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时间:2018年03月14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网络文化的带动下不断建设,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态,网络文化和网络技术之间存在着共通性,他们具有快速传播,影响力较大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中也体现出了监管不力,缺乏统一指导,道德缺失等不足,网络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网络文化的带动下不断建设,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态”,网络文化和网络技术之间存在着共通性,他们具有快速传播,影响力较大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中也体现出了监管不力,缺乏统一指导,道德缺失等不足,网络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下面文章就根据网络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并且对如何弘扬网络文化提出相关看法。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体系,网络文化,网络技术

  一、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在联系

  如课题名称所述,两者对比会让人产生突兀、生硬之感。一方是起源于草根阶层的“网络文化”,其中心思想是“去精英化”。一方是经过长期论证、实践、完善的体系性和理论性文化——前者“出江湖之远”,后者“居庙堂之高”,彼此存在天然的“二元性”生存环境分隔;但事实上,透过这些表象特征,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一,共同的精神特质。无论网络文化形成于何种机制,它都无法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构建,在文化建设目标上与其它类型文化是“殊路同归”的,只是在表现上更多地突出了网络技术特征。网络文化建设并不依赖某一个机关或某一个单位,而是全体应用者。基于网络技术构建的空间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现实中最微弱的声音也可以引起关注,现实中精英的权威、地位、成就也会遭到质疑和批判,推崇人性可贵的精神特质——而这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目的和愿景勾勒。

  第二,一致的创新需求。“创新”是网络技术赋予网络文化的重要基因,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构建体系,与它不断突破、不断质疑、不断探索有直接关系。几乎每一种网络技术创新,都能够带来网络文化的变革,每一种文化互动要素的刺激,都能导致网络文化快速认同和吸收,并转化为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博客文化、拍客文化、创客文化、闪客文化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从一个概念演变为一种战略,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括了“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实践中表现出勇于探索、不甘落后、奋勇向前的精神意志。因此,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创新需求层面具有一致性逻辑。

  第三,同源的文化情怀。从宏观角度说,网络文化集中了全世界的“草根力量”,通过对“文化碎片”的收集、整理、归纳,最终形成了网络文化普适价值观。但当前网络技术还没有成熟到“无疆界”的程度,文化情怀更没有上升到“全球性”的高度,家国情怀依然是网络文化重要的精神契合点。网民作为网络文化的基本构成分子,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国家利益等方面与现实中态度保持高度一致性。如2016年奥运会期间,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平台为中国女排喝彩,彰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而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影响

  2.1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扩散

  网络文化所具备的载体优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扩散提供了良好途径。随着中国网络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成员接触网络文化的技术门槛和经济成本则越来越低,几乎每个社会成员都直接或间接的拥有了“网民身份”——在消费网络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健康、先进的文化要素是精神文明的主要缔造成分,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重建,将高深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化内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消费需求。

  网络文化的载体优势是传统文化载体不可媲美的,从文化市场角度来说,传统的主流文化理论主要通过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传播,不仅受众有限,且技术层面也存在很大的狭隘性。网络文化基于网络技术传播,不仅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做到随时随地接收浏览,其宣传功能超越了空间和时间限制。同时,相关数据显示,网民群体中青少年比例居高,而他们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的扩散对象,通过与网络文化相结合,可以提高宣传力度、增进感染力、提高时效性。

  2.2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

  从学术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转化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党理论向社会共识的转化,其二是精英学术向大众意识的转化,两者在思想上具备共识性,即满足最广大人民意见、观点和质疑,实现最广泛性民主、公平和透明。网络文化形式为达成共识提供了可行性,基于网络技术,大量网民可以聚集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每一个体都可以发表见解,现实中,这是任何一个政府在都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条件,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来归纳整理言论。同时,网络文化也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验证层面,一个先进的、完善的、优秀的价值观理念经得起质疑和评价,反之,则需要主动吸收网民意见进行改革。

  2.3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强化的动力来源于外界促进,这也正是它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多个层面来管理个体行为,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该避免;很显然,这无法单纯依赖个人内在驱动力完成。网络文化不仅能够平等地对待“草根网民”,同时也具有放大个体行为的能力,通过网民力量聚集,可以将常规渠道无法获得关注的事件推至风口浪尖,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效应。例如,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曝光贪污、腐败的社会不良问题的重要途径。

  客观上说,网络文化在反应社会现象的同时,也代表了社会公众的道德观念走向,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提高相关文化要素比例,可以更好地对民众展开德育教育,促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广泛性”特点,反过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强化效应。

  三、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负面影响

  3.1 监管不力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网民排斥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向全体文化受众,它在构建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普适性原则,而网络文化是基于个体价值观为出发点,很容易在“非主流文化”领域达成认知一致,这就造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接受难度大的客观现实。由于网络文化监管不力的影响,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如恐怖分子、民族主义分子、犯罪分子等,成为颠覆国家、发展邪教、散播恐怖的工具。例如,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中备受关注的“谣言”问题,表现为大量不实信息在网络中广泛流传,引起人们恐慌,严重干扰了社会正常秩序。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决定了它监管困难的特点,大量消极信息的传播,不仅表现在社会稳定性干扰和公众情绪煽动层面,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社会公众思想中,如炫富行为、特权行为等,容易扩大不公平心理,消解人们诚实信用、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进而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基础,降低党政公信力、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3.2 网络低俗文化造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侵蚀

  毋庸置疑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涵的是积极的、健康的、先进的、文明的文化内容,这与网络文化中的低俗成分形成尖锐的冲突。应该说,网络文化主体成分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但不能排除一些低俗内容,如色情、暴力、迷信、赌博等,且在以娱乐性为主的网络文化体系中存在大量低俗文化生存土壤,是网络文化治理过程中的“顽疾”。

  网络低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侵蚀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它挤占了核心价值要素的传播空间,尤其对于广大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网民而言,低俗文化的生理、心理刺激更明显,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陷入低俗文化泥潭;另一方面,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本质性矛盾,歪曲文化受众的价值观,使其丧失正常的判别分析能力。

  3.3 多元文化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

  网络文化的“碎片性”导致两种文化形态出现:其一是多元文化价值观,海量网络文化主体的参与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要素,不同的要素按照价值观重新聚集,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聚集特定的文化消费群体。其二,缺乏文化主体构建,没有任何个人、组织甚至国家可以统一网络文化潮流,它的开放性也决定了任何一种文化价值都能够找到栖息地。

  在多元文化价值观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唯一的选择,在表象上也不具备特别的优势,客观上造成了网民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中,一些文化精华自然值得推广,然而一些文化糟粕的冲击,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恶意冲击,如拜金主义、极端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取向,如缺乏有效遏制,则会严重削弱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我认同,甚至会造成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崩溃。

  参考文献:

  [1]李文亮,王因.试论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34-36.

  [2]陈志勇.网络新媒体视域下以文化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27-29+74.

  [3]高强,左永强,李红梅.论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5,06:14-16.

  推荐期刊:科学社会主义核心论文投稿

  《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是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的理论刊物。1983年10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成立时办的《科学社会主义通讯》是它的前身。后更名为《科学社会主义》,公开发行,曾由中国工运学院承办。1991年经新闻出版总署重新登记,改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承办,2001年转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承办。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