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析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

时间:2021年01月20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黑格尔对自然美的理解是其整个美学体系形成的前提。 黑格尔对自然美持消极态度,但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自然美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抽离掉自然美的部分,艺术美在其体系中的存在价值就会受到质疑,进而导致其整个理论体系显现出不完整性。 充分理解黑

  摘 要:黑格尔对自然美的理解是其整个美学体系形成的前提‍‌‍‍‌‍‌‍‍‍‌‍‍‌‍‍‍‌‍‍‌‍‍‍‌‍‍‍‍‌‍‌‍‌‍‌‍‍‌‍‍‍‍‍‍‍‍‍‌‍‍‌‍‍‌‍‌‍‌‍。 黑格尔对自然美持消极态度,但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自然美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抽离掉自然美的部分,艺术美在其体系中的存在价值就会受到质疑,进而导致其整个理论体系显现出不完整性‍‌‍‍‌‍‌‍‍‍‌‍‍‌‍‍‍‌‍‍‌‍‍‍‌‍‍‍‍‌‍‌‍‌‍‌‍‍‌‍‍‍‍‍‍‍‍‍‌‍‍‌‍‍‌‍‌‍‌‍。 充分理解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是理解其美学体系的先决条件。 黑格尔对美的定义使得他的自然美论具有了局限性,他将自然美局限在了一个按生命的自由程度划分等级的序列中。 深入分析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这一概念,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更有助于我们对自然美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自然美; 黑格尔; 生态美学

美与时代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专门设置了第二章来论述其自然美观,并用很大篇幅对自然美进行了基础考察。 其目的在于指出自然美的缺陷并对其进行否定,从而引导我们必须去认识一种更理想的美,也就是艺术美,如此便可令人信服地将艺术美置于比自然美更高的地位。 对于自然美,虽然黑格尔持否定态度,但是在他的美学体系中却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黑格尔是如何定义自然美的? 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是什么? 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谈得上对黑格尔美学体系做更深刻的理解与讨论。

  一、自然美的定义

  何为美? 黑格尔对美的定义是其对自然美展开论述的核心依据。 黑格尔是古典唯心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看来,世界的本源是一种绝对理念,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实体,正是这种绝对理念生发出了万物,包括美[1]。 因此这种绝对理念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包容万物且凌驾于万物之上,是人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所造就的一切美的根源所在。 由此,黑格尔得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142。 那么何为“理念”? “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2]137。 也就是说理念就是抽象的普遍性的东西与能体现它的个别的实在的事物达到的一种统一。

  当理念外现于实际存在时,即当概念与现象统一外现在一个客观的实在对象中时,我们可以把这个对象看作一个独立自在的整体,这个整体不会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这时它就是美的、自由的、“自在自为”[2]30的。 在这里,“自为”其实就是能感受到自己,即自觉,代表一种心灵的特征。 也就是说当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体会到这个独立自在的对象的概念与其实在形象之间的这种统一,发现了它们互相依存的关系时,也就发现了存在于对象中的理念,即理念外现于实际存在,这时就可以说我们发现了美。

  何为“自然”? 朱光潜在对“自然”的分析中说道,“自然就是现实世界,凡是感官所接触到的实在的人和物都属于自然。 ”[3]就自然的本质而言,黑格尔承认自然界实际上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但是自然界的这种存在只是一种抽象形式的存在[1]。 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眼中的“自然”指的是宇宙中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总体,即整个物质世界。 但是绝对理念的存在是先于自然界的,绝对理念外化、异化生成自然。 只有绝对的理念才是真实的,美就是理念的外现,具有无限性、自由性和独立自在性。 但是自然却会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没有自由和独立自在性,所以自然反映的仅仅是部分的理念,但是只有绝对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自然界虽客观存在,却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形式。

  这样看来自然是不可以被纳入美的范畴的。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2]149。 他认为既然在绝对精神中自然是被否定了的一部分,那么自然就一定会对精神或理念有一定程度的显现,也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美。 即当某个自然形象外现出绝对的理念,达到形式(即概念)与材料(即这个自然形象)相互依存的一种统一时,绝对理念的本质便外现在了客观的自然形象,这个自然形象便突破了其原有的抽象性和有限性,成为真实的存在,表现出美。

  由此,黑格尔定义自然美为:“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体性相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时,才可见出自然的美。 ”[2]168黑格尔将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绝对理念以心灵的形式体现,而自然美中的理念则体现在“客体性相”上[4]。 在这里的“见到受到生气灌注”“互相依存的关系”,就是说理念外现于“客性相”之中。 “生气”指的就是“生命”,“生命”所体现的就是“理念”,而“相互依存的关系”就是指理念对自然形象各个部分的统帅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使得自然形象的各个部分达到一种统一。 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之中发现这种相互依存、这种统一存在的关系的时候,就是发现了自然美。 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看来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是为审美意识而美,自然之美在于人的观察,其美的本质是精神性的。

  黑格尔用了很大的篇幅对自然美进行基础性的考察,经过对矿物、植物和动物细致的考察,他发现“死的无机的自然是不符合理念的,只有活的有机的自然才是理念的一种现实”[2]152。 无机自然是没有生命的,我们在没有生命的自然形象上无法见到受到生气灌注这种现象,所以这种自然物不符合理念,不是美的。 在有机的自然物中有了生命特征的体现,这时概念才显现在现实中,并且与客观存在相统一成为一种理念,才表现出美。

  二、自然美的种类

  黑格尔以早期的进化论的观点为依据,根据自然中的物质“受到生气灌注”的程度,即物质显现理念的程度,将自然美分成了三个等级:

  第一类,就是单纯以机械的物理的方式独立存在的自然物,在黑格尔看来这类自然物处于最低级。 它们的“概念直接沉没在客观存在里,以致看不出主体的观念性的统一”[2]149,如矿石、金属等。 黑格尔认为这类自然物简单地以物质的形式存在,它们是没有灵魂的自然物,没有生命,对自己毫无概念。 它们不能像有生命的东西那样可以各部分各司其职却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它们中的概念直接沉没在它们的外在形态里,没有丝毫的外现,我们在这类自然物身上看不出那种客观性的统一。 因此,这类自然物还是有缺陷的,它们内在的理念受到了局限,还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并未打破自然物的抽象性和局限性,是不能称之为美的。

  第二类自然物既有以自由、独立的方式客观存在的某些特性,其独立存在的个体也能组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的系统。 也就是说这类自然物中虽然个别物体各自都表现出互相外在且独立的客观存在的差异面,而各个差异面却又被概念统摄在了同一个系统当中。 如太阳系,虽然各个星球相互独立存在,但各个星球之间仍然相互关联,“他们的特殊方式的运动以及它们的物理的性质都取决于它们对这整个系统的关系”[2]150,这种关系在黑格尔看来就是理念对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统帅作用,使得它们内在形成了一种统一。 但是它们本身的概念还是沉没在了它们的外在形象之中,仍然是自在而不自为的。 它们感知不到自我,没有能动性,不具备心灵的特征,也没有主体观念性的统一。 这一类自然物只是因其统一于同一系统而更高一级,但仍是不符合理念的‍‌‍‍‌‍‌‍‍‍‌‍‍‌‍‍‍‌‍‍‌‍‍‍‌‍‍‍‍‌‍‌‍‌‍‌‍‍‌‍‍‍‍‍‍‍‍‍‌‍‍‌‍‍‌‍‌‍‌‍。

  第三类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的有机的自然物,是自然的最高形式。 到了这个阶段,概念才从它的实在中显现出来,理念得到真正的外现,使得自然物达到了真正的存在。 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看来,世界的本源是一种先于一切事物而存在的绝对理念,理念取自心灵,自然是理念外化的结果,只有绝对理念才是真实的,自然是抽象的存在。 只有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的有机的自然物才是理念在自然界中的一种客观的存在形式。

  只有当自然物有生命的灌注时,自然物才能感知到自我,有了其自在自为性,这时候自然物才突破了其抽象性,绝对的理念才能外现于实际而存在。 其实在这里,生命可以看成是灵魂与身体的统一,分别与自然物的概念与自然物的客观存在相对应。 身体及其组织的相互协作所具有的系统性便是概念的外现,概念使得自然生物当中某些定性的观念性的统一得以形成,而灵魂就是这种观念性的统一的体现。 理念是自在自为的,因此灵魂也便是主体的自为性之所在。 这类自然物具有自为性,它们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生命正是理念的客观存在形式,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所以有生命的自然物才能脱离其抽象性,成为真实的实在,才是美的。

  从黑格尔对自然美的分类可知,他将自然美按自然物本身生命的自由和自觉程度划分了三个等级,从矿物、植物到动物和人体,他强调生命是自然美理念的基础[5]。 黑格尔心目中的美是需要由心灵去感发,并将感发出来的理念灌注到某种物质上,这就是人的自由创造过程。 这种自由创造将人感发出的思想理念和情感注入到具象的物质实体,使抽象的概念与具象的物质达到统一,以实现美的创造。 这种物质实体的美就在于,我们可以透过实物本身去挖掘到其内含的概念性的内容,与实物表现形式之间互相依存的那种统一关系。

  事实上,不管是无生命的无机物像晶体一样按照一定规律的整齐排列,还是有生命的有机物因为其生命特性所体现出的整体统一性,都只是自然物的一种客观属性,是不能将其作为评判美的标准的。 没有生命但是璀璨夺目的珍珠,或壮阔的自然景观,其审美价值不一定比一只有生命的爬虫低,因此自然界存在的一切物质都是没有高低卑劣之分的。

  三、自然美的缺陷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的缺陷在于:自然美虽然是自在的,但却不是自为的存在。

  他认为无论是对于自然美最低级的形式还是最高级的形式来说,一切形式的自然美都难以避免这种缺陷。 而且他认为动物的灵魂是不能被动物本身所感知的,也就是说它们意识不到自我,因此它们本身的那种统一只是自在的一种统一,并不是自为的观念性的统一,因此也不能创造美。 它们只能由人类根据他们的形体猜想它们具有灵魂,由人看出它们的美。

  人们透过它们的皮毛去猜想,“只是依稀隐约地像有一种灵魂”[5],在动物的身体里存在着的灵魂只是“模糊的显现为有机体各部分互相依存的联系”[2]171。 就人来说,尽管人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人的皮肤是可以显现出血脉来的,生气是外现的,不像植物那样“被无生命的外壳遮住”,也不像动物那样被厚厚的皮毛覆盖,但是,即便是有生气的外现,人的皮肤还是有皱纹、汗孔等这些自然的缺陷,黑格尔看来即使是人类这种高级动物的灵魂也没有透过其实在的形体完全地外现出来。 所以这种缺乏主体观念性的自在而不自为,也便成了自然美最根本的缺陷,即使是最高级的自然美都避免不了这种缺陷。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并不是由心灵产生的,它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存在状态,并不是无限的、自由的。

  黑格尔极力颂扬心灵的自由创造,但是他认为自然美只是理念外化的低级阶段,并不属于心灵的创造。 “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2]149,因此自然美是低级的、浅显的。 虽然他认为有生命的自然物的美就是自然美当中最高级的一种美,但是尽管动物是“有生气所灌注”的,却也会受到诸如它的食欲、色欲等自然需求的束缚。 也就是说在动物生命中的理念是会被其本身的材料所束缚的,这种理念虽来自心灵却并不是自由的。 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就是美,也就是真,真就是凭思考所认识的事物本质和普遍性[6]。

  他认为美是感觉的对象,是无限和自由的,其无限性和自由性体现在它不会因为人的知识或者理解能力的局限而受到限制,也不会受到个人欲望和目的的限制。 这样以来,理念在自然美中只是停留在“自在的状态”,并不是“符合概念的现实的主体性及观念性的自为存在”[2]185。 所以即使是最顶峰的自然美都会受到自然形象本身的限制,并不是自由的。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对理念的显现是不充分的,且会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

  由美的定义可知“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142,理念是最高的真实,是无限的、自由的。 美是用来显现理念的,是绝对精神的,所以它也是真实的、自由的、无限的[7]。 从自然美的性质上来看,“自然美是只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 ”[2]5即理念是真实的、自由的、无限的,理念取自心灵,当理念显现在自然当中,就成为自然美。 然而自然却是有限的,自然美所展现出的形态只是部分理念的外现,它原本就已经被心灵所包含,所以自然美对心灵的反映只是对心灵的部分反映,因此显现自然美的理念是不完善不充分的。

  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来看,他认为心灵涵盖一切,只有心灵产生出的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 黑格尔将自然看成是理念的“异化”,所以自然是对心灵的部分反映,自然的存在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形式,自然美所反映的美的形态也就不是充分完善的。

  自然美是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不自由的。 在不同生存环境中,地域和气候特点的不同使得动植物的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都有所不同。 水中的游鱼、陆上的猛兽、空中的飞鸟,它们所处的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它们不同的外在形态、营养方式和生活习惯。 因此生存环境的条件一旦发生变化就能引起自然美的变化。 比如,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季节开放,一旦过了自己的开放季节,气候发生改变,花朵便会凋落。 如此看来自然美“不能使人见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而这种生命和自由的印象却正是美的概念的基础”[2]192。

  在黑格尔看来因为自然事物之间的美很难比较,自然美的对象和标准并不明确,对于自然美的评判难以把握; 且自然美的范围很广,没有完整独立的形态,若将自然美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将是很困难的。

  综上所述,便是黑格尔美学体系中所谓自然美的种种缺陷。 总之,他认为一切自然美都是有缺陷的,我们创造出艺术美就是为了去弥补自然美本身所存在的缺陷。 不得不说,黑格尔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对自然美进行了贬低甚至否认,使自己走向了一个极端。 但是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它们在人类的审美体验过程中一直都是缺一不可的,黑格尔对自然美的否定便成了黑格尔理论体系的局限性之一‍‌‍‍‌‍‌‍‍‍‌‍‍‌‍‍‍‌‍‍‌‍‍‍‌‍‍‍‍‌‍‌‍‌‍‌‍‍‌‍‍‍‍‍‍‍‍‍‌‍‍‌‍‍‌‍‌‍‌‍。

  四、黑格尔自然美论的局限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的绪论中就将自然美排除在了审美的研究对象之外,第二章更是明确提出艺术美是比自然美更高级更完善的美。 黑格尔对艺术美的崇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此贬低自然美却过于极端,这就导致了其美学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一般来说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活动是在对艺术进行审美活动之前发生的。 从艺术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先是以自然中的形象为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自然形象激发了审美主体内心的某种情感,审美主体为了使这种情感得到实在的展现,便将其寄托在实在的物体上,将自己的审美体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也就创作出了艺术作品,这是艺术产生的根源。 正是这些艺术作品的出现,给予了人们表达自己主观情感的艺术化手段。 这些被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也促使人类反思社会,反思自身,获得启发,继而使得艺术不断发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以自然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艺术美发展的源头所在,因此自然美是不应该排除在审美研究对象之外的。 然而黑格尔带着对自然美的偏见,反对模仿自然的艺术,却忽略了艺术的起源就是模仿自然这一客观事实。

  其次,黑格尔对于自然美究竟是因为审美对象本身就是美的,还是由于审美主体具有审美意识所以感到美未做定论。 黑格尔从自然形象本身出发,根据自然形象“受到生气灌注”的程度,将自然形象的美由低到高分成了三个等级,它们也相应地显现出不同程度的美。 但是自然美有着种种缺陷,所以显现出的理念并不是绝对理念本身,而只是反映了绝对理念的一部分; 他又站在审美主体的角度,认为自然形象因审美主体具有审美意识,能够对其做出审美反应,使得审美主体的情感能与自然形象所带有的情感相契合,所以才是美的,并明确提到“自然美只是为其他的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2]160。

  但是黑格尔对于美到底是自然本身就具有的,还是由于审美主体具有审美意识产生出来的这个问题含糊其词。 从根本上来说,黑格尔美学体系是从审美客体的角度入手的,但是在对自然美的论述中,他将自然美的主体客体都放在了其美学体系当中,使得人们对自然美到底美在何处模棱两可,无法在其美学体系中给出正确定位。

  再次,黑格尔的美的等级论存在着缺陷。 在他看来“死的无机的自然是不符合理念的,只有活的有机的自然才是理念的一种现实”。 在他的等级论中,无机物因为没有生命,其理念沉没在了外在的形象当中,所以是最低级的自然美,但是当他提及结晶体时说,“这种料本身的自由能力,通过本身固有的活动而形成自己,而不是被动地从外面接受它的定性。 所以这材料在它的实现了的形式里,就是在它所特有的形式里,本身是自由的”[2]168-169。

  也就是说他认为从金属、矿石等无机物的形式中也可以看到绝对理念的存在,但是很明显这种观点无法与他的等级论相契合。 黑格尔在有关动物的问题上认为“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 但在他看来混种和过渡种的动物形体上并不和一般动物一样,它们是有缺陷的,仅从其外型上来看就表现出一种需要,在这方面也就体现出了局限性,因此在他看来这种动物是不在有生命的自然美的范围之中的。

  但是混种的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与其他动物并无区别。 而且就进化论而言,混种和过渡种的动物的自由程度比原始物种更高,外界环境对它们的束缚更少,所以理应属于有生命的自然美范围。 黑格尔依据达尔文早期进化论的观点将自然美分成三个等级,却将与进化论观点契合的理应属于自然美的一部分排除在外,这是不合理的。 关于人,黑格尔认为人的躯体属于有生命的自然物,而且是自然物中最高级的,即使是最高级的自然物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自然美显示出的理念是不完善的。 但是人的心灵属于理念,人能够创造艺术品并可以在艺术当中体验到充分的自由[8]。 所以人在黑格尔等级论当中的地位也是模糊不清的。

  但是黑格尔在论述过程中对人的本质的肯定,和他在对自然美的论述程中所表现出的辩证思维,对后世哲学流派影响深远,这是对一个哲学家视野、思维开阔程度的最好体现。

  五、对自然美的再认识

  在美的三大领域当中,社会美之核心在于人的美,既包括外在的形体美又包括内在的性格美; 艺术美其实就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在自己头脑中的映射创造出来的产物[9]。 这两种美都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 那么自然之美到底美在何处呢?

  “客观派”美学家的看法是,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 “统一论”者的看法是,自然美在于主体意识性与客观形象的统一; “社会派”则认为,自然美的根本在于自然物的“社会性”也就是“客观性”,“完全是客观地被决定和制约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是人类长期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教养熏陶教化的结果,而形成的一种自觉的直觉反射,它具有深刻的客观性内容”[9]。 这三个派别都肯定了自然美的客观性,但他们对自然美中是否有主观性和自然美中主观性的程度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自然美确实是不能离开审美主体独立存在的。 朱光潜指出,美(即审美意象)是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通过审美活动而产生的。 审美意识不能离开审美主体并不代表审美主体对美的判断是纯粹主观的,因为人的审美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会受到历史文化、生存环境、社会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人类欣赏并不断创造美的过程中,自然美和艺术美这两大审美对象始终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就艺术的发展进程而言,自然美却是产生于于艺术美之前的。 在遥远的史前时代,自然万物极尽天工之美,“苍穹辽阔,渭河横流”却从未被评说、被赞叹、被记录,以致现在我们都无法想象当时的大自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然总是用它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使人类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敬畏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无形地被自然所影响、所启发。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人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涉及的自然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展,自然美的领域也就不断扩大。 同时自然使人从身体机能到思维观念都不断进化,双手和头脑愈发灵活,并产生出了道德感和美感[5]。 人们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感悟,逐渐拥有了审美意识,也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妙所在。 直到这时自然界才开始以审美对象的角色参与到人的审美过程当中。 人们将自己的发现结合社会实践开始进行艺术创作,此时便有了艺术作品,人们也便开始逐渐地发现艺术之美。

  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界是先于艺术作品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源自人类对自然审美观照后进行的审美创作,所以自然美的产生也就早于艺术美。

  从古至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对自然美的看法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中国的《易经》是最早涉及到自然美的著述,后来孔子提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已经将自然的美与人的精神品性联系在一起。 在西方古希腊时代的《动物志》等著作中已经出现了关于自然美的界定,17世纪,西方就出现了以自然为对象的风景画,到18世纪自然之美就已经被广泛地作为绘画和歌咏的对象。 在我国的美学大讨论中,美学研究者们发表了大量论述“自然美”的文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自然美主观说,其代表为高尔太; 自然美主客观统一说,其代表为朱光潜; 自然美客观说,其代表为蔡仪; 自然美客观社会说,其代表为李泽厚。

  高尔太从审美观念角度出发,认为美不在物,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蔡仪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出发,认为自然美就是客观事物之美; 朱光潜从艺术的生成角度出发,认为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初始阶段; 李泽厚从人类社会的客观性角度出发,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美都属于自然美[10]。 最终李泽厚提出了“自然人化说”,使得20世纪80年代对自然美的研究不再局限在自然美本体论,而是逐步扩展到了自然美的形态、自然美与音乐、文学等的关系的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进步,全球化时代到来,生态问题却愈发严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更深入地研究自然美。 他们对以往自然美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使得那些对自然美的论述教材化,推动了中国对已有美学观念的更新,促使中国的生态美学得以不断发展。

  近年来,自然美逐渐回归人类的生活,纠正了以往“自然人化”等观点,自然对于人来说不再仅仅是可以消费的资源,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11]。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中也提到实用和审美功能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自然美和自然美的实用性是密不可分的[12]。 这种思想将自然美与城市美紧密结合了起来,人们不再局限于自然美的视觉特性,开始考虑其实用性,追求自然美成了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自然美也具有了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美学家们对于自然美的讨论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是我们可以说,自然美并不单纯指自然形态本身所显露出的美,它还与人的审美意识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自然美是人类以自然形象为对象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中,自然形象带给审美者的审美愉悦。 自然事物透过其外在形象,与审美者产生情感共鸣,引发了审美者的审美愉悦,这便是发现了自然美。

  美学论文投稿刊物:美与时代创刊于1986年,是由河南省美学学会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的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的刊物。本刊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单独存活,自然美也必须和人自身达成统一才能实现其美的属性。 因此,自然美既有其自然性,又存在其社会性:其自然性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它指的就是大自然中的形象所具有的颜色、线条、形状等的外在自身属性; 其社会性就是说自然美的产生和其领域的扩大都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艺术美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体悟并加以创造的,自然美却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创造。 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我们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探索,我们愈发地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大以及大自然深厚的美的底蕴。

  参考文献:

  [1]李文斌.黑格尔自然美观评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8-63.

  [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买超.浅论朱光潜与黑格尔自然美观[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94+99.

  [4]戴前锦.黑格尔自然美理论评析[J].社会科学家,1999(增刊):24-25.

  [5]莫小红.艺术阴影下的自然美——简析黑格尔的自然美观[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2-95.

  [6]张良.浅析黑格尔的自然美论[J].红河学院学报,2013(6):82-84.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45-451.

  [8]孙海沙.浅论黑格尔的自然美论[J].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20-125.

  [9]张伟.自然之美与寄情之景——试从主体审美意识界定自然美[J].包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94-99.

  [10]郝二涛.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然美”范畴总结与反思[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7-131.

  作者:周 曼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