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胡廷江改编版作品《小路》的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21年07月21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在第十四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钟丽燕出色地演绎了胡廷江改编版《小路》后,这首曲调鲜明、旋律起伏的声乐作品《小路》深受大众喜爱,很快在高校中流传,成为音乐会以及声乐考试中较为常见的曲目。笔者通过实践与教学,对这首作品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

  【摘 要】在第十四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钟丽燕出色地演绎了胡廷江改编版《小路》后,这首曲调鲜明、旋律起伏的声乐作品《小路》深受大众喜爱,很快在高校中流传,成为音乐会以及声乐考试中较为常见的曲目。笔者通过实践与教学,对这首作品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的演唱策略,希望可以作为参考。

  【关键词】声乐教学;《小路》;呼吸;情绪

当代音乐

  一、声乐作品《小路》的概述

  作品《小路》选自俄罗斯歌曲,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于中国,是一首带有忧郁又充满期待色彩的歌曲。这首作品讲述的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女子盼望爱人归来的抒情作品,是一首埋藏在战争背后的爱情故事作品。原版《小路》只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速度缓慢,旋律色彩柔和,此作品融入了俄罗斯军事作品风格,展现了人们对国家的信仰、对胜利的渴望。

  与原版《小路》相比,胡廷江改编版《小路》运用了带再现的四部曲式,在保留原有作品的情绪基础上加入了现代音乐创作技法,进行多元化的风格扩展,旋律上强有力的对比,使得整首作品的情绪更为跌宕起伏,曲调更忧愁、更激昂,更令人激动,又引人深思。改编版的《小路》在演唱上也增加了难度,多有大跨度和长音,是一首难得的针对中级阶段以上学生训练协调能力的作品。

  二、教学背景及学习者特征分析

  改编版《小路》这首作品,适用于大学二、三年级处于中级阶段以上的学生,主要是在中声区训练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音域的扩展,通过适当增加演唱难度,来训练学生气息和身体各项机能的协调能力,在统一声区的同时,考查学生对作品情绪的理解能力以及驾驭能力。处于中级阶段的学生在曲目的布置上,可以选择有一定的音域跨度、情绪变化和旋律起伏的声乐作品。作品改编版《小路》曲调鲜明,情绪起伏较大,音域跨度较大(十一度),多有长的连贯音,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歌唱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延伸。

  三、作品《小路》演唱提示与问题解决

  (一)歌唱中呼吸的运用气息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我国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在教学中也提出了歌唱要有“提前意识”,这里的“提前意识”指的就是要用气歌唱,越是高音越离不了气的支持,越是紧张越不可以提气,一定要放下来。

  这需要放下下巴,颌关节打开,整个口咽腔要保持放松的状态,鼻口同时吸气,鼻腔吸满,口腔沿着上颚成一条状向内吸入,到后鼻管处两者交汇沿着后咽腔、后背全方位充满整个腰腹部。这里腰腹部是扩张的,而后让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到达共鸣点。这里要注意的是首音要到位,声音是在气息的支持下发出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气不出声”。学生多出现真声过多、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现象,这就是在歌唱中气息的运用掌握不牢固的原因,一定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观念,不要急于求成于大作品和“亮”音色。

  作品《小路》多有长音,在引子部分(1-18小节)的语气词“啊”,易让人引发联想,这里是为人们塑造一种意境,再而道出故事的主题。引子的开篇要扣人心弦,一出声就抓住观众的心声,旋律为长连贯音,演唱时注意源源不断的气息支持,声音的连贯需要气息的流动,气动声出,气到声流。引子的结尾处的“a”是旋律下行的走向,这里要注意声落气不落,下行音阶要注意气息流量的增大。

  在作品A部分(19-36小节),以“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为开篇,这里起音音域并不高,只在小字一组的升c上,要注意叹在气上演唱,是一种深情的诉说,先有状态再出声音。每一句的演唱结束后,下句的起音都是放下下巴,打开口腔,吸气与呼气的过程,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转换,乐句旋律的连接都要做到“三不变”,即:声音的状态不变,身体的姿态不变,声音的位置不变。

  在作品的演唱中,源源不断的气息支持是必要的,声音的流动和连贯需要气息的流动,但气息也并不是从一而终的一种情绪表达,随着旋律的起伏、作品情绪的变化,气息也有强与弱、增与减、轻重缓急等变化来表现作品的喜与悲。例如在B部分(37-60小节)“纷纷雪花掩盖了他的足迹,没有脚步也没有歌声”,与第一部分存在明显的情绪转折,表现一种情绪的失落,“雪花”二字六度的跨度,更要注意气息支撑,腰腹部对抗力度加大,上行音阶加力减气。

  “只有一条小路孤零零”后的语气词“啊”,旋律上行推动了下句的情感基调,重复即重点,这里的“啊”,母音不变,只是旋律的上行,腰腹部向外扩张加力的同时,在演唱上声音的力度是逐渐加强的,这就需要气息流量的加大,为下句第二次“只有一条小路孤零零”中出现整首作品的最高音做准备,气息的全面爆发,将这种悲伤之情干脆又简练地释放展开。

  作品的C部分(61-98小节)是整首作品的激昂之处,节奏速度上快了一倍,铿锵有力,情绪激烈的进行曲风格,表现了女主欲上战场急切见到自己爱人的坚定信念,这里在演唱时需要做到“临危不乱”,越是速度快,越要有气息的支持,不可呼吸急促短浅,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这一部分旋律的走向将整个作品带入了高潮,将思念之情强有力的释放再到心底里的无限思念,为了与再现部分(96-119小节)进行强有力对比,最后一句“陪伴他伴着战场的硝烟”中,“烟”字长达八拍,将这个音(小字二组的升c)以渐强的处理推向再现段,这里要注意在同等音高上的渐强,腰腹部的对抗力度是相同的,气息要逐渐增大。

  (二)字与声

  在作品的演唱中,字音的准确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含糊不清和过于用力的咬字都是不可取的,明代音乐家魏良辅在《曲律》曾云:“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可见在歌唱中发声咬字的重要性。杨立岗在《声乐教学法》一书中,提到了“字点”(声母着力发音的位置为“字点”)和“声位”(韵母着力发生的位置为“声点”),口咽腔是字音器官,在歌唱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求字不求声”,即在整个歌唱过程中口咽腔都是放松的,当声母发出后要立即向韵母所需的不同口腔状态(舌位、唇形)进行转换,即“字点”向“声点”的转换。

  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声点”的稳定,即声音的位置不变、身体的姿态和状态不变。在歌唱时每个字圆润饱满的发声、归韵都是完全融合在声中的,既不可因音的高低、旋律的起伏而影响到字的走形,也不可因字的声韵变化而改变声音的位置和支点,从而影响旋律和音高的变化,可见“字”与“声”是相辅相成又相互对立的,既要做到“字中有声”,又不可相互混淆,着重其一。这需要掌握正确的歌唱语言特点,让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发出,通过腰腹部对抗力度和气息流量多少来决定旋律中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另外,在歌唱前的练声一定要有针对性,如这首作品中多出现语气词“啊”来烘托情绪,且多在旋律中是递进高涨走向,练声可相应对“a”母音进行练习以达到声音的统一。

  作品起音“啊”在小字二组升c上,这里注意展唇平舌是“a”母音最好的状态,首音到位,打开口腔,鼻口同时吸气,全方位充满腰腹部后让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到达共鸣点发生鸣响,共鸣器官的首要功能是:“求声不求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变化是由腰腹部对抗力度和小幅收缩幅度决定的,切忌喉部用力,整个口咽腔都是放松打开的状态。

  作品中也多出现的“一”字,在演唱时易出现唱扁、唱白的现象,这是由于“i”母音没有掌握正确的口腔状态,演唱“i”母音时,舌身高举后缩,舌身两侧轻抵上后部左右各一颗后槽牙,注意“气动声出”,声音在气息的推动下发出。作品也多出现鼻韵母“ang”且在结尾处,如“长”、“方”、“场”、“上”等,这里要注意归韵(在音符时值最后一瞬间,舌尖和上齿背接触断气),且鼻韵母也有利于帮助腔体的统一。同样在节奏速度快一倍的作品c部分上,也要注意“字”与“声”的结合,口咽腔“求字不求声”,共鸣腔体“求声不求字”,区分好两者的关系,相互配合。

  (三)把握作品情绪特征

  一首作品的完美演绎,需要演唱者对作品进行足够的了解和剖析。在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在演唱时缺少情感,只停留在唱熟、唱准的阶段是不够的,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歌曲,从词曲作者歌词及作品风格入手,了解作品的内涵,演唱时要与词曲作者所想表达的情绪相吻合。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技术作为支持,而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针对这首叙事性作品,演唱时一定要针对人物来抒发情绪,这首歌曲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的思恋和担忧,并愿追随上战场的决心,演唱时一定要设定好角色的情感,身临其境,情感交融。

  作品的开端引子处,前两个“a”母音伴着旋律的上行,似乎将观众带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回到了那深沉的情境中;而后在A部分则是以讲述故事的口吻来演唱;在到达B部分则要表现出面对着这一条孤零零的小路,女子情绪的失落与孤独;C部分处有情感的爆发,女子要追随爱人去战场。另外,在作品中多次出现“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这条“小路”并不是单单指现实的一条小路,更是女子心中充满光明的路,是一条盼望爱人归来的路,是一种理想的期盼,这条小路也是依托,女子期望自己变成一只小鸟沿着这条小路到达边疆,见到日思夜想的爱人并协助作战。这种现实与梦想的交融,艺术性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音乐论文投稿期刊:《当代音乐》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吉林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当代音乐》编辑部编辑出版。

  与原作品《小路》相比,改编版作品中加入强有力的情绪节奏变化再回到原旋律的再现,将这种深沉又充满期待的情绪从最初的倾诉推向释放再到展开,这种情绪波动的美、反差的美,只有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挖掘才能准确展现出来,作品的演唱者只有挖掘作品的内涵感动自身,用心歌唱才会打动观众!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杨立岗.科学歌唱方法的理论阐述[J].当代音乐,2019,(11):3-4

  [3]林子妍.胡廷江<>的演唱处理[D].四川师范大学,2019.

  [4]潘文蕊.胡廷江改编版<>的演唱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19.

  作者:田 敏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