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论列宁对俄国民粹派“小事情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时间:2021年03月2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社会主义日常论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重要观点,它与列宁对民粹派小 事情理论的认知转换相伴而生,其形成标志是把社会主义拖进日常生活主张的提出。社会主 义日常论体现了列宁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调动建设者积极性的关系问题,即社会主义的

  摘 要:“社会主义日常论”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重要观点,它与列宁对民粹派“小 事情理论”的认知转换相伴而生,其形成标志是“把社会主义拖进日常生活”主张的提出。“社会主 义日常论”体现了列宁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调动建设者积极性的关系问题,即社会主义的 发展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利益的满足,坚决反对借社会主义湮没个体利益;同时,在满足个人利益的 同时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列宁在对民粹派“小事情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建构出的“社会 主义日常论”,不仅对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政权的巩固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列宁;民粹派“小事情理论”;国家治理;个体利益;社会主义原则

哲学论文

  19世纪90年代俄国民粹派由革命转向改良时 提出了“小事情理论”。它是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 认为在俄国可以实行“一般民主的措施”,如发放低 利率贷款,解决人民实际困难。针对“小事情理论”, 笔者认为,列宁的态度可以归结为:从完全拒斥到辩 证肯定再到提出“把社会主义拖进日常生活”的命 题。“把社会主义拖进日常生活”主张的提出标志着 列宁“社会主义日常论”的形成。无论是“西方列宁 学”对列宁主义的解构,抑或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 失败,都不能掩盖和遮蔽列宁主义的合理内核。本 文挖掘原著有关思想,对列宁批判民粹派“小事情理 论”的相关观点进行钩沉、诠释与现代演绎,提出“社 会主义日常论”命题,同时结合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 具体实践,以期丰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一、完全拒斥:民粹派“小事情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

  俄国民粹派(列宁文本中的民粹主义原始形态) 从人民生活特殊方式出发,相信“村社”及其农民的 共产主义本性,认为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共产主义。1881年,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三世 失败后,民粹派开始分裂:一部分人开始主张对19 世纪60年代所产生的革命民粹主义进行反思,诸如 “到民间去”运动为何以农民举报民粹主义者而结 束,为何没有唤醒人民共产主义本能的觉醒,等等。

  之后,这部分人开始对革命民粹主义纲领进行修正, 倡导以改革渐进的方式替代武装斗争以改善人民大 众的困境,这预示着“革命民粹主义”已转向“自由民 粹主义”。“小事情理论”正是这个派别的主张之一, 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国家可以采取“没有任何缺 点”的改良举措来“保护经济上的弱者”。这些举措 相对革命来说是“小事”,但“生动的小事业远胜于不 做的大事业”①,“小事业决不是小目标的同义语”②。

  (一)民粹派“小事情理论”的理论逻辑

  民粹派认为“人民经济”是对抗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有效形式,错误地将俄国家庭制手工业大生产 归为“人民工业”,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民经济”中的支配地位,幻想在“人民经济”基础上实现 俄国新的社会革命。 民粹派指出了“人民经济”较资本主义经济在经 济方面的优势。

  在经济增长方面“人民经济”突出的 是人民为自己而劳动,为自己劳动预示着劳动者能 够“更热心、更仔细、更有效率”地爱护自己的经济。 反观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工人对自己的经济表现出 的往往是漫不经心,甚至是肆意破坏;在社会治理和 发展方面,“人民经济”可以避免无产阶级的产生,如 此农民可以保有自己的独立性,不必完全受资本的 支配,“人民经济”比资本主义经济更具优势。简言 之,“人民经济”在经济方面的优势不仅可以保证生 产的效率,而且还保有“如人愿”的分配制度。人民 经济在经济方面的优势主要源于人与土地的关系, 民粹派指出只有经营自己土地的人民才能保护土 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民粹派在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对比中强调发展 人民的小生产即人民经济的重要性。

  在民粹主义者 看来,俄国人民失去土地,人民独立经营受到束缚, 加之税务负担迅速增加,俄国的大生产“碰了壁”,引 起俄国“人民经济”式微,是俄国人民困苦加剧的重 要原因。由此,俄国民粹主义者提出:“我国工业结 构的重心应该放在人民的小生产上。”①此外,民粹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西方这是一个发 展过程,而在我国则是移植,是模仿”②。 在对“人民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比较之 后,民粹派认为,农民所受的剥削是政策造成的“缺 陷”。

  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国家,因为在他们眼中, 国家的天然任务是保护弱者,它完全可以采取“没有 任何缺点”的改良措施去“复兴人民经济”,并最终 “保护经济上的弱者”。具体来讲,国家可以通过“改 组农民银行,成立垦殖管理署,整顿官地租佃”,实行 “劳动组合”和“共耕制”“发放低利率贷款”“实行技 术改良”等一系列举措来保护人民的利益。这些举 措相对革命来说是“小事”,但对实现人民利益来说 却是“正确的和良好的事业”。

  (二)列宁对民粹派“小事情理论”的系统批驳

  首先,列宁着重批判了民粹派“小事情理论”的 理论基石———“人民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总体 说来,列宁认为“资本主义与人民工业并不矛盾”“人 民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的萌芽状态”,两者的 对立是臆造出来的。具体来说,列宁指出,俄国家庭 制手工业大生产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它的特点是 “工人还保留一小块土地”,这是民粹派将俄国家庭 制手工业大生产视为人民经济的根由。列宁指出:“当资本主义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时,在任何地方 它都不能使工人同土地完全分离。”③绝不能以“人 民占有土地”为名,把俄国家庭制手工业归结为“人 民经济”范畴。俄国家庭制手工业大生产所具有的 “工人还保留一小块土地”等资本形式特点只能说明 它所处的发展阶段。

  事实上,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 义是“人民经济”发展的产物。列宁指出:“小商品生 产的基本趋势是……形成工场手工业,而工场手工 业……成长为大机器工业。许多大厂主与最大的厂 主本人……他们经历了从‘人民生产’到‘资本主义’ 的一切阶段。”④也就是说,“人民经济”和资本主义 并不是对立的,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 者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高低的关系,“资本主义与人 民工业并不矛盾”,它只是人民工业向前发展的结 果。在“人民经济”即俄国传统的手工业经济形式中 已经出现了对抗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如竞争,表明俄 国村社农民已经分化,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只不过是 处于初级阶段罢了。 其次,列宁指出,建立在资本主义关系基础上的 国家只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

  因为自由民粹 主义者囿于自身生产条件———被束缚于一定的地方 和特定的剥削者,致使他们看不到政府的种种努力, 即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活动“同国内生活中以商品经济、商 业 和 工 业 的 发 展 为 特 色 的 历 史 时 期 相 吻 合”⑤。究其根源,是因为俄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商 品经济,而商品经济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建立在 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一直努力(从这个解放改 革时期起特别努力)‘支持、保护和创立’的,只是资 产阶级和资本主义”⑥。此外,俄国政府“又充当压 制西欧各国人民的工具”⑦。

  既然国家只是资产阶 级的工具,那么在国家主导下的“改善”农民经济状 况的举措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治标办法,是一种无 聊的实验,它在促进资产阶级发展的同时加深了大 众的无产阶级化。列宁以实行信贷、技术改良为例, 揭示出能享受“信贷、技术改良”的只有那些少数的 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这些举措与广大人民无关,他们依旧受到剥夺,“甚至无钱养活自己,更不用 说进行正常的经营了”①。

  最后,列宁说:“这类措施不过是些自由派温和 的治标办法”②,不过是把资本主义推行到人民生活 中去的“计划”,并且只有依靠“慈善的”资产者的施 舍才能勉强维持。这些办法掩盖了俄国现实社会关 系的对抗性,使工人无法觉醒,更不能意识到自己的 神圣使命,最终使他们放弃直接的政治斗争即革命,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需要与“小事情理论”进行彻底的 “决裂”。在列宁看来,俄国的工人运动是一场社会 主义革命,追求的是推翻沙俄反动统治的质的变化 的“大事情”。“劳动者为了本身的解放必须自己进 行斗争,必须进行殊死的斗争”③,而非“小事情 理 论”的改革行径。众所周知,民粹派形成伊始,革命 斗争一直是其主旋律,革命民粹派一直都强调用暴 力手段(包括恐怖暗杀)彻底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 专制统治。巴枯宁指出:“首先彻底地摧毁国家,废 除一切国家制度”④,更具体的是要直接组织全民的 暴动。特卡乔夫主张采取“直接革命行动”策略,他 认为,“革命家不是准备革命,而是干革命”⑤。

  列宁 在批判自由民粹派时,认为他们无法与19世纪60 年代的启蒙者相提并论,“60年代的遗产”就是指革 命民粹派的革命性。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列宁是以革命民粹派的暴力学说作为自己理论和行动的出发 点的,事实上,这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坚 持的结果。列宁说:“必须系统地教育群众这样来认 识而且正是这样来认识暴力革命,这就是马克思和 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⑥十月革命正是通过暴力 革命夺得政权,这充分说明了列宁暴力革命思想的 正确性。这样就十分明了,列宁以俄国现实革命需 要为导向,提出解决俄国问题的出路是“殊死的斗 争”、彻底的革命而非“小事情理论”的改革、堕落行 径。据此可以认为,列宁对“小事情理论”持完全否 定的态度,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

  二、辩证肯定:民粹派“小事情理论”

  有“进步方面” 从1895年开始,列宁陆续读了很多哲学著作, 在认识问题的方法上确定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他 重新审视了民粹派“小事情理论”,对“小事情理论” 的态度有所缓和,提出应该把这一理论的“反动方面 和进步方面严格地区别开来”⑦,换句话说,“小事情 理论”也不全然是反动的。通过对列宁论述语境的分析,笔者认为列宁所说的“反动方面”是就其性质 而言的;“进步方面”是它“无比正确地了解和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⑧,自由民粹派所崇尚的“一般民 主的措施”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改善了劳动者的生 活,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

  (一)民粹派“小事情理论”的反动性质

  在列宁看来,“小事情理论”本身具有反动性质。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那样,它看不到俄国社会关系的 对抗性质,以祈祷政府改革和乞求资本家施舍的方 式取代无产阶级革命方式,“把半农奴制半自由的劳 动的旧时美好制度(这种制度具有剥削和压迫的一 切惨状而不可能给人以任何出路)永恒化”⑨。

  对 “小事情理论”的理解应该回归到民粹主义核心理念 中。民粹主义产生伊始,否认、忽视、阻碍资本主义 的发展是其主旋律,“小事情理论”也不例外,比如 “禁止转让份地”这一主张的目的就是反对农民与土 地的分离。众所周知,农民与土地的分离是资本主 义发展的结果,更是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动力,反对 这一“分离”等于将农民束缚在旧的生产方式上面, 等于阻碍货币经济的发展,就是“想巩固自己的小经 济”“不知道而且根本不想知道整个经济制度”􀃊􀁉􀁒,只 是一味地仇视资本主义。但俄国现存的社会关系已 经是资本主义关系了,任何企图抹杀现存社会关系 的对抗性、剥削性,主张修补现存社会关系的主张都 是改良主 义,都 是 反 动 的,“当 然 必 须 无 条 件 地 反 对”。

  三、理论重构:“把社会主义拖进日常生活”

  在列宁看来,“小事情理论”的“进步方面”除了 具有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即建立社会主义的意义外, 还蕴含着如何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列 宁指出:“小事情理论”“无比正确地了解和代表了小 生产者的利益”“在俄国实行得愈彻底,劳动群众的 生活水平提得愈高”,劳动人民“利益”的获得“远非 无关紧 要 的 好 处”⑥。在 1921 年,列 宁 明 确 指 出: “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 情……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走向社会主义。”⑦ “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任务”①。

  在面临 内忧外患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列宁提出“把社会主义 拖进日常生活”,旨在解决个人利益实现与社会主义 建设“热情”的平衡问题。如果仅以理想信念动员广 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发展事业,无视甚 至践踏其“个人利益”“热情”终会消失殆尽,巴黎公 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无法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

  反之,如果只重视大众的眼前利益,放弃向社会主义 过渡以及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就只能滑向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批判的“粗陋的共 产主义”。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热情”的融合,才 能激发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力。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同个人利益的结 合,能够提高生产”②。在列宁看来,苏俄“已抓住日 常问题的核心了,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收获”③。由此 可见,列宁将“把社会主义拖进日常生活”视作建设 社会主义的基本准则。余 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 造”,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发展 进程中,中国始终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发展与个人 利益之间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进一步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不能背离“共同富 裕”的宗旨。

  无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科学发展观”中 的“协调发展”,抑或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 的“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精准扶贫”等,都在践行 社会主义发展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思想和理念。世 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获得感 与福感不断提升。一言以蔽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已经推进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值得强调的是,中 国在疫情防控中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让标榜 “人权至上”的西方世界汗颜。同时我国也是疫情后 首个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真正实现 了人民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完美统一。追根究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大众日常生活是“中国模式” 使然,更进一步讲是中国成功驾驭“资本逻辑”的必 然结果。

  哲学论文范例: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加强无产阶级纪律的思想

  驾驭“资本逻辑”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 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与个人利益的 共同发展。正如托马斯 · 皮凯蒂在《21 世纪资本 论》中文版自序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最终找到了 “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之间的良好妥协与平衡”,从 而使其“免于整个20世纪期间其他国家所经历的种 种波折、朝令夕改和从众效应”①所导致的恶果。随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也面临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 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社会 主义发展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改革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防止我国在一定阶段的某一些领 域出现背离社会主义原则、湮没个人利益的错误倾 向,进而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杨 文 亮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