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1+N”导师制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实践探讨

时间:2020年04月13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文章对高职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中开展与实施1+N导师制进行探究,通过组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研能力,逐步形成创业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1+N导师制;创新创业;团队;人才培养 导师制

  摘要:文章对高职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中开展与实施“1+N”导师制进行探究,通过组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研能力,逐步形成创业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1+N”导师制;创新创业;团队;人才培养

创业与创新

  导师制主要是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培养的一种方式。由于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要指导学生提升个人综合能力。[1]研究生教育通常会采用导师制的形式,培养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术培养方面。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育模式的变革,国内外高校也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建立导师制,以期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教师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国内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导师制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服务能力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提高,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困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时值“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类课程”,尤其是在工科专业加大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第二批合作办学四年制高职院校,该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率先试点了“1+N”导师制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探索与实践,并已将该教学模式推广至其他工科类专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建设中去。

  一、导师制是“双创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导师制教育过程中,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创新创业能力等都可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创业意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科研实践、项目管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导师制是目前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2]因此,将导师制教学模式用于工科类创新创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双创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四年制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学”“术”兼备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学生个体全面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1.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互依存,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不足,只有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分层分类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发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积极性。采用导师制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根据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职教师需要从过去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步向促进学生个性特点发展与教师主导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四年制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产品开发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特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3.构建“师徒结对、分段分层”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在四年制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中开展与实施“1+N”导师制,组建1名导师指导N名学生的项目团队小组,旨在团队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征,通过组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逐步形成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更能适应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建设发展需要,成为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二、“1+N”导师制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实践

  1.组建“1+N”导师制项目团队。

  通过师生双向选择、项目小组成员互选等原则组建团队,解决了以往导师制随机性大,易出现小组成员兴趣点不一致等难题。该模式结合了导师制、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建设及团队合作等优势,是对现有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的一种创新。因此,将“1+N”导师制模式引入“产品开发与创新创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学生个性发展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达到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的目的。

  “1+N”导师制采用团队学习的组织形式,即1名教师与N名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团队,由教师担任导师,让学生作为创新创业项目建设主体开展实际工作,实现“教”与“学”的有机互动。“1+N”导师制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应用,强调以创新创业类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完成项目设计开发与建设任务。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但强调团队合作意识,也注重团队成员个体个性发展需求。我校四年制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6级学生共计48人,共组建项目小组12个,分别由6名导师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每周至少开展2-3次项目研讨,日常还可通过组建QQ群、微信群等方式进行项目研讨。

  2.“1+N”导师制指导下的新产品开发与创新创业实践。

  (1)“1+N”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创业意识。“产品开发与创新创业”课程实施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选题阶段,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帮助学生激发创新思维并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然后学生成员开展讨论,结合实际自主完成项目的选题、开题。项目的选题要切合生产生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第二阶段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阶段,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学生个性特征等,在导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和可行性分析。在此阶段,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也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互补,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建立合作意识并进行团队角色定位。第三阶段为项目实施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需要对项目内容不停地修订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较大提高,甚至会学习掌握其他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四阶段是项目答辩和参数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等会得到一个综合提高。不论最后创新创业项目是否获奖,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的课程训练中会得到质的提升。

  (2)“1+N”导师制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一方面,在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的实践,此过程中导师对项目成员进行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培训,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创新,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成员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成员的实践操作能力。[3]另一方面创新创业项目中也会伴随着一些专业拓展方面的实践,导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以创新性、思维性、设计性实践为载体,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收集素材、自主确定项目内容和创新点、自主开展市场调研和项目可行性分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在此过程中,学生成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对激发与开拓学生成员的创新思维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1+N”导师制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课程考核时项目组需要按照“三创”竞赛要求撰写项目申报书和项目简介,并做项目展示汇报。在撰写项目申报书和项目简介的过程中,学生的工科论文撰写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项目展示技巧等方面都会得到较好锻炼,科研意识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导师在开展项目实践中进行启发式指导,能培养学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成员也可将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创意设计等申请专利发明,学生的科研能力可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1+N”导师制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1+N”导师制“产品开发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体系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部分组成。过程考核是由导师根据项目实施过程及项目组成员的分工权重、综合表现等进行评分。评价内容包括:参与度、主动性、积极性、团队协作、学习态度及其他方面组成,评价结果占总评成绩的50%。期末考核采用以“创新、创意及创业”竞赛要求为模板,要求各项目组提交“创新、创意及创业”竞赛项目申报书1份、项目简介1份(有产品实物的还需提交项目开发产品1份),并开展集中的项目汇报评比。由全体导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各项目组提交的项目成果进行现场评分。评价内容包括:选题意义和应用前景、项目内容、创新性、市场调研与分析、团队答辩等方面组成,评价结果占总评成绩的50%。成绩优秀的项目将推荐参加相关“创新创业”竞赛。

  根据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职教师要从传统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向促进学生个性特点发展与教师主导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改变,并把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四年制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产品开发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特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在高职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中开展与实施“1+N”导师制,组建1名导师指导N名学生的项目团队小组,旨在团队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征,通过组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逐步形成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更能适应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建设发展需要,成为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加存.基于导师制的高职学生培养过程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9):107-109.

  [2]罗怀清,江之洋,谢童玲,等.导师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影响与开拓[J].创新教育研究,2018,(4):339-343.

  [3]黄兰芳.大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8):36-37.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融合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释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棘手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建设平台落后、学生积极性差等。提出以创新创业理念引领教育改革、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相关措施,加快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