,研究出台新一轮促消费政策,同时也要持续做优产品供给侧,为刺激内需奠定更多基础。第二,互联网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形成对消费习惯效应的收敛作用,因而对刺激城乡消费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应持续抓好互联网覆盖面提升工作,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要在城乡一体化战略下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普及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尽管互联网能带来对消费习惯效应的收敛作用,但是城镇地区这一收敛作用有所趋缓,说明互联网水平提升对消费习惯效应的边际影响在减弱,而在当前城镇互联网发展趋于饱和的背景下,有必要在城镇地区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发新型消费方式,以获得新的消费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陈浩,宋明月习惯形成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

  2.韦森,张红伟。消费习惯形成视角下城镇化质量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农村经济,2020(4)

  3.减旭恒,陈浩,宋明月.习惯形成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南方经济,2020(1)

  4.妥艳阳,官飞宇.中国居民消费习惯形成的二元结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6)

  5.蒋诗。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理性与消费增长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6.赏晶.城乡居民理性预期与理性消费关系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20(16)

  7.韩琦,钊阳.消费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基于城乡二元消费结构视角].商业经济研究,2019(17)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