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中国散文史古今贯通的探索

时间:2021年05月2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中国散文史书写,应从中国散文文体众多、应用广泛的历史实际出发,辩证把握新旧、正变、韵散、骈散等方面的复杂关系,以历史通变的眼光考察历代散文的发展变化,梳理各体散文的沿革兴替,贯通古今文脉的传承创新,探讨文道、义法、体性、通变等贯穿始终

  摘要:中国散文史书写,应从中国散文文体众多、应用广泛的历史实际出发,辩证把握新旧、正变、韵散、骈散等方面的复杂关系,以历史通变的眼光考察历代散文的发展变化,梳理各体散文的沿革兴替,贯通古今文脉的传承创新,探讨文道、义法、体性、通变等贯穿始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理清散文从实用走向审美、从散体文章走向文学散文、从古典走向现代的发展脉络,探寻中国散文的民族特色和发展规律,为传承弘扬中国散文优秀传统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中国散文史;散文观念;散文分期;散文类别;散文基本问题;文脉贯通

散文论文

  一、中国散文的含义与类别

  中国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与世推移,繁衍兴盛。它根源于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国人博大精深的生活经验、情感意愿、思想智慧、思维方式和话语艺术,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发展而愈加厚重,历久弥新,在中国文学史上与诗歌并驾齐驱,同享“文学正宗”的美誉,中国在世界上也堪称“散文大国”。中国散文起源于记言记事、表情达意的实际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前,先民就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吟咏歌谣,传说故事,自然形成韵语和散语两种基本语体。自商周时代汉字产生以来,人们就用文字记录言语,交流情思,把口耳相传的歌咏和言辞转化为诗歌和散文的两大文类。如果说诗歌起源于歌谣,起始就带有吟唱的音乐基因,那么,散文则起源于言说,本来就带着说话的自然天性。

  二者从起源就有区别和分工,或以声韵传情,或以言语表意,具有各自的话语方式和表达功能;又都具有语言艺术的共性,都是“言为心声、书为心画”①的精神产物,都运用语言文字的音形义及其组合方法来运思构想、表情达意、交流沟通和感化人心,都有刘勰所揭示的形文、声文、情文三者交织的“立文之道”②,都追求鲁迅所概括的文章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③。现存先秦文献中较早的两部典籍《诗经》和《尚书》,分别代表着诗歌和散文的初始形态。

  二者都成书于周代,都具有从口头文学转化为书面文学的历史特点。《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十五国风为各地的民歌,大小雅为王公贵族的雅乐,颂为宗庙祭祀的颂歌,都是歌曲唱词的记录和创作,大多以四言两节拍的句式、押韵和复沓等手法强化节奏旋律和表情功能,开创了诗歌以韵文抒情言志的传统。《尚书》有虞、夏、商、周四书,是上古史迹传闻的追记和叙述,汇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应用文体,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所记言辞多为散语,语义明确连贯,句式长短不拘,音节语气犹如说话那样自然流利,主要用于历史记载和政治教化,开创了散文记言表意、叙事说理的体制。《诗经》《尚书》在周代就分别汇编成集,又在汉代并立于“五经”之列,不仅在思想教化上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经典,而且在文学类型上创立了诗文并举、韵散初分的基本体制和发展格局。

  从《尚书》的记言记事开始,散文就与诗歌分道扬镳,并行发展,逐渐衍生出记叙、说理、抒情的各式文章和各种文体,如《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所汇编论列的数十种文体,虽然未有“散文”专名统称它们,但与诗赋的区别越来越分明。“散文”的文类概念较为晚出,迟至南宋初期才有周必大、朱熹、吕祖谦等人提出并使用这一概念。①以“散文”概念囊括除了诗赋之外的各体文章,比“文章”“文辞”等通称更切合各体无韵散行文章的共性特征,从而发展成为各体散文的共名。

  (一)中国散文的三层含义:非韵、非骈、非诗中国散文的内涵与外延变动不居,众说纷纭,概括说来大致有非韵、非骈、非诗三层含义。

  1.从语体层面上看,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不讲韵律、单句散行的一种常用语体这是古今散文的本义,也是中外各国散文的共性。它最贴近日常话语、思维语言、生活实感和心理意识,比韵文更便于自由自然地表达见闻感想,所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写作领域,形成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众所周知,继《尚书》之后,我国先秦时代就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和《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论说文章,古希腊也是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的历史著述和狄摩西尼的演说、柏拉图的对话等说理散文肇始的。中外散文都发生于文史哲浑然未分时代,都发源于记言记事、对话交流的实用需要,同时也都开始讲究文辞的表达效果,带有形象、情感、联想、修辞、逻辑和结构等文学性元素,还带有文史哲不分、真善美综合的始源性特征,开创了实用与审美交织交融、相辅相成的发展道路。

  2.从修辞层面上说,散文又是与辞赋和骈文有所区别,不事藻饰排偶而用常规语言自由书写的散体文章这是中国文学特有的界定。因为汉字音形义集于单字,便于构成对偶和匀称的句式,产生辞赋和骈文等独特文体,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与之不同的单句散行文章,则不讲究对偶、藻饰、用典、铺陈等修辞技巧,而注重语意的自由表达、语句的自然连缀、行文的流畅活泼和内容的具体表现,因而形成非赋非骈的散体文概念。这在六朝时代被称为无韵实用之“笔”,在唐宋时代被尊为“古文”,意指承传先秦西汉古风、反拨六朝骈风而复兴的散体古文。自唐宋古文运动以来,这类古文因切合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发展成为中国散文的主体和正宗。不过,古文与辞赋和骈文也有交叉互动、相反相成的一面,古文在发展中吸收融合了辞赋和骈文的修辞艺术,辞赋和骈文也在演变中趋于散文化。六朝以降的骈散之争往往带来文质关系的调整和更新,促进汉语文体与文章的繁荣和成熟,推动中国散文走向奇偶相生、质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散文发展的长时段分期

  我们编写《中国散文史》,从中国散文文体众多、应用广泛的历史实际出发,采用广义散文概念,以散体文为主,兼及骈文和辞赋,涵盖记叙、说理、抒情的各类各体散文,着重梳理散文从实用走向审美、从散体文章走向文学散文、从古典走向现代的发展脉络。

  三、贯通历代散文的基本问题

  中国散文从古代走向现代的漫长历程,既有文随世变、代有创新的时代性,又有历代积淀、古今贯通的民族性,更有各师成心、文如其人的个体性,交互促成中国散文的传承、转化、革新和发展,交融构成中国散文的文心、文脉、文体和文风。以辩证发展的眼光考察中国散文发展史,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贯穿于历代散文之中,应着重加以寻绎和探讨。

  (一)文道关系

  这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散文史上聚讼纷纭的核心问题,不仅有“各道其道”的纷争,而且有“明道”“贯道”“传道”“载道”的争议,还有“载道”与“言志”的分歧,又与文质、文理、美善、体用等问题缠绕在一起,实质是文学上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普遍问题在散文领域的突出表现。自从先秦散文开创立言传道、为文致用的散文传统以来,散文就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与诗的“言志”功能有所区分,比诗歌担负起更重大更崇高的思想文化使命。

  刘勰《文心雕龙》首设《原道》篇,率先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观点,从自然之道论及圣人悟道和因文明道,揭示了文学的本原、主旨和功用。唐宋古文家提倡“文以明道”,与道学家的“文以载道”有所区别,重道而不轻文,能文而善于明道,追求文道合一、文质俱美。

  当然,他们对“道”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有的坚守孔孟之道,有的领悟自然之道,有的注重辅时及物,有的博采百家之长,大都忠实于自己的思想见识、道义情怀和精神追求,提升了散文的道德理性价值和思想艺术品位。如果不把“道”看成是抽象的、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思想道理,不是赤裸裸的道德说教,而是融化为作品的思想灵魂,那么“文以明道”的古文传统,理应加以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

  散文论文投稿刊物:《散文百家》名家大手笔,新手小作品,品味人生,感受生活。百家百味,百感交集。一篇篇精美的散文,汇聚成优美的文集,恰似一条条优美的小河,汇集成波澜起伏的大海。《散文百家》已为旬刊,其中旬刊是《新语文活页》,是一本紧扣教材的语文期刊,以现行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教材为基础,分高中、初中和小学三部分,半月刊,分为“好书推荐”、“美文欣赏”、“写作天空”、“中高考点击”等多个栏目。面向全国发行。

  四、结语

  诚如《文心雕龙·通变》篇末所赞:“文律运周,日新其业。”中国散文适应时代生活的发展变化而繁衍不息,兴盛发达。中国散文是中国思想文化和语言艺术的结晶与宝藏,积久愈富,历久弥新。其中珍藏的人文精神、思想智慧、汉语奥秘和美学魅力,有益于我们增进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吸引着我们共同努力来追踪溯源,寻幽探胜,去芜存菁,发扬光大!

  作者:汪文顶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