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TOD4.0导向下的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站城人一体化”规划策略

时间:2021年01月22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 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逐步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轨道交通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作用也越发明显。文章在解读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基础上,梳理深圳市龙华区在深港中轴的区域位置和政策优势,研判其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提出站城人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即TOD4.0模

  [摘 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逐步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轨道交通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作用也越发明显。文章在解读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基础上,梳理深圳市龙华区在深港中轴的区域位置和政策优势,研判其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提出“站城人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即TOD4.0模式,并通过对TOD4.0模式经验的分析,结合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沿长段综合提升规划实践,从功能复合开发、人性化空间设计、多元网络连接和“单元统筹”规划4个方面提出“站城人一体化”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大中城市的同类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TOD;粤港澳大湾区;深港中轴;站城人一体化

城市规划学刊

  0引言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提出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日益增强,区域融合显著提升,已成为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湾区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与此同时,深圳市正步入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时期,以城际轨道实现与湾区主要城市间的快速联系,以市域轨道实现近郊区与核心区的快速通达。

  深圳市轨道交通由1996年的东西向轴带发展模式转变为西联东拓、南北贯通的轨道网络体系,4号线的延长建设明确了龙华区在深圳市的战略地位,其成为新时期以轨道发展激活深港中轴的重要脊梁区域,以及深圳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纽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TOD模式带动创新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TOD理论的发展,垂直交通体系得以逐步优化,使得用地更加集约、空间布局趋于合理。

  在此基础上,日建设计所以杭州信达中心臻奥院为例,对TOD的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即在满足交通、服务和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融入对人群行为的日常关照—它将是展示当地特色文化或自然景观,并拓展城市个性和创造力的魅力场所,这就是“站城人一体化”模式,即TOD4.0模式[1]。结合TOD4.0模式,本文将轨道交通站点按功能分为3种类型,即中心站、枢纽站和一般站。其中,中心站用地强调功能复合,以商业、办公、公共配套、生态休闲和居住等为主要功能,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枢纽站强调立体连通,以交通功能为主,集多种交通换乘方式于一体,是城市主要的交通转换节点,同时强调单元混合开发,置入混合功能;一般站以居住、配套和休闲功能为主,强调打通“最后一公里”。

  1TOD4.0模式及经验

  1.1TOD4.0开发模式解析

  “站城人一体化”开发,是将作为轨道交通站点的站体空间与城市的开发建设及人的深层次需求融为一体的开发模式,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在空间上,弱化站体内空间与站体外各种公共空间的物理分割,通过空中、地面、地下的联系,使其形成连续一体、开放的公共空间系统,打通“最后一公里”;②在功能上,以交通换乘为基础促进商业、办公、休闲、酒店和居住等各类功能的有机组合,进行高强度复合开发;③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的安全需求、健康需求、社交需求、倾诉需求、认同需求和艺术需求等精神需求,建立安全、健康、便捷及活力的宜居城市;④强调文化延续,在国家文化复兴战略背景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地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

  1.2TOD4.0模式经验

  1.2.1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TOD4.0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建设复合多元的公共空间及空中、地面、地下高效连接的步行空间,使TOD站点“出站入园、高效链接”,旨在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可消费、可停留、可交流的TOD绿色公共开放空间,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2.2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TOD4.0模式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设计理念,营造河岸滨水空间及城市公园,打通山水视线通廊,活化利用街头空间,建立连接地铁站至河流水系及郊野公园的绿色廊道,在形成多层绿地体系的同时,为鸟类的迁徙、栖息提供保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友好城市。

  1.2.3以建立紧凑型可持续发展都市为抓手“紧凑城市”理念强调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在一个区域内既可以满足人们购物、休闲和娱乐等服务需求,又可以满足其职住平衡需求。因此,应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集约使用土地,进行多功能混合开发,提升站点周边的土地价值。

  1.2.4以刚弹并举的单元统筹规划为保障TOD4.0模式要求划定统筹单元、建立管控机制及提出保障措施,以便为其他项目提供规划依据,同时在用地规模、用地性质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形成强制性约束,对建筑风貌、空间形态等提出指导性控制要求。

  2TOD4.0导向下的“站城人一体化”规划路径

  2.1功能关联一体化

  2.1.1功能复合TOD模式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规划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强调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主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城市各主要功能片区分布在公共交通站点周边步行可达范围之内;强调区域性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的带动作用,有效改善城市生活中的步行体验[2]。

  对站点与周边地区进行圈层式土地开发,沿站点进行高强度、集约化建设,置入复合功能,为乘客创造出便捷的集换乘、办公、购物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空间,为轨道交通“造血”。以TOD开发为导向,在站点周边构筑“产业+配套+综合服务”多元功能的混合街区,将传统二维功能元素、环境元素、空间特征及其设计手法进行竖向延展,在三维垂直空间上实现“屋顶绿化+办公+公寓+商业综合体+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的混合开发,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时提供多种类型的开发模式,满足多类型站点开发模式需求。

  2.1.2文化共生在当今文化复兴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要充分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通过TOD4.0模式,融合文化、生态、人与城市,形成以文化赋予城市能量的精神高地,在驱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承载市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吸引人才汇聚,形成人文与自然结合、历史与现代相辉映的个性化城区。

  2.2空间结构一体化

  2.2.1营造人本多元的开放空间城市生活的主旋律正逐渐由“快节奏”转向“慢生活”。“地铁+慢行”的出行模式将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和选择,城市步行空间品质亦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因此,规划要以人为本,充分重视、理解、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打造“全域公园化”TOD,弱化站体内外空间,利用道路、河流、绿地、地标,在满足日常需求、公共配套的基础上,建立绿色中庭、绿色平台和绿色连廊等空中公园,打造“站点综合体公共空间+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全域一体化的开放空间,形成地下轨道空间与城市地面公园和空中绿色步道相衔接的有机系统,增加人们对于公共空间及环境的认可度,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2.2.2美化与活化桥体空间当今的轨道高架桥,不但桥下大量空间被浪费,而且灰色的冰冷水泥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需打破传统消极利用方式,在地面站加强对灰空间的利用,扩大桥下的绿化带,激活桥下功能,置入健身、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可停驻、可运动、可交流的多样公共空间,并对高架桥沿线进行绿化,对灯光、色彩等景观界面进行控制,增加其标识性。

  2.2.3构筑弹性海绵体系在规划中,应营造旱涝两适的河岸滨水空间及城市公园公共空间,打通站点与周边山水的生态通廊,形成多层级绿地体系,同时加强LID设施建设,构建水安全基底,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服务。

  2.2.4塑造个性立体的空间形态站点周边城市形象的打造对城市品牌有着积极的作用。应结合轨道交通站点特性打造不同高度的建筑集群,营造在地性特征,形成区域地标;对沿站点区域进行高密度复合开发,对沿河流水系进行低密度开发,保障城市界面的通透性,形成“退台式”城市空间形态;构筑富有特色、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统一且富有地方魅力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

  2.3交通连接一体化

  2.3.1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TOD4.0同样强调站点的交通连接功能,建立站点及轨道线沿线的综合交通系统是重要一环。因此,在进行一体化开发的过程中,要完善站点及周边区域的综合交通系统,使多类型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相结合,实现区域内外交通的快速疏解。同时,为应对功能复合带来的大量人流,也应完善城市静态交通系统,创造良好的停车环境。

  2.3.2实现空中、地面、地下无缝衔接通过空中平台、地面释放、地下联通形成多维过街方式,形成空中、地面、地下全互通步行网络,增加交通换乘方式,优化交通换乘体验;链接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商务办公、商业休闲、文化娱乐、地铁车站和公交换乘于一体,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接驳。

  2.4规划保障一体化

  2.4.1建立单元管控机制

  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城市更新,都是在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土地的立体化开发、集约化发展。通过用地潜力综合评价划定潜力用地,并以现状权属、容积率、建筑质量和开发强度等要素为基础进行分析,制定相应土地功能提升策略。同时,划定导控单元,对潜力用地进行分级控制,从而为法定图则的调整及其他规划项目的实施提供指导依据。

  2.4.2建立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

  建立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自上而下管理项目运营,在项目运行模式方面,建议建立专职项目领导机构,形成多部门协调机构,强调项目的执行力。对于重点项目,建议由区政府主管城市建设的领导成立专职的项目领导机构,协调和监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并严格控制各项目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确保完成和落实;在项目库年度实施计划上,结合项目具体操作,提出“第三方服务”项目实施运行“试点”机制。

  3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沿长段综合提升规划实践

  3.1规划范围

  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沿长段位于深港中轴北拓段,南连香港,北接东莞市。广深港高铁开通后,龙华区作为湾区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规划范围为轨道交通4号线延长线两侧200~1000m范围内,南至清泉路,东至大和路,西至龙澜大道,北至求雨岭公园,总规划面积为11km2,共涉及9个轨道交通站点,其中清湖站、清湖北站为高架站,竹村站、茜坑站、江围站、观澜老墟站、松元厦站、观澜湖站、牛湖站为地下站。

  4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使得湾区城市与 港澳的互动更加紧密,在轨道都市与“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延长段将成为深港中轴的战略中枢及深圳市南北贯通的重要脊梁,将会助力龙华区乃至深圳市提升在大湾区区域竞合中的核心地位与引领作用。

  城市建设论文投稿刊物:《城市规划学刊》,原名《城市规划汇刊》,2005年起更名),创刊于1957年, 1978年复刊后为双月刊。 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

  与此同时,在新时代的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形势下,轨道沿线区域的综合发展应注重四方面内容[4-8]:一是以TOD4.0模式为基础进行多元化“站城人一体化”复合开发,高效链接人、产业与城市; 二是以人为本进行复合型公共空间设计,提升城市公园等公共空间品质,尊重人的需求,充分利用灰空间,打造站点与周边自然山水的视线通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境;三是提升城市形象,结合不同站点的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特征形成不同高度、不同特点的个性综合体地标和富有创造力的24小时活力空间场所;四是提升项目的落地性,划定统筹单元、建立管控机制和提出保障措施,为其他项目提供规划依据。希望以上探讨能够为我国大中城市对TOD4.0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筱.信达中心|杭州壹号院:规划方案首度全面披露,日建设计解密TOD4[EB/OL].http://zzhz.zjol.com.cn/gsdt/201910/t20191023_11239440.shtml,2019-10-23.

  [2]贺捷.TOD理念下步行化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以厦门市马奎湾南岸片区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8(7):89-93.

  [3]李向楠.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类的聚类方法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5(4):19-23.

  [4]姚圣,曾春霞.日本轨道站城协同指向型的城市开发策略和方法[J].南方建筑,2019(3):108-113.

  作者:鲁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