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十三五”时期我国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1年02月0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文章以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通过文献阅读法等对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研究主要体现出人、资源、技术、渠道、机制五个因素特征,并总结了主要研究方向与特点,对未来提出研究展望:注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理

  摘 要:文章以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通过文献阅读法等对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研究主要体现出“人、资源、技术、渠道、机制”五个因素特征,并总结了主要研究方向与特点,对未来提出研究展望:注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理论创新研究;强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定量分析及实证研究;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对其他文化服务机构的适用性;加强多学科领域的合作研究。

  关键词:十三五;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内涵、新阵地和新空间,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2019年《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发布后,“将原来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统称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

  图书馆论文范例:基于情感分析的图书馆读者画像研究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以及服务转型升级等。“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研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对图书馆转变资源组织形式、拓展服务渠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贴近服务群体等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图书馆业界整体掌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展具有现实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概况

  1.1 数据来源为充分了解

  “十三五”时期我国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现状,本文以CNKI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在“主题”检索条件中以“图书馆服务”或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或含“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服务”或含“共享工程服务”或含“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进行检索,条件设置为“模糊检索”,时间段为“从2016年到不限年”,来源类型设置为“核心期刊”和“CSSCI”。从检索结果中剔除通知、通告、新闻等非学术性文献以及不相关文献内容后,获得有效文献1625篇。本文以此为数据进行内容分析。

  1.2 研究概况通过文献阅读法等对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国内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出“人、资源、技术、渠道、机制”五个因素特征,内容集中在关注“人”的需求、聚焦“资源”的利用、借力“技术”的加持、拓展“渠道”的形态、探索“机制”的创新五个研究方向。在每个重点主题下,又有具体的热点关联内容。

  2 研究主题

  2.1 关注“人”的需求

  在关注“人”的需求上,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特殊群体服务和精准供给两个方面,探讨如何针对不同群众需求,为其提供精准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2.1.1 特殊群体服务研究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对加大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服务力度提出了明确要求。特殊群体服务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对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特殊群体,包括少年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农民工、留守人员,以及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群众。其中以研究少年儿童服务以及欠发达地区群众服务者居多。少年儿童服务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少儿阅读服务模式、创新实践、国外研究启示等。其中陈宇基于S-O-R模型,构建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模式[1];南春娟以国家图书馆少儿馆为例,研究利用全媒体技术对少儿阅读服务进行升级改造[2]等。

  欠发达地区群众服务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文化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实践研究、效能评价研究等。其中黄辉开展精准脱贫战略下的图书馆文化扶贫精准识别、帮扶与机制创新研究[3]。魏大威等人从网络连通、推送资源、搭建平台、人才培训等方面介绍推广工程开展数字文化帮扶的工作实践[4]。吴江等人建立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效能评价指标体系[5]。

  2.2 聚焦“资源”的利用在聚焦“资源”的利用上,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知识服务和数字人文两个方面,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体现对资源的深层挖掘、专业服务与智能推送。

  2.3 借力“技术”的加持在借力“技术”的加持上,新兴技术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实践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使能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网络技术:区块链、云服务、关联数据等;信息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个方面。探讨新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革新的影响,体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仅是知识提供者,还可以是创意孵化的技术提供者。

  2.4 拓展“渠道”的形态在拓展“渠道”的形态上,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智慧服务、空间再造、移动应用、O2O、MOOC五个方面,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的不同形态,体现其形态在不断发生改变,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核一直未变,始终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各类文化生活需求。

  3 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展望

  3.1 注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理论创新研究目前有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研究相对完整,从研究主题看,涉及用户需求、资源整合利用、技术应用、服务渠道、服务机制等,并包括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案例研究。但鲜有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一般规律总结的理论创新研究内容,目前仅可分散见于以宏观性的论述为主的研究,以及阐述现象本身的实践案例研究中。在开展研究时应完善从实践到理论的规律性研究,以及两者相结合的一体化研究,以期对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3.2 强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定量分析及实证研究现有文献资料中,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例如“用户需求”相关研究者主要论述研究内容的特性,但较少通过数据分析来推演结论,使研究缺少有效数据的支撑,难以了解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际开展情况以及公众的实际需求状况。针对“技术应用”“服务渠道”“服务机制”等在业界已有较丰富的实践案例,但相关实证研究却比较少。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后续研究中,应强化系统调研与定量分析,同时所选取实证案例的实践范围、调查广度与深度都要有所把握,以提升研究的切合性,推动该领域定量分析与实证研究的进展。

  3.3 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对其他文化服务机构的适用性研究者在对各主题的研究中,普遍强调构建政府、文化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的参与体系,但实际上,研究者们对图书馆主体的研究较多,而对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的专门性研究则比较缺乏。在开展研究时应注意研究对象的多样性覆盖,以及服务策略的适用性,以期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未来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4 结语

  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职责。目前现状研究涉及的“人、资源、技术、渠道、机制”五个方面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任务高度吻合。未来应结合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特点与启示,破解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建设、服务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基于S-O-R模型的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探究[J].出版广角,2019(10):35-37.

  [2]南春娟.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的创新实践:以国家图书馆少儿馆为例[J].出版广角,2020(4):67-69.

  [3]黄辉.精准脱贫战略下的图书馆文化扶贫精准识别、帮扶与机制创新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7(1):49-55.

  [4]魏大威,姜晓曦,邵燕.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文化帮扶工作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9,39(1):58-62.

  作者:刘 溪 温 泉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