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从文徵明作品看明代书法作伪现象

时间:2022年03月10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明代涌现了许多优秀书家,如小楷造诣最高的文徵明,他师法王羲之、钟繇等人,又融入唐人尚法的笔法,形成了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这个时代的名人书画已经成为市面上流通的商品。书画作品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大量伪作流通于艺术市

  摘要:明代涌现了许多优秀书家,如小楷造诣最高的文徵明,他师法王羲之、钟繇等人,又融入唐人尚法的笔法,形成了“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这个时代的名人书画已经成为市面上流通的商品。书画作品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大量伪作流通于艺术市场。这些作品一方面缓解了市场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使伪作泛滥。本文探究文徵明等文人对书法作伪的态度。

  关键词:明代;文徵明小楷;书画作伪

明代书法

  一、文徵明简介和真伪作品对比

  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空前繁荣,文人书画逐渐融入大众文化。苏州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活的富裕带来了文化的发展。沈周开创了吴门画派,自此形成了一个以文人意趣为主的时代,苏州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随后沈周弟子文徵明的出现,使吴门画派的发展达到高峰。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文徵明诗、文、书、画诸精,人称“四绝”,黄佐在《文徵明集》中称赞他“艺文布满海内外,家传人颂”[1]。更不用说他的书法,行、草、篆、隶各体皆工。在他的各种书体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他的小楷,有着“名动海内”之誉。

  他的小楷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小楷作品,泛学多家,风格多样,在摸索中前进,但牢守法度,用笔尖锐,多棱角。中期作品波磔减少,温润成为其主要风格,一面受到“台阁体”的影响,变得工整方正;一面受到欧阳询影响,谨严劲健,却又紧密呆板。晚期再度回归晋唐,主要宗法二王,在对“法”的实践认识中升华笔法,用笔从板滞工整转向超逸灵动,章法自由紧密,趋于宽展舒和,于方正平稳中求多变。

  至此,温润精良的文氏书风独立成熟。文徵明传世小楷作品中,最著名的有《草堂十志》《千字文》等。其中有一幅小楷墨迹《醉翁亭记》,为文徵明八十二岁时作的小楷,后有款识题跋,记录了文徵明的学书感悟,述其仰慕王羲之冰姿玉质般书法却又习而不得,既然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中能得到启发,文徵明也希望可以从王羲之字迹中得其笔意。此篇小楷笔画刻板呆滞,与之前的超逸灵动形成鲜明对比。该帖曾题“文徵明书”,发表于《书法》杂志1987年1期。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文徵明行、楷三种》注明存疑。

  从文徵明的书法风格来看,他受儒家中庸思想的感染,性格忠厚,为人勤奋,与世无争,这些都体现在他的小楷作品中。他早年遵循李应祯教导,随后遍临诸帖,主要受欧阳询、赵孟頫、二王的影响,最后形成了珠圆玉润、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的风格。王世贞也称赞文徵明的书法“于整栗遒劲,不失虚和舒徐意致”[2]。晚年的文徵明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偏向钟繇的风格,一种是偏向“二王”的风格,大体都是字体庄严、刚劲挺拔、端厚俊逸。

  以晚年时期的《明文徵明小楷楚辞精品册》和《醉翁亭记》相比较,可以从用笔、结字、章法三个方面来讨论。先看《明文徵明小楷楚辞精品册》用笔,晚期的文徵明书法与早期书法的尖峭峻密不同,更加宽展舒和,可以说是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先看用笔,起笔尖入,笔多露锋,行笔中锋赋筋骨于纤巧之中,骨肉匀称。转折处方圆兼备,有着十分丰富的变化,心手相忘,出神入化。在《醉翁亭记》中,起笔大多为方切笔,这与他的一贯风格并不相符,行笔过程中没有任何起伏变化。

  最为明显的地方就是转折处,形成如刀刻一般的转角,这种笔法常在碑刻中见到。比较文徵明之前的作品,大部分转折都是圆笔,而此篇转折处均为方笔。再看《明文徵明小楷楚辞精品册》的结字,单字平正稳健,通过阔白、开张、上提、错位等方法,使内部空间相得益彰,轻重虚实相间,结字富有动态。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含秀姿于端庄之内。在《醉翁亭记》中,结字呆滞刻板,字中横竖如出一辙,整篇中二十多个“也”字,如同复制粘贴一般,说明作者只是片面要求通篇整齐划一。

  最后看《明文徵明小楷楚辞精品册》章法,正如文徵明本人一般“闲远”,笔法和墨色相互变化,疏密错落有致,繁简轻重相间,上下左右相互映带,气势连续贯通,和谐统一。反观《醉翁亭记》,相同的字都作了相同的处理,整体章法也只是简单追求规整。虽然文徵明书法风格整齐、规矩,但也不会是《醉翁亭记》这般行笔板滞,了无生气,现其89岁写的蝇头小楷,也还是宽展舒和、温和雅遒,绝无衰飒之状。从以上对比,可以怀疑《醉翁亭记》并非出自文徵明之手,那出现这种伪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文徵明本人对此的态度是什么呢?可以从文献中加以揣摩。

  二、明代作伪现象和原因

  艺术品交易市场中的作品多种多样,伪作占据着其中的一大部分。艺术作伪现象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在宋朝出现第一次作伪高潮后渐成风气。

  第二次作伪高潮出现在明朝,因为明朝晚期是中国商品经济最为兴盛的时期。作伪现象的出现最开始是为了书画的传承和保存,虞酥在《论书表》中就记载张翼“写效”王羲之书一事:“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更详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3]此类作伪是为了学习和欣赏,也有一些书法家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临摹著名书家的书迹。到了宋朝,商品经济逐步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需要艺术品来满足,艺术品的价值也大大提高。艺术品数量有限,就导致了市场的供不应求,作伪现象逐渐出现。

  到了明朝晚期,作伪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对于伪作,文徵明却采取了宽容的态度,甚至推波助澜。据冯时可记云:“有伪公书画以博利者,或告之公,公曰:‘彼其才艺本出于吾上,惜乎世不能知,而老夫徒以先饭占虚名也。’其后伪者不复惮公,反操以求公题款,公即随手与之,略无难色。”[4]原因在于,第一,文徵明认为这些伪作者才华出众,只是没有机会成功;第二,文徵明过于自谦,才助长了伪作的横行。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可知文徵明作品的伪作甚多,十分杂乱。

  除去市场作伪,还有不少文徵明弟子代笔的现象,辞官返乡后的文徵明名声响亮,有许多人慕名前来求字,对于友人的请求,文徵明总是有求必应,而面对乡邻则不胜其扰,只好找一些弟子友人代书,完成之后再由自己落款,视为己写。这些学生就变成了文徵明的代笔,这也是一个公开的事实。清代评论家顾复对于文徵明有代笔书画家一事如此评价:此“予评先生书,谓其品行为吴中第一流人物。先生更得画名,其小幅墨戏清润可喜;若长卷大轴皆倩人草创而先生润色者也。其名列诸三百年大家中不得无置疑焉。再思之,郑所南画兰,淡淡数笔,举世加之彝齐鸥波上,重其品耳。先生品行洵为古今第一流,画列入大家也亦宜。”[5]

  由此看,文徵明找代笔是众所周知的。关于文徵明的代笔者却不止他的弟子和友人,还有一些根据自己的审美而选择文派书风的书画家,无论是哪一类,他们的选择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弟子或友人这层关系,或许更多是为了符合艺术市场的主流品味,又或者说是为了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正是因为文徵明作品成为市场主流,明代收藏之风又盛行,他的书画作品供不应求,一些收藏家、达官贵人无法得到文徵明的作品,于是转而寻找代笔作伪,彰显身份,炫耀地位。

  这些伪作有优也有劣,优质品一般由文氏后代、弟子或友人书,而劣质品则是一批专门制作假画的画匠产出,从传世作品就可以看出,他们只是为了迎合市场,从中牟取利益。作伪的全部原因可归结为两点:第一,作者本人无法拒绝亲友的请求,就如杨仁恺先生所说,明清名家请代笔的原因,“不外乎是作者本人应付不过来,或者别人要求的题材非自己所擅长,不画不好,画不好又怕露怯,于是也就只好假手他人代作”[6]。第二,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艺术家的地位水涨船高,名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伪作应运而生。

  三、小结

  作伪现象的出现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可以从中一窥当时的市场风向,文徵明的经历也反映了文人对作伪心理的变化:从排斥到接纳。文徵明是明代文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市场主流,是因为此时的艺术品并不是单纯的书画艺术,更承载了文人的气质。收藏者所收藏的就是这种文学涵养,用以彰显自己的品位,是附庸风雅的工具,还可以堂而皇之地夸耀财富。

  因为求书画的人过多,作者本人也不得不寻找一些代笔。大量的书画需求成为市场需求,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伪作,催生了作伪产业链。以文徵明为代表的晚明本人对此的态度大多是宽容,但他的宽厚却成为伪作泛滥的原因之一。对于粗糙劣质伪作,人们往往持批评的态度,仅仅追求利益的作品无疑令所有人唾弃,而对伪品中的尚佳之作,大家反而又转变观点,能接受它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由此可见,真伪之辨是收藏家的工作,而大众似乎更接受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种矛盾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明)文徵明.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633.

  [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3-54.

  [4](明)冯时可.冯元成选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清)顾复.平生壮观[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87-88.

  [6]杨任恺.中国书画鉴定学稿[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246.

  作者:苗静文(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