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互联网+”背景下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0年12月11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为提高《英语口译》课程教学效果,将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教学平台应用于该校2016级英语专业两个班40名学生的《英语口译》课程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与课前学习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反思阶段等。 在线教学平台有效解决了以往课时有限、

  摘要:为提高《英语口译》课程教学效果,将“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教学平台应用于该校2016级英语专业两个班40名学生的《英语口译》课程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与课前学习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反思阶段等‍‌‍‍‌‍‌‍‍‍‌‍‍‌‍‍‍‌‍‍‌‍‍‍‌‍‍‍‍‌‍‌‍‌‍‌‍‍‌‍‍‍‍‍‍‍‍‍‌‍‍‌‍‍‌‍‌‍‌‍。 在线教学平台有效解决了以往课时有限、口译场景难以建立、学生学习自主性较低、课下反思机制缺失等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互联网+” 英语口译 教学改革

中国电化教育

  《英语口译》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下实践量要求很高。 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在掌握基础的理论及口译技巧之后,唯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与反思总结,并不断积累多学科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 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解、指导为主,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训练和反思总结,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然而,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口译实践环境难以建立、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课下学习和反思机制无法形成等因素,高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英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学习时间有限

  本科口译课的教学模式以交替传译为主。 在课堂上,教师播放口译材料,学生依次就听到的内容进行翻译。 目前,很多高校的口译课程每周仅为2—3学时,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且班级容量过大,大部分是20—30人,有的甚至达到了40—60人。 [1]平均来看,每名学生的课堂发言时间仅仅只有1.67—5分钟,而在人数较多的班级里,部分学生的发言时间甚至无法保证。

  英语教育论文投稿刊物:《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创办最早、影响最广的两个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另外一个是西北师范大学由中国教育技术的奠基人创办的《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中国电化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CSSCI检索源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无法关注和记录每名学生的课堂表现,而学生也无法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难以达到有效的课堂训练效果。

  (二)口译环境难以建立

  口译课程设置的难点在于其逼真程度与实战型。 [2]在真实的口译场景中,译员面临着来自心理和现场环境的巨大压力进行双语互译,这不仅锻炼了译员的专业技能,也十分考验译员的抗压能力、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相比于口译实战环境,传统的口译课堂很难营造出紧张逼真的氛围,也无法满足口译训练中译员思维的连贯性。 在课堂发言过后,不少学生甚至放松精神,对之后出现的练习内容掉以轻心,这与压力和挑战并存的真实口译场景相去甚远。 长此以往,学生难以获得明显提高。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弱,课下学习和反思机制无法形成

  鉴于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口译课程的课时设置,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若想获得实质进步,唯有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求很高。 然而,由于口译课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畏难心理,其学习自主性难以得到充分的调动。

  此外,口译学习效果的提高,离不开学习者对口译过程中自身问题的查找、分析和反思,这些活动主要在课下进行。 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缺乏有效工具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进行统一监测和管理,这使得很多学生只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短暂的练习,课下仅投入很少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口译学习和反思上。 这种训练效果,对于口译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二、“互联网+”与英语专业教学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混合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等教育教学之中,它可以为师生搭建一个随时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 [3]师生、生生之间拥有了便利交流的机会。 [4]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 [5]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复杂的学习中。 [6]

  廖甫认为,互联网教学使师生角色、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也使教学模式变得多种多样,不仅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7] 在激发学习自主性方面,王轶、崔婷婷、王青华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摒弃畏难情绪。 [8]此外,“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口译思维能力的提升,改善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知识技能的理解内化及学习氛围的体验。 [9]基于《英语口译》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困境,本文将“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教学平台引入《英语口译》课程教学中,经过一个学期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移动设备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入学习状态,且支持碎片化学习。 [10-11]目前,雨课堂、云班课、对分易等在线学习平台都已广泛应用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对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云班课教学平台

  云班课是一款手机辅助教学App,具有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所需的多种不同功能,如课堂抢答、课后上传作业、学生互评等。 学生可以在该应用中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也可以使用云班课App来进行课堂教学优化,并监控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在注册云班课账户后,可以于移动设备或电脑端根据所讲授的学科创建课程班课,并向学生发送邀请码。 学生在收到邀请码后,在移动设备上下载云班课客户端,创建个人账户,并输入邀请码进入班课,以便教师统一管理,并开启线上的学习模式。 [12]

  云班课教学平台的功能多种多样,可创建的教学活动十分丰富。 在课前,教师可通过移动设备或电脑端向云班课上传音频、视频、文档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设置学习经验值,供学生课前预习,并监督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相应的经验值;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发起签到”检查学生是否按时到课,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设置“随堂测试”即时测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在课后,学生可将完成的作业以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上传至云班课中,供教师线上批改,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云班课发起投票或问卷调查,在线收集学生对于教学及线上学习的反馈意见。

  三、《英语口译》教学过程

  《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我校2016级英语专业1601班(21人)和1602班(19人)学生,共40人,授课模式为小班授课,配备了口译录音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口译课专用教室。 此前,教师已经完成所有口译知识、技巧、礼仪等英汉及汉英口译基础内容的讲解,此阶段的教学侧重点为以煤炭能源学科为主题的口译技巧综合应用及训练。 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口译实训场景,教师将每班学生进行分组排序,并指定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讲话人,分别进行英汉双语演讲,其余学生则作为会议口译员进行交替传译。

  (一)课前学习阶段

  1.上传资料

  课前,教师先在云班课教学平台上传相关的学习资料,发布预习任务,并设置相应的学习经验值。 观看完一段视频或一个生词课件,学生可获得两个经验值。 课前预习资料与课堂教学所用的多媒体课件不同,以音频、视频文件为主,包含了会议口译场景视频、煤炭能源类会议讲话音频、能源类新闻报道、正式场合祝酒致辞视频等,时长均在3分钟以内。

  学生在收到预习任务之后,通过手机客户端或电脑端进行课前预习,观看真实的会议口译场景,了解会议讲话的一般模式,并学习背诵相关专业词汇及句型。 在完成预习任务之后,学生会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值。 对于经验值不达标的学生,教师可通过移动设备上的蓝墨云班课客户端设置提醒,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2.讲话人准备

  根据课前分组排序,教师每节课指定2—4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会议口译的发言人,其中1—2人准备英语演讲稿,1—2人准备汉语演讲稿,以保证英译汉、汉译英两种翻译形式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训练‍‌‍‍‌‍‌‍‍‍‌‍‍‌‍‍‍‌‍‍‌‍‍‍‌‍‍‍‍‌‍‌‍‌‍‌‍‍‌‍‍‍‍‍‍‍‍‍‌‍‍‌‍‍‌‍‌‍‌‍。 发言学生所准备材料内容的总时长为3—4分钟/篇,每个讲话共停顿4次,内容主题为煤炭类会议讲话,如第11届世界通风大会致辞、经济发展与煤炭应用、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炭与环境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二)课堂教学阶段

  1.构建口译场景

  对于口译教学来说,构建真实的口译场景十分重要,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口译环境,营造紧张严肃的会议口译氛围,还可增加其实战经验,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口译技能掌握情况。

  在课堂口译实践环节,发言的学生依次发表英语和汉语演讲(每名发言人讲话时间为3—4分钟,每个演讲共停顿4次,其中英语发言人的语速控制在约100字/分钟,汉语发言人的语速控制在约200字/分钟),其余学生则作为会议口译员,在每一次讲话停顿间隙进行目的语的交替传译,翻译发言人讲话。 教师使用口译录音设备记录并保存每个学生在发言全过程中的口译内容,上传至云班课手机客户端。

  2.组织课堂讨论

  口译实践完成后,教师在发言人每次停顿后,逐一播放学生的口译录音,并引导学生就口译内容展开课堂讨论。 首先,针对煤炭类会议口译的特点,学生进行口译场景分析讨论,如专业词汇应准确译出,口译用语所采用的句式应简洁,并使用正式场合标准句型,保持文段之间的逻辑性与语句连贯性等。 其次,学生总结和分析自己和他人在口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听力中的错误、语言表达不流畅、口头语过多、思维转换的差异等,并提出改进建议。 最后,作为发言人的学生就其公共演说技巧的运用进行反思和总结,其他学生则就发言人的讲话模式和仪态表现等提出建议,如讲话人声音是否洪亮有力,语速是否适中,所选取素材难度是否符合当前的学习进度,演讲是否结合一定肢体语言等。

  (三)课后反思阶段

  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和反思对于学好《英语口译》这门课程来说十分重要。 传统的口译课堂无法监督学生的课后学习,而云班课学习平台则可以督促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反馈学习,便于教师对学生课下学习情况的管理。

  1.详听录音,找出问题

  在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中所用的资料,如讲话人的演讲稿原文及译文、讲话人录音、专业词汇课件等,一一上传至云班课客户端,并布置课下学习任务,设置经验值,供学生复习和反思; 其中,每点击查看一项材料,学生便可获得一个学习经验值。 在课下学习中,学生需详听云班课资料库中自己在课堂上的口译录音,对比发言人讲稿,找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2.再次录音,完成总结报告

  为督促学生课后反思,教师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并设置提交截止日期与分数。 首先,对比初次口译录音,学生需使用云班课资料库中的讲话人录音,再次进行交替传译练习,并将口译过程分段录音,记录下第二次口译过程中的问题,上传至云班课中,并分析口译效果。 该项作业满分为50分,计入平时成绩。 针对上述问题,学生进行反思,分析个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方法,并完成不少于500中文字的口译反馈报告,上传至云班课教学平台上。 该反思报告作为期中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评定。 教师使用手机在线查看学生的总结报告,播放学生的课下口译录音,并在线打分,给出评语。

  3.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学生课前预习中所提问题、课堂词汇/句式测试结果及课后反馈报告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与问题,并调整课堂侧重点与授课模式。

  四、讨论与分析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对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与目标。 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说明了外语类专业本科生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13]。 该标准的提出,说明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引领的线上学习模式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十分必要。

  目前,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是“互联网+”教育的主旋律,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以探索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4-16]。

  通过基于云班课的《英语口译》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与传统的英语口译课堂相比,“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个性化设置、情境中学习、思考与探究等[17-18],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练习口译的时间,将学习从课前延伸到课后,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反馈报告中,学生普遍分析了口译过程中出现的技能运用问题。 25名学生(62.5%)提到了过于依赖口译笔记、笔记符号掌握不到位、听与写未能完全结合等问题; 29名学生(72.5%)分析了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各类错误,如会议口译用语不规范、口头语过多、逻辑连接词使用欠缺等; 36名学生(90%)谈到了长难句理解困难等听力上出现的问题。

  19名学生(47.5%)认为自己在翻译数字时,思维转换不够迅速、常常出错、忘记单位等; 24名学生(60%)分析了在口译中结合上下文进行预判的重要性。 作为讲话人进行发言的21名学生也均在反思报告里分析了该教学模式对于公共演说技巧和课堂主导能力的训练效果。 其中,16名学生(76.19%)分析了讲话语速及音量的控制,18名学生(85.71%)谈到应根据听众反馈调整内容难度。

  此外,从云班课中上传的课堂录音及课后练习录音中,可以明显看出构建口译环境对学生口译学习的影响。 对于学习初期,部分学生心理过于放松、缺少口译压力及紧迫感,该教学模式可考验学生在现场压力下的心理素质,提高其专注度和反应能力。 从录音中可以发现,停顿过久、遇到难度较大的材料就卡壳的现象大大减少,大部分学生能在翻译不同难度的材料时保持较为稳定的口译输出,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显著提高。

  然而,在线教学平台在辅助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以云班课为例,教师上传学习资料后,学生虽然可以通过点击浏览资料获取相应的经验值,但其真实的在线学习情况如学习时长、是否完整阅读文档和观看视频、完成学习任务的百分比等是无法监测的。 另外,在云班课教学平台上,与本课程主题相关的共享资源较少,教师很难从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所用教学资源中找到参考和借鉴,这也需要平台方针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扩建,增加相关功能。

  五、结语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学习App层出不穷,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构建合理的学习环境,将在线教学平台引入传统教学之中,使线上与线下学习相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在情境中学习,也能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以蓝墨云班课为例的在线教学平台,必将成为今后混合式教学发展中助力教学的重要工具。 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了解现代化移动教学应用的优势之处,并将其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丰富教学模式,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英语口译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0):62-65.

  [2]罗禹涛.英语口译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53-54.

  [3] 杨艳雯,王小根,陶鑫荣.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与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2):106-109.

  [4]朱晔.论社交媒体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5(4):47-51.

  [5]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14-21.

  [6]Fulton,K.Upside down and inside out:Flip your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J].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012(8).

  [7]廖甫.基于互联网的英语延伸教学探究[J].外国语文,2013,29(3):160-162.

  [8]王轶,崔婷婷,王青华.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18-120.

  [9]赖祎华,祝伟国.互联网+交替传译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4):78-83.

  [10]窦菊花,文珊.基于App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162-167.

  作者:张梦原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