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宽窄行栽培技术在再生稻上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0年02月19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以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对宽窄行栽培方式在再生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宽窄行栽培可增加水稻间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纹枯

  摘要:以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对宽窄行栽培方式在再生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宽窄行栽培可增加水稻间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纹枯病、稻瘟病的发生;便于田间的机械施药、施肥,对水稻造成的机械损伤轻,能减少再生稻头季收割时的机械碾压;宽窄行栽培还可充分发挥水稻边际效应,获得更高产量‍‌‍‍‌‍‌‍‍‍‌‍‍‌‍‍‍‌‍‍‌‍‍‍‌‍‍‍‍‌‍‌‍‌‍‌‍‍‌‍‍‍‍‍‍‍‍‍‌‍‍‌‍‍‌‍‌‍‌‍。

  关键词:水稻;再生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机械碾压

水稻

  水稻论文范文:耕地流转对农户水稻生产成本效率的影响研究

  摘要:揭示在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和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条件下,耕地流转对农户水稻生产成本效率的影响。通过构建柯布—道格拉斯成本函数模型,利用武汉都市圈393份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对研究假说进行验证。

  再生稻就是种一茬收获两次,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再生芽发育生长、长穗,再收一季的水稻,也叫水稻“一种双收”‍‌‍‍‌‍‌‍‍‍‌‍‍‌‍‍‍‌‍‍‌‍‍‍‌‍‍‍‍‌‍‌‍‌‍‌‍‍‌‍‍‍‍‍‍‍‍‍‌‍‍‌‍‍‌‍‌‍‌‍。再生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江汉平原于2000年左右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再生稻,但由于其产量一直难以突破,特别是当前实行机械收割,对头季稻桩的碾压面积超过1/3,对再生稻产量影响较大,制约了再生稻的推广。宽窄行栽培技术是目前我国水稻种植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该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明显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投入,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1]。本试验从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模式切入,探讨了宽窄行栽培技术在再生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基本情况

  以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品种,2017年3月26日播种,每667m2用种1.5kg,育秧方式采用机械硬盘麻膜育秧,4月26日插秧。

  试验大田选在洪湖市沙口镇长河村1组,试验田块地势平坦,排灌方便。4月24日每667m2用中化56%(24-16-16)复合肥33.8kg作底肥;5月9日每667m2用尿素6.7kg作分蘖肥。插秧机选用洋马VT6型高速乘座式插秧机,插秧行距30cm,株距可调整为10cm或14cm。收割机选用久保田688型,该机型割幅宽度为2.2m,轮宽45cm,轮距60cm。

  1.2试验方法

  试验设2个处理:处理1,在机插秧时,插秧机的第2行和第5行不放秧苗,株距由14cm调整为10cm,田间插出的秧苗状况变为宽窄行、密株型,即宽行60cm、窄行30cm、株距10cm,每667m2插1.48万丛,头季收割时,收割机履带正好行走在60cm的宽行间;处理2(对照),常规插秧方式,插秧机的株距调为14cm,行距30cm,每667m2插1.58万丛。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6个小区,小区面积667m2,按照随机区组排列方式排列,大田平整后施用底肥,用辊压肥入泥,让水自然落干,2d后插秧,各小区除栽插方式外其他管理方法一致。

  1.3调查项目及方法

  1.3.1头季稻分蘖期、抽穗期苗情及病虫害调查

  在头季稻分蘖期(5月8日)和抽穗期(7月5日)每小区采取梅花形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丛,分别记录每丛分蘖数、株高、叶片总面积(使用CI202便携式叶面积测量仪),计算每丛分蘖数、株高、叶面积指数及总茎蘖数;调查纹枯病、稻瘟病病丛数、病株(叶)数并分级,计算病丛率、病株(叶)率、病情指数;调查稻飞虱虫量,计算百丛虫量;调查二化螟、大螟虫伤株,计算株害率。

  1.3.2收割机械碾压及产量调查

  于8月7日(头季稻收割前)和10月25日(再生季)每小区采用对角线3点取样,顺序选取20丛计算穗数,以平均穗数取有代表性的稻株3丛,调查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8月14日(头季稻)和10月31日(再生季)进行实收测产,采用久保田688型收割机分小区收割,记录每小区湿谷产量,按14%含水量标准计算每小区平均单产;在每小区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法取5点,每点平行调查20丛,记录机械碾压损伤丛数,计算碾压损伤丛率。

  2结果与分析

  2.1头季稻分蘖期、抽穗期苗情

  通过移栽后田间观察发现,所有处理在移栽返青后叶色迅速转绿、变深,株型松散适度,叶片适度披散,田间长势较好。分蘖期宽窄行栽培区由于行距较大,其叶面积指数(3.09)要略低于常规栽培区(3.11);宽窄行栽培区整体分蘖较好且整齐,每丛茎蘖数平均为9.5个,略高于常规栽培区;按照机插秧固定丛数计算,宽窄行栽培区每667m2插1.48万丛、总苗数为14.060万株,常规机械插秧方式每667m2插1.58万丛、总苗数为14.062万株,总苗数两者差异不大。

  抽穗期间通过观察发现,宽窄行栽培区叶色浅于孕穗期,叶片褪色慢,茎秆伸长、叶片生长迅速,上位叶长于下位叶,叶片变宽并适度内卷、上挺;常规栽培区叶色浅、叶片褪色慢,叶片变宽并略披。从表1可见,抽穗期宽窄行栽培区叶面积指数(7.13)要高于常规栽培区(6.83);由于宽窄行栽培区受栽插密度及通风透光性影响,每丛分蘖数要比常规栽培区多,而总茎蘖数略低。

  2.2头季稻分蘖期及抽穗期病虫害发生情况

  受栽插密度、通风透光性的影响,分蘖期及抽穗期宽窄行栽培区的纹枯病和稻瘟病病情指数均低于常规栽培区,二化螟与常规栽培区没有明显差异;稻飞虱百丛虫量低于常规栽培区;在调查时还发现,宽窄行栽培区有少量的大螟虫伤株,可能与大螟生活习性中的边际效应有关。可见,宽窄行栽培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纹枯病、稻飞虱及稻瘟病的发生。

  2.3头季产量

  据有关试验报道,宽窄行栽培能增加水稻有效分蘖数,达到增产的目的[2-3]。本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技术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宽窄行栽培区每丛有效穗数比常规栽培区高0.6穗,每穗实粒数高3.5粒,结实率高2.6个百分点,理论产量高5.19kg/667m2,实收产量高10.35kg/667m2。

  2.4头季收割机械碾压损伤结果调查

  在宽窄行试验区,收割机严格按照预留空行行驶,除转弯位置稻丛无法避免有少量碾压外,对稻丛基本无碾压。宽窄行栽培区机械碾压率仅为5.67%,而常规栽培区碾压率高达32.67%,且对稻丛损伤严重,碾压区域大部分稻桩被整丛压倒,部分陷入泥土中,给再生芽生长带来了较大影响。

  2.5再生季产量

  由于常规栽培区碾压严重,相对减少了再生季丛密度,增加了田间通风透光性,每丛有效穗数为17.5穗,比宽窄行栽培区高1.8穗,但再生芽发育抽穗参差不齐,而宽窄行栽培区由于机械损伤较轻,长势一致,在总粒数、实粒数上都高于常规栽培区。从表5可以看出,宽窄行栽培区理论产量比常规栽培区高48.72kg/667m2,实收产量高45.00kg/667m2,宽窄行栽培技术在再生季上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3结论与讨论

  再生稻宽窄行栽培通过对行距的控制,将宽行控制在60cm、窄行控制在30cm,可有效预留机械作业道,此行距符合高效施药设备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轮距,在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防治病虫害时可以做到不损坏秧苗,提高作业效率及质量,同时有利于自走式机械追肥。

  本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技术应用在再生稻上,可充分发挥水稻边际效应,有利于头季秧苗分蘖,增加叶面积指数,使群体更好的吸收光能,制造更多的光合产物,减少纹枯病、稻瘟病及稻飞虱的发生,增加结实率,在密度较小的情况下不仅未使产量下降,而且能小幅增产;再生季通过减少机械损伤可以提高密度,增加收成面积,也使再生芽发育进度相对一致,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最终提高产量和整精米率。

  本次试验过程中发现,水稻宽窄行栽培区域杂草发生较常规栽培区域严重,大螟发生也稍重,应用该栽培技术应该注重杂草防治;在再生稻头季收割时,收割机必须严格按照预留宽行行驶,适度留桩,及时清理收割的秸秆,加强水肥管理为再生芽生长提供有利条件,给再生季高产打下基础。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