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试论小兴安岭抗联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时间:2019年12月17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摘要:1980年10月,中共伊春市委、市政府邀请24位抗联老战士回访伊春,初步揭开小兴安岭抗联根据地的神秘面纱。在此之后,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已查证抗联重要遗址18处,战斗遗址、遗迹100余处,基本厘清当年小兴安岭(即今天的伊春

  摘要:1980年10月,中共伊春市委、市政府邀请24位抗联老战士回访伊春,初步揭开小兴安岭抗联根据地的神秘面纱‍‌‍‍‌‍‌‍‍‍‌‍‍‌‍‍‍‌‍‍‌‍‍‍‌‍‍‍‍‌‍‌‍‌‍‌‍‍‌‍‍‍‍‍‍‍‍‍‌‍‍‌‍‍‌‍‌‍‌‍。在此之后,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已查证抗联重要遗址18处,战斗遗址、遗迹100余处,基本厘清当年小兴安岭(即今天的伊春地区)作为抗联重要根据地的历史面貌‍‌‍‍‌‍‌‍‍‍‌‍‍‌‍‍‍‌‍‍‌‍‍‍‌‍‍‍‍‌‍‌‍‌‍‌‍‍‌‍‍‍‍‍‍‍‍‍‌‍‍‌‍‍‌‍‌‍‌‍。事实充分证明,在长达14年的东北抗日游击战斗中,小兴安岭伊春林区发挥了“五地一道”的特殊作用,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小兴安岭;抗联根据地;历史地位

根据地

  小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部,中心为黑龙江省伊春市。东北抗联部队及北满临时省委在长达1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以小兴安岭为依托,建立起巩固的抗联后方根据地,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是任何地方和区域都不能代替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东北,并以“产业扩张、北边振兴、国土开拓”三大“国策”为目的[1]31-38,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4年2月2日,中共中央给满洲省委发出指示信,这一指示信虽然提出许多“左”的主张,但是却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根据地问题[1]431。

  抗日战争时期,抗联将士在小兴安岭深处的汤旺河、诺敏河、呼兰河、安邦河、欧根河、依吉密河一带,建立了政治军事干校、医院、枪械所、仓库、被服厂以及后方密营,开展游击战争,进行部队休整。抗联三军、六军将士们在小兴安岭建立的多处密营,是东北抗联根据地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保存力量、打击敌人的有效方法。从伊春林区现已发现的40多处密营遗址的考察认证以及大量史料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伊春林区是抗日游击区,还是抗日后方根据地。

  一、小兴安岭抗日根据地的实践依据

  (一)坚持抗战的时间最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东北的开始,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整整的14年间,小兴安岭的抗日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斗。在抗日战争处于低潮的1940年以后,大部分抗联部队已化整为零,抗联各部均已跨过黑龙江入境苏联,而以于天放为首的小分队则继续活跃在小兴安岭,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给敌人以打击,给人民以希望。抗日将领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张兰生、金策、周保中、崔石泉、夏云杰、戴鸿宾、周庶范、陈雷、李敏、王明贵、张德、于天放、张中学、魏长魁、郭铁坚、高继贤、张连科、朴吉松、孙国栋、夏凤林、于兰阁、雷淼、金伯文等抗联将士,将自己不朽的英雄业绩铭刻在小兴安岭的绵绵群山,数以千计的抗联将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长眠在汤旺河、呼兰河畔的茫茫林海中。

  (二)坚持抗战的地域最广

  小兴安岭地处边界,与苏联接壤,其面积大体占东北三省面积的1/5左右。东北抗联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当时这里地广人稀,气候条件、自然条件都极其恶劣,因此日本人不愿意来、中国人没条件来。当时在小兴安岭活动的大部分中国人都是打皮子的猎人及采伐木材的工人。所以在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之所以入侵小兴安岭,其主要目的就是掠夺林木资源。抗战后期,日本与苏联在军事上形成对抗局势,为防止苏联红军的进攻,日本帝国主义在边境增兵百万,关东军最多时达70万之众。由于小兴安岭抗日军民的不懈斗争和不断打击,有效地牵制了日本关东军主力部队,致使其无法入关。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的14年里,在伊春市辖区最南部的铁力市安邦河上游到北部的黑龙江边,长达325公里,东西最宽处145公里的小兴安岭腹地,到处都是抗日游击区,到处都有抗联将士和伊春人民战斗的足迹。例如,铁力市的“张家湾战斗”、铁力局的“西北河战斗”、郎乡的“小白战斗”、金山屯的“岔巴气战斗”、上甘岭的“奇袭老钱柜”战斗等,历经110多次的战斗,消灭日伪军数千人,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三)小兴安岭是抗联第六军发祥地

  伊春市中部在抗联时期,大部分区域为汤原县管辖。1934年4月,夏云杰受党的委派在岔巴气(现伊春市金山屯区)召开各地方武装会议,宣传我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并达成共识,决定各地抗日武装联合起来,成立游击总队[1]240。1935年1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四军各一部,在赵尚志、李延禄率领下,与汤原游击总队会合,汤原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后更名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至此后,抗联第三军、第六军,以及后来在伊春市南岔区浩良河经营所成立的东北抗联总司令部,都在金山屯的老白山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他们依托地形险要的优势,经常出其不意打击敌人。赵尚志率领抗联第三军的五团、六团,从浩良河出发西征,一举攻克舒乐河镇,经通河到木兰、东兴、铁力、庆城,所向披靡。李兆麟根据赵尚志在西征途中写信的指示,奇袭日伪军重要据点“老钱柜”(今伊春市上甘岭区溪水公园内),迅速消灭驻扎在这里的日伪军,使小兴安岭腹地的汤旺河谷完全控制在共产党人手中,从而小兴安岭根据地更加牢固。

  (四)小兴安岭是抗联后勤供应基地

  为粉碎敌人的“三光”政策以及归村并屯统治的罪恶阴谋,抗联部队在深山密林建立起秘密营地。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和第九军、第十一军一部及下江留守处的密营就设在伊春市金山屯区的老白山、南岔区浩良河经营所的四块石;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设在铁力市安邦河上游的燕窝山;抗联第三军、第六军的被服厂、枪械修理所、后方医院、物资仓库和农场遍布在汤旺河谷各地,如伊春市的南岔区浩良河经营所的四块石,西林区的娘娘宫、小孤山,翠峦区的“老营盘”等地[2]31-78。伊春现已认定的抗联时期的密营遗址有35处,遍布于伊春21个县、区、局。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和第九军、第十一军一部,都曾在这里集结、休整,补充给养给新伤病员;许多重要军事会议,如东北抗日联合军政扩大会议等,就是在这里召开;跳出敌人聚而歼之包围圈以及几次远征的决定都是在这里做出;抗联西征铁力、海伦以及北征佛山、乌云、逊克也是从这里出发[2]85。

  (五)小兴安岭是北满临时省委诞生地、所在地

  1934年年末,东北抗联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满洲党组织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直接领导,1935年年末决定中共满洲省委撤销,按地区成立四个省委。为适应斗争需要,1936年9月,中共珠河中心县委、汤原中心县委及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党委负责人在伊春市南岔区浩良河帽儿山三军被服厂召开会议(历史上著名的珠汤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会议选举赵尚志、冯仲云、李兆麟、夏云杰等15人为执行委员,赵尚志为执委会主席,冯仲云为省委书记。此后,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一直活跃在小兴安岭深山密林中,如南岔区浩良河经营所的四块石、铁力市巴兰河谷张木营子、伊春市双丰林业局安邦河上游的燕窝山、伊春市铁力林业局的老金沟、伊春市乌马河区的锅盔顶等地,均为当年北满临时省委、省委机关的秘密营地。不仅如此,中共下江特委也设在伊春市金山屯区的老白山。除此之外,北满临时省委的许多重大会议也都是在小兴安岭这里召开。北满临时省委曾召开过10次委员会,目前已经确知开会地点的有6次,而这6次当中有5次是在伊春区域内召开的;执委会召开2次,在伊春区域内召开一次半。会议内容主要是研究分析敌我斗争形势,对敌斗争战略,做出许多重大决策,从而领导北满抗日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六)小兴安岭是抗日救亡歌曲的诞生地

  抗联时期的著名歌曲《露营之歌》,是李兆麟及其战友们在抗联西征之前,在伊春市南岔区浩良河经营所的四块石,以及金山屯区的老白山完成歌曲的前三段,在西征途中完成第四段,唱响西征一路并传唱至今。除此之外,陈雷在金山屯区的老白山曾创作歌曲《忠贞团结战歌》,其他抗联将士也曾在小兴安岭腹地创作出《上山找抗联》《万众一心保家园》等一大批抗日救亡歌曲。这些歌曲在抗联部队和小兴安岭游击区群众中的广泛传唱,极大地鼓舞着抗日军民的抗日救国热情,激荡着中华儿女为抗日救国慷慨赴死的决心。

  (七)小兴安岭是抗联军政干部的培训地

  1936年4月,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党委会议提出,东北民众反日联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通过的“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事学校”[1]240(后改为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在今伊春市伊春区建成,赵尚志任校长,李兆麟任教育长。在赵尚志签署发表的《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临时简章》(草案)中记载,该校“以适合于伟大动荡时代之新的政治知识、军事战斗技术,为培养大批军政干部,以形成有系统之政治领导与军事领导为宗旨”。学校分军官班、学生班。教学内容为:政治课授以革命的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军事课程除了一般的战略技术、军事知识以外,“尤以目前之实际游击战争科学,有所教授”[1]263-264。时间分长、短两种班,长期班6个月,短期班3个月。学员毕业后派回各军担任政治、军事干部职务。政治军事学校连办三期,培训抗日领导骨干250余人。其中著名抗日将领、后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的王明贵以及张光迪、李云峰、尹锡昌、林国兴、张凤岐等人,都曾在政治军事学校学习过‍‌‍‍‌‍‌‍‍‍‌‍‍‌‍‍‍‌‍‍‌‍‍‍‌‍‍‍‍‌‍‌‍‌‍‌‍‍‌‍‍‍‍‍‍‍‍‍‌‍‍‌‍‍‌‍‌‍‌‍。除此之外,当时的抗联部队还在伊春市郎乡林业局张木营子创办了电讯学校,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收发收报人员。政治军事学校的创立和开办为抗联部队提供了大批的政治干部和军事人才,其作用与延安的抗大在本质上异曲同工,在东北抗联的历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二、小兴安岭在抗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小兴安岭在抗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非同小可,是东北抗日斗争最艰苦、最长久、最辉煌的地区,也是东北抗日最稳固的根据地、最广泛的游击战争区。小兴安岭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无与伦比,其作用涉及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进程,也有力推进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一)小兴安岭抗日斗争在最艰苦环境下取得重大胜利

  小兴安岭因为地处中国北端,无霜期只有80至120天,全年平均气温为1℃左右。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小兴安岭地广人稀。正因为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多风雪,人类在没有充分条件下无法生存,所以日伪军的讨伐没有进展,抗联将士的行动则相对自由灵活。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没有道路,但一年当中有近半年的严冬把大小河流冰冻封死。因此,以汤旺河、呼兰河及至黑龙江、松花江为主要流域的大小河流,就成为抗联将士的平安大道。抗联将士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以爬犁为主要运输工具,夏日要抵御蚊虫的叮咬,冬季要抵御致命的严寒。也正是因为条件的极其艰苦,才被称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三大艰难之一”。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艰苦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才使得小兴安岭根据地得以巩固,坚持14年之久。

  (二)小兴安岭抗联根据地的存在为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创造条件,并推进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小兴安岭的腹地伊春有五条国际通道,是抗联与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联系之路,是获得党中央领导和指导的必由之路。这五条国际通道分别是嘉荫县境内的佛山(今朝阳镇)—萨吉博沃、马连—拉宾站、结烈河口—卡萨特金诺、通河镇—加里宁诺、旧城(乌云)—因诺肯基耶夫卡[2]114-118。1936年至1941年8月,先后有北满临时省委青年部长朱新阳、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从苏联返回时被中央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北满临时省委负责人冯仲云、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以及支队长张瑞麟等人经过这些通道往返于中苏之间,接受党中央指示和接收苏联的武器装备。北满临时省委转移到苏联后,也是利用这些通道同留守在小兴安岭的抗日部队联系,同地下工作者联系,以此完成侦察任务。1946年8月13日,苏联远东红军出兵东北,解放佛山、乌云都是经过这五条通道中的两条渡江作战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兴安岭的国际通道,是东北抗联的信息之路、生存之路、胜利之路。有了这些国际通道的存在,有地下工作者的存在,特别是有长期坚持战斗在小兴安岭的抗联小分队的存在,苏联远东红军才如履平地地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大举进攻,迅速解放东北,也正是由于东北的光复与解放,才有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曙光,才有了蒋家王朝的彻底覆灭。

  (三)小兴安岭军事地理优势与自然地理优势为抗联根据地的创建创造条件

  小兴安岭与苏联隔江相望,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对苏联的恐惧和防范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存在。抗联部队在沿江一带与日伪军的交战中,苏联远东红军火力支援抗联的事情经常发生,抗联部队也有许多被迫过江补充给养和弹药的先例。从1938年抗联进入艰苦斗争时期之后,抗联人员进入苏联境内有三种情况:一是因为战斗失利求得休整与补充;二是希望通过苏联远东军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三是由于伤病员求治,寻找抗联关系等[3]863-866。1940年春,周保中、冯仲云、赵尚志参加的第一次伯力会议与苏联达成相互支援与合作的协议,苏方承诺并允许抗联部队在困难情况下可以转移到苏境整训、补充给养。从1940年10月月末到11月月初开始,有些抗联部队先后越境入苏,到1941年年初,先后过界入苏的抗联部队近600人。当时转战在小兴安岭的第三路军减员严重,如何保存抗日联军的有生力量,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越界到支持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苏联整顿队伍,应该是一种最佳的选择,或者说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从一定意义上讲,抗联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其惨烈程度空前绝后。日本帝国主义为牢固占领东北,不断向东北增兵,1932年总兵力6万—7万人,到1938年达20万之多,到1942年达到76万人,这还没有把伪军计算在内。东北抗日联军从无到有,到1937年10月,发展到11个军、3万多人,加上尚未加入抗联的零星抗日队伍,总数也不过4万人[3]1044-1046。因此说,东北抗日联军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困难条件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着抗日游击战争,14年间,东北抗日联军都是处于战略防御中。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抗联战士拥有顽强抗战的精神,我们才能坚持14年,成为一支敌人杀不绝、困难压不倒的英雄群体,从而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起新中国,并一步步从胜利走向胜利,走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综上所述,小兴安岭成为抗联根据地既有其政治因素,也有自然条件,抗联部队自身生存很困难,但日军讨伐也困难,也只有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小兴安岭的抗日斗争才得以坚持14年之久。小兴安岭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座丰碑,它厚重的历史和滴血的中华豪情将永远镌刻在人们心里,激荡在人们胸中,激励一代又一代黑土地上的后来者为实现新时代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不断前行。

  相关论文范文阅读:“三三制”与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摘要: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村选,实施“三三制”政策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成份复杂、意识形态差异、群众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阻碍了政策推行,因此,有针对性的干部训练、深入的民主宣传成为发挥“三三制”核心凝聚力的应有之义。更进一步说,抗日战争要实现紧拧民族统一战线大绳必须突破体制僵化、阶级隔阂,而“三三制”政策的政权分层架构成为解决障碍的关键要素。毋庸置疑,以“三三制”为基底的民主政权体系是中共积极建设的结果,成为中共团结一切抗战力量取得对日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