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清音暖景写羁旅丽梦温情乡愁品《商山早行》的内敛之美

时间:2022年04月0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商山早行》是一首让人愈咏愈悲的羁旅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明丽清远:晨光清新,马铃叮当脆响;辽阔的天空,点缀着一弯静静的月儿;无边四野,村落安静,清亮高昂的鸡声此起彼伏;山路上,槲叶纷纷飘落,铺满山路,金黄的叶子沿着山路一直延伸到远方;路边的枳花映着灰白

  《商山早行》是一首让人愈咏愈悲的羁旅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明丽清远:晨光清新,马铃叮当脆响;辽阔的天空,点缀着一弯静静的月儿;无边四野,村落安静,清亮高昂的鸡声此起彼伏;山路上,槲叶纷纷飘落,铺满山路,金黄的叶子沿着山路一直延伸到远方;路边的枳花映着灰白的驿墙,在摇曳的晨曦中明艳生动;路上有霜,霜色晶莹透亮。这副图景,有声有色有温情,是一幅温馨美丽之景,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明丽的背后,总萦绕着一股若有若无的悲凉之气,这股气愈品愈浓,怎么样也挥之不去。

乡愁论文

  一、清脆刚劲的晨音是羁旅哀伤之声

  《商山早行》的晨音有二:征铎声和鸡声。“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描绘早晨旅店繁忙之景。“征铎”是远行之马所挂的铃铛,其音叮铃脆响。在古典诗词中,征铎声是寂寞的,“四野绝无人,但闻征铎响”(清·洪升《晓行》);也是奔波的,“十里河滩软沙路,马铃摇梦过徐沟”(近代·张瑞玑《徐沟道中》);更是凄凉的,“马铃当当送残阳,乌鸦千点古坟侧”(明·袁中道《麻城道中》)。温庭筠的征铎声是远离故乡的悲愁之音。“晨”照应“早”,“动”极言忙。天刚破晓,晨风料峭,人们早早起来,套马,装运,马车已动,征铎在响。那么匆忙,那么奔波,声声征铎里,充满苦涩和无奈的哀伤。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出发路上所见所闻。“鸡声”在温庭筠诗中清远高亢,有言早之意、破晓之音,洋溢着刚劲昂扬之美,如“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更漏子·背江楼》)。《商山早行》中,鸡声是唯一的高亢之音,但在“茅店”“月”“板桥”“霜”等景色所营造的环境里,鸡声显得那么孤单而遥远。“茅店”说明地处偏远,周围人烟稀少。而“月”的意象则有凄凉离悲之意,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温庭筠《菩萨蛮》),“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板桥”“霜”等意象充满清冷哀凉之境。孤独的茅屋,清冷的月儿,人迹罕至的石板桥,寒凉的银霜,四野里,那么宁静,却又萦绕着满满的凄凉。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之景牵动着诗人绵长的羁旅情怀。也许,宁静的清晨能衬得鸡声高亢辽远,高亢的鸡声亦能衬得周遭的宁静,可是,那凄凉的四野,却让那明明听起来声声入耳的鸡鸣声,如梦境一般,渺远和零落,充满着孤独和哀伤。

  典型意象的使用和搭配,让《商山早行》里的清脆高亢之音,满含羁旅的哀愁。

  二、他乡难遇的温情,徒留无奈的悲伤

  首联和颔联中,《商山早行》诗的羁旅之愁,在于它的晨音,也在于它的温情。《商山早行》诗中的温情,体现在“人”的身上。诗歌两次提到“人”:同行之人。“晨起动征铎”,同行之人一起早起,一起出发,一起赶路,一路上天南海北地闲聊,甚至还能说说平常跟熟人说不出的心里话,有需要时还能搭把手。但于敏感多情的诗人而言,看到的常常是热闹与繁华背后的孤独和寂寞。即便相谈甚欢,话多投机,毕竟萍水相逢,都是他乡之客。彼此匆匆,一到岔路口便各奔西东,有缘的也许还能再见,无缘的从此一别两宽,再无牵挂。这样的相逢,除了在心里留下失落与伤悲,再无其他。

  同命之人。“人迹板桥霜”,这“人”,是比自己早行之人。原以为自己够早的了,没想到青石板上早已留下行人的足迹。“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发现有比自己更辛苦更奔波之人,心里有些平衡,有些安慰,甚至还开玩笑:“咦,有人替我们开路了呢!”自然也就多些能聊的话题。可是细细一想,这又能改变什么呢?不是一样地每天奔波、一样地不停歇、一样地行走在这孤独的旅途中?也许都有着“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洒脱,可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始终像一根针搁在心头,怎么也不舒服。

  应该说,旅途中的同伴,多少能消解旅途的孤独和寂寞,同伴的问候和关心多少能给游子带来温暖和安慰。但是,“晨起动征铎”的热闹只是因为“客行悲故乡”的无奈,“人迹板桥霜”上的行人,亦是“客行悲故乡”的常见之景。这无奈的心情,无奈的际遇,冲淡了旅途同伴带来的原本就不多的温情。对诗人而言,旅途中的相遇是短暂的,而心中思乡的愁苦是长久的。这愁苦,只要奔波之路不结束,就没有排解的那一天,不管在路上遇到多少“人”。所以,意象“人”让这诗歌有了温情,温情里却充满无奈的悲伤。

  三、明艳温暖之景,却满含羁旅苍凉之愁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是诗人孤旅中所见实景。

  “槲叶落山路”描绘了早春槲叶纷飞,长长山路黄叶铺满之景,这是明艳辉煌的壮景,却深含苍凉之意。这固然与“悲故乡”有关,和“槲叶”本身的特点亦有关系。槲树身高叶阔,冬枯春落。古人喜用柔软婀娜的“柳”来抒写哀婉绵长的离愁,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温庭筠的离愁没有不舍,因为他常年奔波在外,居无定所,已不知故乡最初的模样,也不仅仅哀婉绵长。

  阔叶纷飞,从高而至,铺满山路,峰回路转,不见尽头,一“落”字,含着道不尽的飘零无依之感,充满悲凉。但诗人想表达的并不止于此。阔大的槲叶,从空中飘落,看似轻盈,但一片接着一片似乎永不停止,予人渐飘渐浓的压迫感。叶片落到地上,层层叠叠,越积越厚。斯时斯景,给常年遭受排挤不得自在的诗人带来的是窒息、压抑、难过。

  这时,眼前的金黄,不是明艳美丽,而是刺目扎眼,落叶越厚,黄色愈浓,就越刺眼,窒息感就越沉重。这落不完的槲叶、看不到尽头的山路,是诗人心底里永远化不开的哀愁啊!借明艳的“槲叶”来表达压抑难过的心情,景与情的反差营造了哀婉的意境,含蓄深沉。枳花是常见的路边小花,诗人信手拈来,饱含巧思。清新的晨光中,小小的一簇簇的枳花明艳动人,一个“明”字生动描绘了枳花映照灰墙的景象,充满生机,多么美好!可是,枳花照亮的偏偏是“驿墙”啊!驿,即为驿站,旧时旅途暂住之处。

  “驿”出现伊始,隐含“羁旅”之意。在孤独的旅途中看到明艳秀气的枳花,看到这花儿带来的一方明丽,心里本多了一份欢喜,可是一抬眼,看到与之相伴的却是那驿墙,心中欢喜瞬间荡然无存,随之失落。驿墙的存在,时时在提醒诗人:你不是来郊游的,你是在赶路,你的心永远不可能停歇,再好的风景也只能匆匆一瞥。可是,枳花带来的美丽,依然让诗人贪恋不已,失落之余又忍不住多看那娇小纯净的花儿。由喜悦到失落,由失落而留恋,诗人的情感变化在“枳花”和“驿墙”间反复流转,悲哀渐渐弥漫。这些情感细腻,隐晦,难以描摹。但诗人却用一“明”字将质感和象征意义有对比特征的意象“枳花”和“驿墙”巧妙结合,准确地将这敏感细腻的情感简洁含蓄地表达出来,纸短情长,令人叹息。诗人巧用意象和动词,在“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艳温暖的色彩里涂满苍凉的哀愁。

  四、热闹美丽的梦境是永远说不清的悲伤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是诗人对头天梦境的描绘,是虚景。

  诗人曾在杜陵住过十年,视之为第二故乡。在杜陵,温庭筠不一定见过“凫雁满回塘”的情景,但在诗人看来,这样的情景就是故乡的模样。一群群凫雁畅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它们刚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回到这久别的故乡,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它们一会儿钻进水里捉迷藏,一会儿沿着池塘边游来游去,一会儿兴奋地爬到岸上,扑棱着翅膀,大声叫唤。“满”字表现出这份热闹,“回”字则写出池塘曲折有致的美丽。

  这是多么美好的图景啊!在这幅图里,有快乐的声音,有美丽的颜色,有温柔的光芒,有暖心的温情,这是诗人心中最美故乡的模样。这模样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愿意永远沉浸在这样的梦境当中,用以慰藉他常年孤苦的漂泊之心。在梦境中,诗人到底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无从得知,但唯一知道的是,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凫雁那样飞回美丽的故乡,在故乡的怀抱中,自由自在,安闲快乐。但会有那么一天吗?诗歌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梦境和现实的对比,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无尽的叹息。

  这热闹而虚幻的梦境,让诗人的悲伤,似乎永远说不清,永远说不完。

  五、悲喜轮转的圆圈是永远脱不开的漂泊

  整首诗隐含着诗人悲喜轮转的心路。

  诗歌一开场忙碌热闹,有条不紊,但赶路的疲倦使人内心焦躁不安,却又无可奈何。接着,上路了。路上,悠远的鸡声,安静的茅屋,宁静的月,清凉的晨霜,静谧的青石板,大自然和人的力量组合而成的山村风光,多少平复了诗人焦躁无奈的心。此时,诗人的内心是安宁的,充满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安宁和喜悦没能维持多久。蜿蜒的山路,铺天盖地的槲叶,茫茫远山,找不到来时的路,看不到路的尽头,灰暗的驿墙和明艳的枳花更让人愁肠百转。这时,诗人的内心满是迷茫和悲凉。他不由地想起头天晚上做的梦。梦里,池塘美丽,凫雁活泼,那么美好的景象啊,那是美丽的故乡!可是那只是梦啊!整首诗,隐晦而清晰地写出游子孤旅中的心路历程——焦躁无奈到宁静喜悦,接着茫然悲凉,最后思念伤感。

  这心路是一个圈,回环往复。杜陵梦是头晚之梦。为什么会做这个梦?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思念着故乡,晚上必然做着思乡之梦。为什么白天会思乡,因为羁旅悲苦。而这思乡与梦乡的轮转,不是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杜陵梦是因思乡而成的昨夜之梦,而今天悲苦,不由想起昨夜之梦,思乡之情更甚。于是,今晚入睡之后,必然也因白天的思念而重温杜陵梦。

  明天也必然会因旅途的辛苦而想起今晚的梦,明晚也必然会做着同样的杜陵梦。旅途不停,思念不止,梦境永远不会消失。回环往复中,白天之景再明艳美丽,也总流淌着挥之不去的哀愁,晚上所梦之景越美好,梦醒之后的虚无感越深。这哀愁与虚无,在漫漫羁旅中,日复一日,折磨着诗人的身心。

  诗人用独特缜密的构思,紧抓游子悲喜轮转的心路,营造了一个个极美丽极忧伤的意境,写就了这首最悲伤的羁旅诗。

  文学期刊论文之我国古代诗人具有的爱国情结

  明代李东阳称《商山早行》“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怀麓堂诗话》),宋代梅尧臣亦称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意象的精心选择精心搭配,动词的巧妙使用,独特缜密的构思,让这首最忧伤的羁旅诗充满极致的内敛之美。

  参考文献:

  [1]俞平伯等撰.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233-1234.

  作者:滕翠柏,王丽波,广西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教师。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